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

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清松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士林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哲学研究
  • 传统文化
  • 士大夫文化
  • 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55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针对中世纪士林哲学乃至新士林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议题,乃至中华新士林哲学的发展,及三者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与相互的比较,进行讨论。全书共计十五章,三个附录;分中世纪士林哲学、新士林哲学、中华新士林哲学三部分。


作者简介

沈清松:台湾云林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1980年起担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哲学系系主任、所长与政大研究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起转任多伦多大学哲学系与东亚学系中华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曾任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系主任与研究所所长,并曾担任比利时鲁汶大学Verbiest Chair,荷兰莱顿大学欧洲汉学讲座教授,法国巴黎高等社科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心理系、哲学系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执行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部著作深入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却又极具影响力的学派——士林哲学,并将其置于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思想图景中进行审视和对话。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两者的异同,而是旨在揭示它们在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以及方法论等核心哲学领域中可能存在的共鸣与张力,从而为我们理解人类思想的普适性与独特性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上篇:士林哲学的基石与辉煌 上篇将聚焦于士林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思想家。士林哲学,作为中世纪欧洲哲学的主流,深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并与基督教神学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我们首先会追溯其历史渊源,探讨罗马帝国晚期哲学遗产的继承,以及早期基督教思想如何为士林哲学的孕育奠定基础。 接着,本书将详细梳理士林哲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这包括: 本体论: 士林哲学家如何理解“存在”的本质?他们区分了“本质”(essentia)与“存在”(existentia),并以此来解释受造物的生成与灭亡。我们将探讨他们关于“实体”(substance)与“偶然”(accident)的分析,以及“形式”(form)与“质料”(matter)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这些都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紧密相连。此外,关于“神圣的本体”(ens a se)与“受造物的本体”(ens ab alio)的区分,以及“最高存在”(ipsum esse subsistens)的概念,将是理解其本体论的关键。 认识论: 士林哲学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抽象”(abstraction)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关于“感官”(senses)、“知性”(intellectus)与“理性”(ratio)的关系,以及“普遍者”(universals)的地位问题。对于“抽象力”(virtus activa)如何从个体事物中抽取普遍形式,从而形成概念的机制,本书将进行细致的阐释。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士林哲学对“经验”(experience)的看法,以及它与“理性”(reason)之间的辩证关系。 逻辑学: 士林哲学的思想表达高度依赖严谨的逻辑分析。我们将考察他们对“三段论”(syllogism)的运用,以及对“定义”(definition)与“论证”(argumentation)的精确要求。对“范畴”(categories)的系统性研究,以及“真理”(veritas)与“确定性”(certitude)的探讨,都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伦理学与神学: 士林哲学的伦理学与基督教道德观密不可分。我们将分析其关于“德性”(virtue)与“罪恶”(sin)的划分,以及“自然法”(natural law)与“神圣法”(divine law)的渊源。对“意志自由”(free will)的辩护,以及“恩典”(grace)在人类救赎中的作用,都将得到深入的探讨。神学作为士林哲学的最终归宿,我们将考察其如何试图以理性来理解和阐释基督教的信条,例如“三位一体”(Trinity)与“道成肉身”(Incarnation)。 在介绍这些核心概念的同时,本书还将着重呈现士林哲学史上几位最重要的思想家及其贡献。从早期思潮的奠基者,如安瑟伦(Anselm of Canterbury)的本体论证明,到佩特鲁斯·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对逻辑和伦理学的贡献,再到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作为士林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如何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阿奎那关于“神之存在”(existence of God)的五种证明,以及其对“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和“启示神学”(revealed theology)的区分,将是重点分析的对象。此外,我们也会提及一些其他重要人物,如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与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等,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对传统的士林哲学提出了挑战,并预示着新的哲学思潮的到来。 下篇:中国哲学的智慧之光 下篇将转向中国哲学,对其主要流派的核心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实践导向,形成了与西方哲学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质。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 作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儒家思想将得到详尽的介绍。我们将从孔子的“仁”(benevolence)、“礼”(ritual propriety)、“义”(righteousness)等核心概念入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以及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对“君子”(gentleman)人格的塑造,以及“中庸”(doctrine of the mean)的智慧,将是理解儒家伦理学的关键。此外,孟子关于“性善”(innate goodness)的论断,以及荀子对“性”(human nature)的探讨,将展现儒家内部关于人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在政治哲学层面,儒家关于“德治”(rule by virtue)和“礼治”(rule by ritual propriety)的理想,以及对“民本”(people-oriented)思想的强调,都将是重点分析的对象。 道家思想: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供了与儒家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们将深入阐释“道”(the Way)的神秘与普遍性,以及“无为”(non-action)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政治理念的内涵。对“自然”(nature)的尊崇,以及“柔弱”(gentleness and weakness)胜刚强的辩证智慧,都将是理解道家哲学的要点。我们将探讨道家如何看待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对“朴”(simplicity)的推崇。庄子关于“齐物”(equalizing things)的观点,以及对“逍遥”(free and easy wandering)的追求,将展现道家超脱世俗的哲学境界。 佛教哲学(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我们将重点介绍“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无常”(impermanence)、“无我”(non-self)等佛教核心教义,并探讨它们在中国哲学语境下的阐释。禅宗所强调的“顿悟”(sudden enlightenment)和“心性”(mind nature)的直观体悟,以及净土宗所倡导的“信愿”(faith and aspiration)与“念佛”(recitation of Buddha's name),都将得到细致的分析。我们将考察佛教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因果观以及审美情趣。 法家与墨家: 虽然非主流,但法家和墨家在中国哲学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法家对“法”(law)、“术”(technique)、“势”(power)的强调,以及其务实的政治思想,将得到简要的介绍。墨家所提倡的“兼爱”(universal love)、“非攻”(anti-aggression)等主张,以及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组织原则,也将是分析的对象。 在梳理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时,本书将特别关注其独特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模式。这包括: 经验与直观: 相较于西方哲学对抽象思辨的偏重,中国哲学更倾向于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观体悟中获得智慧。 整体性与关联性: 中国哲学往往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如“天人合一”(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的观念,反对将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 实践导向: 无论是儒家的“知行合一”(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还是道家的“知行合一”(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都强调哲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追求“内圣外王”(inner sagehood and outer kingship)的境界。 隐喻与象征: 中国哲学善于运用大量的隐喻、象征和类比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如《易经》中的卦象、道家的寓言故事等。 第三部分:跨文化的对话与反思 在深入剖析了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各自的精髓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致力于搭建一座跨文化对话的桥梁。这一部分将不是简单地进行比较,而是尝试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概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 本体论的对话: 士林哲学关于“存在”的精细分析,例如“本质”与“存在”的区分,与中国哲学如道家“道”的生成性,以及儒家“气”(qi)的本体论解释,是否存在潜在的关联?“实体”与“形式”的概念,能否在理解中国哲学中“相”(form/appearance)与“性”(nature/essence)的关系时提供新的思路? 认识论的比较: 士林哲学对“抽象”和“普遍者”的论证,与中国哲学如儒家强调的“体悟”(experiential understanding)和道家追求的“不言之教”(unspoken teachings),在认识的途径和方式上存在哪些差异与共通之处?“感官”与“知性”在士林哲学中的作用,如何与中国哲学中的“心”(mind/heart)的洞察力相比较? 伦理学的交流: 士林哲学基于“神圣法”和“自然法”的伦理框架,与中国哲学中强调“德性”和“礼制”的伦理体系,在如何构建道德秩序、规范人类行为方面,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意志自由”与“宿命论”(predestination)在中国哲学中的不同解读,如佛教的“业报”(karma),能否与士林哲学关于自由与恩典的讨论产生张力与启示? 方法论的借鉴: 士林哲学严谨的逻辑分析方法,能否为中国哲学中一些更趋于直观和辩证的思想提供结构性的梳理?反之,中国哲学整体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能否为士林哲学中可能存在的分析僵化提供一种动态的补充? 超越与融合的可能性: 本书并非试图强行将两种哲学体系捏合在一起,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各自独立价值的基础上,去发现可能存在的“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和“互补性”(complementarity)。通过这种跨文化对话,我们希望能激发读者对人类共同关切的终极问题,如“我们是谁?”、“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本书的结尾将不仅仅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展望。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进行真诚的对话,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这部著作旨在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东西方两座伟大的思想宝库,邀请所有对哲学、对人类智慧充满好奇的读者,共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严肃主题的书籍通常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作者的表达会过于精英化,导致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却在行文上充满了韧性和一种优雅的克制。作者的文字如同上好的丝绸,触感温润,却又纹理清晰。他似乎深知如何将那些最深奥的本体论问题,用最贴近日常经验的方式阐述出来,让人在不感到被冒犯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更复杂的知识结构。我尤其欣赏他对逻辑链条的构建,那是一种极其有耐心的、层层剥茧的推理过程,让你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前提推导出下一个结论,避免了任何武断的跳跃。这种流畅性,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思辨,变得可以被消化、被吸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思想史上的那种“整合”能力。它不像其他一些专注于单一学派或单一思想家的书籍那样,往往会陷入对某个角落的过度挖掘。这本书的视野是宏大的,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思想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里,不同的学说彼此影响、相互制衡,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历史图景。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站在高处的观察者,不再局限于某条小径,而是能看到整片森林的布局。作者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的分析尤为精辟,他没有简单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时代背景如何塑造了这些思想的形态和走向。这种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它让你对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你对未来可能的思想发展方向,有了一种审慎的预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思维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跨时空辩论赛。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老练,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用一个精妙的类比或者一个简短的故事来佐证他复杂的论点。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几个核心概念进行“去神秘化”处理的方式,他没有把古代哲学家神化,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和闪光点去思考世界。对比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典范,它不是线性推进的,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每一个章节都能相互呼应,当你读到后半部分,会猛然发现前面某个看似不经意的论述,其实是为现在的结论铺垫已久的伏笔。这种“原来如此”的阅读快感,对于一个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丢在一边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值得你反复翻阅、每次都能读出新意来的工具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变迁极为敏感的读者,我常常在阅读时寻找那些能引发时代共鸣的“锚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古代的哲学概念,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当代性”探讨。作者的笔法中流露出一种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似乎总能将那些遥远的、书本上的教条,巧妙地拉回到我们当下社会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人际关系疏离或是价值迷失等问题上来。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绝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通过一种微妙的哲学照应来实现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理想生活”、“社会秩序”等基本命题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其精良的思考工具,让你能更有效地去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装帧设计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那种老派学者才有的对知识的敬畏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哲学”和“中国”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引证。然而,翻开前几页,我就被作者那种清晰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比如某个古代思想家对“道”的阐释,或者某个流派对“仁”的理解——开始娓娓道来。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摆满了珍贵古籍的私人图书馆,主人正热情地为你一一介绍那些蒙尘已久却光芒不减的瑰宝。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跨文化议题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精妙的对比点,让我们在审视遥远的东方智慧时,也能反观自身所处的现代语境,这种对话感是很多纯粹的理论书所缺乏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豁然开朗,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引领而非说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