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旨在系统分析有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提炼关键学科理论和技术问题,提出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为学科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管理决策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我国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学科战略地位分析
第一节 学科特点
第二节 国家和社会需求分析
一、维持水资源安全供给是地下水科学的首要任务
二、水质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需求强劲
三、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需要地下水科学支撑
四、地下水科学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学科战略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深刻认知地球水循环特征,揭示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规律
二、探讨复杂地下水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输运机理
三、提升精细观测、模拟地下水系统性状和行为的能力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生态环境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构成与可持续性
一、地下水资源及其特点
二、地下水资源分类与构成
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构成的影响
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节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一、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上升
二、地面沉降
三、岩溶塌陷
四、海水入侵
五、土壤盐渍化
第三节 地下水与表生生态环境
一、研究现状
二、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特殊类型地下水
一、地下热水
二、矿泉水
三、卤水资源
第五节 中国区域水文地质
一、青藏高原
二、干旱内陆盆地
三、黄土高原
四、大型平原
五、沿海地区
六、岩溶地区
七、基岩山区
八、红层地区
九、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下水水质安全
第一节 地下水水质与人体健康
一、特殊地下水的水质特征与人体健康
二、地下水灌溉与食品安全
三、未来的研究重点
第二节 原生劣质地下水
一、概述
二、我国原生劣质水分布特征
三、高砷地下水
四、未来的研究趋势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与防控
一、地下水污染研究现状
二、地下水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
一、概述
二、地下水水源地的区域规划
三、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区划
四、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
五、地下水饮用水源地风险管理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第一节 水循环与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规律
一、区域水循环、多水转化、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二、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三、古水文地质与古气候记录
四、全球变化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
五、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环境的演化
第二节 复杂地下水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微观机理
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发育和演化
二、孔隙尺度的过程及其耦合与影响
第三节 地下水系统的地质微生物学研究
一、研究现状
二、科学问题与学科发展趋势
第四节 地下水非线性系统动态耦合模拟
一、自下而上的方法
二、复杂系统理论及其在地下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节 地下水与粮食、能源安全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技术与新方法
第一节 地下水监测
一、监测技术方法与设备
二、监测网络设计
三、监测井新技术
第二节 水文地球物理
一、水文地球物理方法及其观测尺度
二、水文地球物理反演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水文地质试验
一、井孔水文地质试验
二、原位观测试验
三、室内模拟试验
第四节 水文地质遥感信息技术
一、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
二、GIS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
三、GNNS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
四、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节 地下水模拟
一、概述
二、地下水数学模拟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节 同位素水文地质技术
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地下水补给的示踪技术
三、地下水同位素测年技术
四、水岩相互作用示踪的非传统同位素技术
五、地下水污染的同位素示踪技术
六、地下水古气候信息的提取
七、未来发展趋势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
二、地下水资源管理
三、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学科资助战略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地下水科学研究的资助战略
一、国际地下水科学发展战略与研究计划
二、国际地下水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第二节 我国地下水科学研究的资助战略
一、研究资助情况分析:布局、研究方向
二、研究论文产出规模及其影响力
三、研究论文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地下水科学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第一节 加大地下水科学领域的重大项目支持
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地下水观测网建设
第三节 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地下水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章参考文献
彩图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下水科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