“小书馆”, 是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14年重点推出的一套专门荟萃小书的丛书。
“小书馆”第一辑已于2014年3月出版,收入了以下10本小书:《中国哲学小史》(冯友兰著)《国文趣味》(姜建邦编著)《中国人文小史》(叶鋆生著)《书法指南》(俞剑华著)《国学概论讲话》(谭正璧著)《中国政治二千年》(张纯明著)《我们怎样读书》(范寿康编)《学诗浅说》(瞿蜕园、周紫宜著)《人间词话讲疏》(许文雨著)《曾国藩治学方法》(胡哲敷著)。
在中外出版物中,有一类小书,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轻松可爱,如溪水中的松影,自有一种清简之美。以中国近百年著述为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笔力轻点,便勾勒出文史研究的通幽曲径。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笔意蹁跹,文采斐然,堪称才情横溢的学术佳作。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明辨故实,条分缕析,还原一个本真的三国。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不啻为作诗填词的入门捷径……这些“小而可贵的书”,无一例外,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绝对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丛书名曰“小书馆”,顾名思义,就是精选这类小书的一套丛书。其所收小书的标准如下: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为“小书馆”所收之范围。尤其是很多绝版多年的小书,曾为读书人所喜爱,但堙没已久,难觅其踪。“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没”。拂去这些书上厚厚的时间之尘,这也是“小书馆”起初的缘起。但书海茫茫,收不胜收,“小书馆”不求规模的宏大,不限时间的长短,不拘门类的均衡,只要得中意的小书,达到一定册数,且可编为一辑的,便会推出。
“小书馆”所收之书,虽是小书,却是值得大观的。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多为一派之宗,于他们各自的领域开山立派,影响着当时的思潮与风尚。诸如新理学的创立者冯友兰,中国民俗学之父娄子匡,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之一的齐如山,诗书画印皆成一家风骨的白蕉,掌故学大师瞿兑之,数学科普大家刘薰宇,等等。还有一些作者虽然不如大师那样令人瞩目,但其著述同样会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小书可谓是那些时代具品质的文字,但它不是时髦的,也不是热门的,有的还是冷僻的。在此纷繁之世,出版这样的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读书一事,不合时宜,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学者、出版家傅璇琮说:“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不过“人各有心,不能皆合”,正如你喜青皮橄榄、毛尖绿茶,他却喜口香糖、可乐,或是其他别的东西,喜者自喜,厌者自厌,但这无妨,自然与社会原本就是多样性的。“小书馆”不敢期望众人的青睐,但求为这个时代依然还能沉浸在阅读中的读书人,提供几本可看的书,也就够了。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这样看来,读书亦如吃饭、打牌、下棋、聊天、看电视等,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但迄今为止,书籍仍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文字记录,关乎心智、成长、品位……如此,于闲暇之际,一壶茶,一册书,去寻得书中的乐趣,开始惬意的思想之旅,岂不快哉!
让“小书馆”与您结伴而行。
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治中国哲学史的泰山北斗般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建构起了自己的哲学史解释体系。这本《中国哲学小史》是其中很简短的一部书,然而这个简短未必简单,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把中国哲学简洁地给一般读者以普及而生动地解说,这本《小史》和另一本名声更显,由英文版转译回来的《中国哲学简史》,都是很好的读物。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一位高寿而多产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新儒学三大家之一。其一生的事业可概括为二句话: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
一 孔子
二 墨子
三 孟子
四 老子
五 惠施 公孙龙 《墨经》
六 庄子
七 荀子
八 五行八卦
九 佛教 道教与道学
十 周濂溪 邵康节
十一 张横渠及二程
十二 朱子
十三陆象山 王阳明
附录
我的父亲冯友兰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特质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对中国哲学的两个总结※
人生成功之因素
我的读书经验
老子之理想的杜会,为“小国寡民”之简单组织,如《老子》第八十章所说。此非只是原始社会之野蛮境界,此乃包含有野蛮之文明境界也。非无舟舆也,有而无所乘之而已。非无甲兵也,有而无所陈之而已。“甘其食,美其服”,岂原始社会中所能有者?可套《老子》之言曰:“大文明若野蛮。”野蛮的文明乃最能持久之文明也。
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所谓“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也。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西历纪元前三七一——前二八九)、荀卿。二人实孔子后儒家二大师也。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沉博亦似之。
总结一句话,还是事业方面成功,并非一人之力所能达成。如做一件事,需有多人帮忙,帮助他努力争取,同时,需要对手比他差,才能成功。有时他成,可是遇到的对手比他更成,那时只好失败;有时他不成,可是遇到的对手比他还不成,那时他也能成功。我们从历史上来看,例子很多。比如项羽能力大,偏偏遇到的对手刘邦比他还高明,所以他只好失败。我们看看《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时不利兮”,他毫无办法。有些庸才,偏偏成功,史册上很多,不胜枚举。
……
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治中国哲学史的泰山北斗般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建构起了自己的哲学史解释体系。这本《中国哲学小史》是其中很简短的一部书,然而这个简短未必简单,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把中国哲学最简洁地给一般读者以最普及而生动地解说,这本《小史》和另一本名声更显,由英文版转译回来的《中国哲学简史》,都是极佳的读物。
相对于《简史》的高屋建瓴,处处照料周全,这部《小史》的特色便是简洁而深刻,说到这里有一点有趣的掌故,冯先生曾回忆他和金岳霖在抗战南渡途中发愤著述的情景:
“我们两人互相看稿子,也互相影响。他对我的影响在于逻辑分析方面,我对于他的影响在于‘发思古之幽情’方面。……他曾经说,我们两个人互有短长。他的长
处是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把很复
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
这段回忆在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中亦有旁证:
“余常闻人言,芝生治西方哲学,一依其清华同事金岳霖所言。其论中国哲学,亦以岳霖意见为主。特以中国古籍为材料写出之,则宜其于心性一面无可置辞也。惟在南岳,金岳霖亦曾听余作有关宋明理学之讲演,而屡来余室。则芝生之出示其《新理学》一稿,乞余批评,或亦出岳霖之意。”
学理上的事暂且不论,金先生的总结很是到位: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这一点其实在《简史》和《小史》的文字里都有鲜明痕印,是花开两朵,各艳一枝。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后出的《简史》当然比专择重点的《小史》来得全面、翔实;尤为特出的一点,是《简史》本用英文写就,要令域外学人有知晓,自然得注意一个“化”字,是以《简史》尽量做中西哲学、中西哲人的比较;尽可能少的引用原典,而是以己意阐释,以求晓畅生动,这样的情形有点像林语堂先生写《生活的艺术》和《苏东坡传》一般,用西洋的玻璃高脚杯,装窖藏许久的花雕陈酿。
回过头来说,《小史》在这个层面上诚然不如前者,
写在前面
它更像是写给有一定中国思想史基础的读者,很多不必说出来的背景和空白,就让它留在文本之中,断流之处,依然可听江声浩荡,仿佛三五知己负暄闲话,是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在此意义上,《小史》也有可堪玩味处。而若把两书对照的读,互为启发,也颇有意思。
不妨先看《小史》的目录:先秦诸子之后,直接说五行八卦;把魏晋到唐的思想史演化直接以《佛教、道教与道学》一章囊括;宋明理学从周敦颐写到王阳明,只于朱子单列一章,以彰显其承前启后之地位。三下五除二,便划分得清晰明了。用冯先生书里的话来说,便是:
“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洋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及清人之义理之学。”
“魏晋之玄学,即先秦诸子之学中道家之学之继续。隋唐之佛学,虽亦有甚大势力,然终非中国思想之主流。清代之义理之学,乃宋明道学之继续。故此小史所述,仅详于先秦诸子之学及宋明之道学。”
如果说如此的简明,还只是鸟瞰似的概述,那书中具体对诸家学说的解说,便更见此特点。
冯先生尊孔,却不讳言其弊,“孔子对于当时政治之见解为守旧的,但在道德哲学方面,则有甚新的见解,自成一系统,为后来儒家学说之基础。此方面孔子之主要学说,为其对于仁之见解。《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相较于今人为粉饰太平而把老夫子捧到天上去的做法相去不知几许。他对孔子价值的肯定,有些与众不同,“可知孔子亦注重人之性情之自由。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只须其合礼,即是至好,吾人亦即可顺之而行矣。”
这样的孔子才是一个哲人,而非神灵偶像。这里的意思和同时的周作人在《〈论语〉小记》里的深刻言论相互映证:“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我觉得在《论语》里孔子压根儿只是个哲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教主,虽然后世的儒教徒要奉他做祖师,我总以为他不是耶稣而是梭格拉底之流亚。《论语》二十篇所说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但是这里有好思想也是属于持身接物的,可以供后人的取法,却不能定作天经地义的教条,更没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精义,可以治国平天下,假如从这边去看,那么正是空虚了。平淡无奇,我凭了这个觉得《论语》仍可一读,足供常识完具
写在前面
的青年之参考,至于以为圣书则可不必,太阳底下本无圣书,非我之单看不起《论语》也。”
再看对庄子思想的解说,也是少少许,未必输人多多许。“庄子(西历纪元前三六九?——前二八六?)哲学中之道德二观念,与《老子》同。其对于幸福之观念,则以为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即是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把庄子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以幸福观念为例,轻松化解出来,再如他解释《齐物论》一章之宗旨,只寥寥数语:“凡物皆无不好,凡意见皆无不对。”
当然,如果只有一位位哲人的点评而没有从中勾勒思想演进的痕迹和风气,也绝不能成为“史”。在《佛教、道教与道学》一章中,几种思想千年以来沉潜起伏互为影响的格局在冯先生笔下还是清晰可辨。论及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百脉千川汇流入海的情景,冯先生只用三点来作区别:
一、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与佛学所谓空者以一种解释,使外界为“不真空”。(用僧肇语)
二、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但中国人又最注重人之活动。儒家所说人之最高境界,亦即在活动中。……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非永寂
不动。三、中国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草
木亦有佛性。岂不是有令读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豁然开解。其实说到底,读冯先生的书对一般读者而言,最有
价值的所在是欣赏他文章之美,上文所说的简洁、明晰都是此中特质。读竟此书后,有兴趣者再去找冯先生《论风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两篇名文,当更能有所体悟。
脉望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淡的米黄色,配上典雅的宋体字,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捧在手心细品的工艺品。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不是那种光滑得没有纹理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翻起来有一种沙沙的、非常踏实的触感。我特别喜欢它侧边的切口处理,微微泛黄,像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和历史的对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却又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把它带到任何一个安静的角落,比如洒满阳光的窗台边,或者一个古色古香的茶室里,慢慢品味。书本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适中,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阅读的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整体上,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给了读者一种极高的尊重感和期待感,仿佛在告诉你:“我要向你展示一些真正有分量的东西。”这种由外及内的审美体验,在现在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处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它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或站队,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每一种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它们之间的张力与互补。例如,在描述某一家学派的兴盛时,作者会非常细致地分析它对前一种思潮的继承与突破,以及它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思想的演进”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回旋与辩证。它不强加“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去思辨。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读完后,你不会觉得某个学派“最好”,而是会觉得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而斑斓的知识图景,每一种颜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细节的考据和引用的准确性上,表现得相当专业和严谨。虽然它整体风格偏向普及性,但丝毫没有因此而牺牲掉学术的根基。我特意去查阅了其中几次引用的出处,发现作者对于原始文本的把握非常到位,引用的段落总能精准地支撑他当下的论点,没有出现那种为了凑篇幅而牵强附会的现象。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注释或旁白中,会偶尔透露出一些关于文献流传、版本差异的小信息,这些小小的“幕后花絮”,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线索,它暗示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这种对基础功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在提供易读性的同时,也具有了相当高的工具书价值,是那种可以放心地推荐给任何求知者的书。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概念,让人望而却步。相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和灵动,仿佛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轻松愉快的漫步。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切入点,比如从一个日常的场景、一个古人的小故事,甚至是某种天气现象,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中去。这种叙事上的“软着陆”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哲学高不可攀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且,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总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类比,这些都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从文本本身挖掘出来的,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行云流水的叙述,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我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它不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推进,而是巧妙地以“主题”和“核心问题”为脉络进行划分。比如,某一章可能集中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然后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关于此主题的观点汇集起来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它能让读者快速聚焦于一个核心的哲学命题,并清晰地看到历代思想家是如何围绕这个核心进行思考的。这对于构建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读完某一章,读者会觉得对那个特定的哲学议题,已经有了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认知,而不是零散地记住了一堆人名和主张。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目标感。
评分有空闲时慢慢读来!!!
评分很久就想找这么一本书,感谢京东,很给力的一次购物。点赞!
评分这个东西很好,通俗易懂,物美价廉的说物美价廉
评分我感觉拿到样书的时候会喜极而泣,作者思路清爽,观点有很强解释力,很多段落看的时候忍不住拍大腿,怪不得引用率这么高,能遇到这么有趣的书真是幸运。
评分这个东西很好,通俗易懂,物美价廉的说物美价廉
评分很喜欢这样经典的讲义,读了让人有很大收获
评分书不错,慢慢品读。
评分正品,京东的品质保证。快递速度,一如既往的快。?
评分为了凑单找的一本书,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