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光教授是研究经济政策分析基础理论的许多学者当中,*具原创性想法的学者之一。
——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 ·阿罗
21点,是靠运气,还是内有玄机?
男人为何钟情20多岁的女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错误,中学生就能发现并纠正?
……
这部书里有你期待的答案。这是一本无法定义类别的书,这里有经济学,有文学,有社会学,有数学,有环境学。关键的是,这里有生活中种种你习而不察的谬误,当然也有光穿越层层迷雾,将你渡到正确的彼岸。
借你一双慧眼,帮你看穿似是而非的谬误。
送你一本杂书,让你成为博学多才的杂家。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但那是大彻大悟后的糊涂。知识越渊博,你才能活得越明白!
——编辑推荐
《黄有光作品:那些习而不察的谬误》以似是而非的“谬误”为批判对象,但是不局限于一个学科、一个领域,而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献血、赌博、成语诗词以及经济学等。修正对于这些谬误的认识,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从而让普通人更好地完善自我以及回馈社会。即使是经济学领域的问题,作者也能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让中学生水平的人都能看懂。
黄有光,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牛津大学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咨询委员,曾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教授与荣休教授,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1980年,他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高荣誉:杰出学者。2018年,受邀请到牛津大学作第一届Professor Sir Tony Atkinson演讲。他在经济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宇宙学等学术期刊(包括AER,Economica, EJ, JET, JPE, RES, SCW)发表两百余篇审稿论文,专著有《快乐之道》《宇宙是怎样来的?》《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等。
目录
序言 / 001
1.几个有重大坏影响的谬误
1.1两个重大谚语错误
1.2关于献血的谬误
2.关于数字的谬误
2.1混淆绝对量与相对量
2.2高估历史的长度
2.3关于无穷大的谬误
3.关于赌博的谬误
3.1关于彩票的谬误
3.2关于庄家赢率的一个悖论
3.3“21点”,套路多,还是认真读书吧
4.关于健康的谬误
4.1没有时间运动?大错特错!
4.2太讲究清洁卫生
5.男女有别
5.1进化生物学的启示
5.2青少年晚睡晚醒的终极解释
5.3关于婚姻的谬误
6.决策与行为方面的谬误
6.1一些显然的错误(对数字误判导致决策错误)
6.2“顶峰—终结”法则
6.3“有记忆的自我”与“体验的自我”
6.4有求于人,不要在其空腹时
6.5有关不确定性的一些错误
6.6对损失的(额外)规避与“禀赋作用”
6.7下雨天找不到计程车
7.成语、诗词、对联
7.1成语
7.2古诗今改
7.3对联
8.经济学方面的谬误
8.1拥堵是因为人口太多
8.2对市场交易的偏见
8.3天才学生挑战诺奖得主
9.读一些好书,修正谬误
附录A:对联谈趣
附录B:宇宙之谜
答案
参考文献
5.1进化生物学的启示
何教授从三年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L.Summers)因关于男性在科学上的能力(aptitude)较高的谈话而惹祸谈起。其实认为男女有别,未必就认为男女不平等。男子的数理能力强、智商高,而女子的语言能力强、情商高,不是很平等吗?
进一步说,数理能力强、智商高,适合于科技研究等工作,而语言能力强、情商高,适合于领导与管理。由女校长来领导男教授,女总统、女经理来领导政府与公司,应该是很合适的,现在也开始有这种趋势。将来女子是否能够在这方面超越男子?至少在民主国家,可能妨碍这趋势的主要因素,不是法律与文化,也不是生儿育女的负担(这是第二要素),而是女子天生没有男子这么强的争取第一的冲劲。这冲劲上的差异,也是由于生物或进化上的原因。有趣的是,笔者有一次在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一个博士班对学生说了这个道理。一位从中国来的女生说:“女子不适合当第一把手,只适合当副手。”我很惊奇,问她为什么。她说:“女子比较情绪化,情绪波动比较大。”一位本地(澳大利亚)女生激烈反对,说得很冲动。那位从中国来的女生说:“看,你现在不是很情绪化吗?”
我后来想想,认为这位从中国来的女生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相对男子而言,女子好像真的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可能一方面是由于生理原因,一方面由于女子的直观观察与判断能力(尤其是关于人的品性、可靠性等)比较强,所以比较少依赖理性分析。不过,后来又听另外一位学生说:“女子到了可以做总统或总经理的时候,几乎都超过了生理期的年龄,因此,生理因素影响应该不大。”显然也有道理。不过,最近(2018年1月),新西兰37岁的女总理发推文称自己已经怀孕,数月后即将升级做妈妈。
关于男女之别的生物学或进化论原因,何教授强调男子精子的数目(以百万计)大大高于女子卵子的数目(每月一个),因而使女子择优而交,男子比较滥交。(何书第4页)这种男女不同的行为模式是进化生物学关于男女有别的ABC,肯定是对的。不过,我认为原因主要不是精子与卵子的数目差别。一个女子在生育期,每个月虽然只有一个卵子,但一生也有几百个的。如果主要是卵子数目的限制,则与多产男子的孩子数目也相差不大。因此,男女差别,应该另有原因。
一个女子怀孕后,还必须十月怀胎,一两年喂奶,其间不能再怀孕(天生性能,以集中精力喂大孩子)。此后还要相当多年的照顾,才能把孩子养大到能够生存的年龄,这样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因此,女子天生择优而交,并且要找一个能够保护自己和孩子、帮助自己把孩子养大的男子,自然会重视身材高大、有物质或经济能力等因素。
相反地,一个男子,只要半小时,就能够把基因遗传下去,滥交的回报很大,几乎人人有这种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男子的基因遗传可能性极大化,但未必使其幸福极大化。虽然有所谓“齐人之福”,但我比较相信我妈妈在世时经常说的“头条苦,一个人两个老婆”。真正能使幸福极大化的,是能够双方配合的夫妻关系。如果男人能够认识到基因遗传极大化未必是幸福极大化的道理,就可以少犯“错误”,避免或减少“克林顿的烦恼”。如果女人能够认识到男人的这种倾向只是天生本能,就能避免或减少过分的悲伤,甚至像林黛(20世纪60年代香港著名演员)那样自杀而亡。
尤其在一夫一妻制之前,一个男子如果能够成为部落之头人,就能得到和许多女子交配的机会,大大提高他的基因遗传的可能性。女子受一生能够生养孩子数目的局限,成为头人对基因遗传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女子天生没有男子这么强的争取第一的冲劲。
有一个有关的故事。据说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 Jr.,1872—1933)在任时曾经和夫人参观一个农场。因为总统时间比较少,所以总统夫人与总统参观的时间是分开的。当总统夫人参观一个养鸡场时,刚好一只公鸡与母鸡在交配,总统夫人问管理员:“公鸡每天与母鸡交配几次?”管理员答:“至少十次。”总统夫人说:“等下总统到这里参观时,请你把这件事告诉他。”柯立芝总统到养鸡场时,管理员把这件事(公鸡每天与母鸡交配至少十次)向总统说了。总统答:“是吗?那请问这公鸡每天交配十多次,是与同一只母鸡,还是与不同的母鸡?”管理员说:“当然是与不同的母鸡。”总统说:“请你也把这件事向总统夫人说一下。”大概由于这件事情,学者把下述效应称为Coolidge效应。不只是公鸡,多数的雄性动物,当只有一只雌性动物让它交配时,它交配几次后,就停止交配。不过,如果你放进另外一只雌性,它就会马上又开始与这只新的雌性动物交配。
男女的另一个不同是,从外表上看,女子认为比较成熟的男子比较有吸引力,而男子认为比较年轻的女子比较有吸引力。这也是生物原因使然。从生存与传播基因的生物观点看,一个女子要从一个男子得到的是含有良好基因的精子,能够保护自己和孩子,以及帮助自己把孩子养大的能力,而这需要时间。年轻人的生存能力还没有经过太多的考验,不是首选。老年人剩下的强壮时间无多,也不是首选。因此,女子认为成熟的中年人最有吸引力,认为年轻人太“boyish”(孩子样)。
女子的生育期,约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如果太老才生孩子,不能在有生之年把孩子带大,也不能把基因遗传下去,不如集中精力把以前生的孩子带大。一个男子要从一个女子得到的,除了有良好基因的卵子,还有一个能够长期照顾孩子的母亲。
男子和女子有一个重要差异,女子怀孕生子,能够肯定孩子有自己的基因,而男子却不能确定。因此,基因使男子偏好年轻的女子,只要已经进入生育期,越年轻越好,因为这样年轻的女子已经怀有他人孩子的可能性比较小。
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楚王好细腰,以致宫女多饿死。几乎所有男子都喜欢细腰,因为怀有孩子后,腰肚会大起来,而细腰能减少已经怀孕的可能性。楚王只是更加突出这一点而已。
为什么美女叫作“红颜”,因为男子认为脸色红润的女子美。为什么呢?因为脸色红润是身体健康的表征之一。如果一个人喜欢脸色青黄的女子,这人的孩子都会有不健康的基因,还没有长大就死掉了,又怎么能代代传下去呢?
这部作品在行文的节奏感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时而疾风骤雨般地提出尖锐的论点,时而又放慢脚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理论背后的社会图景。我发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打磨,每一个看似随意的比喻,其实都蕴含着深厚的洞察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翻过一页,都仿佛揭开了一个新的谜团。他对于“惯性思维”的批判,并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陷阱一一暴露。我发现自己过去在做许多判断时,确实是走了不少捷径,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被忽略的、容易犯错的逻辑盲区。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由衷地佩服作者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充满了那种老派知识分子的韵味,但又绝不晦涩难懂。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复杂的哲学思辨用极其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我特别喜欢他穿插在论述中的那些历史典故和个人轶事,它们不仅调剂了严肃的学术探讨,更使得抽象的谬误变得触手可及。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手执钢笔,在书桌前沉思冥想的样子。这种文字的温度感,是很多当代作品所欠缺的。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灌输,而是一次充满温度和智慧的对话,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智力交锋。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而流畅,仿佛作者早已为我们铺设好了一条清晰的思维路径。他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总能在读者开始感到疲倦时,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是反常识的观点来重新抓住注意力。对于那些长期困扰我的、关于“群体心理”和“非理性决策”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相当有力的解析框架。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教给我们一套“辨别工具”,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我合上书本的时候,感到脑海中那些原本混乱的思绪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虽然主题严肃,但整体阅读体验却非常愉悦,充满了被知识滋养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不迎合潮流的独立精神。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速结论的时代,作者却坚持慢工出细活的思辨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他对“大家都这么想”的观点的解构,尤其深刻,它揭示了群体盲从背后隐藏的社会压力和认知惰性。我发现,很多我曾经认为是“常识”的判断,经过作者的审视,立刻暴露出了其脆弱的基础。这种批判性的视角,非常有助于个体建立起稳固的价值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内化的、潜移默化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留在你的记忆深处,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保持清醒与警觉。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实在是太独特了,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壁炉边闲聊,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作者在探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存在逻辑漏洞的观点时,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真诚的思辨。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剖析,总是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让人眼前一亮。他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既有的看法,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拆解问题的脉络,展示出事物复杂而迷人的多面性。特别是关于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梳理,读后让人不禁反思自己过去是如何轻易接受了某些未经检验的“常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更在于它鼓励读者主动去质疑和求证,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