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背后的对立与冲突:美国社会史论集

和谐背后的对立与冲突:美国社会史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心扬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社会史
  • 社会冲突
  • 和谐与对立
  • 美国历史
  • 社会思潮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问题
  • 多元文化
  • 美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47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5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社会史,通过研究普通人——工人、移民、黑人——的经历,发现和谐面纱下的美国社会充满了对立与冲突,从而解决了许多传统史学未能解决的问题。
  《和谐背后的对立与冲突:美国社会史论集》的内容无论是讨论白种工人和有色人种工人的关系,还是论述移民在美国遇到的困难,或是聚焦于奴隶起义和工人罢工,都是围绕对立与冲突这个主题写成的。

作者简介

  王心扬,祖籍浙江海宁。“文化大革命”后首届高考以天津市(直辖市)外语类高分之一入南开大学本科(当年录取率为4.8%,含大专。外语类含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外国哲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贸、外交等专业)。1979年考入南开世界史硕士班,1982年毕业后赴美学习,1988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新加坡东亚哲学所研究员,美同华盛顿州立大学比较美国文化系助理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后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

目录

美国新社会史的兴起及其走向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自由与桎梏
——读戴维·蒙哥马利教授《作为公民的工人:19世纪美国
工人与民主及自由市场交往的经历》一书札记
经济机会、工匠领导与移民工人的斗争性
——1890一1970年纽约意大利裔和华裔移民工人的比较研究
工作场所孕育的小团体忠诚
——纽约市意大利移民与中国移民小团体忠诚的兴衰(1890—1970)
《妇女与工会:建立伙伴关系》一书读后
圣母敬奉与祖先崇拜
——宗教传统在纽约意大利裔与华裔移民适应过程中的作用(1890—1970)
论罗得岛多尔起义的性质——兼议美国早期工匠的政治性格
亚裔美国史可以成为美国移民史的一部分吗
约瑟芬·法勒《日本和中国移民积极分子:美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组织
活动,1919—1933》一书读后
亚裔美国史学五十年:反思与展望
2d世纪初美国劳工外交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19世纪美国政府对待社会暴力的双重标准
美国劳动骑士团种族政策的再探讨
19世纪美国戒酒运动中的社会矛盾
后记

精彩书摘

  《和谐背后的对立与冲突:美国社会史论集》:
  亚洲移民曾经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这一点毋庸赘述。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排欧和排亚这两个运动之间就毫无相通之处。首先,不论排欧和排亚运动如何复杂,也不论中产阶级政客在这些运动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①,排欧和排亚的主力始终是以技术工人为主体的行业工会。本来,中国移民在19世纪70和80年代已经呈现出融入加州主流经济的趋势。然而白种技术工人却不能忍受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他们通过一系列抵制行动,使得中国移民在制造业中难以立足。加州许多针对亚洲移民的立法都是在白种技术工人的鼓动下最终获得通过的。最先在美国东部掀起排华浪潮的是马萨诸塞州北亚当斯市的一群鞋匠。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末和其他工匠一起成立了圣·克利斯宾骑士团(The Knights of St.Crispin)。当克利斯宾骑士团在1870年举行罢工以捍卫自己行业利益的时候,雇主从西海岸引入中国移民取代罢工中的本土工人,遂导致克利斯宾鼓吹排华。②从全国范围来看,19世纪后期两个最主要的全国性工会——劳动骑士团和美国劳联——不但都坚决主张排斥中国移民,而且这两个以技术工人为主体的工会都拒绝接纳华裔工人人会。20世纪初,行业工会又成立了排斥亚洲移民协会(Asiatic Exclusion League),将矛头指向日本和朝鲜移民。
  排斥欧洲移民的主力其实也是工匠和技术工人。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新英格兰和纽约的工匠就多次流露出对雇主输入外国劳工以压低本土工人工资的不满。事实上,本土工匠和技术工人排斥欧洲移民的运动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从未停止过。1874年宾夕法尼亚州发生的袭击意大利移民的事件颇具代表性,当时宾州的矿工正在举行罢工,矿主引进意大利移民继续维持生产,从而触怒了本土工人,对意大利人的袭击很快演变为暴力冲突,造成数人丧生。1886年中西部的木匠也表达了对无限制的(欧洲)移民潮的强烈不满。他们说:“我们这些本土的贫穷公民就像狗一样被外国人虐待……如果无限制的移民继续下去的话,情况不久将会恶化。”①19世纪90年代初,纽约的砖瓦匠坚决反对意大利移民从事地铁的建设工作,并最终获得法院的支持。此外,鼓吹排华的劳动骑士团和美国劳联同时也都反对来自东、南欧的移民。
  本土工匠和技术工人排斥亚洲移民的“根据”是什么呢?概括说来,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以及其他亚洲移民都属于廉价劳工,甚至是契约劳工或苦力(coolies主要指中国移民)。因为契约劳工或者苦力都没有多少人身自由:所以他们总是能够接受低微的工资,而且经常被雇主用来破坏本土工人的罢工,结果不但会压低本土工人的工资,而且还会垄断工作的机会。事实上,本土工匠同样认为东、南欧移民是廉价劳工和契约劳工。宾夕法尼亚的本土工人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指控来自波兰、意大利和匈牙利的移民都是契约劳工。
  ……

前言/序言

  收入这部文集的14篇论文和读书札记,是我20多年来在中外学刊上发表过的一部分文字。虽非一时所书,但都是围绕着美国社会史上几个主要问题所做的讨论,特别是阶级冲突和种族矛盾,也有少量篇幅是讨论性别问题的。大家都知道,美国社会史的主要关怀是“种族”、“性别”和“阶级”,其中最突出的是种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研究合众国历史的难处所在,因为尖锐的种族对立使得美国的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都变得十分复杂,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的历史上相对比较少见。①例如,E.P.汤普森(E.P.Thompson)里程碑式的专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主要是探讨英格兰的阶级问题。然而,要讨论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美国工人分为白种、黑种、黄种和拉美裔,而每个种族内部又常常分为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的族群。种族之间和族群之间的矛盾使得美国工人在很长时间里未能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撰写一部《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的任务不知令多少优秀学者望而却步。以笔者有限的学识,研究美国社会史是比较勉强的,这14篇文字只是一种初步的探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在这些论文写作过程中试图理解的几个问题。
  多年来的学习和研究使我认识到,在美国历史上,“种族矛盾”、“阶级冲突”与“性别隔阂”并非互不相关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例如,在19世纪,特别是在美国南部和西部,种族主义十分猖獗,欧裔工人歧视有色人种的现象异常严重。这意味着他们对种族偏见的执着超越了对阶级团结的追求。然而,在东北部,由于一部分白种工人具有阶级觉悟,不同程度地克服了种族主义,因此,他们能够积极吸收黑人和华工加入工会。这又说明“阶级”是可以超越“种族”的。另外,中产阶级妇女是19世纪戒酒运动中的一支主力军。由于这场运动主要是针对男性蓝领工人,所以,中产妇女主张戒酒既表现出阶级对立,也包含着性别矛盾;同时,由于酗酒的受害者主要是蓝领工人的妻子,所以中产妇女对工人阶级妇女的同情又说明性别因素超越了阶级因素。弄清楚种族隔阂为什么常常重于阶级对立,“阶级”在哪些情况下能够超越“种族”,以及“性别”在哪些情况下能够超越“阶级”,这些都是美国社会史面临的艰巨任务。虽然这部文集里没有专门论述“阶级”、“种族”和“性别”之间关系的论文,但是在讨论移民史、亚裔美国史和戒酒运动的文章里,我对各种社会矛盾之间的互动还是尽可能地给以关注。
《东西方文明对话:碰撞、融合与现代性》 一部深刻剖析东西方文明互动历程的史学力作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从未停止。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近代大航海时代的风帆扬起,再到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东西方文明始终在相互审视、学习、借鉴,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冲突。这些互动不仅塑造了各自文明的独特面貌,更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东西方文明对话:碰撞、融合与现代性》正是这样一部力图钩沉索隐,全面展现东西方文明互动全景的史学巨著。它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探究互动背后的深层动因、具体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效应。本书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支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交融画卷。 第一部分:古老文明的初次相遇与零星交融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作者首先梳理了东方与西方在地理、气候、资源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早期文明形态。中国文明的内向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对外探索,在早期便已显露端倪。 随后,本书着重探讨了早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深远影响。尽管地域辽阔,沟通艰难,但丝绸之路却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生命线。作者详细描绘了丝绸、香料、宝石等物质商品的流动,更不吝笔墨展现了思想、宗教、技术等精神产品的传播。佛教如何传入中国,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哲学、罗马法如何对后来的西方文明产生奠基性作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中国发明如何漂洋过海,对西方社会产生革命性的推动。这些早期交流,虽然规模相对有限,却为后来的大规模互动埋下了伏笔。 作者特别指出,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互动,更多的是一种“零星交融”,即在局部区域、特定时期发生的相对独立的交流现象。这种交流往往是间接的,通过中间环节层层传递,信息损耗和失真在所难免。尽管如此,这些零星的火花,已经点燃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好奇的火种。 第二部分:近代世界的碰撞与全球化序曲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到来,东西方文明的互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欧洲人的远洋探险,打破了原有的地理隔阂,将世界真正地联系在一起。本书将重点分析大航海时代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作者首先剖析了欧洲扩张的动机,包括对新航路的渴求、对黄金和香料的贪婪、以及传播基督教的宗教热情。接着,本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欧洲人抵达亚洲、美洲和非洲后,与当地文明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碰撞。这其中,既有武力征服、殖民掠夺的血腥历史,也有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多元图景。 本书不回避殖民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详细阐述了西方殖民者如何剥削东方和美洲的资源,压迫当地人民,甚至对土著文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作者也强调,殖民过程并非单向的暴力倾泻,东方文明也并非全然被动的接受者。例如,中国在清朝时期,虽然面临西方列强的压力,但其庞大的市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依然对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吸引力。一些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中国哲学、政治制度、科技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介绍回西方,激发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的灵感。 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呈现出“碰撞”的显著特征。双方的接触,更多的是带着各自的优越感和改造欲,缺乏平等的对话基础。然而,正是这种激烈的碰撞,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的启动。商品、人口、思想、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 第三部分:现代文明的深刻融合与现代性危机 进入19世纪和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东西方文明的互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西方文明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东方文明产生了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本书将深入分析西方现代性思想(如科学理性、民主自由、民族国家)如何冲击并改造东方传统社会。从日本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到中国戊戌变法的曲折探索,再到印度独立运动的艰难跋涉,本书通过对一系列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东方社会在接受西方现代性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挣扎与创新。 作者着重探讨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复杂性。现代化并非简单的“西化”,而是一个东方社会在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同时,试图找到自身独特发展道路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方文明既保留了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性的元素,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文明形态。 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对融合的赞美。作者也深刻反思了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消费主义的泛滥、环境的破坏、以及东西方文明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分歧,都成为了现代性不可忽视的阴影。本书将分析这些危机如何引发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的复兴,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对话、理解与未来的展望 面对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和复杂多样的文明互动,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未来。作者强调,在21世纪,我们必须超越简单的“碰撞”和片面的“融合”,而要走向真正的“对话”与“理解”。 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这包括: 历史的再审视: 重新认识和评价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历史,纠正偏见,增进理解。 文化的互鉴: 鼓励不同文明之间在艺术、哲学、伦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平等交流与互相学习。 价值的对话: 寻求在普世价值与具体文化实践之间的平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未来的构建: 呼唤一种更加包容、多元、可持续的全球文明新秩序,让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中共同繁荣。 《东西方文明对话:碰撞、融合与现代性》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元而又充满张力的世界。它提醒我们,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与创新,而真正的进步,则在于如何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中,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本书的深刻洞察和宏大叙事,将为所有关心人类文明走向的读者,提供宝贵的思想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结构上的巧妙编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乎有意地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历史片段或议题并置在一起,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篇章之间,其实存在着一条无形的、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合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现实中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者没有刻意去制造一个完美的闭环,而是将一些议题悬置,留给读者去思考和连接,这种处理方式显得非常成熟和自信。它仿佛在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历史的建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层层嵌套的谜团,而谜底,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阅读的“参与感”和“探索欲”,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也相当清晰。我一开始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翻开的,希望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美国历史的书籍很多,能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其实不多见。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叙述,反而更像是一系列深度访谈或者精选论文的集合。我对那些剖析社会深层矛盾的论述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国度里,如何处理内部的张力,这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阅读起来不会有那种压迫感,即使是面对一些比较沉重的历史话题,也能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的思考空间。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解读,让我能从更细微的层面去理解美国社会的复杂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那些耳熟能详的事件上。总体来说,从初步接触到翻阅目录,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种扎实、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感觉。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其中几章的论述里,感觉自己的思维仿佛被拉扯到了不同的历史时空。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鲜明,它没有那种大而全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述所忽略的边缘声音和群体经验。这种写作手法非常高明,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被粉饰太平的表象,直抵核心的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观点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刻。他并非简单地站队,而是试图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复杂语境,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拉扯感。这种叙述方式需要极高的学识和同理心,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读完这几章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历史阶段的认知,很多原本以为已经定论的观点,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新的、更复杂的色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再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既有学者论述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感染力。有些段落的措辞,简直可以用“掷地有声”来形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微妙情绪和复杂观点。我发现,很多时候,作者仅仅通过一个巧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妙的转折,就能将原本枯燥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起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历史的重量。这种文字的魅力,是那些干巴巴的学术报告所无法比拟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探讨的主题可能涉及深刻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但流畅的文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营养。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反复琢磨某几句话的含义,感叹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场语言和思想的盛宴。

评分

我对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精神表示由衷的赞赏。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或分析,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总是力图穿透表面的繁荣,去探究那些驱动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和潜在的断裂带。这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直面历史阴影的勇气,是真正优秀的历史论著所必备的品质。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了一种思想的碰撞和智力的激发,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社会现象。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论集,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如何进行有效社会批判的行动指南。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结合在了一起,读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充满了想要进一步探究和行动的冲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