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7
愛的瑜伽:《拿拉達虔信經》及其權威闡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愛的瑜伽》探討瞭一個人生命走嚮圓滿的虔信之路,即通嚮生命圓滿的道路中,虔信是一條獨特而有效的道路。它嚮我們揭示瞭世俗之愛和神聖之愛。一旦安住神聖之愛,一個人就必定獲得生命的圓滿——終ji的喜樂,恒久的愛!與行動瑜伽、智慧瑜伽、勝王瑜伽相比,虔信瑜伽的實踐更簡單,更樸實,也更有吸引力。
《愛的瑜伽》一書,是對《拿拉達虔信經》的翻譯以及注釋。《拿拉達虔信經》共83節,探討瞭一個人生命走嚮圓滿的虔信之路,揭示瞭愛的本質是平靜和至上喜樂。
英文版的翻譯和注釋者斯瓦米·帕拉瓦南達具有很深的哲學素養,把深刻的理論用大眾的語言錶達,並且充滿理性。帕拉瓦南達的解釋不受製於任何宗教,而是迴歸心靈的探索。一個人認真閱讀此書,可以擺脫宗教的迷信,更傾嚮於理性和愛的生活。
2007年策劃齣版王誌成教授主編的“瑜伽文庫”,先後齣版瞭王誌成教授翻譯的瑜伽經典《現在開始講解瑜伽-<瑜珈經>權wei闡釋》《哈達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創瑜伽圖書《瑜伽的力量》《瑜伽喜樂之光》《瑜伽是一場冒險》等書,市場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瑜伽經典翻譯注釋類圖書《現在開始講解瑜伽》《薄伽梵歌》同樣收獲瞭良好的市場反映。因此“瑜伽文庫”稱得上是一個獨特的長銷品牌。
作者:
[印]斯瓦米?帕拉瓦南達,印度瑜伽哲學研究者,具有很深的哲學素養。
譯者:
王誌成,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宗教哲學和瑜伽哲學學者,長期緻力於瑜伽哲學的研究與教學;
富瑜,浙江大學哲學係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跨文化經典互讀、比較宗教學。
前言1
導言剋裏斯多夫 .伊捨伍德1
拿拉達1
�さ�1章定義至高無上的愛15
�さ�2章棄絕與忍讓61
�さ�3章聖愛之典範79
�さ�4章人類生活的最高目標103
�さ�5章如何獲得至上之愛125
�さ�6章尋找聖潔的同伴155
�さ�7章預備虔信和至上虔信187
�さ�8章聖愛的形式201
�さ�9章倫理美德與對神的崇拜239
譯後記255
拿拉達
拿拉達是本書中所有經文的作者。不過很難確定拿拉達到底是誰。我們發現,首先提到他的名字的典籍,是世界性古代典籍之一的《唱贊奧義書》《奧義書》是構成吠陀經之哲學部分的聖典,它教導關於神的知識,記錄古代印度聖人們的靈性經驗。因為它們處於四部吠陀經之末尾,所以它們被稱為吠檀多,即吠陀的終結。《唱贊奧義書》是最重要的《奧義書》之一。。在該書中,我們發現,拿拉達是一位試圖接近偉大聖人薩納庫瑪(Sanatkumar)的求道者。據說,拿拉達研習瞭所有學科的知識——藝術、科學、音樂、哲學以及聖典。但他對薩納庫瑪說:“我還沒有獲得平靜。我學習瞭一切知識,卻不瞭解自我(Self)此大寫的自我(Self)指阿特曼或梵(參見一下關於阿特曼和梵的注釋),而小寫的自我(self)則指一般意義上的人的自我,即私我(ego)。(在本書中,前者用標宋字體標明,即自我。——譯者)。我從像您這樣一些偉大導師那裏聽說,隻有瞭解自我的人,纔能剋服悲傷。而我的生命一直與悲傷相伴。我祈求,您能幫助我剋服悲傷。”
師徒就此討論一番後,薩納庫瑪這樣教導拿拉達:“無限者是快樂的源泉,有限者之中沒有快樂……無限者是不死的,有限者則終有一死……人如果瞭解、冥想並意識到關於自我的真理,即無限的存在——這樣的人將因自我而喜悅、因自我而快樂、因自我而陶醉。他將成為他自己的主人和一切世界的主人。認識不到這一真理的人形同奴隸。
“當人的感知得到淨化(即當感知擺脫執著和厭惡而在感官對象中自由行走)時,心便得到淨化;心一旦淨化,就會對自我有持續不斷的記憶;而一旦對自我有瞭持續不斷的記憶,那麼人就解除瞭一切束縛並獲得瞭自由。”
在《聖典薄伽瓦譚》(Bhagavatam)世界最偉大的宗教經典之一,其中關於室利·剋裏希那和早期聖人的傳說將吠陀真理大眾化。——譯者一書中,我們再次發現瞭拿拉達的名字,這裏他成瞭覺悟的靈魂。拿拉達請求毗耶娑(Vyasa)亦譯廣博仙人,他被認為是《吠陀》的編撰者和《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撰寫《聖典薄伽瓦譚》。由於這個緣故,拿拉達嚮毗耶娑講述瞭關於他並非一次誕生而是兩次誕生的生命的故事。
“讓我告訴你關於我過去的化身的故事,以及我是怎樣發現我所具有的神聖自由和平靜的。我母親是那些偉大聖人隱居處的僕人。我在與這些聖人的密切交往中成長起來,我也侍奉他們。我生活在那些聖人的社會中,所以我的心得到淨化。”
聖人的恩典以及與神人(menofGod)的交往是達於神和聖愛的主要方式。當代的偉大聖人辨喜(SwamiVivekananda,亦譯作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原名納蘭德拉那特·達塔(NarendranathDatta,1863-1902),是室利·羅摩剋裏希那的修道弟子和主要的使徒。他被稱為納蘭或納蘭德拉,後來叫斯瓦米吉。1893年他代錶印度教參加瞭在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並於1899年第二次旅行去西方,演講並建立幾個吠檀多中心。他是羅摩剋裏希那修道會(theRamakrishnaMath)的領導人,並創辦瞭羅摩剋裏希那傳道會(theRamakrishnaMission)。辨喜被認為是現時代吠檀多的解釋者。但不止於此,他也是一個達到最高層麵的聖人,在每一個存在物中崇拜神。說:“嚮已經獲得解脫(moksha)從業與輪迴中最終解脫,即通過與神的聯結或對終極實在的知識,從世間一切束縛中掙脫齣來。之靈魂尋求庇護,他的仁慈將適時使你獲得自由。更高的目標是嚮主尋求庇護,但這是最睏難的;一百年隻能齣現一個真正實現這個目標的人。”然而,假如你熱切地嚮往神,你將遇見你的古魯即靈性導師。一個閤格的古魯是覺悟的靈魂,或者在宗教道路上已經進入高級階段的人。辨喜說,古魯必須知曉經典的精神;必須清白無瑕;必須以無我的方式教導他人,不追名逐利。一個勝任的古魯對其弟子的靈性生活負有責任,並且將引導弟子獲得解脫。。哪裏有愛神的人,哪裏就是聖地,這就是神之子(thechildrenofGod)的榮耀。他們已經與神結閤,並且齣口即成經文。他們所到之處充滿神聖的氣息,而去往該地感受到這種氣息的人,也將變得神聖。
拿拉達接著說:“我生活在那些聖人的社會中,所以我的心得到淨化。某日,有個聖人齣於對我深深的愛,將我引入瞭神聖的智慧奧秘中。無明(avidya)即無知。從哲學意義上說,無明指人類個體的無知,而摩耶指人類普遍的無知。的麵紗被揭開,我纔認識到我真正的自我的神聖性。於是我獲得啓發,即對生命所有疾病——無論是身體的或心理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將業(Karmas)亦譯羯磨,其基本含義是:(1)心理或身體的行動;(2)個人今生或前世行為的後果;(3)在道德世界起作用的因果鏈。的果實交給神。業將我們置於束縛之中,但通過將業托付給神,我們便獲得自由。我們所作的侍奉神的業,將使我們自身産生愛和虔信。這種愛和虔信將依次帶來智慧;藉由這種智慧的指導,最後我們將把自身托付於愛之神並冥想他。這樣,我就獲得瞭智慧和愛。”
從上述引文中,我們發現瞭所有瑜伽Yoga,即結閤或聯結的行動。含義有二:(1)個體靈魂與神性的閤一。(2)藉以達到這種閤一或聯結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虔信瑜伽(虔信之道),智慧瑜伽(在永恒和非永恒之間作齣分辨之道),業瑜伽或行動瑜伽(無私的行動之道),以及勝王瑜伽(冥想之道,即通過控製心意達到最高意識並最終從世俗束縛解脫齣來的一種手段)。——即通過無私的行動、虔信、智慧和冥想與神結閤的道路(虔信瑜伽、行動瑜伽、智慧瑜伽以及勝王瑜伽)——的和諧。換言之,這四種瑜伽之間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倘若人們真誠並認真踐行其中之一,其他瑜伽也會與他的生活不可分離。
拿拉達繼續說:“我一直與聖人生活在一起,直到母親去世。此後我離開瞭聖人的隱居地,雲遊四方。最後,我來到森林深處尋求獨處。在一個安靜的地方獨坐於一棵樹下,在神的愛中忘卻瞭整個世界,我冥想神。隨著我的內在視覺逐漸清晰,我看見仁慈的愛之神端坐於我內心的聖殿中。我被難以言傳的喜悅所淹沒,我再也無法想象自己獨立於神——我發現瞭我與神的結閤。但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不長。我又發現自己身處感官世界中。天啊,當我萬般急切地尋求再次達緻那種喜樂狀態時,卻發現已無能為力。接著,我聽見一個來自虛空的聲音。神好像是在安慰我,他說:‘我的孩子,你在此生將無法再次見到我。那些無法熄滅欲望的人們無法見到我。但由於你對我的虔信,我已賜予你一次見麵的經曆。那些虔信於我的聖人,逐漸地放棄瞭一切欲望。與聖人為伴,服侍他們,並堅定地冥想我。這樣,你最終將實現你與我結閤。那時我與你將不再分離,你也不再死亡。’
“在一定的時間之後,我放棄瞭肉身並與神結閤。我在那種濛福的結閤中生活瞭一個輪迴。下一個輪迴開始,我又被投入到這個世界,但現在我過著一種純潔而自製的生活;藉著神的恩典,我可以在所有世間的所有地方雲遊。無論我走到哪裏,我都彈著維那琴,吟唱著贊美神的頌歌,愛之神越發顯現在我的心中。那些聽過我吟唱的頌歌的人,找到瞭平靜和自由。”
室利室利(Sri)一詞有三個意思:(1)“受崇敬的”或“神聖的”;用作一個神祇或一個聖人或一部聖典的前綴以示尊敬。(2)相當於英語中的Mr.(先生)。(3)神母拉剋斯米(Lakshmi)即吉祥天女的名字。·羅摩剋裏希那(SriRamakrishna)常說,拿拉達與蘇卡兌瓦(Sukadeva)都是永遠自由的靈魂。為瞭人類的利益,他們一次又一次轉世,且每一次轉世都帶來瞭關於神的知識。
在《聖典薄伽瓦譚》中,我們發現有這樣的記載,當一個求道者心中升起對神的真誠渴望時,拿拉達就會作為古魯而齣現。如前所述,來自覺悟靈魂的恩典對個人靈性生活的進展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閱讀和理解經典,也可以信仰經典。但這種理解並不能帶給你宗教,也不能帶給你關於神的知識。關於經典或神學的學術知識並不能使你具有靈性,而你自己靈魂深處的體驗卻可以使你具有靈性,這樣的體驗會在你的心中昭示:你需要與古魯即覺悟的靈魂相接觸。藉用辨喜的話來說:“神的化身英文為Avatar,音譯阿瓦塔,意為神的化身。根據印度教信仰,神在不同時期會以有限者的名字和形象下凡,為的是在人間重建被人類忘記的宗教真理,並通過其鮮活的榜樣嚮人類顯示如何與神閤一。——耶穌、佛陀、羅摩剋裏希那——能帶給人宗教。他們的一瞥,一觸,便足矣。那是聖靈‘按手禮’的力量。這種力量實際上是通過導師傳遞給弟子的,此即‘古魯力量之鏈’。”
這一古魯力量之鏈是連續不斷的。在任何時代都不再可能有像耶穌、佛陀或羅摩剋裏希那這樣的古魯瞭。但他們傳遞給弟子的力量猶在,並將世世代代傳遞下去。可以這麼說,它以種子的形式,通過求道者選定的理想的神的聖名傳給弟子。弟子們吟唱聖名,為種子提供營養,使它逐漸成長為一棵開花結果的大樹。相應地,弟子將成為古魯。古魯力量是一種非人類的力量,但是按照羅摩剋裏希那的說法,它是一種“神本身的存在-智慧-喜樂(Sat�瞔hit�瞐nanda)”指絕對的存在、絕對的意識和絕對的喜樂,是梵的一個彆稱。的力量。
在著手學習任何學科之前,我們必須瞭解學習目標。例如,倘若你想學習物理、化學、文學、醫學或法律,你必須設定目標。同樣地,在著手研習任何經典之時,我們必須對我們的目標有明確的理解。這個目標是什麼呢?就是找到通嚮神的道路。
神存在。如何證明它的存在?確實,人們提齣過許多看起來是具有邏輯性甚或科學性的論證來證明這一點。同樣真實的是,有許多學者和哲學傢否認神的存在,他們的論證與其對手一樣具有邏輯性。印度先知哲學傢之一商羯羅(Sankara)亦寫成Sankaracharya,印度最偉大的聖哲之一,不二論吠檀多的主要解釋者。他生活年代在6-8世紀之間。在其32歲短暫的一生中,商羯羅建構瞭一個一直存續到當今的一元論的宗派體係。他的大量作品包括:對《梵經》、主要的《奧義書》和《薄伽梵歌》的注釋;兩部主要的哲學著作,即《韆說》和《分辨寶鬘》;還有許多詩歌、贊美詩、祈禱文和論述吠檀多的小作品。指齣,神的存在的假設,可以通過理性加以證明,但是由於我們無法召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學者和哲學傢來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因此無法達成最終的結論。那麼,真實的依據究竟在哪裏?真實的依據就在於,神可以被人們所瞭解和認識。正如商羯羅所說的那樣,僅有經典不足以證明神的存在的權威性。因為除瞭研習經典,關於神的真理“人們還必須具有個人的體驗”。
……
中文版序言之一
英國考文垂大學教授韓德韓德(AlanHunter),係英國考文垂大學和平與寬恕研究中心主任。
每當我們去拜訪寺廟、教堂或者宗教人士的居所時,總能看見在塑像前擺放的供品,或許是鮮花、水果、蠟燭,有時在精美的佛像或耶穌基督的塑像前甚至還擺放著金錢。殿堂內可能香火繚繞,還有現場音樂或錄製音樂。倘若這是個真正的宗教場所且進行著非營利的運作,我們發現那裏還有一些崇拜者常客在為訪客提供餐飲或其他服務。而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齣於愛而並非為瞭報酬。殿堂被他們維護得一塵不染,他們也很樂意帶我們四處看看。在這種情境中,我們感到非常寜靜,心靈得到升華。
同時,作為普通的工薪一族,我們也許會問:“這一切究竟是怎麼迴事?”既然佛像是用石頭和木頭做成,嚮它奉獻水果又有何意義?如果我們相信,佛是由雕像所錶現的一種純粹的精神實體,那麼他為何需要香火?精神實體能夠感知音樂和鮮花這類事物嗎?為什麼一個人可以放棄休息,或不去做那些既對社會有用又有報酬的工作,而要去做這些沒有報酬的工作呢?我們起先研究哲學,接著閉眼沉思:這些精美的裝飾意義何在?
這裏翻譯的《拿拉達虔信經》(即《虔信瑜伽》)文本,或許能夠澄清上麵提齣的幾個問題。同眾多的印度其他經典文本一樣,我們無法確知該書的確切成書時間及其作者。我們能夠確知的是,該書中的許多重要思想已在《薄伽梵歌》中得到體現,以及被稱為虔信運動的那場偉大宗教運動在整個中世紀的印度展開,並在約500年前達到頂峰。我們還確知,在其他宗教中也有許多相似虔信派彆,例如中國的淨土宗或伊斯蘭教的蘇菲派。
“虔信”一詞來自於梵文詞根“Bhaj”,意思是“依附神”。虔信瑜伽是指把愛奉獻給神的道路或過程。虔信可定義為對神專一的愛,即為愛而愛。也許我們可以從婚姻的角度來獲取“虔信”的意義。在結婚之前和婚姻的早期階段,女性會對其男友或丈夫的很多事情相當感興趣:他的父母和傢人,他所受的教育、外貌、個性、甚至收入。她會以其智慧去觀察和詢問,並逐漸瞭解他。但在幸福的婚姻狀態下,一切都很順利,實際上她將忘記所有這些情況。即便丈夫變老、變醜或無法賺錢,她都不會十分在意,因為她已經沉浸在愛裏。她最想做的事情是兩人待在一起,使彼此幸福。這就是人類的虔信。有時候父母對孩子也具有同樣的感情,反之亦然。這被稱為人類的愛。
《拿拉達虔信經》指齣,人類能夠感受到對上帝同樣的愛,並且這種愛比人類的愛更強烈。他們會認為,諸如哲學、冥想和經典的研習隻針對初學者。這些都屬於婚姻的早期階段。而人與上帝婚姻的高級階段,則隻為虔信留下瞭空間。因為與人類的愛不同,這種愛是永恒的,它不受死亡的影響,也不會因為其他一些通常會影響我們傢庭關係的人類情感(如妒忌和激情)而復雜化。
這樣的虔信自然不可能手到擒來,實際上,它需要遵循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拿拉達虔信經》的主題。一般說來,這個過程包括兩階段,預備階段和高級階段。在預備階段,人們或多或少能夠繼續其正常的基於感官的生活,但應把一切精力都指嚮神而非其他任何事物。對於人類來說,享受美的事物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無論其采取藝術、音樂、食物、交友或其他形式。如果一個人簡單地拒絕生活所提供的所有美好事物,那麼他的未來就不會有太多的發展。因此,虔信的過程強烈鼓勵人們去享受生活中所有純粹和美麗的事物。隻不過,我們不要用常規的方式去享受它們,而要在神的麵前享受它們:我們總是邀請神來分享我們所做的一切,尤其是我們在諸如教堂或廟宇之類的地方所做的一切。特彆是在這個階段,我們要非常謹慎,一切行為都應懷著盡可能小心和純潔的心去做。我們可以這樣去想:佛也許看不見水果和鮮花,但他一定會看到虔誠和智慧;同樣地,如果我們在崇拜的時候有不當行為,他也一定會注意到。
在虔信的後一階段(至上之愛),所有指嚮享樂對象的感官吸引力,都已轉移到唯一的親近對象即神身上。這是虔信者與其最愛者之間的永恒聯結,並最終會閤二為一。虔信者暢飲至上虔誠之真正甘露,從生死輪迴中獲得解脫。對於這個階段,我們也可以在某些婚姻中見到:丈夫與妻子都感到他們更像一個人而非兩個人,他們的個性已經融閤為一。從宗教意義上來說,則是虔信者與神融閤為一。以這種方式,我們就能理解印度哲學傢所說的虔信和哲學都指嚮同一目標的含義。不二論哲學主張通過智慧獲得與神的聯結,而虔信的過程則是通過愛獲得這種聯結。
在虔信之路上,隨著我們的逐漸成熟,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瞭宗教生活的許多迷人之處,而其中很多方麵在這本重要的經典中得以闡明。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我們需要靈性導師嗎?在一切類似印度教和佛教那樣的傳統宗教中,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我們應該謹記,在20世紀以前,幾乎任何技能都要求有導師的指導:許多人無法獲取和讀到有關書籍。而今天,信息世界通過互聯網嚮所有人敞開瞭大門。所以,也許我們真的不再需要導師來指導我們定位知識取嚮或獲取基本信息。這的確是人類曆史的一大進步。
然而,達緻虔信並非隻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的問題,而更多地涉及一種基本的情感和靈性的轉變。也許某些傑齣的個人能夠通過自己閱讀經典和在互聯網上學習達緻虔信。但大多數人會發現,人類交友結伴極有價值。對那些實踐虔信的人來說,這非常有助於他們結成某種形式的團體。我們注意到,大象喜歡群居,海鷗也喜歡成群結隊。它們通過這樣的方式繁榮和成熟。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沉浸在神之中,最好與其他同道結成團體。也許一個哲學傢與罪犯和僞君子混在一起會不受後者的影響,但一個虔信者應更為謙卑。他會這樣想:讓我遠離壞事,否則我會受其影響。如果可能,他更願意與誠實、善良和健康的人們交往。
此外,一個正直的人在其一生當中會偶然遇見一個“偉人”或真正的宗教導師。根據印度教傳統,這些導師能夠傳播靈性,就像火焰從一支蠟燭傳遞到另一支蠟燭那樣。這樣的相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許,這類相遇依賴於業力、命運、天意或其他超越感官且無法算計的因素。至少《拿拉達虔信經》能夠幫助我們為這樣的相遇做好準備,並且在我們有福之時充分利用之。
中文版序言之二
美國聖約瑟夫學院教授丹尼爾·希爾頓丹尼爾·希爾頓(DanielP.Sheridan),係LovingGod,KrishnaandChrist:AChristianCommentaryontheNaradaSutras(Leiden:Peeters,2007)一書的作者。
印度教論述虔信或“愛神”最深刻的經典之一《拿拉達虔信經》(即中文版《虔信瑜伽》)被譯成中文(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語言),這是件令人振奮和大受歡迎的事。這部經典不屬於任何群體,也不應該以其原有的梵文形式被束之高閣。於公元10世紀成文的這部《拿拉達虔信經》超越宗教、文化甚至時代的障礙,具有普世價值和極大的感染力。此次適時齣版的中譯本,是當今世界迴歸經典之偉大潮流的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通過各自的語言分享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知識、文學、宗教、神學和哲學寶藏。為瞭使所有這些原始經典相互促進和豐富,世界各大宗教的奠基性經典一直在不同地域和宗教徒之間相互交流,如歐洲與印度、印度與中國、中國與北美、基督徒與猶太教徒、穆斯林與佛教徒、印度教徒與儒傢人士之間的交流。這些持久存在的經典便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産。
《拿拉達虔信經》的首節經文寫道:“因此,現在我們要教導虔信瑜伽或聖愛的宗教。”經文作者用這句話直截瞭當且精緻簡潔地錶達瞭其目的。虔信,即對神的愛,是可以傳授,可以習得,也是可以用語言來錶達的。對神的愛超越其他一切形式的人類之愛,盡管它與所有其他形式的愛具有相似之處。《拿拉達虔信經》斷言,神是值得去愛的。知道如何去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丈夫或妻子、愛兒女、愛朋友和鄰人的人類,同樣也能愛神。人們通過其他形式的愛所獲得的知識,將成為他們學會愛神的基礎;他們通過其他形式的愛所獲得的知識,最終將達到其愛神之最高錶現。因為神是至上之愛的對象,因此對神之愛是愛的最高錶現。
印度毗濕奴派神學傢遮耶底陀(Jayatirtha,1365-1388)在定義虔信或愛神時發現:“對神源源不斷的愛,遠勝於通常用來衡量人們珍視其自我或其世俗財産的那種愛和執著,這種重重障礙不能阻擋的愛,由於對神
愛的瑜伽:《拿拉達虔信經》及其權威闡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愛的瑜伽:《拿拉達虔信經》及其權威闡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