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诸神的世界 印度教图像学手册 [Die Indische Gotterwelt Ein Handbuch Der Hinduistischen Ikonographie]](https://pic.windowsfront.com/11900606/57443264N464f36d5.jpg)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喜马拉亚星》等影片里,印度教诸神常常以特定符号的形式出现,表现、渲染了印度的神秘。这种莫测的神秘和虚无主义真的是印度人精神世界的底色吗?要了解印度教和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必先了解印度教的诸神。本书作者施勒伯格以十年之功,完整梳理了印度教诸神的图像、形体、符号和象征,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印度教研究专著,更可作为印度学研究者与爱好者的工具书。书中收录的作者亲手描绘的200余幅线图,更可为各类艺术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E.施勒伯格(1950-)是一位颇具声望的德国印度学家,《印度诸神的世界》一书为欧洲世界对印度神话、造像的认识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译者范晶晶,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印度诸神的世界》一书,乃是作者积十年之功,在印度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传统而撰写出来的一部扛鼎之作。为了让读者对印度造像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施勒伯格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造像的相关理论,印度教三大神、女神、吠陀诸神和次等神,以及各种动物、植物等,接下来从微观的角度分别描述了造像中神的体态、手势、法器、服饰等,最后是具体细致地分析了造像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元素及其象征含义。不仅如此,书中还收入了200余幅作者本人亲笔描绘的神像线条图,方便读者获得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此意义上,这本书不仅可供学者们研究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印度文化的指南,雅俗共赏,可读性非常强。
在中国,因为佛教诞生于印度之历史的渊源,因为玄奘等高僧西行求法的事迹,长期以来,各个学科对于印度教万神殿多有模糊的了解,但对于印度造像、神话的系统介绍与研究,仍然呈现一片荒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诸神的世界》一书的译介与引入,将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为宗教研究、中西交流的艺术史研究等提供基础性的参考文献。
范晶晶博士从事印度学研究多年,且德语水平很高。晶晶博士的汉语表达流畅,使得《印度诸神的世界》成为一部优秀的译著。——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 段晴
译序
前言
有关印度语言词汇的拼写和读音
绪论
印度教神像
印度文化与宗教史
作为宗教体系的印度教
圣典
印度教徒的宗教生活
概述
第一章 印度教中神性观念的图像学转化
1.1 神秘的图表(Yantra,幻方)、语言公式(Mantra,咒语)与象征性的祭祀
1.2 比例理论
1.3 神像的种类
第二章 印度教的万神庙
2.1 三相神,创造、维持、毁灭的三位一体(Dreiheit)
2.1.1 诃利(Hari)—诃罗(Hara)—祖父(Pitanaha)
2.1.2 单足相(Ekapada.Mhrti)
2.1.3 诃利—诃罗相,湿婆与毗湿奴的合体
2.2 创造者梵天
2.2.1 梵天形象的变体
2.2.2 梵天的不同层面
2.2.2.1 创造之主(生主)与创造万物者(毗首羯磨)
2.2.2.2 作为诸神之父的梵天(祖父)
2.2.2.3 世界的保护者(Lokapala—Brahma,护世者—梵天)
2.3 持世者毗湿奴
2.3.1 毗湿奴的各种形象
2.3.1.1 新时代之初的毗湿奴(那罗延)
2.3.1.2 坐在蛇身上的毗湿奴(Adimfnuti,原始相)
2.3.1.3 与妻子吉祥天女相伴的毗湿奴(吉祥天女—那罗延)
2.3.1.4 天界之主(Vaikunthanatha,毗恭吒之主)
2.3.1.5 善意的、满足愿望的国王(Varadaraja,与愿之王)
2.3.1.6 迦摩(Kama),爱神
2.3.1.7 女性形象的毗湿奴(Mohini,摩希尼)
2.3.1.8 马头毗湿奴(Hayagriva,诃耶揭哩婆)
2.3.1.9 婆罗门达塔特雷耶(Dattatreya),《坦陀罗》的创造者
2.3.2 毗湿奴的十个化身与四个时代
2.3.3 鱼化身(Matsyavathra)
2.3.4 乌龟化身(Kfirmavatara)
2.3.5 野猪化身(Varahavatara)
2.3.5.1 大地野猪(Bhuvafftha)
2.3.5.2 祭祀野猪或毁灭野猪(Yajfiavarfiha或Pralayavaraha)
2.3.6 人狮化身(Narasimhavafftra)
……
第三章 搅乳海与自然的显现
第四章 诸神的体态
第五章 手印与手势,诸神的手势语言
第六章 诸神的法器
第七章 诸神的装饰
第八章 图案与符号语言
索引
对参观庙宇或博物馆的欧洲游客来说,神像并不具备它们对印度人所产生
的那种意义。在印度人眼中,宗教塑像是有生命的。其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即头部、双臂、双腿、手势、法器,在各种仪式中被开光并注入生气。通过日常的礼拜,这种象征性的影响力历久弥新,甚至还与日俱增。
     多年前,一位婆罗门祭司告诉我:有个欧洲人在贝拿勒斯的一座庙里买了一尊小铜像,放在行李箱里带走。由于铜像产生了巨大的热量,行李箱爆炸了,铜像与行李全都被毁。
    这个故事引起我的反思,并不是因为其可能性与真实性,而是由于它向我展示了:对于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这样一尊塑像有着怎样的能量。我想起许多场景:在节日庆典上,婆罗门祭司像对人一般地对待神像,将人类生活的领域移植到诸神生活的领域。在湿婆派的庙里,我曾见到祭司在深夜将湿婆及妻子波哩婆提的塑像从大殿里取走、放进一个神龛,让他们得以在丝绒枕上安眠。我还了解到,在第二天的晨间仪式中,他们将会被唤醒,回到大殿里继续履行职责。
    虽然神像众多,但在例行的祭祀中,没有一个被忽视。当着印度教徒们的面——其中有些会在庙里逗留一整天,祭司们敬拜诸神的法器,如触摸三叉戟和杵、手握祭勺和莲花等,以此赞颂诸神各自的神力。据说这些法器拥有独特的能量,祭司们一边拿它们做出神圣的手势,一边念诵咒语。举行仪式时,他们一会儿手持法器在神像前面绕行,一会儿拿着法器上下摆动,像在扇风或在虚空中画出神秘的图表。对于信徒来说,神的力量无所不在,故而在他们看来,并不是祭司在行动,而是神祇自身通过塑像在行动。接下来,当我们处理印度图像学和宗教“象形文字”时,不仅应该考虑到讲述印度神话世界的史诗和民间传说,还应该考虑到“吠陀”中古老的祭司文献:它们首次全面完整地阐释了各种宗教塑像。
    通过观察和阐释印度教的神像,我们不仅了解到“伟大”的诸神,而且了解到“细节”的多样性;我们学会通过法器、体态、手势、服装、坐骑等来区分他们。
    我们深深地沉浸在印度神话里,体验那神圣的圆舞、诸神与阿修罗之战、其喜怒哀乐与争权夺利,就如同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往世书”的神话传说所预示的那样。图像学可谓是通过神话“丛林”的路标,应被理解为一种高度形式化的图像与符号语言,对它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走近印度人的思维世界。因此,我们也可以试图像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那样,不是仅仅将塑像视为艺术品、雕塑家的成果展示、特定时代或文化的体现,而是以敏锐的注意力对其加以考察,并逐步地进行描述和阐释。
这本书散发出一种浓厚的欧洲古典学术研究的氛围,它更像是一部献给西方学者的系统性入门指南,而非面向印度本土读者的传统解读。作者的叙事视角明显带有强烈的历史考察色彩,致力于将印度教的诸神体系放置在一个清晰的、可追溯的历史脉络之中进行分析。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时期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尤其细致,比如笈多王朝时期的神像与帕拉王朝时期的神像在比例、动态和细节处理上的差异,都被作者通过对比性的文字描述勾勒得栩栩如生。这种侧重于“变化”和“演变”的写作手法,有效地避免了将印度教神祇描绘成一个静止不变的教条体系。相反,它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适应性的信仰结构。阅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尘封的考古现场或古老寺庙中,一丝不苟地记录和对比着每一处石刻细节的专注与热情,这种对“真实历史痕迹”的执着,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印度教神祇的厚重典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妙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让人立刻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深厚功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沉稳,它似乎并不急于将读者拉入某个高潮,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耐心地引导我们穿梭于印度教错综复杂的宇宙观之中。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对神话故事的细致梳理和对哲学概念的精确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其相似但又微妙不同的神祇形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入微。比如,如何区分湿婆的不同化身,以及毗湿奴的十大化身在不同地域和历史阶段的演变,作者都给出了详实的考据和对比分析,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印度教体系的人,也能对这些复杂的谱系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脉络。书中对仪式和祭祀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规程,更深入探讨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文化意义,让我对印度教信徒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漫长而引人入胜的精神考古之旅,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奥秘境的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是直接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学术殿堂中走出来的。它的句式结构复杂而严谨,充满了各种从句和精确的术语,对于习惯了现代轻快叙事风格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种丰沛的学术气息便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信赖感。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梵文原典和早期旅行家的记录,这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我发现,作者在构建神祇形象的解析时,采用了非常系统化的分类方法,这对于研究图像学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他似乎对色彩、手势(手印,Mudra)以及随侍的动物或神兽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有着百科全书式的掌握。举个例子,关于特定手印的含义,书中可以花上大篇幅来解释其在不同教派中的细微差异,这种深度挖掘远超一般入门书籍的肤浅介绍。这种扎实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待查阅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回报以丰厚的知识回馈。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工具书式查阅的深度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可以从头读到尾的小说。它的组织结构极其严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连接非常清晰,体现了严谨的欧式学术思维。每一章的内容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可以被精确地提取和引用。作者在处理神祇的“配对”和“对立”关系时,展现了极高的理论素养,比如对善恶双元论在不同神祇家族中的体现与调和的阐述,就非常深刻和富有洞察力。书中对各种复杂仪轨的解释,也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试图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氛围,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这些仪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寄托。尽管行文风格略显古板,但其详尽的索引和对相关文献的出处标注,无疑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份量感和学术权威性,让它在同类主题的著作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它的价值也正源于此。它没有试图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缺乏大量的插图辅助,或者对复杂概念的简化说明。相反,它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或宗教学背景,因此在阐释上采取了高度浓缩和高度依赖文本支持的方式。这种“硬核”的写作风格,使得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仿佛置身于一片由梵文术语和历史年代构成的迷雾之中。然而,对于那些真正希望深入探究印度教图像学根源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而言,这种不妥协的深度恰恰是其魅力所在。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图像”与“信仰”之间动态关系的捕捉。作者不仅仅在描述一尊雕塑看起来像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它必须被塑造成这个样子,以及这种造型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信徒群体所理解和接受。这种深层次的文化透视,将“看图说话”提升到了“解构信仰符号系统”的层次,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印度诸神的世界你值得拥有
评分赶上京东打特价买的,先留着,以后看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何时有,把酒问苍天,捏捏袋袋里,想买又无钱。省吃又俭用,存点私房钱,只有等活动,用券才开颜。
评分学习中。印刷质量很好。不错的书。
评分超级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学习中。印刷质量很好。不错的书。
评分多看点书,给自己一点新的思路,不断总结,才能走向成功!
评分再看印度电视剧电影时不用蒙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