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瑜伽:《拿拉达虔信经》及其权威阐释

爱的瑜伽:《拿拉达虔信经》及其权威阐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 著,王志成,富瑜 译
图书标签:
  • 瑜伽
  • 虔信
  • 灵修
  • 印度教
  • 拿拉达
  • 哲学
  • 宗教
  • 精神成长
  • 古典文献
  • 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6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1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瑜伽文库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瑜伽爱好者

《爱的瑜伽》探讨了一个人生命走向圆满的虔信之路,即通向生命圆满的道路中,虔信是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道路。它向我们揭示了世俗之爱和神圣之爱。一旦安住神圣之爱,一个人就必定获得生命的圆满——终ji的喜乐,恒久的爱!与行动瑜伽、智慧瑜伽、胜王瑜伽相比,虔信瑜伽的实践更简单,更朴实,也更有吸引力。

内容简介

  《爱的瑜伽》一书,是对《拿拉达虔信经》的翻译以及注释。《拿拉达虔信经》共83节,探讨了一个人生命走向圆满的虔信之路,揭示了爱的本质是平静和至上喜乐。
  英文版的翻译和注释者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具有很深的哲学素养,把深刻的理论用大众的语言表达,并且充满理性。帕拉瓦南达的解释不受制于任何宗教,而是回归心灵的探索。一个人认真阅读此书,可以摆脱宗教的迷信,更倾向于理性和爱的生活。
  2007年策划出版王志成教授主编的“瑜伽文库”,先后出版了王志成教授翻译的瑜伽经典《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珈经>权wei阐释》《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创瑜伽图书《瑜伽的力量》《瑜伽喜乐之光》《瑜伽是一场冒险》等书,市场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瑜伽经典翻译注释类图书《现在开始讲解瑜伽》《薄伽梵歌》同样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映。因此“瑜伽文库”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长销品牌。

作者简介

  作者: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度瑜伽哲学研究者,具有很深的哲学素养。
 

 译者:
  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宗教哲学和瑜伽哲学学者,长期致力于瑜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
  富瑜,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经典互读、比较宗教学。

目录

前言1
导言克里斯多夫 .伊舍伍德1
拿拉达1
�さ�1章定义至高无上的爱15
�さ�2章弃绝与忍让61
�さ�3章圣爱之典范79
�さ�4章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103
�さ�5章如何获得至上之爱125
�さ�6章寻找圣洁的同伴155
�さ�7章预备虔信和至上虔信187
�さ�8章圣爱的形式201
�さ�9章伦理美德与对神的崇拜239
译后记255

精彩书摘

  拿拉达
  拿拉达是本书中所有经文的作者。不过很难确定拿拉达到底是谁。我们发现,首先提到他的名字的典籍,是世界性古代典籍之一的《唱赞奥义书》《奥义书》是构成吠陀经之哲学部分的圣典,它教导关于神的知识,记录古代印度圣人们的灵性经验。因为它们处于四部吠陀经之末尾,所以它们被称为吠檀多,即吠陀的终结。《唱赞奥义书》是最重要的《奥义书》之一。。在该书中,我们发现,拿拉达是一位试图接近伟大圣人萨纳库玛(Sanatkumar)的求道者。据说,拿拉达研习了所有学科的知识——艺术、科学、音乐、哲学以及圣典。但他对萨纳库玛说:“我还没有获得平静。我学习了一切知识,却不了解自我(Self)此大写的自我(Self)指阿特曼或梵(参见一下关于阿特曼和梵的注释),而小写的自我(self)则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的自我,即私我(ego)。(在本书中,前者用标宋字体标明,即自我。——译者)。我从像您这样一些伟大导师那里听说,只有了解自我的人,才能克服悲伤。而我的生命一直与悲伤相伴。我祈求,您能帮助我克服悲伤。”
  师徒就此讨论一番后,萨纳库玛这样教导拿拉达:“无限者是快乐的源泉,有限者之中没有快乐……无限者是不死的,有限者则终有一死……人如果了解、冥想并意识到关于自我的真理,即无限的存在——这样的人将因自我而喜悦、因自我而快乐、因自我而陶醉。他将成为他自己的主人和一切世界的主人。认识不到这一真理的人形同奴隶。
  “当人的感知得到净化(即当感知摆脱执着和厌恶而在感官对象中自由行走)时,心便得到净化;心一旦净化,就会对自我有持续不断的记忆;而一旦对自我有了持续不断的记忆,那么人就解除了一切束缚并获得了自由。”
  在《圣典薄伽瓦谭》(Bhagavatam)世界最伟大的宗教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室利·克里希那和早期圣人的传说将吠陀真理大众化。——译者一书中,我们再次发现了拿拉达的名字,这里他成了觉悟的灵魂。拿拉达请求毗耶娑(Vyasa)亦译广博仙人,他被认为是《吠陀》的编撰者和《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撰写《圣典薄伽瓦谭》。由于这个缘故,拿拉达向毗耶娑讲述了关于他并非一次诞生而是两次诞生的生命的故事。
  “让我告诉你关于我过去的化身的故事,以及我是怎样发现我所具有的神圣自由和平静的。我母亲是那些伟大圣人隐居处的仆人。我在与这些圣人的密切交往中成长起来,我也侍奉他们。我生活在那些圣人的社会中,所以我的心得到净化。”
  圣人的恩典以及与神人(menofGod)的交往是达于神和圣爱的主要方式。当代的伟大圣人辨喜(SwamiVivekananda,亦译作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原名纳兰德拉那特·达塔(NarendranathDatta,1863-1902),是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修道弟子和主要的使徒。他被称为纳兰或纳兰德拉,后来叫斯瓦米吉。1893年他代表印度教参加了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并于1899年第二次旅行去西方,演讲并建立几个吠檀多中心。他是罗摩克里希那修道会(theRamakrishnaMath)的领导人,并创办了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theRamakrishnaMission)。辨喜被认为是现时代吠檀多的解释者。但不止于此,他也是一个达到最高层面的圣人,在每一个存在物中崇拜神。说:“向已经获得解脱(moksha)从业与轮回中最终解脱,即通过与神的联结或对终极实在的知识,从世间一切束缚中挣脱出来。之灵魂寻求庇护,他的仁慈将适时使你获得自由。更高的目标是向主寻求庇护,但这是最困难的;一百年只能出现一个真正实现这个目标的人。”然而,假如你热切地向往神,你将遇见你的古鲁即灵性导师。一个合格的古鲁是觉悟的灵魂,或者在宗教道路上已经进入高级阶段的人。辨喜说,古鲁必须知晓经典的精神;必须清白无瑕;必须以无我的方式教导他人,不追名逐利。一个胜任的古鲁对其弟子的灵性生活负有责任,并且将引导弟子获得解脱。。哪里有爱神的人,哪里就是圣地,这就是神之子(thechildrenofGod)的荣耀。他们已经与神结合,并且出口即成经文。他们所到之处充满神圣的气息,而去往该地感受到这种气息的人,也将变得神圣。
  拿拉达接着说:“我生活在那些圣人的社会中,所以我的心得到净化。某日,有个圣人出于对我深深的爱,将我引入了神圣的智慧奥秘中。无明(avidya)即无知。从哲学意义上说,无明指人类个体的无知,而摩耶指人类普遍的无知。的面纱被揭开,我才认识到我真正的自我的神圣性。于是我获得启发,即对生命所有疾病——无论是身体的或心理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将业(Karmas)亦译羯磨,其基本含义是:(1)心理或身体的行动;(2)个人今生或前世行为的后果;(3)在道德世界起作用的因果链。的果实交给神。业将我们置于束缚之中,但通过将业托付给神,我们便获得自由。我们所作的侍奉神的业,将使我们自身产生爱和虔信。这种爱和虔信将依次带来智慧;借由这种智慧的指导,最后我们将把自身托付于爱之神并冥想他。这样,我就获得了智慧和爱。”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发现了所有瑜伽Yoga,即结合或联结的行动。含义有二:(1)个体灵魂与神性的合一。(2)借以达到这种合一或联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虔信瑜伽(虔信之道),智慧瑜伽(在永恒和非永恒之间作出分辨之道),业瑜伽或行动瑜伽(无私的行动之道),以及胜王瑜伽(冥想之道,即通过控制心意达到最高意识并最终从世俗束缚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即通过无私的行动、虔信、智慧和冥想与神结合的道路(虔信瑜伽、行动瑜伽、智慧瑜伽以及胜王瑜伽)——的和谐。换言之,这四种瑜伽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倘若人们真诚并认真践行其中之一,其他瑜伽也会与他的生活不可分离。
  拿拉达继续说:“我一直与圣人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此后我离开了圣人的隐居地,云游四方。最后,我来到森林深处寻求独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坐于一棵树下,在神的爱中忘却了整个世界,我冥想神。随着我的内在视觉逐渐清晰,我看见仁慈的爱之神端坐于我内心的圣殿中。我被难以言传的喜悦所淹没,我再也无法想象自己独立于神——我发现了我与神的结合。但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长。我又发现自己身处感官世界中。天啊,当我万般急切地寻求再次达致那种喜乐状态时,却发现已无能为力。接着,我听见一个来自虚空的声音。神好像是在安慰我,他说:‘我的孩子,你在此生将无法再次见到我。那些无法熄灭欲望的人们无法见到我。但由于你对我的虔信,我已赐予你一次见面的经历。那些虔信于我的圣人,逐渐地放弃了一切欲望。与圣人为伴,服侍他们,并坚定地冥想我。这样,你最终将实现你与我结合。那时我与你将不再分离,你也不再死亡。’
  “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我放弃了肉身并与神结合。我在那种蒙福的结合中生活了一个轮回。下一个轮回开始,我又被投入到这个世界,但现在我过着一种纯洁而自制的生活;借着神的恩典,我可以在所有世间的所有地方云游。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弹着维那琴,吟唱着赞美神的颂歌,爱之神越发显现在我的心中。那些听过我吟唱的颂歌的人,找到了平静和自由。”
  室利室利(Sri)一词有三个意思:(1)“受崇敬的”或“神圣的”;用作一个神祇或一个圣人或一部圣典的前缀以示尊敬。(2)相当于英语中的Mr.(先生)。(3)神母拉克斯米(Lakshmi)即吉祥天女的名字。·罗摩克里希那(SriRamakrishna)常说,拿拉达与苏卡兑瓦(Sukadeva)都是永远自由的灵魂。为了人类的利益,他们一次又一次转世,且每一次转世都带来了关于神的知识。
  在《圣典薄伽瓦谭》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当一个求道者心中升起对神的真诚渴望时,拿拉达就会作为古鲁而出现。如前所述,来自觉悟灵魂的恩典对个人灵性生活的进展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阅读和理解经典,也可以信仰经典。但这种理解并不能带给你宗教,也不能带给你关于神的知识。关于经典或神学的学术知识并不能使你具有灵性,而你自己灵魂深处的体验却可以使你具有灵性,这样的体验会在你的心中昭示:你需要与古鲁即觉悟的灵魂相接触。借用辨喜的话来说:“神的化身英文为Avatar,音译阿瓦塔,意为神的化身。根据印度教信仰,神在不同时期会以有限者的名字和形象下凡,为的是在人间重建被人类忘记的宗教真理,并通过其鲜活的榜样向人类显示如何与神合一。——耶稣、佛陀、罗摩克里希那——能带给人宗教。他们的一瞥,一触,便足矣。那是圣灵‘按手礼’的力量。这种力量实际上是通过导师传递给弟子的,此即‘古鲁力量之链’。”
  这一古鲁力量之链是连续不断的。在任何时代都不再可能有像耶稣、佛陀或罗摩克里希那这样的古鲁了。但他们传递给弟子的力量犹在,并将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可以这么说,它以种子的形式,通过求道者选定的理想的神的圣名传给弟子。弟子们吟唱圣名,为种子提供营养,使它逐渐成长为一棵开花结果的大树。相应地,弟子将成为古鲁。古鲁力量是一种非人类的力量,但是按照罗摩克里希那的说法,它是一种“神本身的存在-智慧-喜乐(Sat�瞔hit�瞐nanda)”指绝对的存在、绝对的意识和绝对的喜乐,是梵的一个别称。的力量。
  在着手学习任何学科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学习目标。例如,倘若你想学习物理、化学、文学、医学或法律,你必须设定目标。同样地,在着手研习任何经典之时,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目标有明确的理解。这个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找到通向神的道路。
  神存在。如何证明它的存在?确实,人们提出过许多看起来是具有逻辑性甚或科学性的论证来证明这一点。同样真实的是,有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否认神的存在,他们的论证与其对手一样具有逻辑性。印度先知哲学家之一商羯罗(Sankara)亦写成Sankaracharya,印度最伟大的圣哲之一,不二论吠檀多的主要解释者。他生活年代在6-8世纪之间。在其32岁短暂的一生中,商羯罗建构了一个一直存续到当今的一元论的宗派体系。他的大量作品包括:对《梵经》、主要的《奥义书》和《薄伽梵歌》的注释;两部主要的哲学著作,即《千说》和《分辨宝鬘》;还有许多诗歌、赞美诗、祈祷文和论述吠檀多的小作品。指出,神的存在的假设,可以通过理性加以证明,但是由于我们无法召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学者和哲学家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无法达成最终的结论。那么,真实的依据究竟在哪里?真实的依据就在于,神可以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正如商羯罗所说的那样,仅有经典不足以证明神的存在的权威性。因为除了研习经典,关于神的真理“人们还必须具有个人的体验”。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言之一
  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韩德韩德(AlanHunter),系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平与宽恕研究中心主任。
  每当我们去拜访寺庙、教堂或者宗教人士的居所时,总能看见在塑像前摆放的供品,或许是鲜花、水果、蜡烛,有时在精美的佛像或耶稣基督的塑像前甚至还摆放着金钱。殿堂内可能香火缭绕,还有现场音乐或录制音乐。倘若这是个真正的宗教场所且进行着非营利的运作,我们发现那里还有一些崇拜者常客在为访客提供餐饮或其他服务。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出于爱而并非为了报酬。殿堂被他们维护得一尘不染,他们也很乐意带我们四处看看。在这种情境中,我们感到非常宁静,心灵得到升华。
  同时,作为普通的工薪一族,我们也许会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佛像是用石头和木头做成,向它奉献水果又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相信,佛是由雕像所表现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实体,那么他为何需要香火?精神实体能够感知音乐和鲜花这类事物吗?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放弃休息,或不去做那些既对社会有用又有报酬的工作,而要去做这些没有报酬的工作呢?我们起先研究哲学,接着闭眼沉思:这些精美的装饰意义何在?
  这里翻译的《拿拉达虔信经》(即《虔信瑜伽》)文本,或许能够澄清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同众多的印度其他经典文本一样,我们无法确知该书的确切成书时间及其作者。我们能够确知的是,该书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已在《薄伽梵歌》中得到体现,以及被称为虔信运动的那场伟大宗教运动在整个中世纪的印度展开,并在约500年前达到顶峰。我们还确知,在其他宗教中也有许多相似虔信派别,例如中国的净土宗或伊斯兰教的苏菲派。
  “虔信”一词来自于梵文词根“Bhaj”,意思是“依附神”。虔信瑜伽是指把爱奉献给神的道路或过程。虔信可定义为对神专一的爱,即为爱而爱。也许我们可以从婚姻的角度来获取“虔信”的意义。在结婚之前和婚姻的早期阶段,女性会对其男友或丈夫的很多事情相当感兴趣:他的父母和家人,他所受的教育、外貌、个性、甚至收入。她会以其智慧去观察和询问,并逐渐了解他。但在幸福的婚姻状态下,一切都很顺利,实际上她将忘记所有这些情况。即便丈夫变老、变丑或无法赚钱,她都不会十分在意,因为她已经沉浸在爱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两人待在一起,使彼此幸福。这就是人类的虔信。有时候父母对孩子也具有同样的感情,反之亦然。这被称为人类的爱。
  《拿拉达虔信经》指出,人类能够感受到对上帝同样的爱,并且这种爱比人类的爱更强烈。他们会认为,诸如哲学、冥想和经典的研习只针对初学者。这些都属于婚姻的早期阶段。而人与上帝婚姻的高级阶段,则只为虔信留下了空间。因为与人类的爱不同,这种爱是永恒的,它不受死亡的影响,也不会因为其他一些通常会影响我们家庭关系的人类情感(如妒忌和激情)而复杂化。
  这样的虔信自然不可能手到擒来,实际上,它需要遵循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拿拉达虔信经》的主题。一般说来,这个过程包括两阶段,预备阶段和高级阶段。在预备阶段,人们或多或少能够继续其正常的基于感官的生活,但应把一切精力都指向神而非其他任何事物。对于人类来说,享受美的事物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无论其采取艺术、音乐、食物、交友或其他形式。如果一个人简单地拒绝生活所提供的所有美好事物,那么他的未来就不会有太多的发展。因此,虔信的过程强烈鼓励人们去享受生活中所有纯粹和美丽的事物。只不过,我们不要用常规的方式去享受它们,而要在神的面前享受它们:我们总是邀请神来分享我们所做的一切,尤其是我们在诸如教堂或庙宇之类的地方所做的一切。特别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非常谨慎,一切行为都应怀着尽可能小心和纯洁的心去做。我们可以这样去想:佛也许看不见水果和鲜花,但他一定会看到虔诚和智慧;同样地,如果我们在崇拜的时候有不当行为,他也一定会注意到。
  在虔信的后一阶段(至上之爱),所有指向享乐对象的感官吸引力,都已转移到唯一的亲近对象即神身上。这是虔信者与其最爱者之间的永恒联结,并最终会合二为一。虔信者畅饮至上虔诚之真正甘露,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对于这个阶段,我们也可以在某些婚姻中见到:丈夫与妻子都感到他们更像一个人而非两个人,他们的个性已经融合为一。从宗教意义上来说,则是虔信者与神融合为一。以这种方式,我们就能理解印度哲学家所说的虔信和哲学都指向同一目标的含义。不二论哲学主张通过智慧获得与神的联结,而虔信的过程则是通过爱获得这种联结。
  在虔信之路上,随着我们的逐渐成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宗教生活的许多迷人之处,而其中很多方面在这本重要的经典中得以阐明。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需要灵性导师吗?在一切类似印度教和佛教那样的传统宗教中,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应该谨记,在20世纪以前,几乎任何技能都要求有导师的指导:许多人无法获取和读到有关书籍。而今天,信息世界通过互联网向所有人敞开了大门。所以,也许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导师来指导我们定位知识取向或获取基本信息。这的确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
  然而,达致虔信并非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问题,而更多地涉及一种基本的情感和灵性的转变。也许某些杰出的个人能够通过自己阅读经典和在互联网上学习达致虔信。但大多数人会发现,人类交友结伴极有价值。对那些实践虔信的人来说,这非常有助于他们结成某种形式的团体。我们注意到,大象喜欢群居,海鸥也喜欢成群结队。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繁荣和成熟。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沉浸在神之中,最好与其他同道结成团体。也许一个哲学家与罪犯和伪君子混在一起会不受后者的影响,但一个虔信者应更为谦卑。他会这样想:让我远离坏事,否则我会受其影响。如果可能,他更愿意与诚实、善良和健康的人们交往。
  此外,一个正直的人在其一生当中会偶然遇见一个“伟人”或真正的宗教导师。根据印度教传统,这些导师能够传播灵性,就像火焰从一支蜡烛传递到另一支蜡烛那样。这样的相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这类相遇依赖于业力、命运、天意或其他超越感官且无法算计的因素。至少《拿拉达虔信经》能够帮助我们为这样的相遇做好准备,并且在我们有福之时充分利用之。
  中文版序言之二
  美国圣约瑟夫学院教授丹尼尔·希尔顿丹尼尔·希尔顿(DanielP.Sheridan),系LovingGod,KrishnaandChrist:AChristianCommentaryontheNaradaSutras(Leiden:Peeters,2007)一书的作者。
  印度教论述虔信或“爱神”最深刻的经典之一《拿拉达虔信经》(即中文版《虔信瑜伽》)被译成中文(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语言),这是件令人振奋和大受欢迎的事。这部经典不属于任何群体,也不应该以其原有的梵文形式被束之高阁。于公元10世纪成文的这部《拿拉达虔信经》超越宗教、文化甚至时代的障碍,具有普世价值和极大的感染力。此次适时出版的中译本,是当今世界回归经典之伟大潮流的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通过各自的语言分享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知识、文学、宗教、神学和哲学宝藏。为了使所有这些原始经典相互促进和丰富,世界各大宗教的奠基性经典一直在不同地域和宗教徒之间相互交流,如欧洲与印度、印度与中国、中国与北美、基督徒与犹太教徒、穆斯林与佛教徒、印度教徒与儒家人士之间的交流。这些持久存在的经典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拿拉达虔信经》的首节经文写道:“因此,现在我们要教导虔信瑜伽或圣爱的宗教。”经文作者用这句话直截了当且精致简洁地表达了其目的。虔信,即对神的爱,是可以传授,可以习得,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对神的爱超越其他一切形式的人类之爱,尽管它与所有其他形式的爱具有相似之处。《拿拉达虔信经》断言,神是值得去爱的。知道如何去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丈夫或妻子、爱儿女、爱朋友和邻人的人类,同样也能爱神。人们通过其他形式的爱所获得的知识,将成为他们学会爱神的基础;他们通过其他形式的爱所获得的知识,最终将达到其爱神之最高表现。因为神是至上之爱的对象,因此对神之爱是爱的最高表现。
  印度毗湿奴派神学家遮耶底陀(Jayatirtha,1365-1388)在定义虔信或爱神时发现:“对神源源不断的爱,远胜于通常用来衡量人们珍视其自我或其世俗财产的那种爱和执着,这种重重障碍不能阻挡的爱,由于对神的深刻了解和信念而得以增强。此时的神被视为完美无瑕的自然所具有的无限吉祥特征的体现。”B.N.K.Sharma,SrMadhva�餾TeachinginHisOwnWords(Bombay:BharatiyaVidyaBhavan,1970),p.93.
  在此三个世纪以前的地球另一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基督徒明谷的伯纳德(BernardofClairvaux,1090-1153),也肯定了这一点:“你想问我为什么要爱神以及如何去爱神。我的回答是:爱神的原因就是神本身……然而,我有欠于愚拙人……所以,为了那些愚拙人,我将不厌其烦地详细说明每一点,尽管不一定深入。”BernardofClairvaux,OnLovingGod,inG.R.Evans,trans.,BernardofClairvaux:SelectedWritings(NewYork:Paulistpress,1987),p.174.
  到了21世纪,教皇本笃十六世(PopeBenedictXVI)在其《天主是爱》通谕(2006)中陈述了关于爱神的这一洞见:“无法亲见神我们还能爱他吗?可以命令人们去爱吗?没人见过神,我们如何去爱他?此外,爱不可能被命令,它最终是一种或者有或者没有的感觉;也不可能由意志所产生。确实,没有人如其所是地见过神。但是对于人类而言,神并非完全不可见,并非完全不可接近……神在耶稣中使自己成为可见的:我们在耶稣里能够看见天父……他首先爱我们并一直爱我们,因此我们也能够用爱来回应神。神并不要求我们具有我们自己不可能产生的感情。他爱我们,也使我们看见和体验到他的爱,由于他‘首先爱我们’,因此爱也能够作为我们心中的一种回应而抽芽开花。”PopeBenedictXVI,DeusCaritasEst,#17.
  但是,对神的爱可以言说吗?人类的语言本身是一种障碍吗?根据《拿拉达虔信经》的说法,当爱者,或者印度教所说的虔信者,在交流关于他们的爱的见解时,就产生了对他人或自身爱的体验之更深的理解。虔信者之间确实是可以交流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因此,如果人们能够按照《拿拉达虔信经》作者所说的那样去做,交流沟通的实践是能够克服甚至排除语言的含混性和歧义性的。最终,拿拉达承认:“至上之爱的真实本性不可言传。”(第51节)语言之外是实在。“只要相信拿拉达对圣爱的这种吉祥描述,并深信这些教导,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爱神的人,获得无上至福,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第84节)爱并不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真实的爱,一定会走向另一种爱。对神的爱,有一个直接宾语,即神这一无限的主体,它会以同样的爱回馈人类。在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中,《拿拉达虔信经》可以发挥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能够引发人们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它是印度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它探索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是的,神可以被爱!


爱的瑜伽:《拿拉达虔信经》及其权威阐释 引言:通往神圣之爱的永恒指南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神圣之爱的探求,一直是心灵深处最纯粹、最炽热的渴望。这份渴望,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指引着无数灵魂穿越迷茫,寻求超越世俗的真谛。《拿拉达虔信经》,作为古印度精神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深刻的洞见和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通往神圣之爱的至高路径。而本书,《爱的瑜伽:《拿拉达虔信经》及其权威阐释》,正是以此经典为基石,旨在为渴求理解和实践神圣之爱的人们,提供一份详尽、权威且易于理解的指南。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拿拉达虔信经》的翻译或注解,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精神背景下,结合其最权威、最受尊崇的阐释,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智慧。我们力求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深入的解析,让读者不仅能够理解经文的字面意义,更能体悟其深层含义,并将这份神圣的爱,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第一部分:《拿拉达虔信经》——神圣之爱的本源与显化 《拿拉达虔信经》,顾名思义,由伟大的圣人拿拉达所传授,其核心在于对“虔信”(Bhakti)的阐述。虔信,在此并非简单的信仰或崇拜,而是一种深沉、纯粹、无条件的爱,是灵魂与至高存在之间最亲密的联结。本书将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走进这部经典: 经文的起源与背景: 我们将首先追溯《拿拉达虔信经》的起源,了解其在印度教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圣人拿拉达作为智慧与爱的化身的独特意义。通过介绍经文的成书时代、语言风格以及其在不同教派中的影响,为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理解框架。 “虔信”的定义与本质: 经文中对“虔信”的界定极为丰富且深刻。本书将深入解析“虔信”的九种表现形式,从“倾听神的圣名”到“与神合一”,层层递进,揭示虔信的层次和深度。我们将探讨虔信的动机,它如何超越功利性的祈求,成为一种纯粹的爱慕与奉献。 神圣之爱的形式与目标: 经文描绘了神圣之爱在不同关系中的体现,例如对至高存在的如子、如友、如恋人般的爱。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不同的“ रस ”(Rasa,精神情感),并分析它们如何帮助个体体验和深化与神圣的联结。我们将探讨虔信的最终目标——即达到最高境界的爱,一种与至高存在完全融合的状态。 实践虔信的途径: 经文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指南。本书将深入解析经文中提出的具体修行方法,例如念诵神的圣名(Japa)、冥想、服务以及与真诚的虔信者同行(Sanga)。我们将强调这些方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实践,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净化心灵,培养对神圣之爱的敏感度。 虔信的障碍与克服: 任何精神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拿拉达虔信经》也提到了阻碍虔信发展的因素,如欲望、嗔恨、傲慢等。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障碍,并引述经文中的智慧,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转化并最终超越这些内心的藩篱。 第二部分:权威阐释——智慧的钥匙与实践的明灯 《拿拉达虔信经》的博大精深,使得对其的理解离不开权威的阐释。本书的第二个核心部分,将围绕其最受认可和尊崇的注释展开,为读者提供一把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经典注释的选定与意义: 我们将重点介绍几部对《拿拉达虔信经》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典注释,例如毗耶娑(Vyasa)的注释、胜论(Vallabhacharya)学派的注释,以及其他重要的印度教宗师的解读。我们将解释为何这些注释被视为“权威”,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经文的细微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为不同层次的修行者提供指引。 深度解读经文的特定章节: 针对经文中一些尤为重要或易于产生歧义的章节,我们将结合权威注释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对“神圣之爱的本质”的理解,对“服务”的真正含义的阐释,以及对“虔信者应具备的品德”的探讨。我们将对比不同注释的视角,呈现更全面、更丰富的解读。 将古典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权威的阐释并非只停留在象牙塔中。《拿拉达虔信经》的智慧,以及其权威注释所揭示的真理,对于现代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本书将努力将这些古老智慧与当代的社会环境、心理需求相结合。例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找到宁静,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实践无条件的爱,以及如何从世俗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转向内心的平和。 实例与隐喻的运用: 权威的注释往往善于运用生动的故事、贴切的比喻来阐释抽象的哲学概念。本书将精选这些经典的实例和隐喻,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经文的教诲。例如,通过关于国王与臣民、恋人之间情感互动的故事,来理解神圣之爱的不同层面。 提升精神洞察力: 学习权威的阐释,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洞察力的提升。本书将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经文和注释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真理。我们将鼓励读者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的体验,从而真正地“活出”神圣之爱。 第三部分:爱的瑜伽——将神圣之爱融入生命的实践 “爱的瑜伽”不仅仅是书名,更是本书的核心实践理念。《拿拉达虔信经》所揭示的神圣之爱,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一套系统性的“瑜伽”——即连接与合一的途径——在生命中得以实现。 瑜伽的广义理解: 在这里,“瑜伽”并非仅仅指身体的体式练习,而是泛指一切能够帮助我们与神圣之爱建立更紧密联结的方法和途径。本书将拓展“瑜伽”的内涵,涵盖心灵、情感、意志和行动等各个层面。 虔信的瑜伽练习: 我们将深入介绍如何将《拿拉达虔信经》中的教诲转化为具体的瑜伽练习。这包括: 静心与专注(Dhyana): 如何通过冥想和专注,将意识导向神圣之爱,感受其存在。 唱诵与吟咏(Kirtan & Japa): 如何通过声音的震动,唤醒内心对神的爱恋,净化思绪。 奉献性服务(Karma Yoga of Bhakti): 如何在日常的劳动和工作中,以爱与奉献的心态去服务他人,将其视为对神的奉献。 感恩与赞美(Stuti & Prarthana): 如何培养一颗时刻感恩的心,用赞美来表达对神圣之爱的回应。 与道同行(Sanga): 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修行者,在共同的道路上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净化心灵的旅程: 神圣之爱需要一颗纯净的心灵来承载。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虔信的瑜伽练习,逐步净化内心的杂染,如嫉妒、嗔恨、贪婪等,让爱得以自由流淌。我们将探讨“心智的净化”以及“情感的转化”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 神圣之爱并非只在宗教仪式或冥想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的互动中。本书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的每一个瞬间,以慈悲、理解和无条件的爱来回应生活。我们将探讨如何处理冲突,如何给予支持,以及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和传递神圣之爱。 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真正的爱的瑜伽,在于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将爱延伸至一切众生。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与“你”、“我”与“神”的关系,最终实现一种更广阔、更包容的爱。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同情心,如何理解众生的苦难,以及如何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结论:通往爱的永恒之路 《爱的瑜伽:《拿拉达虔信经》及其权威阐释》,是一次深入探索神圣之爱奥秘的旅程。它不仅是对一部伟大经典的致敬,更是对一种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生命真理的追寻。本书的目标是为每一位渴望理解、体验并实践神圣之爱的灵魂,提供一份坚实的支撑和清晰的指引。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拿拉达虔信经》所蕴含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权威的阐释,如同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们穿越迷雾;而“爱的瑜伽”,则是将这份神圣之爱,化为生命中最美好的实践,让爱成为我们存在的核心,让爱引领我们走向真正的自由与圆满。 愿本书能成为您通往神圣之爱、通往内心宁静与喜悦的忠实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看似遥远的、古典的宗教哲学,转化成了一种极具操作性的、现代化的生活艺术。它没有贩卖廉价的乐观主义,也没有鼓吹不切实际的逃避现实。相反,它以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性,拆解了虔诚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动机的纯粹性到行动的无我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典时,总能伴随着自己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些古老的箴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关于“祈祷”的定义,它不再是请求外界施予,而是关于设定内在频率的练习,这一点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成熟且富有韵律的,即便在阐述最复杂的概念时,也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歌般的流畅感。它不仅是一本指导精神修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具韧性的人的指南。读完它,你不会觉得生活突然变得轻松了,但你会清晰地意识到,你拥有了去面对任何挑战的内在工具箱。

评分

这本《拿拉达虔信经》的解读,简直像打开了一个通往内心深处宁静港湾的秘密通道。初读时,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怀疑的心态,毕竟“虔信”二字在现代社会似乎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然而,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与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将这些古老的教诲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编织进当代生活的肌理之中。书中对“奉献”与“爱”的诠释,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将日常琐事——比如洗碗、走路、与人交谈——转化为一种深层次的灵性练习的方法论。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间,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以被“神圣化”了,不再需要逃离现实去寻找所谓的“彼岸”。它强迫我去正视自己内心的杂音和抗拒,并温柔地指出,真正的平静并非来自于消除噪音,而是学会在噪音中安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如涓涓细流,缓慢地渗入心田,时而又如醍醐灌顶,让人猛然醒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清洁”,那些长期堆积的焦虑和功利心似乎被轻轻拂去,留下一片清朗。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充满术语的学术著作,毕竟涉及的源文本如此古老。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拿拉达虔信经》的核心精神以一种极其现代、贴近人心的语言得以重现。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对“执着”与“放下”的辩证分析。许多关于精神成长的书籍总是简单粗暴地要求“放下一切”,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何放不下,以及“放下”本身在不同阶段意味着什么。它没有批判性的指责,而是充满理解的包容。我仿佛看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坐在我身旁,不是告诉我该做什么,而是耐心地引导我去看清自己正在做什么。书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有些来自生活琐事,有些则源自印度传统故事,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画面感。每一次翻阅,都能捕捉到上次阅读时遗漏的细微差别,这说明文本的层次感极强,绝非一目十行便可了结。对于那些在追求意义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却又对传统宗教文本感到畏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入门指南,它既保留了深度,又兼顾了可亲近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它对“关系”维度的强调。在许多灵性探讨中,焦点往往集中在个体与神性或宇宙的连接上,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互动往往被简化处理。然而,作者在阐释“虔信”时,非常深入地探讨了我们如何在家庭、职场、友谊中实践这种爱与奉献。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探讨了“在不被理解中坚持爱”的可能性。这绝对是当代人最常遇到的困境之一——我们渴望付出爱,但同时又强烈的需要被认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它教导我们,爱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某种反馈的手段。这让我在处理一些棘手的家庭矛盾时,心态有了显著的转变。不再执着于“我做的一切是否被看见”,而是专注于“我此刻的行动是否出于纯粹的善意”。这种内向的校准,比任何外部的建议都更有力量。它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帮助我重新校准了自己衡量生活价值的标准。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只是静静地坐着。这种“停顿”并非因为内容难懂,而是因为它的某些洞见太过精准,直接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软肋。作者在解释“心之纯净”时,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而是非常实际地描绘了“心”是如何被恐惧、嫉妒和自我保护的盔甲层层包裹的。他引导我们去观察这些盔甲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急于撕掉它们。这种带着慈悲的观察,使得自我反思变得不再痛苦,而更像是一次富有建设性的清理工作。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线性的说教,而是像一幅精美的曼陀罗,每一个部分都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中心。对于长期受困于“完美主义”和“自我苛责”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阵清爽的风,吹散了内心的乌云,让人敢于以一种更真实、更不设防的状态去面对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