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方法

海洋调查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侍茂崇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学
  • 海洋生物学
  • 海洋调查
  • 研究方法
  • 科学研究
  • 数据分析
  • 实验设计
  • 野外工作
  • 海洋环境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21000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50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海洋调查是海洋科学的实证之始,本书作为海洋科学专业教材,从海洋观测平台、海洋水文调查、海洋气象观测、海洋生物调查、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海洋化学调查、海洋物理调查、极地调查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海洋调查的基本内容。侍茂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特邀编辑、《中国海洋年鉴》编委、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广西海洋开发顾问、海南海洋开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南海海洋调查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兼职教授、国际海洋遥感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科普部主任、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南极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系主任等。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山东省“科技兴鲁”金质奖章获得者。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成果奖。著有《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方法导论》《物理海洋学》等学术著作;翻译《物理海洋学导论》《海洋锋》《海洋与环境》等译著;此外,作为科普作家,著有《海洋史话》《海洋资源》《沧海桑田》《化石鱼追踪记》《蔚蓝色的涌动》《海上六十天》《一代宗师---赫崇本》《海洋动力资源》《浪里也风流》 等科普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3章,从海洋调查的基本内容、分类和发展史等讲起,重点介绍海洋调查所涉及的水文、气象、生物、地质与地球物理、化学、物理、极地等调查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海洋调查规划与数据分析及其应用,包括实际调查案例分析等。

目录

第 1 章 导 言

1.1 海洋调查的基本内容???2

1.2 海洋调查施测方法???5

1.3 海洋调查发展史???7

思考题???21

参考文献???21


第 2 章 海洋观测平台

2.1 固定观测平台??? 24

2.3 浮标和潜标???33

2.4 潜水器及其他观测平台???45

2.5 航空、航天观测平台???51

2.6 海床基海洋观测平台???55

2.7 立体化观测??.58

2.8 小结???61

思考题????61

参考文献???62


第 3 章 海洋水文观测(温度、盐度、水色等)

3.1 水温观测????65

3.2 盐度观测???71

3.3 水色、透明度和海发光???78

3.4 小结????85

思考题???85

参考文献???85


第 4 章 海洋水文观测(海浪、潮汐、海流)

4.1 海浪与内波观测???88

4.2 潮位观测???105

4.3 海流观测???125

4.4 小结???150

思考题???151

参考文献???151


第 5 章 海洋水文观测(海冰)

5.1 海冰概况???154

5.2 海冰观测内容???157

5.3 小结???167

思考题???167

参考文献???168


第 6 章 海洋气象观测

6.1 岸边台站观测???170

6.2 船舶观测???175

6.2.7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 ????184

6.3 大气边界层观测???185

6.4 小结???? 193

思考题???194

参考文献???194


第 7 章 海洋生物调查

7.1 概述???196

7.2 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调查????198

7.3 微生物调查?????202

7.4 浮游生物调查???207

7.5 底栖生物调查??.217

7.6 游泳生物调查???224

7.7 潮间带生物调查???229

7.8 污损生物调查???233

7.9 珊瑚礁调查???237

7.10 小结???240

参考文献???240


第 8 章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8.1 概述???242

8.2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主要内容和方法???243

8.3 大洋钻探???265

8.4 小结???272

思考题????273

参考文献????273


第 9 章 海洋化学调查

9.1 概述???275

9.2 海洋水质调查???275

9.3 海洋大气调查??.294

9.4 海洋沉积质调查???300

9.5 小结????305

思考题???306

参考文献???306


第 10 章 海洋物理调查

10.1 海洋声学调查???308

10.2 海洋光学调查??? 313

10.3 海洋电磁学调查???319

10.4 小结????321

思考题????322

参考文献???322


第 11 章 极地调查

11.1 南大洋调查 ???324

11.2 北冰洋调查 ???335

思考题??? 343

参考文献????344


第 12 章 海洋调查规划与数据分析

12.1 调查站位的时空分布????346

12.2 不同学科资料联合分析可以相得益彰????348

12.3 浅海非同步调查的弊端???354

12.4 南海北部的陆架波使余流呈现复杂特征???356

12.5 小结???362

思考题???362

参考文献???362


第 13 章 调查案例分析

13.1 陆架波的观测???365

13.2 “908 专项”调查???373

13.3 小结??.378

思考题???378

参考文献???378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现代天体物理学前沿进展》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海洋调查方法》完全无关,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现代天体物理学前沿进展 卷首语:穿越时空的观测与理论交织 宇宙,这片无垠的黑暗画布,承载着人类最深沉的好奇心与最尖端的科学探索。从原子核的微观尺度到星系团的宏观结构,从宇宙大爆炸的回响到黑洞吞噬一切的瞬间,天体物理学正处于一个革命性的时代。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审视着这个由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共同编织的宏大叙事。 《现代天体物理学前沿进展》并非对传统天文学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过去二十年间,观测技术飞跃式进步与理论模型深刻革新所催生的全新领域、未解之谜以及正在形成的共识。本书汇集了来自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权威学者,旨在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所有对宇宙奥秘怀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系统且极具前瞻性的知识导航。 --- 第一部分:引力波天文学的黎明与回响 (The Dawn and Echoes of Gravitational Wave Astronomy) 引力波,时空本身的涟漪,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以来,经历了百年的沉寂,终于在LIGO/Virgo/KAGRA合作的努力下,被直接探测到。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不仅印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更开启了一扇观测宇宙的全新窗口。 第一章:双中子星并合与元素起源 本章详述了GW170817事件的深远意义。我们不仅记录了引力波信号,更通过电磁对应体(千星/kilonova)首次直接观测到宇宙中重元素(如金、铂)的形成过程。内容深入探讨了快中子俘获过程(r-process)在极端致密天体碰撞中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后续观测对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中物质密度的修正作用。 第二章:极端质量比旋进波源 (EMRIs) 与黑洞参数测量 随着探测灵敏度的提高,对于超大质量黑洞(SMBHs)周围中小质量恒星或紧密双星系统发出的背景引力波——极端质量比旋进波源(EMRIs)的捕获,成为未来任务(如LISA)的核心目标。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些信号精确测绘中心黑洞的“阴影”形状、自旋轴方向,以及检测时空曲率的非线性效应,为检验广义相对论的有效性提供终极检验场。 第三章:宇宙早期引力波背景的搜寻 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剧烈膨胀(暴涨理论)或许留下了可被探测的原始引力波背景。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脉冲星计时阵列(PTAs)来搜寻超低频的背景信号,以及下一代地面探测器可能捕捉到的早期宇宙信息,这直接关系到对暴涨机制本身——物理学中最神秘的时期之一——的理解。 --- 第二部分:极端环境下的高能粒子与辐射 (High-Energy Particles and Radiation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宇宙中的能量密度在某些区域达到了实验室无法企及的水平,高能天体物理学致力于揭示这些“宇宙加速器”的秘密。 第四章:伽马射线暴 (GRBs) 的多信使观测与物理模型 伽马射线暴(GRBs)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事件。本章整合了Swift、Fermi以及地面望远镜的最新数据,重点讨论了长暴和短暴的起源机制(磁星或黑洞形成),以及它们产生的相对论性喷流(Jets)的结构与演化。同时,探讨了GRBs作为宇宙信使,用于探索星际介质和早期星系演化的潜力。 第五章:活动星系核 (AGN) 的喷流与反馈机制 活动星系核(AGN)——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物质时产生的剧烈辐射——被认为是影响宿主星系演化的关键“反馈”机制。本书深入剖析了从准恒星射电星系(Quasars)到低电离度塞弗特星系(LINERs)的连续谱,侧重于磁场在驱动相对论性喷流形成与准稳态吸积盘结构中的作用。 第六章:宇宙线起源的“膝盖”与“魔鬼之膝” 宇宙线的高能极限及其起源地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本章回顾了Pierre Auger天文台等设施在超高能宇宙线(UHECRs)观测上的进展,分析了“膝盖”和“魔鬼之膝”等能谱特征背后可能的加速器(如活跃星系团边界)和传播限制(如GZK截止效应)。 --- 第三部分:暗物质、暗能量与宇宙学新范式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and New Cosmological Paradigms) 宇宙物质-能量构成中约95%的未知成分,是现代天体物理学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第七章: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 (WIMPs) 与轴子模型的最新进展 本章系统梳理了直接和间接探测暗物质的实验策略。详述了地下深层实验室对WIMP信号的捕获尝试,以及间接探测诸如蟹状星云、矮星系中可能的湮灭或衰变特征。同时,重点介绍了轴子(Axions)作为暗物质候选者,在射频腔实验中的最新限制和潜力。 第八章:暗能量的性质与早期宇宙的演化 暗能量驱动的宇宙加速膨胀是支配宇宙命运的关键因素。本书超越了标准的宇宙学常数模型($Lambda$),详细分析了第五种力模型(Quintessence)、时变引力理论(f(R) 几何学)以及“幻影”(Phantom)暗能量模型如何解释当前宇宙的加速膨胀率,并探讨了这些理论对早期宇宙退耦阶段的影响。 第九章:系外行星的宜居性与大气光谱学前沿 系外行星的研究已从“发现”转向“表征”。本书聚焦于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最新观测成果,特别是对类地行星大气中关键生物标记物(如甲烷、氧气、水蒸气)的精确光谱分析。内容还包括对“光照区”定义的新思考,以及对地外生命化学环境的复杂性建模。 --- 第四部分:星系形成与宇宙网的结构演化 (Galaxy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smic Web) 星系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镶嵌在一个由暗物质主导的巨大三维结构——宇宙网中。理解星系如何从早期的小扰动成长为今天的宏伟结构,是检验标准宇宙学模型的最终试炼。 第十章:星系星系合并与“宇宙垃圾回收” 星系合并是星系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章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如Illustris TNG)的数据,展示了不同质量比的合并事件如何塑造椭圆星系和螺旋星系的形态。特别关注了“潮汐加热”和“潮汐尾”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星系外围物质的物质交换。 第十一章:再电离时期(Epoch of Reionization)的重建 宇宙大爆炸后约38万年,宇宙进入黑暗时代,直到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点燃,将中性氢气再次电离。本书整合了ALMA对早期极端星系的探测数据,与HII区域的模型计算,试图精确勾勒出再电离的“前沿”如何穿透并最终完全清除宇宙中的中性氢云。 第十二章:星系团的动力学与热力学 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最热的引力束缚结构。本章探讨了星系团内部的热等离子体(ICM)的加热机制——包括星系团中心的冷却流被AGN喷流所抑制的“热反馈”过程,以及利用X射线观测(如Chandra)来探测暗物质晕的分布,并检验宇宙网的结构刚性。 --- 结语:面向下一个十年的挑战 《现代天体物理学前沿进展》描绘的图景是动态的、快速演进的。从探测到黑洞合并的引力波,到识别遥远系外行星上的生命迹象,我们正处于人类认识宇宙的黄金时代。本书的期望是,它能为读者提供理解这些前沿突破所需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最新的实验视角,激励下一代科学家去解决那些连爱因斯坦也未曾预见的宇宙难题。 ISBN: 978-1-234567-89-0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海洋调查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技术性,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么枯燥,反而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操作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洋地质构造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关于海底山脉、海沟和大陆架的描述,让我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这片海洋,其实隐藏着如此壮丽的地貌,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而且,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海洋动力学的内容,比如洋流的形成和影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气候会如此不同。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虚拟的海洋探险,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揭开海洋的一个新秘密。

评分

我对天文学和宇宙学一直情有独钟,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海洋调查方法》时,我猜想它可能和宇宙的广阔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海洋,但我惊奇地发现,它所介绍的一些探测和分析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与天文学中的观测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书中关于光学探测和光谱分析的内容,就让我想起了天文学家如何分析遥远星系的光线来了解它们的成分和运动。而且,海洋的深邃和宇宙的浩瀚,都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着我们对极限的认知。书中对极端海洋环境的研究,比如深海生命的适应性,也让我联想到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形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共通性,以及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

评分

最近读了《海洋调查方法》,本来以为会是一本艰深晦涩的学术专著,没想到读起来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书中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利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海洋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从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到海洋生物的医药价值,再到海洋能源的利用,这本书让我对海洋的认识不再局限于风光旖旎的海景,而是看到了它背后蕴藏的巨大机遇。而且,书中对海洋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我们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更需要保护它的生态平衡。读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关于海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窗户,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海洋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本《海洋调查方法》。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了我很多惊喜。它巧妙地将科学调查的技术手段与海洋历史上的伟大发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人类探索海洋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古代航海家依靠星辰辨别方向,到现代科学家利用高科技设备绘制海底地图,这本书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洋探索画卷。书中对一些著名海洋考察的介绍,让我对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充满了敬意。而且,它还让我思考,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对未知的好奇和不懈的追求。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技术,更是一种关于探索精神的颂歌。

评分

这本《海洋调查方法》读下来,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未知的探险。从一开始,它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海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书中那些关于声呐探测、水下摄像和采样技术的内容,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充满向往,书中对不同栖息地下的生物群落的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关于深海热液喷口的介绍,那种极端环境下生命的顽强,让我深受震撼。书中的一些案例研究,比如对特定海域的生态环境评估,让我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技术方法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地球的敬畏之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海洋的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更愿意去关注和保护这片蔚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