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科技何以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崛起?崛起的中国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国的?
本书作者从当今热点切入,带领读者一起观察、思考为什么短短几十年中国科技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作者以多年的研究积累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点带面,讲述中国科技如何从追赶者,变成某些领域的佼佼者,分析我们能否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
本书作者黄庆桥既是研究科技史方面的专家,又是撰写通俗理论文章的高手,所撰写的文章曾和温家宝、孟建柱等国家领导人的文章一起刊登于2014年第3期的《新华文摘》,参与撰写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非常受普通读者欢迎,销量达几十万册。
本书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学术性、思想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阅读本书,恰似走在历史的长廊里,跟随作者一起抽丝剥茧,寻找真相。是一本人人读得懂的优秀科普图书。
诚然,我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回望几十年前一穷二白的中国,旁观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不得不说,中国科技确确实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最后,我想引用作者在自序里的一段作为结语,“我们要做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促进派、参与者,而不是反对派、旁观者。”
黄庆桥,理学博士,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发表100余篇通俗理论文章,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全文转载。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钱三强与中国科学》,与人合著《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今天让科学做什么?》等。黄庆桥的文章通俗易懂,说理清楚,因此,所著图书、所写文章大受读者欢迎。
书中的文章,形式上是适合一般公众阅读的,但因为他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故能说理清晰,言之有物。——江晓原
科技工程
中国为什么没有造航天飞机?
中国“北斗”经略的历史与未来
核武器时代,为什么还要搞航母?
核潜艇:水下“护国之盾”
科学理性认识“内陆核电”
中国大飞机的翱翔之路
中国高铁的“逆袭”之路
斯诺登事件启示录:中国要强“芯”
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无人机之战,中国怎么打?
科学评价
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五大价值
理性看待“863”、“973”淡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无用”的基础科学
“两弹一星”元勋遴选过程的启示
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真相
科学精英
“哥德巴赫猜想”与“科学的春天”
众帅之帅:钱学森与“两弹一星”
钱学森的科学大师之路
至少14次会见,邓小平为何如此看重李政道?
李政道倡导的CUSPEA对中国大学物理教育的影响
杨振宁肯定中国教育成绩就是“歌功颂德”吗?
杨振宁率先回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钱三强是怎样向党中央建言献策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艰难历程、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等等,不仅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的,而且是全世界有识之士正在着力探讨的。
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阐释中国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都绕不过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既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既是一个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中国现象,也是一个持续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历史过程。也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本真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技重新塑造了中国。
要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理解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国的,通常有这么几个进路:一是看数字,也就是看能够体现科技成就的诸多载体的统计数字,比如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科技发明专利的数量、科技人才的数量等等;二是看贡献,也就是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一具体领域或行业的科技成就与实力,比如国防科技实力、各工业(行业)领域科技产品的性能与竞争力等等;三是看原创,也就是看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这方面原是中国的弱项,但近年来已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四是看影响,也就是看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包括中国科技人才、科技水平、科技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五是看未来,也就是看中国科技发展潜力,比如体制机制、文化环境等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等。只有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或是妄自菲薄。换句话说,我们既不能因为统计数字上的迅速提高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重大突破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为在某些领域的落后和差距而丧失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的发展、成长与进步,要理性看待中国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深入理解中国科技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总之,我们要做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促进派、参与者,而不是反对派、旁观者。
本书的内容正是基于上述想法而形成的。近年来,笔者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十分庞大,既然要从事历史研究这一行当,就免不了要看很多庞杂材料,以便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此外,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脉相承,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总是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由此,这就使得本书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广泛性,也就是本书内容涉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方面,尽管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希望书中的案例能够起到示例的作用;二是历史性,也就是本书内容充满了历史感,笔者试图通过深入历史,以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是时代性,也就是本书内容紧贴中国科技发展的热点和亮点,“文章合为时而著”,笔者试图为观察中国科技新时代提供某种窗口和视角。
如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分庞大,中国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迅猛发展,写一本关于中国科技发展本真过程的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却可以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事件、人物来进行示例,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寻找共性。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书尽力做到题材多样,并在此基础上将内容编排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选取了中国目前致力于发展的十项重大科技工程或产业。通过立项重大科技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突破,是中国科技事业40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之体现。书中展示的这些重大科技都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崛起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这些重大科技,有的我们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比如核潜艇、载人航天、高铁等,有的我们正在奋力研制,比如芯片、大飞机、“北斗”导航系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通过对这些重大科技实例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战略、发展水平与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的主题都与科学评价有关。科学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等都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其中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对科学成果、科学贡献、科学人才到底该如何评价,科学评价体系本身是否科学和有效,都是当代中国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影响科技发展、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本书并不是要给出解决科学评价问题的明确答案,而是试图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具体案例的探讨,激发出某些有益的启示。
第三部分是关于科学精英的专题。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人。没有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科技无异于空中楼阁,痴人说梦。而对于科技工作者群体而言,著名科学家无疑是起着垂范作用的。笔者曾对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杨振宁等略有研究,他们都是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科学家。虽然我们多数人可能难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难以做出他们那样的贡献,但却有必要了解他们,因为他们为中国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科学上所体现出来的某种风范,正是中国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力量和精神。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先生为本书作序,并为本书之谋篇布局指点迷津;江老师孜孜不倦,佳作迭出,并热心提携后进,实为吾辈之楷模。感谢责编吴雪梅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雪梅不仅出谋划策,而且做了大量烦琐的工作,体现出一个优秀编辑的专业精神。我的研究生李芳薇同学也为本书的出版多有付出,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凯歌高奏,捷报频传。怎奈笔者学识有限,以一人之力,试图书写中国科技之凯歌,难免会有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黄庆桥
2018年2月26日
当我看到《科技重塑中国》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闪过的是一系列的画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穿梭在城市中的无人驾驶汽车,以及智能手机里各种便捷的应用。但同时,我也意识到,科技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这些表面的、显而易见的改变。它更深刻地触及到社会的结构、经济的模式、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科技重塑中国》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这些更深层次的变革。它会不会探讨科技如何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它是否会分析科技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生活?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毕竟,任何技术进步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而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解读,让我看到科技如何不仅仅是在“重塑”中国,更是在“塑造”一个全新的中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理论,而是那些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场景。我总觉得,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科技重塑中国》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深刻的关联性。我设想,它可能会像一部记录片,用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来描绘科技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从偏远乡村的“数字鸿沟”逐渐弥合,到城市居民享受到的便捷生活,再到年轻一代创造力的爆发,这些都是科技带来的 tangible(可触及的)变化。我也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呈现那些“幕后英雄”——那些默默耕耘的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以及他们的付出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深刻变革,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视角,去理解“科技重塑中国”这几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气息,从书名《科技重塑中国》扑面而来,就带有一种宏大叙事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历程和背后的驱动力非常感兴趣,也曾尝试阅读一些宏观经济类或科技史类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在细节上有些模糊,或者过于理论化,难以形成一个具象的画面。《科技重塑中国》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可能会以一种更生动、更贴近实际的方式,来展现科技如何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探讨那些关键性的科技突破,比如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支付的兴起、以及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是如何真正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国家整体的运行逻辑。此外,我也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科技发展中的挑战和争议,毕竟任何重塑的过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设想,它或许会像一部史诗,将科技进步的节点串联起来,展示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科技浪潮中的转型与蜕变,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科技重塑中国》这个名字,瞬间点燃了我对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好奇心。我总是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科技实力的认知。这本书,我觉得它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罗列技术成就的层面,而是更侧重于探讨科技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和力量。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分析,在中国这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科技是如何被孕育、被发展、又被广泛应用的。它是否会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科技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它会如何阐述中国在哪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又在哪些领域仍然面临挑战?我更想了解的是,科技的进步,是如何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是如何为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方案的。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宏观的视角,讲述科技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从而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中国形象。
评分对于《科技重塑中国》这本书,我最先产生联想的是那些改变世界的重大科技事件。从最初的工业革命,到如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向新的阶段。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其在科技领域的进步,无疑是全球瞩目的焦点。《科技重塑中国》这个书名,就让我对它所要阐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路径和成功经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和追随。它是否会探讨中国特有的科技发展模式,例如政府主导下的集中攻关,以及民营企业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我更关心的是,这些科技的进步,是如何真正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环境问题、资源短缺、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中国方案”的思考,那将极具价值。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认知,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