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是“论辩学”课程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论辩修辞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方法,非常适合修辞学、论辩学等课程使用。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详细介绍和讨论了各种场合和领域的论辩活动,例如学术辩论、法庭辩论、政治辩论、组织内部沟通以及人际传播交流和沟通问题。对上述诸学科领域而言,论辩学教程——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优势。
第一部分论辩学原理
第一章论辩: 人类的一种符号系统活动3
一、 “论点”词义辨析4
二、 论辩与个人决策8
三、 论辩与民主决策8
四、 论辩与价值观10
五、 论辩与道德13
小结15
关键词16
活动练习16
推荐阅读17
注释17
第二章论辩的基础19
一、 叙述的范式25
二、 论辩的局限29
三、 学习论辩31
小结32
关键词32
活动练习33
推荐阅读34
注释34
第三章受众与论辩领域36
一、 了解受众37
二、 评估受众38
三、 评价观点存在差异44
四、 现时原则45
五、 论辩领域47
小结50
关键词50
活动练习51
推荐阅读52
注释53
第四章论辩的语言55
一、 理解语言57
二、 语言和好故事61
三、 隐喻69
小结72
关键词72
活动练习73
推荐阅读74
注释75
第五章论辩与批评性思考77
一、 命题78
二、 辩题的类型79
三、 分析辩题的技巧82
小结96
关键词96
活动练习97
推荐阅读97
注释98
第六章论理的类型99
一、 归纳式论理辩说99
二、 演绎式论理辩说105
三、 演绎式三段论108
四、 图尔明模式111
小结116
关键词116
活动练习117
推荐阅读117
注释118
第七章立论的根据119
一、 前提121
二、 事例128
三、 统计数据129
四、 证词134
小结140
关键词140
活动练习141
推荐阅读142
注释142
第八章论辩体系建构144
一、 定义研究144
二、 规划研究步骤145
三、 信息资源147
四、 如何记录证据155
五、 检索资料时关注什么157
六、 组构你的立论建言160
小结163
关键词163
活动练习163
推荐阅读164
注释165
第九章驳论166
一、 定义驳论过程167
二、 专心倾听(第一步)167
三、 批判评价对方论点(第二步)168
四、 构建应对策略(第三步)177
五、 回应与表达(第四步)180
小结184
关键词184
活动练习185
推荐阅读186
注释187
第十章视觉形象论辩188
一、 身体形象189
二、 形象的力量194
三、 视像论辩的检测196
小结199
关键词199
活动练习199
推荐阅读200
注释200
第二部分专门领域内的论说与辩争
第十一章学术辩论: 概述205
一、 辩论导引205
二、 辩题206
三、 学术辩论的三种类型207
四、 辩论程式209
五、 论争观点的性质212
六、 流水记录辩论进行过程220
小结228
关键词228
活动练习229
推荐阅读229
注释230
第十二章学术性辩论: 深度观察231
一、 辩题231
二、 草率归纳235
三、 方案和反对方案237
四、 策略构思240
五、 辩论活动的具体格式和模板242
小结248
关键词248
活动练习249
推荐阅读250
注释251
第十三章政治论辩: 竞选活动与辩论252
一、 议题与选民253
二、 选民态度255
三、 竞选宣传就是讲故事258
四、 竞选论辩的结构与形式264
五、 政治辩论265
小结268
关键词269
活动练习269
推荐阅读270
注释271
第十四章论辩与法律273
一、 美国司法系统274
二、 司法体系的预设假定275
三、 律师—客户关系278
四、 律师在候审阶段的作用279
五、 出庭律师的作用285
小结291
关键词291
活动练习291
推荐阅读292
注释292
第十五章商业和机构环境中的论说辩争294
一、 组织机构中的利益竞争294
二、 论说表达应符合目的或目标297
三、 组织讯息: 设计策略299
四、 口头演讲303
五、 面对阻力304
六、 后续行动306
小结307
关键词307
活动练习307
推荐阅读308
注释308
第十六章人际关系与辩争论说309
一、 论辩与冲突调解策略310
二、 谈话性论辩理论313
三、 谈话性论辩的策略316
四、 论辩与自尊317
五、 换位倾听的重要性319
小结319
关键词320
活动练习320
推荐阅读321
注释322
附录A奥巴马、罗姆尼分别接受本党总统竞选人提名时的
演讲(英文)324附录B奥巴马在“塞尔玛—蒙哥马利游行”纪念大会上的
讲话(英文)338附录C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的演讲(英文)344
附录D美国第九巡回区上诉法院审案决议书实例(英文)352
本书专用词释义表372
《论辩学教程: 论说与辩争的思维与方法》(第三版)是大学“论辩学”课程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论辩修辞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实践操作方法,非常适合大学修辞学、论辩学等课程使用。本书详细介绍和讨论了各种场合和领域的论辩活动,例如学术辩论、法庭辩论、政治辩论、组织内部沟通,以及人际传播交流和沟通。对于上述诸学科领域而言,本教程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优势。
■ 本书的修订理由
这是本书的第三版(2016年)。第一版于1994年问世,第二版于2005年出版。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这个世界一方面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原样。本书自第一版面世以来,论辩学的新思维、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我们当年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辩原理至今仍然适用。
最新的第三版延续了前两版的整体框架和章节布局,一直在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将会感到熟悉和亲切。此次修订更新的主要任务是,用更鲜活和更新的事例来讲解和讨论那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除了时效性以外,那些鲜活的现今事例竟然与我们在旧版中使用的事例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在第一版中讨论过的众多难题——例如中东战争、美国政府是否需要直接介入医保覆盖计划、如何提振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大力削减收入的不均衡,以及美国政治竞选中泛滥过度的形象塑造和诋毁攻讦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正在变得更加严重和糟糕。
第三版的亮点明显突出: 它重点关注传媒环境变化的意义,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介不断凸显的重要性和传播作用。在这一最新修订版中,我们特别增加了新的一章,专门讨论视觉形象的观点表达问题。
和许多教科书编纂者类似,我们两人多年来都在大学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关论辩学和修辞学课程,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好自己动手撰写。在撰写本书第一版时,我们尝试用叙述性笔法介绍当时论辩学的理论发展及研究成果。第一版面世后,颇受欢迎和好评。后来的第二版更新了内容材料,补充了新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结果反响更出乎我们的意料,美国许多大学甚至海外的学校纷纷采用此书作为教材。这都大大提升了我们修订和推出第三版的信心和勇气。对此次新版修订未能尽早完成,我们要向读者致歉。
本书第一版面世时,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也许刚刚出生不久。斗转星移,社会变迁,我们衷心希望这一最新版的教科书既切合当今大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又能保留前两版中的内容精华。
■ 致谢
从第一版到第三版的漫长时段中,我们与学生、同事的互动交流常常促成本书内容观点的形成与思考深化,我们对他们始终心怀感谢。尤其要感谢我们两个家庭的成员Patti Riley、Alexandra和Sean Hollihan,Nancy Baaske、Megan Baaske VandenBoss,以及修订第三版时加入的Bret VandenBoss。他们与我们进行过许多次讨论和辩争,精彩地论说和捍卫他们的观点立场,贡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和意见。所有这些都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爱和尊敬。
我们还要感谢维夫兰德出版公司的Neil、Carol Rowe和Jeni Ogilvie,感谢他们的所有帮助和等待这本书的耐心。
我们将此书第三版题献给我们的同事、教员和导师Walter R.Fisher。
托马斯·郝理翰
凯文·巴斯科
于美国加州洛杉矶
2016年
我是一个对逻辑学一直抱有好奇心,但又觉得传统教材过于枯燥的人。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巧妙地将“说服”这门艺术融入了严谨的学术框架中,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大众读者的亲和力。书中对“谬误”的辨析部分尤其精彩,作者列举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我瞬间明白了自己过去在思考和交流中常常犯的那些逻辑错误。比如,关于稻草人谬误和滑坡谬误的解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不只是教你如何“赢”得辩论,而是更侧重于如何通过论辩来寻求真理和促进理解。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积极向上,让人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和理性素养。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书籍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某个学派或流派,导致视野受限。然而,这本书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全面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对不同类型的论证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无论是演绎推理的严谨,还是归纳推理的概率性,都有详尽的阐述和区分。它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概念界定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论证策略和反驳技巧。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论辩”并非对抗,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沟通。它教导我们如何构建一个能经得起推敲的立场,同时也能设身处地理解对方观点的合理性所在。这种平衡感,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辩论的指南,更像是一堂深入浅出的思维训练课。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总是能用生动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似抽象的逻辑概念。我尤其喜欢它在剖析论证结构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在给一块复杂的机器做拆解,把每一个齿轮和螺丝都展示给你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和观点都有了更强的辨别能力。不再是轻易被那些花哨的辞藻或情感煽动所左右,而是能迅速捕捉到论证的核心逻辑,判断其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无疑是极大的助益。它让我明白了,一场成功的辩论,绝非只是声音大、气势足,而是一套严谨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建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辩论技巧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满分。我尝试运用书中学到的“预设分析”和“立场定位”技巧去准备几次工作会议上的提案汇报,效果立竿见影。原本以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那些可能出现的反驳,但由于对论证结构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我能更精准地预见潜在的攻击点,并提前构建好更具防御性的论据体系。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贴近实际场景,从课堂辩论到媒体访谈,无所不包,这大大降低了知识到实践的转化难度。对于任何需要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观点或进行商务谈判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应该被列为必备工具书,它提供的思维框架是即时生效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思维方法论应该像一把瑞士军刀,多功能且可靠。这本读物正是如此。它不仅探讨了论证的“内容”——即我们说什么,更深入挖掘了论证的“形式”——即我们如何组织这些内容。作者对语境和修辞在论辩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见解,提醒读者,脱离了语境的逻辑推理往往是空洞的。我尤其欣赏它对“说服的伦理”的讨论,这使得整本书的深度超越了一般的技能手册。它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使用这些强大的思维工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操控他人,还是为了共同推进对某个问题的认知深度?这种对思维工具的负责任的使用态度,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