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典籍丛刊:悟真篇集释

中国道教典籍丛刊:悟真篇集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张伯端,翁葆光 等 注
图书标签:
  • 道教
  • 悟真篇
  • 道教典籍
  • 中国道教
  • 内丹
  • 修炼
  • 养生
  • 宗教文化
  • 古代文献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19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02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道教典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道教典籍丛刊:悟真篇集释》是汉代魏伯阳《参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经著作,是道教内丹丹法的主要经典之一,同为丹经之祖,其丹经地位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仿。全书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包括七言四韵16首,绝句64首,五言1首,续添西江月12首。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抟《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目录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
宋·翁葆光注
悟真篇 注疏序
悟真篇 注序
悟真篇 序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一
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一斤二八之数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二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三
五言四韵一首以象太一之奇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四
绝句六十四首以按六十四卦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五
内外药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六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七
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
紫阳真人悟真篇 注疏卷之八
读周易参同契
赠白龙洞刘道人歌
石桥歌
绝句
西江月
悟真篇 后序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宋·翁葆光述
悟真直指详说
强兵战胜之术
富国安民之法
神仙抱一之道
三乘秘要诗
张真人本末
薛紫贤事迹
金丹法象
紫阳真人悟真篇 拾遗
宋·翁葆光述
禅宗歌颂诗曲杂言
性地颂六首
无罪福
三界唯心
见物便见心
圆通
随他
宝月
心经颂
人我又名齐物
读雪窦禅师祖英集
戒定慧解
即心是佛颂
采珠歌
禅定指迷歌
无心颂
西江月一十二首
紫阳真人悟真篇 三注
宋·薛道光
悟真篇 记
陆子野注悟真篇 序
上阳子注悟真篇 序
紫阳真人悟真篇 筌蹄
悟真篇 序
紫阳真人悟真篇 三注卷之一
七言律诗八首
紫阳真人悟真篇 三注卷之二
七言律诗八首
紫阳真人悟真篇 三注卷之三
七言绝句三十二首
紫阳真人悟真篇 三注卷之四
七言绝句三十二首
紫阳真人悟真篇 三注卷之五
五言一首以象太一含真气之妙
西江月十二首以象十二月
又西江月一首以象闰月也
续绝句五首以象铅汞砂银土之五行也
紫阳真人后序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
宋·夏元鼎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序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卷之一
七言四韵诗一十六首以象二八一斤之数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卷之二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卷之三
绝句诗六十四首以应六十四卦之数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卷之四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卷之五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卷之六
五言四韵一首以象太一之数
西江月十二首以应十二月之数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紫阳真人悟真篇 讲义卷之七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悟真篇 约注
清·陶素耜
悟真篇 约注杂议
悟真篇 约注卷上
七言律
悟真篇 约注卷中之上
绝句
悟真篇 约注卷中之下
悟真篇 约注卷下
西江月
绝句
悟真篇 正义
清·董德宁
悟真篇 正义序
悟真篇 正义自序
悟真篇 正义卷上
七言律
悟真篇 正义卷中
七言绝
悟真篇 正义卷下
五言四韵一首
西江月
又西江月一首
又七绝五首
悟真直指
清·刘一明
悟真直指卷一
七言律诗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
悟真直指卷二
七言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六十四卦
悟真直指卷三
五言律诗一首以象太乙含真气
西江月十二首
续添西江月一首以象闰月
七言绝句五首以象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悟真直指卷四
绝句四首
西江月十二首

精彩书摘

  《中国道教典籍丛刊:悟真篇集释》:
  
  天地盈虚自有时,审能消息始知机。
  由来庚甲申明令,杀尽三尸道可期。
  注日:天地盈虚自有时者,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冬至之日,地中有一阳气上升,一日升四百六十里二百四十步。至后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即春分也。计九十日,阳气共升至天四万二千里,至到天地之中。此时阴中阳半,为泰卦。其气变寒,寒为温,万物发生之时,故为春也。自此以后,阳气升人阳位亦如前,渐渐升至夏至之日,并前计一百八十日,共升八万四千里乃到天也。此时阳中又有阳,为纯阳乾卦。其气变温为热日夏,万物茂盛之时,故日盈也。夫热极则阴生,故夏至之日,一阴自天而降,亦一日降四百六十里二百四十步。亦五日一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即秋分日也。计九十日,阴气共降四万二千里,正到大地之中。此时阳中阴半,为否卦。其气变热为凉,万物结实之时,故为秋也。自此以后,阴气降人阴位亦如前。渐渐降至冬至之日,共前计一百八十日,共降八万四千里乃到地也。此时阴中又有阴,为纯阴坤卦。其气变凉为寒,寒日冬,万物收藏之时,故日虚也。圣人消息天地盈虚,因月而见。
  ……
《玄门要旨:道教思想与实践探微》 编者按: 本书系为广大问道求真之士,精心编纂而成的一部道教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入门读物。编者以梳理道教核心理念为己任,力求以清晰的脉络,引人入胜的叙述,展现道教博大精深的智慧。内容涵盖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修炼方法,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演变与影响,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玄妙之门的钥匙,领略长生久视、返璞归真的道家风采。 序言 浩浩乎,渺渺乎,不知其所始,不知其所终。道,乃宇宙万物之本源,万象纷纭之宗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究天地之道,体悟人生之理。道教,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华沃土的古老宗教,便是这种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哲学体系。 《玄门要旨:道教思想与实践探微》一书,旨在为初探道教奥秘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详尽的导引。本书并非堆砌繁复的术语,亦非罗列艰涩的经文,而是试图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勾勒出道教思想的骨骼,展现其精神的脉络,并揭示其内在的实践方法。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融会贯通,化为行动,故本书在阐述理论的同时,亦不忘引导读者去体悟和践行。 本书的编纂,凝聚了编者对道教文献的深入研究,对道教历史的细致梳理,以及对道教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我们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阐释与解读,以期达到“溯流穷源,明其所以然”的目的。阅读此书,犹如穿越时空,与历代先贤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感悟他们的智慧。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生论,到“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从“精气神”的养生之道,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倡导顺应自然,尊重生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心;真正的富足,并非拥有物质,而是拥有精神。 本书的读者,或许是初次接触道教的求学者,或许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探索者,又或许是希望在纷繁俗世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有心人。无论您是何种身份,我们都希望本书能为您带来一份启发,一份感悟,乃至一份生活的智慧。 在浩瀚的道家经典中,每一部都蕴藏着无尽的宝藏,等待着有缘人的开启。《道德经》的玄奥,《庄子》的逍遥,《易经》的变通,《抱朴子》的养生……它们共同构成了道教思想的宏伟殿堂。本书将带领您一同走进这座殿堂,领略其建筑之精美,体悟其精神之深邃。 我们深知,道教的真谛,非言语所能尽述,非文字所能完全涵盖。真正的领悟,往往来自于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因此,本书的编写,亦是希望能激发读者内在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愿本书能成为您问道之路上的第一缕晨曦,照亮前行的方向。 第一章:道教溯源——天地之间的玄妙之音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宗教,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远古的洪荒时代。在人类尚未有文字记录的蒙昧时期,先民们便已开始对天地万物产生敬畏,对自然规律进行朴素的观察与体悟。那些关于太阳升落、四季更迭、生死轮回的疑问,那些对生命起源、宇宙奥秘的遐想,构成了道教思想最古老的种子。 1.1 早期文明的印记:巫觋文化与神话传说 在早期社会,巫觋扮演着沟通天地、祈求神灵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祭祀、占卜、歌舞等仪式,试图理解和影响自然界,祈求丰收、健康与平安。这些原始的宗教实践,其中蕴含的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对天地万物的沟通愿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都为后来的道教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同时,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也蕴含着朴素的宇宙观和创生观。这些故事虽然充满想象,但反映了先民们试图解释世界起源、生命延续的努力。其中对“无中生有”、“生生不息”的理解,与道教的“道”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2 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形塑道教的哲学基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蓬勃兴起,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营养。其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更是奠定了道教的核心理论基础。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炼的语言,揭示了“道”的本体、运行规律及其在天地万物中的体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开宗明义,指出了“道”的超越性与不可言说性。他提出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文化和人生哲学。这种顺应自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成为道教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则。 庄子与《庄子》: 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道家哲学,尤其是在认识论和人生哲学方面。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丰富的寓言故事,批判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倡导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逍遥游”境界。他对“道”的理解更加注重个体的精神自由,鼓励人们摆脱外在束缚,达到心灵的彻底解放。庄子的思想,为道教追求个体精神解脱,超越凡尘俗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除了道家思想,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道教产生了影响。例如,儒家对人伦道德的重视,对道教的伦理规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借鉴;法家对治国方略的探讨,也为道教在实践层面的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些思路。 1.3 早期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从方术到宗教 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道教逐渐从一种哲学思潮,演变为一种具有完整教义、组织和仪轨的宗教。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 秦汉时期的方仙道: 秦汉时期,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方士们,将炼丹、服食、导引等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方仙道”。他们对山川灵秀之地、长生不老药的追求,体现了对生命延续的强烈渴望,也为道教的修炼方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张道陵与正一道: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张道陵在蜀地创立“五斗米道”(后称正一道),标志着道教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正式出现。他以“道”为核心,确立了教义、戒律、仪轨,并强调“太平”和“长生”。张道陵被尊为“天师”,其创立的道教,以符咒、科仪、斋醮等方式,满足了当时民众的精神需求,并逐渐发展壮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理论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迎来了理论发展的黄金时期。葛洪的《抱朴子》系统阐述了道教的炼丹、养生、神仙理论,是道教理论的重要著作。陶弘景对道教进行系统整理,编撰《真诰》,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和修炼方法。同时,受到佛教传入的影响,道教在哲学思辨、教义阐释、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4 道教的宇宙观: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道教的宇宙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它并非简单的物质构成论,而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道”作为本源: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一切、无始无终、无形无象的终极实在。它既是创造万物的动力,也是万物运行的法则。“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却又不可具体名状。理解“道”,便是理解宇宙的根本。 阴阳五行与天地生成: 道教宇宙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属性,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阴阳五行相互作用,生化万物,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不断演化的宇宙。天地万物的生成、运行、衰败,都遵循着阴阳五行的规律。 天人合一的理念: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身体与小宇宙相似,内含天地万物的缩影。顺应自然,便是顺应天道;遵循人体自身的规律,便是顺应人道。实现“天人合一”,便是达到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1.5 道教的人生观:顺应自然,追求长生 道教的人生观,建立在其宇宙观之上,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生命的永恒与升华。 “无为”的人生智慧: “无为”是道教的人生哲学核心。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指不妄为、不强为,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道”。“无为”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通过“不争”来达到“争”的目的,通过“无事”来成就“大事”。在人际关系中,倡导谦逊、宽容、不争强好胜;在个人修养上,强调放下执念,清静无为。 对生死的态度: 与许多强调来世的宗教不同,道教更注重现世的生命。它肯定生命的价值,并追求生命的延长乃至永恒。然而,道教并不惧怕死亡,而是将生死视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死生亦大矣”,并非绝望,而是要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通过修炼,道教徒追求的“长生不老”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肉体不朽,而是达到一种精神与肉体相融合、超越生死轮回的“地仙”、“天仙”境界。 “修道”的终极追求: 道教的核心目的在于“修道”。“修道”包含了内修与外炼两个方面。内修是指通过调整心性、净化杂念,达到精神的宁静与澄明;外炼则包括炼丹、服气、导引、存神等多种修炼方法,旨在调和身体的阴阳,培补精气神,从而延年益寿,乃至最终达到“身与道合”的“得道成仙”的境界。 第二章:道教经典——智慧之海的璀璨明珠 道教经典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是道教思想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这些经典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义、神话、历史,更包含了丰富的修炼方法、养生秘诀和人生智慧。本书精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进行梳理与解读,以期引导读者领略其精华。 2.1 《道德经》:道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也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核心思想解读: 本章将深入解读《道德经》中“道”的含义、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上善若水的处世态度等核心概念。我们将探讨老子如何以朴素的语言,揭示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并将其应用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 对后世的影响: 深入分析《道德经》对中国哲学、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与演变。 2.2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翅膀 《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文笔,奇诡的想象,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哲学世界。 “逍遥游”的境界: 本章将重点解析《庄子》中“逍遥游”的哲学内涵,探讨庄子如何通过“齐物论”、“德充符”等篇章,引导人们超越生死、物我、名利的束缚,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寓言的智慧: 深入分析《庄子》中丰富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朝三暮四”、“井底之蛙”等,揭示其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与处世智慧。 2.3 《太平经》:早期道教的社会关怀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人道、治病等方面的关注。 “太平”理想的阐释: 本章将重点解读《太平经》中关于“太平”社会的理想构建,包括其社会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对人类福祉的关注。 治病养生的实践: 深入阐述《太平经》中关于疾病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养生保健的理论与实践,展现道教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早期探索。 2.4 炼丹养生经典选读:延年益寿的秘诀 道教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在古代养生学和炼丹术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抱朴子》的理论: 选取葛洪的《抱朴子》中的养生与炼丹篇章,解读其关于内丹、外丹的理论,以及对药物、方术的论述,展现道教追求长生的实践体系。 服气导引法: 介绍《导引图》等经典中记载的服气、导引等古代养生功法,并对其动作要领、养生功效进行简要说明,引导读者了解道教基础的身体锻炼方法。 第三章:道教修炼——身心合一的玄妙之道 修炼,是道教最核心的实践环节,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道教的修炼,并非仅仅是宗教仪式,而是涵盖了身、心、灵多方面的系统性锻炼,其最终目标是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得道成仙”。 3.1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内丹修炼的次第 内丹,是道教修炼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调整人体的精、气、神,来达到延年益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精、气、神的内涵: 详细阐述道教理论中“精”、“气”、“神”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精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神是精神意识的载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修炼的三个阶段: 深入讲解内丹修炼的三个主要阶段: 炼精化气: 以固精、补精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功法,将体内的“后天之精”转化为“先天之气”。 炼气化神: 以培补元气为关键,将积聚的“先天之气”进一步转化为“先天之神”,使精神更加充沛、敏锐。 炼神还虚: 最终目标是将“先天之神”与宇宙的“道”相融合,达到“与道同体”的“还虚”境界。 3.2 符箓与科仪:沟通天地,祈福消灾 符箓和科仪,是道教在实践中重要的沟通天地、祈福消灾的手段。 符箓的奥秘: 介绍符箓的起源、种类及其在道教中的作用。符箓并非简单的图画,而是蕴含着特定的能量与信息,是道教修行者沟通神灵、调动自然之力的媒介。 科仪的流程与意义: 阐述道教科仪(如斋醮、祈福、禳解等)的基本流程、内在含义及其在维系社会秩序、满足民众信仰需求方面的作用。 3.3 养生功法:导引、吐纳与食疗 道教在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导引、吐纳、食疗等功法,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仍有借鉴意义。 导引术: 介绍导引术的基本动作原理,如模仿动物姿态、舒展肢体、调和呼吸等,并阐述其对疏通经络、强健体魄的功效。 吐纳术: 讲解吐纳术(如“六字诀”)的呼吸方法与练习要领,以及其在调理脏腑、宁心安神方面的作用。 食疗养生: 探讨道教在饮食方面的养生观念,如“辨证施食”、“食药同源”等,并介绍一些具有养生功效的传统食材与食疗方。 3.4 观想与冥想:内观自性的宁静之道 观想与冥想,是道教修炼中重要的精神锻炼方法,旨在通过集中注意力,达到内心宁静,认识自我。 内观的原理: 阐述道教内观修行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向内观察,体悟身心变化,洞察杂念的生灭,从而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冥想的实践: 引导读者进行简单的冥想练习,例如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体、聚焦意念等方法,体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四章:道教与中国文化——千年传承的时代印记 道教作为一种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的古老文明,其思想与实践早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哲学思想的融合与演变 与儒家的互动: 探讨道教与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例如道家思想对儒家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的影响,以及儒家伦理观念对道教教义的借鉴。 与佛教的对话: 分析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互动,以及两者在哲学观念、修行方法、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相互吸收与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4.2 艺术与文学的灵感源泉 诗歌与绘画: 赏析道教思想对中国古典诗歌(如唐诗宋词)与绘画(如山水画)的启发,例如对自然之美、超脱之境的描绘,以及对隐逸情怀的表达。 小说与戏剧: 探讨道教神话、仙侠故事在历代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与戏剧中的体现,以及其对中国民间故事与传说产生的巨大影响。 4.3 伦理道德与人生智慧 “道”的伦理观: 分析道教“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思想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塑造,例如对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的启示。 养生与长寿的追求: 探讨道教追求长生久视的理念,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医理论,以及民间对健康长寿的普遍追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4.4 民俗信仰与节日习俗 神灵崇拜与节庆: 介绍道教信仰体系中丰富多彩的神灵谱系,以及其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的体现,如祭祀、祈福等习俗。 地方神祇与民间信仰: 探讨道教如何与地方神祇、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宗教文化,并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 结语 《玄门要旨:道教思想与实践探微》一书,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读者与博大精深的道教世界。我们希望能通过本书,让读者初步领略道教思想的魅力,理解其内在的智慧,并对道教的修炼方法有所认识。 道教的智慧,在于其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它倡导一种和谐、包容、顺应的生活方式,为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一份安宁与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书的编纂,仅仅是打开了一扇门。真正的探索,在于读者个人的研读、体悟与实践。愿您在阅读本书后,能怀揣一颗虔诚之心,继续在道教的智慧海洋中遨游,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理与启迪。 愿您在求道之路上,得遇良师益友,身心康健,智慧增长,终得逍遥自在,与道同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要求很高。对于完全不了解早期道家哲学概念的人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迷失感,仿佛被扔进了一个充满古老符号和术语的迷宫。我个人觉得,如果能事先对魏晋玄学或者早期丹鼎派的基础理论有所涉猎,将会大大降低理解的门槛。不过,也正是这种“高门槛”,保证了其内容的纯粹性和专业性,它瞄准的是真正想要探究核心机密的人群。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牺牲自身的学术价值,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体现了出版者对于维护文化遗产原貌的责任感。

评分

从我阅读的这些篇章来看,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处理得非常到位,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连接了古老的文本和现代读者的认知。注释的详略得当,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惜墨如金。有些地方,作者会非常巧妙地引用其他相关典籍的观点来佐证或对比,这种多角度的参照,极大地丰富了对核心文本的理解层次。我发现,很多我原本以为已经理解的概念,经过注释的梳理后,才意识到自己理解得多么肤浅。这套丛刊显然是汇集了数代学者的心血,提供的不仅仅是翻译,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导读”,帮助读者在浩瀚的道教文献中找到清晰的路径,避免在字句的迷雾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透着一股深厚的历史气息。我尤其喜欢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感觉仿佛真的在触摸着千年前的智慧结晶。虽然我还没完全啃完,但光是翻阅那些繁复的注释和考据,就足以感受到编纂者和出版方付出的巨大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任何一位对传统文化怀有敬意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在阅读之前就能被那种庄重肃穆的氛围所感染。装帧的细致程度,从书脊的装订到内文的排版,都体现了对原典应有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坚持,在如今的出版界已经非常罕见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学术的严谨性与历史的纵深感。它显然是基于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大量的校勘和版本比较工作让人印象深刻。我注意到,不同章节在引用同一概念时,会巧妙地展现出历史流变中的细微差别,这种细致的学术处理,使得原本就复杂的道教思想又多了一层时间维度上的考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层层剥茧地展示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塑造、被阐释,并最终汇集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体系。这种对“过程”的关注,比单纯的“结果”更有价值,让人对道家思想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完前面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简直是文言文的百科全书。那些引用的典籍和相互参照的论述,构建了一个异常宏大而严密的知识体系。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字典和做笔记,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绪。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普及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态度去深入剖析的文本。我发现,要真正理解其中一句话的含义,往往需要回溯到好几个世纪前的道家思想脉络中去寻找源头,这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大挑战。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每一次顿悟都来之不易,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无比激励我继续前行,去探索那隐藏在晦涩文字背后的精妙构架。

评分

感觉还蛮厚,有些脏了,装箱的人请戴手套

评分

京东也完了,前两天买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皮都是掉的。反应情况和退货的字样都是假的,根本没法点。

评分

好!!!!!!!!!!!!!!!!!!

评分

张紫阳真人是南宗祖师,佛道皆通的大德,悟真篇也是必读的经典。

评分

希望京东能维持服务水准,现在京东的运费好高,好难凑单了。

评分

商品总体来说不错,挺满意的。

评分

......

评分

正版书,值得信任,下次再来!

评分

送货很快!商品很好!服务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