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大学英语视听说系列教程是引进改编自CENGAGE LEARNING的KEYNOTE系列教材。
  新大学英语视听说系列教程的亮点在于采用TED Talks作为选材,全书12个单元包含12个TED talk且每个单元的话题均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套教材每个单元都根据与主题相关的TED TALK设计了种类繁多的练习题,从词汇、语法、阅读、思辨、表达等多方面训练学习者的听说能力。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学英语时既看得懂,也说得出,可当真正与说英语的外国人交流时,交际能力似乎一落干丈。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问题可能出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学习时所接触的语言材料都是经过简化或碎片化处理过的。换言之,我们过往在课堂里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虽然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但缺乏真实性;二是我们似乎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却很少关注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在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学习”到“学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需要辅以大量的练习,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只安排了学习,却忽略了练习;三是语言应用是一个综合能力,它不仅涉及语言知识和技能本身,还需要语言以外的知识、技能、策略、认知、情感等的综合应用。最有效提高语言能力,不仅需要对相关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练习,还要在现实生活的实际活动中加强语言的使用。针对以上问题,本套教程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将真实性、知识性和时代性放在首要位置。本套教程的视听材料主要取自TED(即Technology,Entertainment和Design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大会上的真实演讲。TED大会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学术交流活动之~。TED演讲也因其新颖的内容、前沿的思想、广泛的主题、短小的形式等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为保证材料的真实性,本套教程未对选用的TED演讲进行简化。本套教程的TED演讲不区分难度,只区分长度,级别越高,长度越长。为给学生创造足够多的口头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本套教程除视听材料外还提供了与视听材料同主题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同样原汁原味,反映当代题材,在内容和语言方面对视听材料进行补充。另外,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各级别教程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及语言帮助上有所区分,让所有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本套教程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力求在“自然的语言交际”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间取得平衡。一方面本套教程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丰富的基于内容和主题的交际活动,帮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实际应用中学习语言和其他相关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提供大量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知识、演讲策略及适当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套教程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学习材料也是以视听和阅读为主。但众所周知,实现生活中的语言应用很难依赖单项语言技能完成。换言之,每一次语言应用都是综合的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因此,本套教程各单元的最后一个部分都会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在相关单元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这也较好地体现了《新大学英语》系列教程所倡导的“项目式外语教学”理念。
  本套教程除了在以上三个方面有助于解决传统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学实效问题,还致力于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化时代所需要的其他技能,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思辨(CriticalThinking)、创新(CreativityandInnovation)与合作(Collaboration)等能力,即国际教育界所提倡的“21世纪核心技能”(21stCenturySkills)。本套教程从选材到练习和各类教学活动设计都贯穿着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总体目标下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理念,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共分4册,每册12个单元。本书为《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每个单元的第一部分介绍该单元TED演讲的主题及演讲嘉宾,帮助学生预习演讲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然后教授相关的听力技巧。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分段呈现TED演讲,帮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逐步理解演讲内容,进一步巩固相关语言知识和听力技巧。然后通过与其他听众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TED演讲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接下来介绍相关TED演讲中涉及的演讲技巧,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演讲练习。
  第三部分首先提供一篇与TED演讲主题相关的阅读课文及一系列基于阅读课文的口语和词汇练习。然后是结合“21世纪核心技能”所设计的口语练习。
  第四部分是单元复习及综合练习。这部分首先是一系列词汇知识与听说技能训练,然后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语言知识与技能等,设计了一个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或未来工作中会真实遇到的场景或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及在本单元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完成相应的任务,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有效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本套教程在词汇处理上采用两种方式:关于英式与美式英语有区别的词汇标注在相关页面的底部;其他生词或短语列在全书最后,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每册教程均附有音视频资源,在纸质教程相关页面印有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有扫描二维码功能的手机app扫描对应标号的二维码进行观看,或者登录iSmart平台进入相关课程学习,登录方式详见“郑重声明”页说明。
  本套教程改编自圣智学习集团出版的Keynote(British)系列教程。我们在尽量保持原教程特色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听说的教学目标和“项目式外语教学”的理念,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开辟一条更新、更有效的途径。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如有疏漏和其他不尽完善之处,恳请广大使用者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语言的力量: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与实践》  简介  《语言的力量: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与实践》是一部深度探讨语言在塑造人类认知、构建社会秩序以及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的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语言的学习或某一领域的技能训练,而是从更宏观、更具哲学思辨的层面,剖析语言作为人类最核心的工具,其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演变与应用。全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语言的深层力量,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并掌握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与原则。  第一部分:语言的本质与认知边界  本部分将深入探究语言的本质,挑战“语言仅仅是沟通工具”的狭隘观念。我们将从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审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的方式,甚至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     语言与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现代解读     我们将回顾并批判性地分析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探讨语言结构(语法、词汇)是否真的决定或至少强烈影响了使用者对现实的感知。本书将引入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不同语言在颜色感知、空间方位、时间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在人们的日常思维模式中。例如,某些语言中缺乏表示“蓝色”和“绿色”的独立词汇,这是否意味着使用者对这两种颜色的区分能力有所不同?或者,高度依赖方向词(如“北方”、“南方”)而非相对词(如“左”、“右”)的语言,是否会培养出更强的空间导航能力?本书将提供具体的语言案例和实验证据,引发读者对自身母语思维定势的反思。     语言的演变与文化印记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历史、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本部分将追溯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规律,重点关注词汇的产生、意义的转移、语法结构的调整等现象。我们将强调,语言的每一次变迁都深刻地烙印着使用者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例如,“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词汇的出现,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认知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体现。再如,某些语言中对特定情感或社会关系的细腻区分,恰恰反映了该文化的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对语言演变史的梳理,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动态性,以及它作为活化石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基因。     非语言沟通的维度     语言的交流远不止于口头和书面的词语。本部分将拓展视野,深入探讨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语调、沉默、个人空间等。我们将分析这些非语言信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和潜在误解。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视为诚恳和尊重,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度的眼神接触则可能被视为挑衅或不敬。同样,手势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也可能天差地别。本书将通过丰富的跨文化案例,阐释非语言沟通在理解对方意图、建立信任、避免冲突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在跨文化语境下解读和运用非语言信号的策略。  第二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部分将聚焦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常见挑战,并提供应对这些挑战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与沟通模式     本书将引入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等学者的文化维度理论,如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深入分析这些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风格、决策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例如,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倾向于接受和尊重等级制度,沟通时更注重上下级之间的界限,而低权力距离的文化则更强调平等和开放的交流。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体利益和独立性,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注重群体和谐和共同目标。理解这些深层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解释和预测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调整自身的沟通策略。     沟通中的隐喻、习语与文化语境     语言的魅力和复杂性体现在其丰富的隐喻和习语中,这些表达往往浓缩了特定文化的历史经验、价值观念和想象力。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剖析不同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和习语,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例如,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反映了西方社会对效率和经济价值的高度重视,而中文中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则强调了教育和能力的长期价值。缺乏对这些文化特定表达的理解,极易导致误译和沟通障碍。本书将提供一套识别和解读文化隐喻与习语的方法,并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谨慎使用和解释这些表达的重要性。     刻板印象、偏见与跨文化理解的障碍     刻板印象和偏见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挑战,它们往往源于缺乏深入了解,以及对“他者”的简单化和标签化。本书将探讨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分析其对个体认知和跨文化互动的影响,并提出消除刻板印象、培养开放心态的途径。我们将强调,真正的跨文化理解需要超越表面的文化差异,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和个体经验。本书将鼓励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审视自身和他人的潜在偏见,并主动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以建立更真实、更 nuanced 的认知。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变异与融合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语言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新的趋势。本书将关注全球性语言(如英语)的传播及其对本土语言的影响,探讨“全球通用语”的出现是否会威胁到语言多样性,以及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语言交流。我们将分析“混合语”(如Spanglish, Singlish)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探讨不同语言元素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如何被重新组合与诠释。本书将呼吁读者珍视语言多样性,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找到语言发展的平衡点。  第三部分:跨文化沟通的实践策略与能力培养  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从实践层面出发,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提升其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积极倾听与同理心:沟通的基石     有效的沟通始于积极倾听。本书将阐述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专注、理解、提问、反馈等,并将其置于跨文化语境下进行讨论。我们将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仅要听懂对方的言语,更要理解其言语背后的文化含义和情感需求。同理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它要求我们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其感受,即使我们无法完全认同。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练习,帮助读者培养同理心,提升倾听的质量。     清晰表达与适应性策略     在跨文化交流中,清晰、简洁、准确的表达是避免误解的关键。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提高表达清晰度的建议,包括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避免含糊不清的表达、注意语速和音量等。同时,本书也将强调沟通的适应性,即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沟通对象,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例如,在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交流者沟通时,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非语言线索和暗示;而在与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沟通时,则需要更直接、更明确的语言表达。     冲突管理与协商技巧     跨文化交流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效的冲突管理可以将其转化为增进理解的机会。本书将介绍多种冲突管理模式,并重点分析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识别冲突的根源,避免文化误判,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化解矛盾。     建立跨文化关系的网络     长期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离不开扎实的人际关系。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语言和文化知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建立信任、增进了解,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将分享一些建立跨文化人脉的经验,并鼓励读者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结论  《语言的力量: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与实践》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探索语言奥秘、理解文化多样性、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旅程。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里,语言的力量将指引我们跨越隔阂,拥抱多元,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理解、包容与合作的未来。本书适合所有对语言、文化、沟通以及全球性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学生、学者,还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将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实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