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古鹽道是蜿蜒於秦巴山區的販鹽通道,北連關中平原,西通巴蜀盆地,東接荊楚大地。它既是鹽夫的謀生之道,也是信息傳遞之道、風俗交融之道、文化傳播之道。本書作者長期在崇山峻嶺間實地考察,探尋古鹽道的開闢曆史及價值,解讀沿途的文化風情,力圖展現鹽道的艱險與滄桑,為我們揭開隱藏在曆史迷霧中的鹽道真相。
鄒衛鵬,筆名鹽夫,陝西鎮坪人,現任鎮坪縣文化館、圖書館館長,文物管理所所長。在考察秦巴古鹽道過程中,發現瞭我國瞭鹽泉和首條商運鹽道遺址,被國傢文物局錄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一書,齣版有《鎮坪古鹽道——穿越曆史的生命綫》《鎮坪古鹽道考察報告》等專著,發錶文章近百篇。
序
2015年夏,鄒衛鵬先生就和我談到想把秦巴古鹽道的相關史實寫齣來,把這將要被遺忘的曆史告知世人,他說隻有這樣纔對得起那些客死鹽道的萬韆靈魂,自己的良心也纔有所安慰。他的話是極其樸實而真誠的,但我明白,他是擔心這見證瞭中華民族曆史的鹽道被後人遺忘,他想把一代代鹽工和鹽夫結晶下來的一種精神告知來者,他要用一個文物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去完成一件前人早已忘卻瞭的工作。所以,我那時是極力“攛掇”的。
兩年後的又一個夏天,他將書稿《秦巴古鹽道》送來,讓我作序。我專業從事鹽業考古和研究幾十年,深知他為完成這部書稿所傾注的感情和心血,不免有些忐忑:一是很願意為這部書做一個恰當的序,但又怕有失偏頗,所言不妥;二是這種綫形的而且是兩韆多公裏的鹽道我還是第一次接觸,雖在幾年間也曾四次來到陝、鄂、渝相連的大巴山深處實地踏察走訪,但那都是區域性的,獲得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而他是腳踏實地地通走瞭整個秦巴地區的鹽道,麵對麵地采訪瞭數百位健在的鹽工和鹽夫,並且在調研中以大量的文獻資料佐證瞭史實。讓我作序,我害怕短小的文字難以囊括這厚重的曆史,有負他的重托和自己的初衷。思量再三,我隻能就此談點感受,以為序。
鄒衛鵬先生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文物工作者,能夠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和紛繁的工作環境中,十幾年來堅持對秦巴古鹽道進行研究和記錄,這種曆史責任感和文化的自覺是令人敬佩的。
2008年前後,我正在做西藏芒康的鹽業考古,同時還有玉樹的一些考古工作,隻是偶爾纔迴西安一趟,而且停留時間很短,鄒衛鵬先生就恰好在我某次迴到西安的第二天走進我的辦公室。原來他一直通過省文物局瞭解著我的行程並要瞭電話,交談後我纔知道他所在的縣到西安要坐兩天的汽車,中途還要轉車,他這已是第五次登門找我瞭。我忽然有些感動,問他怎麼不打電話,他說從不認識,隻是慕名拜訪請教,那樣做不禮貌。
當我看完他遞給我的有關秦巴古鹽道的簡介材料後,我便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而且具有重大考古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課題。我很懷疑,一個非專業的基層文物工作者能否把這樣一個曆史久遠且涉及領域廣泛的重大課題研究透徹?是否有足夠的人力、物力、精力的保障?從簡介材料看,這是需要一個專業的、強大的團隊纔可以完成的。但還是鑒於他的虔誠和執著,我談瞭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那之後,他不斷地通過電話等方式與我談著他所做的工作和一點一點的新發現,我也將我的一些鹽業考古資料發給他,並就他的調研做一些竭盡所能的指導,包括鹽業考古的方法、步驟和資料的收集整理等。期間,我給瞭他近百萬字的相關書籍,讓我吃驚的是他竟然很快讀完,而且理解深刻,並就鹽業考古和我國鹽業發展史的問題不停地發問。
老實說,我對他的印象是從支持到厭煩,到感慨,再到敬佩而最終成為至交的。在他的邀請下,我曾四次走進秦巴古鹽道,後來還主動邀請瞭我國著名的鹽業研究專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水城教授一同前往。正是他的執著精神和紮實工作,鎮坪古鹽道於2011年成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二十七個古遺址之一,被國傢文物局錄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一書,2014年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食鹽作為重要的民生物資和國力資源,曆來都是被國傢專控的,私鹽的生産和販運通過嚴酷的刑罰來禁止。秦巴地區峰壑連綿,江河縱橫,地域廣袤,人口稀少,國傢管理往往鞭長莫及,因此秦巴鹽道既承載瞭民生所需,又為私鹽的生産和販運創造瞭條件,但史書少有記載。1949年後,隨著民生條件的逐步改善,這一具有重大曆史意義和社會意義的鹽道便逐漸被遺忘在瞭曆史的風塵中。我想:如果沒有鄒衛鵬先生的艱苦勞動,這樣一段輝煌的曆史能否被發現?這麼大範圍的鹽道在不斷的現代化建設和自然衝刷中能否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得到保護?答案隻有兩種:也許會推遲數年,也許會永遠湮滅。慶幸的是,《秦巴古鹽道》以圖文並茂的手法較為詳實地記錄瞭這一史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文化遺産和史學研究資料。這正是《秦巴古鹽道》一書的價值所在,也是鄒衛鵬先生對曆史的貢獻所在。
“沒有物質的交流,就沒有人類文明的開始。”願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去認知這段曆史,去感悟這條鹽道與一個民族的發展關係,去體味先民們所具有的那種民族精神。
張建林
2018年3月
讀《秦巴古鹽道》,就像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我看到瞭古代秦巴山區人們的生活百態,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喜怒哀樂,都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這條古道的過去與現在,揭示瞭隱藏在曆史塵埃之下的那些鮮活故事。 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把控,那些關於當地特産、民間技藝、民俗風情的描寫,都細緻入微,仿佛讓我親眼所見,親手觸摸。比如關於當地特色美食的描述,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食欲;而對一些傳統手工藝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本書不僅有曆史的厚重感,更有生活的氣息。
評分《秦巴古鹽道》給予我的,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我看到瞭生命的堅韌,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生長;我看到瞭人情的溫暖,在漫長的旅途中互相扶持。書中的人物,或許平凡,或許普通,但他們身上所展現齣的那種樸實、勤勞、堅韌的精神,卻深深打動瞭我。 我能想象,在那條古老的鹽道上,有多少辛酸的汗水,有多少無言的付齣,又有多少生命的悲歡離閤。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悲情,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曆史的敬畏,足以讓人動容。那些故事,像是被遺忘在角落的珍珠,在作者的筆下重新閃耀齣璀璨的光芒,讓我看到瞭普通人的不平凡。
評分讀完《秦巴古鹽道》,我仿佛真的踏上瞭那條蜿蜒麯摺、風塵僕僕的古道。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鹽道上人來人往的景象,那些挑擔的漢子,臉上刻滿瞭風霜,眼神卻透著一股堅韌;背著孩子的母親,在顛簸的山路上搖曳生姿,身上散發著母性的光輝。我甚至能聽到馬蹄聲在山榖間迴蕩,聞到泥土和汗水混閤的氣息,感受到沿途茶館裏販夫走卒的吆喝聲。 書中有許多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描寫,比如那些古老的村落,依山而建,錯落有緻,石闆路被歲月打磨得光可鑒人。屋捨的木門上刻著早已模糊的圖案,似乎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當地人淳樸善良,熱情好客,他們將祖輩傳下來的習俗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讓我看到瞭中國鄉村最真實的模樣。尤其是其中一段關於節慶的描寫,那種熱鬧祥和的氛圍,那種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仿佛置身其中,參與著他們的喜悅。
評分翻開《秦巴古鹽道》,迎接我的是一片濃厚的地域風情畫捲。作者用流暢而富有詩意的語言,勾勒齣秦巴山區的秀麗風光,連綿的山巒,蒼翠的竹林,蜿蜒的河流,構成瞭一幅幅絕美的山水畫。而在這畫捲之上,又活躍著一群鮮活的人物,他們是鹽道的挑夫,是山裏的獵戶,是沿途的商賈,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故事,都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那些關於雲霧繚繞的山峰,關於清澈見底的溪流,關於雨後泥土的芬芳,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作者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在抒情,在錶達他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聽到鳥兒在林間歌唱,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著實難得。
評分《秦巴古鹽道》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曆史變遷的梳理。鹽道,不僅僅是一條物理上的道路,它更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重要紐帶。作者通過講述鹽道的興衰,摺射齣秦巴地區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軌跡。我看到瞭曾經繁華的集市,如今已成殘垣斷壁,也看到瞭新興城鎮的崛起,充滿瞭現代的氣息。這種時空的交錯感,讓人不禁感嘆曆史的長河滾滾嚮前,而留下的痕跡,卻是如此鮮活而有力量。 書中對細節的考究也令人贊嘆。無論是對鹽的種類、製作工藝的介紹,還是對當時商貿活動的細緻描摹,都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功底。我仿佛學到瞭不少關於鹽的知識,也瞭解瞭鹽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更是維係國傢經濟、影響民生的大宗商品。那些關於商隊、官道、稅收的描述,讓我對古代的商業運作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些在艱苦條件下維持經濟命脈的勞動人民肅然起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