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植物生物学(第2版)/LOUISM.SCHOONHOVENLOOPJ.A

昆虫-植物生物学(第2版)/LOUISM.SCHOONHOVENLOOPJ.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Louis,M.,Schoonhoven,Loop,J.A. ... 著,李敏,朱耿平,刘强,卜文俊 译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植物学
  • 生物学
  • 昆虫-植物互作
  • 生态学
  • 农业昆虫学
  • 植物保护
  • 昆虫行为学
  • 第二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55647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3148
包装:平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4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量的文献中,整合出经典的实验及理论实例,内容包括食草昆虫、坚固的抗虫害防护、植物化学无尽的变化、寄主植物如何寻找寄主、寄主植物如何接受寄主、寄主植物的信息对食草昆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动植物的进化、昆虫与花互利共生、昆虫与植物的知识等动物和植物方面的知识。此外,本书中还附录了部分植物次级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式以及昆虫植物学的方法论,另外还向读者推荐了有关昆虫和植物关系的相关书籍和靠前会议情况。本书可以作为生物专业研究生教材使用,昆虫爱好者或者研究昆虫生物学的学者也可以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MarcelDicke:荷兰科学院院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昆虫学系主任、荷兰国家优选科学奖获得者.LouisM.Schoonhoven,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昆虫学方向JoopJ.AVanLoon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化学生态学方向李敏,34岁,女,博士,副教授,内蒙古包头人,2010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动物学博士学位,昆虫学专业。现任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近年来一直从事昆虫与植物关系方向研究,主持多个国家及省市有关项目,发表SCI论文7篇。朱耿平,31岁,男,副研究员,2011年获南开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2011-2013年在南开大学做生态学博士后研究,2015-2016年赴美国堪萨斯大学访学,2013年7月至今在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研究内容集中在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对入侵物种、保护物种和传染病的生态空间和潜在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人为干扰因素对濒危物种的影响,以及入侵物种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刘强,61岁,男,教授,研究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现在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一直从事昆虫学、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西青区政协副。天津师范大学学科带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卜文俊,男,54岁,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1990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学习,199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1996年8月至1998年11月赴美国访问和进行博士后工作。1998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昆虫学会学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志》、《动物分类学报》、《昆虫学报》、《昆虫分类学报》、《生物多样性》编委

目录

绿色植物占据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陆地,而昆虫恰是植物最主要取食者。植物在长期的斗争中努力避免被昆虫取食,而昆虫尽量争取食物最大化,这就是本书所关注的昆虫-植物关系的主题。昆虫与植物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已经协同进化了近亿年,它们有着互惠共生的一面,但也有对抗的一面。如今,他们之间的关系已涉及了生物学的各个分支。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与视野 第一章:植物与昆虫的古老之舞:共存与相互塑造的历史 1.1 生命的交织:地球演化史中的植物与昆虫 从寒武纪大爆发到白垩纪的漫长演化路径。 化石记录揭示的早期互动模式。 共同适应:植物如何“等待”昆虫的出现,昆虫如何“学会”利用植物。 1.2 生态位分化与生物多样性引擎 植物防御的“军备竞赛”的起源。 昆虫取食的特化与辐射演化。 生态系统工程师:昆虫在植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 1.3 跨学科视角:理解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如何共同描绘互动图景。 区域尺度与全球尺度下的相互作用差异。 第二章:植物防御策略的化学与形态学基础 2.1 物理屏障:第一道防线 表皮蜡质层、角质层厚度与抗渗透性。 毛状体(Trichomes):结构多样性及其机械防御功能(粘性、刚性、腺体)。 叶片厚度、硬度与组织密度对咀嚼式昆虫的挑战。 2.2 化学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兵工厂 氮基化合物: 毒性碱类(生物碱)的分类、合成路径与作用机制(神经毒素、DNA损伤剂)。 萜类化合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树脂在驱避和捕获中的作用。 酚类与单宁: 蛋白质抑制剂(消化抑制剂)的生化效应。 2.3 诱导性防御:动态响应机制 系统获得性抗性(SAR)与局部防御反应。 信号转导途径:植物激素(如水杨酸、茉莉酸)在压力应答中的调控网络。 第三章:昆虫取食行为与生理适应 3.1 昆虫口器形态学与食物选择 咀嚼式、刺吸式、舔吸式口器在获取植物汁液或组织上的特化。 唾液酶的秘密:解毒与消化酶的协同作用。 3.2 解毒机制:昆虫的“生化盾牌”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CYP450):代谢植物毒素的关键酶系。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解毒结合中的作用。 靶点抵抗:受体改变与神经信号阻断的进化。 3.3 适应性取食策略:规避与中和 “剂量依赖性”取食:如何管理毒素摄入量。 对特定化学物质的“偏好性”或“规避性”行为的神经基础。 第二部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与进化动力学 第四章:传粉生态学:互惠与冲突的平衡 4.1 传粉机制的进化:从风起到高效耦合 植物花序形态、花蜜量与花粉质量的优化策略。 昆虫的识别系统:颜色、气味和紫外线图案的信号解读。 4.2 传粉者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传粉网络分析:物种间相互依赖性的量化。 效率与忠诚度:传粉者行为对植物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4.3 欺骗性传粉:进化上的“捷径” 拟态与无奖赏传粉(餐饮欺骗、性欺骗)。 对欺骗策略的植物反制措施。 第五章: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动态与调节 5.1 经典植食性理论: “植物-昆虫关系假说”的检验:扩散限制、天然缺损与“有害植物假设”。 “中性选择理论”与“适应性理论”的竞争性解释。 5.2 营养质量与昆虫生命周期 氮磷比与昆虫生长速率的关系。 植物成熟度对幼虫发育速度、体型和繁殖力的调控。 5.3 害虫爆发的生态学基础 外来物种入侵与局部适应性丧失。 气候变化对昆虫生命周期同步性(Phenological Mismatch)的冲击。 第六章:植物对植食性攻击的补偿性生长与适应 6.1 损伤与恢复:生理学响应 营养分配的重新定向:防御物质与修复组织间的竞争。 补偿性增产:昆虫取食后产量损失的恢复能力。 6.2 细胞与组织层面的防御重建 愈伤组织的形成与导管的修复。 对特定取食部位(如嫩芽或根系)的局部防御强化。 第三部分:信号、交流与生物防治 第七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植物的呼救信号 7.1 昆虫取食诱导的VOCs释放机制 “释放气味”的分子组成与谱系特异性。 气味信号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的物理化学限制。 7.2 第三方效应:“引诱”天敌 寄生蜂、捕食性螨虫对植物VOCs信号的感知与导航。 信号的特异性与背景噪音的干扰。 7.3 邻近植物间的化学交流(邻里效应) “空中”的预警系统:邻近植物如何通过VOCs接收和响应。 第八章:生物防治与可持续管理的应用 8.1 传统生物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捕食者、寄生者和病原体在调节害虫种群中的作用。 天敌释放成功率的评估模型。 8.2 利用植物化学信号进行“生态工程” 伴生种植(Intercropping)中,利用驱避植物的化学屏障作用。 释放合成VOCs诱导剂以增强天然天敌的捕食效率。 8.3 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的前沿 增强植物内源性抗性基因的表达。 针对特定关键酶(如CYP450)的靶向抗性研究。 第九章:全球变化下的植物-昆虫关系 9.1 气候变暖对同步性的扰动 昆虫提早出蛰与植物萌发的错位。 区域间物种迁移对新植物-昆虫关系建立的影响。 9.2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eCO2)的复杂影响 对植物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次生代谢物稀释效应。 昆虫生长速率的代偿性反应与营养不良。 9.3 展望:未来生态系统的韧性 预测模型在管理压力下的应用。 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生态系统具备应对快速环境变化的缓冲能力。 附录:常用植物防御化合物与昆虫解毒酶的结构图谱 参考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古老但又充满活力的感觉,色彩搭配上偏向自然,绿色和棕色的运用恰到好处,让我立刻联想到广袤的森林和丰饶的土地。虽然我还没有正式翻开这本书,单凭这第一印象,就足以勾起我深入探索书本内容的强烈好奇心。我通常喜欢那些能够引导读者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地展现知识的书籍,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我打开扉页的那一刻,就为我铺陈开一幅关于昆虫与植物之间神秘而复杂的互动图景。我尤其对那些跨学科的连接感兴趣,比如植物是如何通过化学信号来吸引或驱赶昆虫,而昆虫又如何演化出独特的觅食策略来应对植物的防御机制。这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隐藏的联系揭示出来,让我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所生活的这个星球。

评分

在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中,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一直占据着一个特别的位置。我常常在公园里,或者郊外散步时,观察到那些忙碌的蜜蜂在花间穿梭,或者是一些小小的甲虫在叶片上啃食。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生物学原理。我一直对植物是如何感知和响应昆虫的存在,以及昆虫如何利用植物作为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封面给我一种沉静而专业的印象,标题也直接点明了其主题,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非常适合深入学习的读物。我期待它能提供详细的案例研究,介绍不同种类的昆虫与它们所依赖的植物之间的具体互动模式,例如,它们在觅食、产卵、以及幼虫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紧密联系。

评分

我对自然界的观察,总是充满了疑问。比如,为什么某些植物会吸引特定的昆虫,而另一些则会排斥它们?为什么有些昆虫能够吞食植物的叶片而安然无恙,而有些则会中毒?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被吸引了。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揭示这些生物学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涵盖广泛的主题,从昆虫的取食行为,到植物的防御策略,再到它们之间的协同进化。我希望能够了解,例如,植物如何通过改变叶片的气味或颜色来欺骗或警告昆虫,而昆虫又如何发展出克服这些防御机制的特殊能力。这种“军备竞赛”式的互动,在自然界中真是太迷人了。

评分

最近,我偶然看到一本封面设计相当朴实的图书,标题是“昆虫-植物生物学(第2版)”。虽然我对这个领域算不上是专业人士,但一直以来,我对于自然界中那些微小生命体的生存智慧充满了好奇。特别是昆虫与植物之间那种看似简单却又极其精妙的互动,总让我觉得背后隐藏着无数值得挖掘的奥秘。我总是在想,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如此诱人的花蜜和花粉,以吸引特定的传粉者?而昆虫,又如何能够精准地识别这些信息,并在无数植物中找到自己的“目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系统地了解这些问题。我希望它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解答这些疑惑,并且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系统中,昆虫与植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奇特组合和生存策略。

评分

我对昆虫与植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着迷。我总觉得,每一个物种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昆虫和植物的互动,无疑是构成这种动态平衡的重要一环。比如,我一直对某些特定的昆虫如何影响植物的繁殖和生长感到好奇,以及植物又如何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来应对昆虫的侵扰。这本书,以其“第2版”的字样,似乎暗示着它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并且在内容上有所更新和完善,这让我对它的学术性和可靠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昆虫在植物授粉、种子传播、甚至植被分布等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能细致地分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为抵御昆虫啃食和病原体侵袭而发展出的各种物理和化学防御手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