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德勇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交通
  • 古代地理
  • 文献研究
  • 历史地理
  • 交通史
  • 地理史
  • 古籍
  • 中国古代
  • 地域文化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7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08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论文集的文章多数是围绕汉唐长安城的地理尤其是水陆交通等问题作探讨,除了关涉城坊的已见《隋唐两京丛考》外,还旁及唐以后西安城和其他交通要道,对重要文献如《水经注》等也有所考订,初版面世后为研究历史地理以及研治隋唐史者所欢迎。是一部以考证见长的优秀论文集。

辛德勇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考证,这也是内行人的共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他的考证文章所以写得好,真能解决问题,主要在于他对文献的娴熟,因而考证起来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

辛德勇,1959年8月生。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史念海先生和黄永年先生,1985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史等研究。代表作有《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1996)、《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2005)、《读书与藏书之间》(2005)、《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2008)、《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2009)、《困学书城》(2009)、《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2011)、《旧史舆地文录》(2013)、《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2013)、《石室賸言》(2014)、《制造汉武帝》(2015)、《旧史舆地文编》(2015)、《祭獭食蹠》(2016)、《中国印刷史研究》(2016)、《海昏侯刘贺》(2016)、《那些书和那些人》(2016)、《蒐书记》(2017)、《史记新本校勘》(2017)、《书外话》(2018)等。


目录

目 录

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 1

崤山古道琐证 .................................................................................................14

论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40

再论霸上的位置..............................................................................................47

三论霸上的位置..............................................................................................62

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71

唐《东渭桥记》碑读后...................................................................................93

唐长安都亭驿考辨

——兼述今本《长安志》 通化坊阙文....................................................100

西汉至北周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

——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一...........................................................104

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

——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二...........................................................126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

——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147

长安城兴起与发展的交通基础

——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四...........................................................156

汉《杨孟文石门颂》堂光道新解

——兼析 骆道的开通时间 ..................................................................164

史万岁南征路线重析.....................................................................................170

有关唐末至明初西安城的几个基本问题........................................................177

宋金元时期西安城街巷名称考录...................................................................183

西安碑林迁置时间新说.................................................................................191

唐骊山华清宫长生殿新解 .............................................................................193

河洛渭汇流关系变迁概述 .............................................................................197

说青州枣.......................................................................................................203

唐高僧籍贯及驻锡地分布 .............................................................................205

《水经·渭水注》若干问题疏证 ....................................................................222

古地理书辨证三题 ........................................................................................240

古地理书辨证续札

——附说唐代漳州徙治龙溪城的时间...................................................248

《大业杂记》考说..........................................................................................261

考《长安志》、《长安志图》的版本

——兼论吕大防《长安图》....................................................................271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的一个被人忽略的抄本....................................304

徐霞客史事二题............................................................................................307

后 记 ..........................................................................................................313

再版后记.......................................................................................................315


精彩书摘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的一个被人忽略的抄本
北宋宣和七年许亢宗奉使金国时其随行人员钟邦直记述沿途经见的“语录”《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下文依习惯简称“《许录》”),是研究北宋末期燕山内外特别是东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后收入《三朝北盟会编》、《靖康稗史》、《大金国志》诸书中,其间文字详略不一,互有错谬。今中华书局刊《大金国志校证》,以《三朝北盟会编》、《靖康稗史》勘校《大金国志》所收《许录》,同时又取《大金国志》不同版本互校,厘清了《大金国志》中《许录》的主要文字错谬。但是校证者或许是疏忽,没有能注意到并利用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所收的《许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所收《许录》编排在原编第三册“北直隶下”内,首题“大金国志”,标题为“许奉使行程录”,从其具体文字内容(如第二十七、二十八两程间的几句错简与《大金国志》完全相同),也可以看出显然是抄自《大金国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今有《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用来十分方便,其中所收《许录》完全可以看作是《大金国志》中《许录》的一个较早的抄本(为叙述方便下文简称为顾抄本),可以用来校勘其他版本。下面即从中华书局校证本中择举几例以为说明。
《许录》第一程,白沟,“河阔止十数丈”。今校证本云:“按‘丈’下,章钰校本有‘深可二丈’四字,未知章氏何据。”因此存疑未敢补入正文。今按白沟曾长期作为宋辽界河,弄清其水文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检顾抄本《许录》,恰好和章钰校本相同,有“深可二丈”四字,可据之补入正文。
《许录》第四程,燕山府城,“地堑三重,城门八开”。虽然校证者已根据《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的一个被人忽略的抄本 305《靖康稗史》和《三朝北盟会编》将“城门八开”校正为“城开八门”,但这里仍有问题。检顾氏所过录《许录》,“地堑三重”作“池堑三重”,城池相对,文义显然胜于前者,当据后者改正。
《许录》第五程,潞县潞沙,“曹操征乌丸,袁尚等凿渠,自滹沱由派水入潞沙”。尽管校证者采用陈乐素先生意见改“派水”为“弧水”,但是校证者以后在笺证《靖康稗史》所收《许录》时(见中华书局刊同人《靖康稗史笺证》)对于其中将“派水”写作“涿水”却未置一词,显然对于孰是孰非仍不甚了然。曹操征乌丸引滹沱水即开平虏渠事,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乃“凿渠自滹沱入泒水”,顾氏所抄《许录》则正是写作“泒水”,远较其他诸传本为胜,可资校勘。
《许录》第十四程,营州渝关。今校证本据《靖康稗史》、《三朝北盟会编》改作“榆关”,顾氏抄本则同《大金国志》作“渝关”。按渝关关名见《新唐书·地理志》营州条,因关临渝水得名,故又称临渝关(见《新唐书·地理志》平州条,《通鉴》卷一七八、卷一九八等),作榆关则当为后来音讹俗写(《通鉴》卷二一三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闰三月癸酉郭英杰屯榆关条胡三省注曾有辨)。因此没有必要特意去把《大金国志》的正确写法改从俗写。
《许录》第二十一程,刘家庄,“是后行人俱野盘”。“是后”,顾氏抄本作“是夜”。今按《许录》前面第十八程至海云寺,云“是夜行人皆野盘”,与此处顾氏抄本行文同。许亢宗一行在海云寺附近时当是遇到特殊情况(除了“海云寺”这一所寺院外,当地可能根本没有其他房屋,而这所寺院可能也已残破至极,不堪居止),所以没有能在居宅内停宿,因此也才需要在《行记》中特置一笔记下。在刘家庄也应当是遇到了相似情况,再次野盘一夜。不然的话下文终须呼应记明到哪一站始结束了“野盘”的境遇,这一点在《许录》中却没有说明。再说刘家庄的下一程停宿在“显州”,这里是沿称辽的旧名,金人改称“广宁府”,《金史·地理志》称府有户四万多,也算是一方通都大邑了,终不至于堂堂国使在府治竟然也找不到一处庇风之居,还要在大路上“野盘”。显州的下一站兔儿窝,听起来名称还不如刘家庄美妙,如果说是人烟荒无,只得风餐露宿,或许尚有可能;但紧接着的下一站梁鱼务却明明写着有“居民数十家”,又谁敢不接待有大金特使相伴的宋人使臣?再四天之后到咸州时,更记明有州守备酒食鼓乐在“州宅”奉迎了,怎么能说从刘家庄起“是后行人俱野盘”?可见,顾氏抄本记作“是夜行人俱野盘”是正确的,而其他诸本均误。这个错误如不留意,很可能留给读者一种错觉:即从刘家庄向北,一路都荒凉凋敝至极,连使臣也无所依庇。 —这是与实际地理状况不相符合的。
《许录》第三十九程,金皇城,“阁门使及祗坐班引入”。此处“祗坐班”诸本均同,无解,不知所指。今检顾氏抄本作“祗候班”。《金史》卷五六《百官志》二阁门使下有“阁门祗候二十五人”,又有“承奉班”、“内承奉班”,故所谓“祗候班”应即指列班当值的“阁门祗候”。《金史》卷三八《礼志》十一“外国使入见仪”下载:“各祗候引右出,赐衣。次引宋人从入,……各祗候亦引右出。”可见引接宋使谒见,正是祗候官的职掌,当据顾抄本改正他本之讹。
通过上面所举述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所抄录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在校勘上是具有相当价值的,由此也可以引发我们注意利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所收录的其他地理文献来作地理典籍的校勘整理工作。
(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 年第 1 辑)

再版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部论文集,初版于 1996 年。一转眼,已经过去二十一年了。当时只印了 2000 册。很多年来,有很多读者,说是想买这本书而买不到,希望能够重印或是再版。但这事我自己无法做主,只能仰赖出版社的意愿。

好事不怕晚,现在机会来了。商务印书馆慨然相助,帮助再版。我当然很高兴,也很感激。
重看自己二十多年前出版的这部文集,结合这部文集出版之后自己所做研究的体会,在治学的一般方法方面,有一些思考,我想写在这里,供各位读者参考。
总的来说,这些初涉学海时候的习作,与现在自己的文章相比,显得要稚嫩很多。首先文句很生涩,行文也很拘谨。同时,很多论证都不够丰满,还颇显局促。对于我这样一个既缺乏天赋、又无家学相传和没有文科教育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这应该说是必然的。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有一些论证,存在很严重的缺陷。在这一方面,《唐高僧籍贯及驻锡地分布》一文,尤为突出。
这篇文章,本来就只是做一个很表象的数据统计和说明,即使不存在什么瑕疵,也没有什么深度和难度。要是在今天,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写这样的文章的。说实话,当时也不是我想写,这是业师史念海先生指派给我的任务。那是我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事情。史念海先生当时计划组织一项唐代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而我为拓展史料阅读的范围,正翻看一些史传类的佛藏著述,于是,史念海先生就指示我尝试写一下唐代高僧的地理分布问题。

直到现在,我也根本不懂佛教。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写不好的。问题是这篇文章不仅没有学术深度,就连基本的统计方法和对统计结果的说明,都颇有问题。我从小就数不过来数,很害怕做计算。越怕,也就越做不好。因为讨厌计算,所以上大学报的是文科,谁知又被错招到理科,而我最终还是逃到了文科研究领域。因为笨,就慢慢数算,结果是文中以圆饼形式表现的高僧籍贯和驻锡地分布图,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也是这篇文章仅具的价值。问题,出在唐代前后期对比的升降幅度值上,我的算法好像很不对头,但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个所以然。读者们看看就是了,对这部分内容,不必太当真。

其他一些比较幼稚的失误,如在《崤山古道琐证》一文中,我举述光武帝刘秀以“玺书”慰问将领冯异事,来说明冯异一军与刘秀不在同一条路上,所以才需要使用“玺书”,而不是当面表明他的美意。现在才知道“玺书”本是郑重其事的一种礼遇形式,而不是离得远才需要写的书信,我这条证据恐怕是不能成立的。
尽管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这部文集中各篇文章的基本结论,并没有太大问题,大致都是可以成立的,论证的过程也是比较合理的,所以仍然愿意再版印行此书。当然,有些文章的内容,可以做出更好的修订和补充,比如《〈水经·渭水注〉若干问题疏证》一文对汉长安城诸门名称的考证,最近我在《海昏侯墓园与西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形态》一文中已经做了新的订定;又比如《西汉至北周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一文所论证的汉长安城北出通路,新近发现的汉代渭河古桥遗址,也可以对传世文献的记载做出重要补充。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一项很强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往往各有各的特点,很难说出一个统一的道理。就我个人而言,在读研究生之前,几乎一点儿基础也没有,脑袋里是一片空白。这样,读研究生后被导师逼着写论文做练习,根本不可能做大问题,只能随手做一些小问题,碰到什么就做什么。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做的问题虽小,费的力气却往往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做小问题,通常需要查阅很多苛细的史料,需要动用一些做大问题时无需多加理会的史籍。对初学者的好处,一是可以扩大史料阅读的范围,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了解史籍,熟悉史籍;二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初学者养成对史料的敏感性,注意在读书时关注细节;三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会使初学者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与古代社会之间的距离和隔膜,为更好地认识过往的历史,我们需要学习很多很多方面的知识,具备很多很多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大学历史教科书上那一大堆抽象干瘪的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范围的扩展,一些从事小问题研究的学者,不同程度地会转而关注和研究一些更大的问题。实际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研究宏观性、全局性、通贯性的问题;二是看起来似乎还是研究很具体的小问题,但在很多时候,事实上已经超越所研究的具体对象本身,是在一个较大的背景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个别的疑难问题,并尽可能阐释其普遍性意义或典型特征。不解决这些疑难的个别问题,所谓大问题,就会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缺乏支撑,成为空中楼阁。这看起来似乎还是小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在解决大问题。清代第一流的历史学者钱大昕,主要采用的就是后一种研究方法。



《丝绸之路的变迁:古代商贸网络的地理重塑》 —— 一部探索古代东西方交流动脉的地理学与历史学深度剖析 本书旨在对古代世界最宏伟的经济与文化动脉——丝绸之路——进行一次跨学科的、细致入微的地理学考察与历史语境重构。我们并非关注于单一的交通工具或文献考证,而是聚焦于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功能与最终的衰落,以及这些路线反过来如何重塑了沿线地区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地理的基石——丝路生态位的奠定 本书开篇立足于地理决定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古代欧亚大陆腹地自然环境的严苛性如何成为决定商路走向的根本因素。 1.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逻辑: 探讨了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等主要山脉的冰川作用、永久冻土带和复杂的地形坡度对驼队行进速度、物资负重和季节性选择的严格限制。我们通过复原古代气候模型,分析了中亚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汉唐盛世与中世纪的变动)的降雨模式如何影响绿洲的可持续性与水源点的可靠性,这是商队生命线的基础。 2. 绿洲与商埠的生命周期: 重点剖析了丝绸之路沿线典型绿洲城市群的形成、繁荣与衰落的地理动力学。塔里木盆地的楼兰、高昌、疏勒等地,并非随机出现,而是精确地锚定在地下水承压线与地表径流汇集处的“生命节点”。研究这些节点如何依赖于上游水源(如克里雅河、和田河)的稳定输出。当地质变动或气候干旱导致水源枯竭时,城市如何被迅速遗弃,形成令人震撼的“地理墓葬”。 3. 险道地理学: 详细绘制并分析了主要隘口和咽喉要道的微观地形。例如,河西走廊的“走廊效应”,如何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唯一可控通道;葱岭地带的雪山垭口(如阿拉山口、铁门关)在不同季节的通达性,以及对外交往中“地理屏障”的政治利用。我们利用现代GIS技术辅助还原古代行进的“摩擦力”,而非仅仅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 第二部分:路线的动态演进与功能转型 丝绸之路并非一条静止不变的单一直线,而是一个随着政治、技术和环境变化的复杂网络。本书着重考察了其路线的“流动性”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的功能侧重。 1. 旱路与水路的相互作用: 深入比较了海路(香料之路的早期雏形)与陆路在不同时期的竞争与互补关系。考察了红海、波斯湾沿岸港口(如底格里斯河口、阿斯卡隆)如何作为陆路贸易的终点与海上贸易的起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物流中转站”。同时,研究了内陆河道,如中亚河流三角洲对特定商品(如粮食、木材)运输的辅助作用。 2. 军事需求对商道的挤压与开辟: 分析了汉代对西域屯田的建立、唐朝对碎叶城的经营等军事行动,如何直接开辟或固化了某些路线。军事控制点(烽燧、关隘)的设立,往往成为新的贸易聚集点。当军事控制力减弱时,商队会自发选择风险更高但更隐蔽的“野路”,这导致了商道地理特征的再次偏离。 3. 关键技术对路径的解放: 考察了如马蹬、马镫等关键骑乘技术,以及水车的改良、灌溉技术的推广,如何提升了商队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的效率,从而使得一些过去因技术瓶颈而被放弃的崎岖路线重新焕发生机。 第三部分:地理印记对文明交融的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重点探讨丝绸之路在地理上所承载的文化与经济的深度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固化于地域景观之中。 1. 异域物产的地域性扩散: 并非所有商品都是均匀分布的。研究了葡萄、苜蓿、胡桃等西域物种进入中原的地理路径与定植难度。考察了中原的冶铁技术、丝绸制造工艺在西行过程中的扩散速度,以及这些技术在不同地理环境(如草原、高原)下的适应性改造。 2. 信仰与地貌的共生: 分析了佛教艺术、祆教、景教等宗教传播的“地理路径依赖”。佛塔的选址往往紧邻重要水源或隘口,它们不仅是精神的寄托,也是商旅的指引和信息交换的枢纽。研究了石窟造像的风格演变与当地地理材料(如砂岩、火山岩)的关联性,展现了宗教艺术如何被地方性物质条件所规约。 3. 贸易剩余与地理景观的重塑: 考察了大型贸易城市的兴起如何改变了其周边生态。例如,庞大人口对木材和燃料的需求如何导致绿洲边缘的森林退化,加速了土地盐碱化,从长远来看,这成为部分城市衰亡的地理因素之一。 总结:被遗忘的地理维度 本书摒弃了将古代交通视为纯粹的“线性传输”模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与自然环境进行复杂博弈的“地理系统”。通过对古代地理环境的精确重建和对路线动态演变的深入梳理,我们试图揭示:是地理环境的刚性约束,最终决定了古代人类文明的互动范围、效率和持久性。本书为理解古代世界如何被大地所限制和塑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以空间和环境为核心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来说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更强的求知欲。作者在处理一些非常古老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文献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令人肃然起敬。有时候,一个极其微小的词语差异,或者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描述,在作者手中就可能成为解开一个重大谜团的关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网络的分析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文献可能更加稀少和复杂,但作者却能通过多角度的交叉验证,为我们展现出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下的独特交通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对每一个细节都保持高度警惕的探索过程。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直观的阅读体验,尽管它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作者却能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将冰冷的文献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场景。书中有大量的插图,包括古地图、文物图片、甚至是一些复原的交通工具模型,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性。当我读到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章节时,书中提供的古代船只结构图,以及关于航海技术的描述,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古人征服海洋的勇气和智慧。同样,在探讨陆路交通时,书中对不同地形条件下道路修建的分析,以及沿途设卡、驿站的设置,都展现出古代工程学的精妙。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起穿越时空,探访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交通节点,感受那份古老而充满力量的文明脉动。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古代交通和地理知识的著作,更是一扇让我窥探古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窗口。作者在分析交通网络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当时的人口迁徙、商业贸易、军事行动等社会活动融入其中,使得整个论述更加丰满和立体。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重要地理节点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例如某个曾经繁荣的边塞城市,是如何随着交通线的转移而逐渐衰落,或者某个新开辟的航道,又如何改变了区域经济的格局。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演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理环境是塑造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交通则如同社会的动脉,连接着不同的角落,承载着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评分

第一段: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深邃的学术气息吸引住了。作者显然在研究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古代文献一丝不苟的钻研态度。虽然我并非专业出身,但那些细致入微的考证,对古籍原文的解读,以及结合地理环境的推断,都让我深感震撼。比如,书中对某一段记载模糊的古道走向的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对多份文献,并参照现代地理信息,最终勾勒出一条相对可信的路线,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智慧的火花。读来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在广袤的大地上留下足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过往生活场景的重塑,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感受古人的出行不易和探索精神。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一开始,作者可能从基础的文献分类入手,梳理了哪些文献可能与古代交通地理相关,哪些又是需要排除的。接着,便进入对核心文献的精细解读,每一处引文的来源、版本差异,甚至是字词的细微含义,都被一一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交通方式时,所展现出的历史纵深感。从最初的步行、畜力,到后来的水运、车马,每一种方式的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书中有不少关于古代驿站、渡口、关隘的论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标,却构成了古代社会连接的血脉。作者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考察,勾勒出了宏大的古代交通网络图景,让我对古代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帝国,其疆域是如何被有效管理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辛德勇老师第一部文集,扎实

评分

大神的杰作,必须学习学习

评分

好书,辛德勇老师第一本论文集的再版!

评分

大神的杰作,必须学习学习

评分

辛德勇先生力作,满减购入非常划算

评分

书不错,如果没有活动真是买不起了!

评分

辛德勇老师第一部文集,扎实

评分

京东买书,便宜,快,质量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