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虚,只务实,兰海的《工匠战略:成就工匠精神的思路与手段》用简单的五阶六步捅破了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所谓“不传之秘”窗户纸。
当我们希望改变世界,或者只是想改变现状的时候,除了精神的力量,更应该具备战略、思路与手段。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鸡血和技艺都是需要的。
本书将成就工匠精神的思路与手段归纳为五阶六步公式,具体如下:
阶段一:发现世界和洞悉人类需求,以及将需求转换为功能的能力;
阶段二:体现改变现实世界的设想,建立创新、发明和思维模式;
阶段三:探索和学习,勇于面对失败和坚持;
阶段四:即我们常说的让事情变得更好,对技术的执着;完美阶段的工匠精神,是专注与追求ji致,是精益求精,对细节的一丝不苟。
阶段五:习惯的形成与脱离精神后的惯性。
兰海,精益生产探路者,工匠策略探路者。
从事与制造业改善及产品设计改善工作十余年,涉及汽车、家电、电子、半导体、医疗器械、家居以及珠宝等行业,曾游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深入探究工匠的哲学和策略。
已出版生产专著《生产现场改善实例》《当职业从工厂开始》《精益改善》及小说《滴答不滴答》。
序 言 Ⅰ
第一章 工匠精神公式 001
引子 001
第一节 工匠精神的公式 002
第二节 我们想要的幸福,在工匠精神里 007
第三节 制造时代的改变,需要工匠精神 012
第四节 中国的工匠精神,批评与未来 016
第二章 洞悉需求 023
第一节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023
第二节 再看马斯洛需求理论 030
第三节 发现微观的世界,需求细分
六步法 034
第四节 需求的转变 042
第五节 质量屋 051
第六节 理想公式 055
第七节 用兴趣拯救世界 057
第八节 幻想是门技术 060
第三章 建立思维模式 065
第一节 破除思维障碍 065
第二节 思维的舒适区 072
第三节 为什么要创新 078
第四节 创新策略是破除思维障碍的钥匙 084
第五节 框架内思考策略 085
第六节 减法策略 096
第七节 除法策略 104
第八节 乘法策略 109
第九节 任务统筹策略 117
第十节 属性依存策略 124
第十一节 TRIZ 的40 条创新原则 127
第四章 探索试错 147
第一节 从说到做 147
第二节 直面失败,克服害怕失败心理的
四步法 150
第三节 提高实践成功率的三个回路 155
第四节 电影的套路 166
第五章 精进改善 171
第一节 从创新到生产 171
第二节 改善——工匠的精髓 174
第三节 改善的基本法则 180
第四节 质量改善公式 187
第五节 中国制造和技术进步 195
第六节 体力劳动的智慧 200
第六章 专注与极致 207
第一节 回归专注 207
第二节 专注的大道理 209
第三节 专注需要获得满足感 211
第四节 在一个领域走到底 215
第五节 专注是有技术性的 219
第六节 专注的程度取决于你的目标 224
第七节 细节三部曲 227
第八节 细节能帮助找到看不见的问题 231
第九节 极致是最高标准 234
第十节 为什么要做到极致 238
第十一节 做到极致的法则 240
第十二节 稻盛和夫的完美公式 246
第十三节 从专注到习惯 248
第十四节 形成习惯的五条原则 250
第十五节 中国想要精益求精,路在何方 255
参考文献 261
我们正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剧烈的变革推动着我们前进,但保守的心态依然是种常态,阻碍着我们的脚步。
当小孩子的梦想都从成为科学家、解放军变成要买大房子、买豪车的时候,物欲对我们的影响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成了某种信仰。我们把挣钱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很多东西。
中国的制造业越来越强大,但是在我们身边的大量小企业,往往主要想着赚钱,而不是首先把事情做好。这些小企业关系到民生的改善,因此小企业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时代的烙印也体现在国民性格上。我们有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努力创造着欣欣向荣的世界,却又在面对很多事物的时候充满着怀疑和排斥,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提出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很多人身上并没有。笔者这些年和许多公司接触过,发现许多在里面工作的人缺乏热情和改变的意愿。 100 多年前,巨型跨国公司冒出来,科学的管理方
式开始蔓延至世界,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副作用,员工被限定于范围狭窄的工作,甚至有流程文件详细规定他们的工作和责任,建立标准和监控系统,这导致了很多人很善于按章办事,却不善于创新和改善。
当我们开始谈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时代的剧变已经悄然来临。自动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周围,按照过去的方式工作的人将会被时代淘汰。人的角色
转变已经时不我待,人需要从按部就班地工作变成具备创造力地工作,从工业时代的思维变为信息时代的思维。
工匠是一个既用脑子又用手的角色,兼具创造力和执行力。提倡工匠精神,就是希望我们尽快开始角色转变的过程,为此,我们需要知道工匠精神背后的思路与手段,知道如何成
为一个工匠,才能最终领悟工匠精神的奥秘。
1999 年3 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在参观都江堰以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申报2000 年联合国的“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都江堰作为水利工程已经运行2000 多年了,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冲刷依旧还在工作,它让成都沃野千里,成为了天府之国。
它的缔造者是秦国的李冰——中国工匠的代表,他当初修建都江堰遵循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至今仍被我们奉为工匠精神之源。
中国其实自古就是工匠之国,可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提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怎么铸造工匠精神?
过去的几十年,世界发展太快,以前的通信还需要一个月才能寄到的信,紧急的时候就是电报,但却无法建立双向的及时沟通,如果是同学约会的话,主要方式就是吼。然而,现在
的通信方式已经多姿多彩,我们能和隔着几千千米的人视频通话,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发送最新的照片给朋友,我们的表白能够更及时地传递到想送达的地方。
这一切的改变,其实和我的工作有关。1970 年,美国康宁公司的三位科学家,R.D.Mauer,P.C.Schultz 和D.B.Keek 研制出了低损耗的光导纤维。在此之前,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提
出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以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预言了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的可能性。相比于过去的铜传输,光纤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远的传输距离,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可达20 THz,采用这样的带宽,只需一秒钟左右,就可以将古今中外全部文字资料传送完毕。当理论变成现实,通信变得简单快捷,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幸福。我们可以说光纤改变了世界,但归根结底,是人改变了世界,是高锟博士和康宁的科学家改变了世界,这可以看成从思想到执行的完美过程,也恰恰体现着工匠精神的精髓。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发明光纤可能是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于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成了束之高阁的精神幻境,总觉得遥远或者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
得知同事兰海先生的新作《工匠战略》即将问世,我提前拜读了这本特别的关于工匠精神的书,找到了一条普通人成为工匠的道路。在书中,工匠精神被创造性地总结为一个公式,而且提供了大量体现工匠精神的思路与手段,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制造业的经历和生活体验,指明了如何将工匠精神应用于日常的工作、生产和服务。
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很好地回答我之前提出的关于工匠精神的三个问题,并充满着文字的乐趣。如果你想要改变世界,或者了解工匠精神,读完这本书,你会具备这方面的技能,而
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鼓舞。
我们的国家正走在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虽然艰难但却前途光明。我们需要创新,给世界带来新的东西;也需要把我们的产品做得更好,做到极致。这都得靠人,靠我们自己。所
以,工匠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需要,也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
开卷有益,希望广大读者能从《工匠战略》中有所收获。
袁剑俊
美国康宁公司光通讯亚太区经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价值创造”。我以前总觉得,价值是某种外在的、可以量化的东西,比如利润、市场份额等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蕴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中,蕴藏在对极致的追求中。书中关于“口碑营销”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它强调了产品本身的优秀才是最好的广告。这与当下许多营销至上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理念,这既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它鼓励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能带来长远的积累。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富有启发性,并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本章的重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继而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一起成长。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对“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其实是有些模糊的。总觉得它离我们普通人有些遥远,更像是属于那些少数的、在特定领域精耕细作的大师们。但读过之后,我发现我的认知被完全颠覆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工匠精神”这个抽象的概念,落地到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层面。它不仅仅是关于技艺的精湛,更是关于一种态度,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种对产品本身的尊重,以及一种长远的眼光。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复利效应”,让我对这种日积月累的坚持有了全新的理解。比如,书中一个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例子,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微小的改进,在经过时间的发酵后,能够带来多么巨大的价值。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给你讲道理的书,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去思考,去感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清晰逻辑和条理。即使是关于一些非常专业的领域,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种将深奥理论化繁为简的能力,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这本书我读了一段时间了,虽然内容还没完全消化,但整体的感受非常深刻,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从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引人入胜,作者选择的都是一些看似平凡却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的企业和个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家小型家具作坊的描述,他们如何花费数月打磨一张椅子,以及这种“慢”的哲学如何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反而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竞争力。我一直在思考,在我们自己的工作中,是否也存在这样被忽略的细节,是否也能从中提炼出一些“慢”的智慧?这本书的语言也很吸引人,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读起来不像是学习,更像是与一位智者对话,引导你去发现和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设置的引子,它们总能巧妙地将之前的内容串联起来,并为接下来的探讨奠定基础。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和求知欲。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以及我所处环境中的一些不足,也启发了我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奇妙,它给我带来的冲击感,不亚于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商业战略或者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我原以为“工匠精神”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但这本书却用扎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将其阐释得淋漓尽致。它不仅讲述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驱动“工匠精神”产生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在不同行业、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流程优化”的论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强调效率,而是从如何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如何让每一个步骤都更有意义的角度去讲解。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效率,并非是盲目地加快速度,而是让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老练,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但又不失亲和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共鸣。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对很多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启发你如何思考”的书。它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模板,让你照搬照抄,而是通过对“工匠精神”的深刻剖析,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去审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书中的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作者擅长运用比喻和类比,将一些复杂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目标分解”和“持续改进”的部分,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看似不值一提的步骤积累而成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之所以无法达到理想中的状态,并非是能力不足,而是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坚持”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未来可以达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