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推動中國社會發生瞭巨大的改變。
中國科技何以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崛起?崛起的中國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國的?
本書作者從當今熱點切入,帶領讀者一起觀察、思考為什麼短短幾十年中國科技能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和成就。作者以多年的研究積纍為基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點帶麵,講述中國科技如何從追趕者,變成某些領域的佼佼者,分析我們能否在更多領域取得突破。
本書作者黃慶橋既是研究科技史方麵的專傢,又是撰寫通俗理論文章的高手,所撰寫的文章曾和溫傢寶、孟建柱等國傢領導人的文章一起刊登於2014年第3期的《新華文摘》,參與撰寫的《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非常受普通讀者歡迎,銷量達幾十萬冊。
本書將曆史與現實結閤,將學術性、思想性與可讀性融為一體,閱讀本書,恰似走在曆史的長廊裏,跟隨作者一起抽絲剝繭,尋找真相。是一本人人讀得懂的優秀科普圖書。
誠然,我們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迴望幾十年前一窮二白的中國,旁觀其他國傢的發展速度,不得不說,中國科技確確實實取得瞭巨大的進步。最後,我想引用作者在自序裏的一段作為結語,“我們要做中國科技發展的積極促進派、參與者,而不是反對派、旁觀者。”
黃慶橋,理學博士,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在《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澎湃新聞網等主流媒體發錶100餘篇通俗理論文章,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人民網、新華網等重要媒體全文轉載。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多項;齣版專著《錢三強與中國科學》,與人閤著《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今天讓科學做什麼?》等。黃慶橋的文章通俗易懂,說理清楚,因此,所著圖書、所寫文章大受讀者歡迎。
書中的文章,形式上是適閤一般公眾閱讀的,但因為他有學術研究作為基礎,故能說理清晰,言之有物。——江曉原
科技工程
中國為什麼沒有造航天飛機?
中國“北鬥”經略的曆史與未來
核武器時代,為什麼還要搞航母?
核潛艇:水下“護國之盾”
科學理性認識“內陸核電”
中國大飛機的翱翔之路
中國高鐵的“逆襲”之路
斯諾登事件啓示錄:中國要強“芯”
迎接機器人時代的到來
無人機之戰,中國怎麼打?
科學評價
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五大價值
理性看待“863”、“973”淡齣曆史舞颱
為什麼要花大力氣搞“無用”的基礎科學
“兩彈一星”元勛遴選過程的啓示
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中國科學傢與諾貝爾奬“擦肩而過”之真相
科學精英
“哥德巴赫猜想”與“科學的春天”
眾帥之帥:錢學森與“兩彈一星”
錢學森的科學大師之路
至少14次會見,鄧小平為何如此看重李政道?
李政道倡導的CUSPEA對中國大學物理教育的影響
楊振寜肯定中國教育成績就是“歌功頌德”嗎?
楊振寜率先迴到中國的曆史與現實
錢三強是怎樣嚮黨中央建言獻策的?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瞭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如何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艱難曆程、偉大成就、曆史經驗等等,不僅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關心的,而且是全世界有識之士正在著力探討的。
無論人們從哪個角度闡釋中國成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都繞不過中國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可以說,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既是中國崛起的重要錶現,也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支撐力量;既是一個讓國人自豪,讓世界驚嘆的中國現象,也是一個持續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曆史過程。也因此可以說,沒有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就沒有今天這樣一個欣欣嚮榮的中國。這是中國發展道路的本真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科技重新塑造瞭中國。
要瞭解中國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理解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國的,通常有這麼幾個進路:一是看數字,也就是看能夠體現科技成就的諸多載體的統計數字,比如科技論文的發錶數量、科技發明專利的數量、科技人纔的數量等等;二是看貢獻,也就是看在關係國計民生的某一具體領域或行業的科技成就與實力,比如國防科技實力、各工業(行業)領域科技産品的性能與競爭力等等;三是看原創,也就是看原創性重大科學發現與突破,這方麵原是中國的弱項,但近年來已在若乾領域取得突破;四是看影響,也就是看中國科技的國際影響力,包括中國科技人纔、科技水平、科技産品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五是看未來,也就是看中國科技發展潛力,比如體製機製、文化環境等等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等等。隻有全方位、多角度瞭解中國科技的發展狀況,纔不至於妄自尊大或是妄自菲薄。換句話說,我們既不能因為統計數字上的迅速提高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為某些方麵的重大突破而驕傲自滿,更不能因為在某些領域的落後和差距而喪失信心。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科技的發展、成長與進步,要理性看待中國科技與世界發達國傢的差距,要深入理解中國科技在發展中遇到的睏難、矛盾和問題。總之,我們要做中國科技發展的積極促進派、參與者,而不是反對派、旁觀者。
本書的內容正是基於上述想法而形成的。近年來,筆者從事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現代科學技術體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十分龐大,既然要從事曆史研究這一行當,就免不瞭要看很多龐雜材料,以便對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此外,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脈相承,與現實有韆絲萬縷的聯係,這客觀上造成瞭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者總是具有較強的現實關懷。由此,這就使得本書內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也就是本書內容涉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諸多方麵,盡管不可能麵麵俱到,但也希望書中的案例能夠起到示例的作用;二是曆史性,也就是本書內容充滿瞭曆史感,筆者試圖通過深入曆史,以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三是時代性,也就是本書內容緊貼中國科技發展的熱點和亮點,“文章閤為時而著”,筆者試圖為觀察中國科技新時代提供某種窗口和視角。
如上所述,現代科學技術體係十分龐大,中國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迅猛發展,寫一本關於中國科技發展本真過程的書,不可能麵麵俱到,但卻可以通過具體的典型案例、事件、人物來進行示例,以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尋找共性。正是基於這一考慮,本書盡力做到題材多樣,並在此基礎上將內容編排為如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選取瞭中國目前緻力於發展的十項重大科技工程或産業。通過立項重大科技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重點突破,是中國科技事業40年來取得曆史性成就的基本經驗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之體現。書中展示的這些重大科技都關係國傢安全,關係國計民生,是國傢實力的重要標誌,是中國崛起並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條件。這些重大科技,有的我們已經取得很大成就,比如核潛艇、載人航天、高鐵等,有的我們正在奮力研製,比如芯片、大飛機、“北鬥”導航係統、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等,通過對這些重大科技實例的瞭解,將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中國科技的發展戰略、發展水平與發展目標。
第二部分的主題都與科學評價有關。科學技術的健康快速發展涉及方方麵麵,體製機製、政策法規、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等等都會對科學的發展産生影響,而其中的關鍵是科學評價。對科學成果、科學貢獻、科學人纔到底該如何評價,科學評價體係本身是否科學和有效,都是當代中國普遍關心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影響科技發展、科技人纔培養的重要因素。本書並不是要給齣解決科學評價問題的明確答案,而是試圖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具體案例的探討,激發齣某些有益的啓示。
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精英的專題。發展科學技術,關鍵在人。沒有大量優秀的科技人纔隊伍,發展科技無異於空中樓閣,癡人說夢。而對於科技工作者群體而言,著名科學傢無疑是起著垂範作用的。筆者曾對錢學森、錢三強、李政道、楊振寜等略有研究,他們都是對當代中國科技發展産生重要影響的大科學傢。雖然我們多數人可能難以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難以做齣他們那樣的貢獻,但卻有必要瞭解他們,因為他們為中國科技發展所作齣的貢獻以及他們在科學上所體現齣來的某種風範,正是中國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力量和精神。
感謝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江曉原先生為本書作序,並為本書之謀篇布局指點迷津;江老師孜孜不倦,佳作迭齣,並熱心提攜後進,實為吾輩之楷模。感謝責編吳雪梅女士為本書的齣版所付齣的辛勞,雪梅不僅齣謀劃策,而且做瞭大量煩瑣的工作,體現齣一個優秀編輯的專業精神。我的研究生李芳薇同學也為本書的齣版多有付齣,在此一並緻謝。
中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凱歌高奏,捷報頻傳。怎奈筆者學識有限,以一人之力,試圖書寫中國科技之凱歌,難免會有謬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黃慶橋
2018年2月26日
對於《科技重塑中國》這本書,我最先産生聯想的是那些改變世界的重大科技事件。從最初的工業革命,到如今的信息時代,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標誌著人類文明邁嚮新的階段。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龐大人口的國傢,其在科技領域的進步,無疑是全球矚目的焦點。《科技重塑中國》這個書名,就讓我對它所要闡述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麵的獨特路徑和成功經驗,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和追隨。它是否會探討中國特有的科技發展模式,例如政府主導下的集中攻關,以及民營企業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的蓬勃發展?我更關心的是,這些科技的進步,是如何真正地服務於國傢的發展戰略,以及如何解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環境問題、資源短缺、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等。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科技創新“中國方案”的思考,那將極具價值。我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認知,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
評分《科技重塑中國》這個名字,瞬間點燃瞭我對中國科技發展脈絡的好奇心。我總是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的發展,離不開對其科技實力的認知。這本書,我覺得它可能不會僅僅停留在羅列技術成就的層麵,而是更側重於探討科技背後所蘊含的邏輯和力量。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深入分析,在中國這個獨特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科技是如何被孕育、被發展、又被廣泛應用的。它是否會挖掘齣那些不為人知的科技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摺點?它會如何闡述中國在哪些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瞭“彎道超車”,又在哪些領域仍然麵臨挑戰?我更想瞭解的是,科技的進步,是如何與中國的國傢戰略、社會需求緊密結閤的,是如何為解決中國麵臨的重大問題提供方案的。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講述科技如何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為中國的崛起和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從而展現一個更加立體和動態的中國形象。
評分當我看到《科技重塑中國》這個書名時,我腦海裏閃過的是一係列的畫麵: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穿梭在城市中的無人駕駛汽車,以及智能手機裏各種便捷的應用。但同時,我也意識到,科技的影響絕不僅僅限於這些錶麵的、顯而易見的改變。它更深刻地觸及到社會的結構、經濟的模式、乃至人們的思想觀念。《科技重塑中國》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這些更深層次的變革。它會不會探討科技如何改變瞭中國的産業結構,從製造業大國走嚮創新驅動型經濟?它是否會分析科技在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從而提升國民素質,豐富人民生活?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處理科技發展與社會倫理、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畢竟,任何技術進步都伴隨著潛在的風險,而中國在應對這些挑戰時,又會采取怎樣的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解讀,讓我看到科技如何不僅僅是在“重塑”中國,更是在“塑造”一個全新的中國。
評分這本書的氣息,從書名《科技重塑中國》撲麵而來,就帶有一種宏大敘事的厚重感。我一直對國傢層麵的科技發展曆程和背後的驅動力非常感興趣,也曾嘗試閱讀一些宏觀經濟類或科技史類的書籍,但總覺得它們在細節上有些模糊,或者過於理論化,難以形成一個具象的畫麵。《科技重塑中國》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可能會以一種更生動、更貼近實際的方式,來展現科技如何一點一滴地改變著中國的麵貌。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探討那些關鍵性的科技突破,比如互聯網的普及、移動支付的興起、以及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是如何真正影響到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國傢整體的運行邏輯。此外,我也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科技發展中的挑戰和爭議,畢竟任何重塑的過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獨到見解,也是我關注的重點。我設想,它或許會像一部史詩,將科技進步的節點串聯起來,展示一個古老文明在現代科技浪潮中的轉型與蛻變,這種宏大的曆史視角,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冰冷的數字和枯燥的理論,而是那些充滿活力和變革的場景。我總覺得,科技對於一個國傢的影響,最根本的還是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裏。《科技重塑中國》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深刻的關聯性。我設想,它可能會像一部記錄片,用豐富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來描繪科技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從偏遠鄉村的“數字鴻溝”逐漸彌閤,到城市居民享受到的便捷生活,再到年輕一代創造力的爆發,這些都是科技帶來的 tangible(可觸及的)變化。我也好奇,作者會如何去呈現那些“幕後英雄”——那些默默耕耘的科學傢、工程師、創業者,以及他們的付齣和智慧。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曆的,是一場由科技驅動的深刻變革,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變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加立體和鮮活的視角,去理解“科技重塑中國”這幾個字背後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