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光教授是研究經濟政策分析基礎理論的許多學者當中,*具原創性想法的學者之一。
——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著名經濟學傢、1972 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約瑟夫 ·阿羅
21點,是靠運氣,還是內有玄機?
男人為何鍾情20多歲的女人?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的錯誤,中學生就能發現並糾正?
……
這部書裏有你期待的答案。這是一本無法定義類彆的書,這裏有經濟學,有文學,有社會學,有數學,有環境學。關鍵的是,這裏有生活中種種你習而不察的謬誤,當然也有光穿越層層迷霧,將你渡到正確的彼岸。
藉你一雙慧眼,幫你看穿似是而非的謬誤。
送你一本雜書,讓你成為博學多纔的雜傢。
鄭闆橋說“難得糊塗”,但那是大徹大悟後的糊塗。知識越淵博,你纔能活得越明白!
——編輯推薦
《黃有光作品:那些習而不察的謬誤》以似是而非的“謬誤”為批判對象,但是不局限於一個學科、一個領域,而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獻血、賭博、成語詩詞以及經濟學等。修正對於這些謬誤的認識,可以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從而讓普通人更好地完善自我以及迴饋社會。即使是經濟學領域的問題,作者也能運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齣,讓中學生水平的人都能看懂。
黃有光,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牛津大學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谘詢委員,曾在澳大利亞Monash大學任教授與榮休教授,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係教授。1980年,他被選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2007年獲得澳大利亞經濟學會*高榮譽:傑齣學者。2018年,受邀請到牛津大學作第一屆Professor Sir Tony Atkinson演講。他在經濟學、哲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數學、宇宙學等學術期刊(包括AER,Economica, EJ, JET, JPE, RES, SCW)發錶兩百餘篇審稿論文,專著有《快樂之道》《宇宙是怎樣來的?》《從諾奬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經濟學謬誤》等。
目錄
序言 / 001
1.幾個有重大壞影響的謬誤
1.1兩個重大諺語錯誤
1.2關於獻血的謬誤
2.關於數字的謬誤
2.1混淆絕對量與相對量
2.2高估曆史的長度
2.3關於無窮大的謬誤
3.關於賭博的謬誤
3.1關於彩票的謬誤
3.2關於莊傢贏率的一個悖論
3.3“21點”,套路多,還是認真讀書吧
4.關於健康的謬誤
4.1沒有時間運動?大錯特錯!
4.2太講究清潔衛生
5.男女有彆
5.1進化生物學的啓示
5.2青少年晚睡晚醒的終極解釋
5.3關於婚姻的謬誤
6.決策與行為方麵的謬誤
6.1一些顯然的錯誤(對數字誤判導緻決策錯誤)
6.2“頂峰—終結”法則
6.3“有記憶的自我”與“體驗的自我”
6.4有求於人,不要在其空腹時
6.5有關不確定性的一些錯誤
6.6對損失的(額外)規避與“稟賦作用”
6.7下雨天找不到計程車
7.成語、詩詞、對聯
7.1成語
7.2古詩今改
7.3對聯
8.經濟學方麵的謬誤
8.1擁堵是因為人口太多
8.2對市場交易的偏見
8.3天纔學生挑戰諾奬得主
9.讀一些好書,修正謬誤
附錄A:對聯談趣
附錄B:宇宙之謎
答案
參考文獻
5.1進化生物學的啓示
何教授從三年前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L.Summers)因關於男性在科學上的能力(aptitude)較高的談話而惹禍談起。其實認為男女有彆,未必就認為男女不平等。男子的數理能力強、智商高,而女子的語言能力強、情商高,不是很平等嗎?
進一步說,數理能力強、智商高,適閤於科技研究等工作,而語言能力強、情商高,適閤於領導與管理。由女校長來領導男教授,女總統、女經理來領導政府與公司,應該是很閤適的,現在也開始有這種趨勢。將來女子是否能夠在這方麵超越男子?至少在民主國傢,可能妨礙這趨勢的主要因素,不是法律與文化,也不是生兒育女的負擔(這是第二要素),而是女子天生沒有男子這麼強的爭取第一的衝勁。這衝勁上的差異,也是由於生物或進化上的原因。有趣的是,筆者有一次在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一個博士班對學生說瞭這個道理。一位從中國來的女生說:“女子不適閤當第一把手,隻適閤當副手。”我很驚奇,問她為什麼。她說:“女子比較情緒化,情緒波動比較大。”一位本地(澳大利亞)女生激烈反對,說得很衝動。那位從中國來的女生說:“看,你現在不是很情緒化嗎?”
我後來想想,認為這位從中國來的女生所說的,並非沒有道理。相對男子而言,女子好像真的受情緒影響比較大。可能一方麵是由於生理原因,一方麵由於女子的直觀觀察與判斷能力(尤其是關於人的品性、可靠性等)比較強,所以比較少依賴理性分析。不過,後來又聽另外一位學生說:“女子到瞭可以做總統或總經理的時候,幾乎都超過瞭生理期的年齡,因此,生理因素影響應該不大。”顯然也有道理。不過,最近(2018年1月),新西蘭37歲的女總理發推文稱自己已經懷孕,數月後即將升級做媽媽。
關於男女之彆的生物學或進化論原因,何教授強調男子精子的數目(以百萬計)大大高於女子卵子的數目(每月一個),因而使女子擇優而交,男子比較濫交。(何書第4頁)這種男女不同的行為模式是進化生物學關於男女有彆的ABC,肯定是對的。不過,我認為原因主要不是精子與卵子的數目差彆。一個女子在生育期,每個月雖然隻有一個卵子,但一生也有幾百個的。如果主要是卵子數目的限製,則與多産男子的孩子數目也相差不大。因此,男女差彆,應該另有原因。
一個女子懷孕後,還必須十月懷胎,一兩年喂奶,其間不能再懷孕(天生性能,以集中精力喂大孩子)。此後還要相當多年的照顧,纔能把孩子養大到能夠生存的年齡,這樣纔能有效地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因此,女子天生擇優而交,並且要找一個能夠保護自己和孩子、幫助自己把孩子養大的男子,自然會重視身材高大、有物質或經濟能力等因素。
相反地,一個男子,隻要半小時,就能夠把基因遺傳下去,濫交的迴報很大,幾乎人人有這種傾嚮。這種傾嚮使一個男子的基因遺傳可能性極大化,但未必使其幸福極大化。雖然有所謂“齊人之福”,但我比較相信我媽媽在世時經常說的“頭條苦,一個人兩個老婆”。真正能使幸福極大化的,是能夠雙方配閤的夫妻關係。如果男人能夠認識到基因遺傳極大化未必是幸福極大化的道理,就可以少犯“錯誤”,避免或減少“剋林頓的煩惱”。如果女人能夠認識到男人的這種傾嚮隻是天生本能,就能避免或減少過分的悲傷,甚至像林黛(20世紀60年代香港著名演員)那樣自殺而亡。
尤其在一夫一妻製之前,一個男子如果能夠成為部落之頭人,就能得到和許多女子交配的機會,大大提高他的基因遺傳的可能性。女子受一生能夠生養孩子數目的局限,成為頭人對基因遺傳的作用相對較小。因此,女子天生沒有男子這麼強的爭取第一的衝勁。
有一個有關的故事。據說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 Jr.,1872—1933)在任時曾經和夫人參觀一個農場。因為總統時間比較少,所以總統夫人與總統參觀的時間是分開的。當總統夫人參觀一個養雞場時,剛好一隻公雞與母雞在交配,總統夫人問管理員:“公雞每天與母雞交配幾次?”管理員答:“至少十次。”總統夫人說:“等下總統到這裏參觀時,請你把這件事告訴他。”柯立芝總統到養雞場時,管理員把這件事(公雞每天與母雞交配至少十次)嚮總統說瞭。總統答:“是嗎?那請問這公雞每天交配十多次,是與同一隻母雞,還是與不同的母雞?”管理員說:“當然是與不同的母雞。”總統說:“請你也把這件事嚮總統夫人說一下。”大概由於這件事情,學者把下述效應稱為Coolidge效應。不隻是公雞,多數的雄性動物,當隻有一隻雌性動物讓它交配時,它交配幾次後,就停止交配。不過,如果你放進另外一隻雌性,它就會馬上又開始與這隻新的雌性動物交配。
男女的另一個不同是,從外錶上看,女子認為比較成熟的男子比較有吸引力,而男子認為比較年輕的女子比較有吸引力。這也是生物原因使然。從生存與傳播基因的生物觀點看,一個女子要從一個男子得到的是含有良好基因的精子,能夠保護自己和孩子,以及幫助自己把孩子養大的能力,而這需要時間。年輕人的生存能力還沒有經過太多的考驗,不是首選。老年人剩下的強壯時間無多,也不是首選。因此,女子認為成熟的中年人最有吸引力,認為年輕人太“boyish”(孩子樣)。
女子的生育期,約從十幾歲到四十多歲,如果太老纔生孩子,不能在有生之年把孩子帶大,也不能把基因遺傳下去,不如集中精力把以前生的孩子帶大。一個男子要從一個女子得到的,除瞭有良好基因的卵子,還有一個能夠長期照顧孩子的母親。
男子和女子有一個重要差異,女子懷孕生子,能夠肯定孩子有自己的基因,而男子卻不能確定。因此,基因使男子偏好年輕的女子,隻要已經進入生育期,越年輕越好,因為這樣年輕的女子已經懷有他人孩子的可能性比較小。
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為什麼楚王好細腰,以緻宮女多餓死。幾乎所有男子都喜歡細腰,因為懷有孩子後,腰肚會大起來,而細腰能減少已經懷孕的可能性。楚王隻是更加突齣這一點而已。
為什麼美女叫作“紅顔”,因為男子認為臉色紅潤的女子美。為什麼呢?因為臉色紅潤是身體健康的錶徵之一。如果一個人喜歡臉色青黃的女子,這人的孩子都會有不健康的基因,還沒有長大就死掉瞭,又怎麼能代代傳下去呢?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行雲流水,充滿瞭那種老派知識分子的韻味,但又絕不晦澀難懂。作者善於運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將復雜的哲學思辨用極其清晰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我特彆喜歡他穿插在論述中的那些曆史典故和個人軼事,它們不僅調劑瞭嚴肅的學術探討,更使得抽象的謬誤變得觸手可及。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手執鋼筆,在書桌前沉思冥想的樣子。這種文字的溫度感,是很多當代作品所欠缺的。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論灌輸,而是一次充滿溫度和智慧的對話,讓人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更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智力交鋒。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不迎閤潮流的獨立精神。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速結論的時代,作者卻堅持慢工齣細活的思辨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他對“大傢都這麼想”的觀點的解構,尤其深刻,它揭示瞭群體盲從背後隱藏的社會壓力和認知惰性。我發現,很多我曾經認為是“常識”的判斷,經過作者的審視,立刻暴露齣瞭其脆弱的基礎。這種批判性的視角,非常有助於個體建立起穩固的價值體係。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反思,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內化的、潛移默化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留在你的記憶深處,時不時地跳齣來,提醒你保持清醒與警覺。
評分這部作品在行文的節奏感上處理得非常巧妙,時而疾風驟雨般地提齣尖銳的論點,時而又放慢腳步,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理論背後的社會圖景。我發現,作者在論證過程中非常注重細節的打磨,每一個看似隨意的比喻,其實都蘊含著深厚的洞察力。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每翻過一頁,都仿佛揭開瞭一個新的謎團。他對於“慣性思維”的批判,並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將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陷阱一一暴露。我發現自己過去在做許多判斷時,確實是走瞭不少捷徑,而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那些被忽略的、容易犯錯的邏輯盲區。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由衷地佩服作者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評分這本書的文風實在是太獨特瞭,讀起來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壁爐邊閑聊,那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作者在探討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可能存在邏輯漏洞的觀點時,絲毫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充滿瞭真誠的思辨。我尤其欣賞他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剖析,總是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讓人眼前一亮。他並不是簡單地否定既有的看法,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一步步拆解問題的脈絡,展示齣事物復雜而迷人的多麵性。特彆是關於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的梳理,讀後讓人不禁反思自己過去是如何輕易接受瞭某些未經檢驗的“常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瞭新的思考框架,更在於它鼓勵讀者主動去質疑和求證,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每一章的過渡都自然而流暢,仿佛作者早已為我們鋪設好瞭一條清晰的思維路徑。他似乎深諳讀者的心理,總能在讀者開始感到疲倦時,拋齣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或是反常識的觀點來重新抓住注意力。對於那些長期睏擾我的、關於“群體心理”和“非理性決策”的問題,這本書提供瞭相當有力的解析框架。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現成的“標準答案”,而是教給我們一套“辨彆工具”,這纔是真正的高明之處。我閤上書本的時候,感到腦海中那些原本混亂的思緒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雖然主題嚴肅,但整體閱讀體驗卻非常愉悅,充滿瞭被知識滋養的滿足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