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1990~2017)》内容简介:本书根据作者二十多年的实际基层工作经验提炼而成,生动讲述了当前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展现了中国(1990年~2014年)的山区乡村生存的现状及乡村治理的实况。本书由作者工作日记整理,写作形式独特,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有文学作品般的易读性。全书撰写历时十余年,书中有作者当时工作的思考也有对三农治理的学术思索与研究,对破解三农问题有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李万忠
李万忠,男,1971年生,湖南郴州人。1990年毕业后,在郴州市从事乡镇基层工作二十多年。2005年起开始潜心研究乡村治理,已在《乡镇论坛》、《改革内参》、《村委主任》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余万字,曾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多次,并有三篇文章获市领导批示。期间赴湖南省社科院挂职学习,又受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现在郴州北湖区史志办工作,任北湖区政协委员、《村委主任》杂志特约农村观察员。
目 录
引子 我的乡镇工作从一个山乡开始
第一章 村民、村干部及其社会基础
一、乡镇治理中的村民
二、亦官亦民的治理者——村干部
三、影响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第二章 农业税、统筹款征收的那些事
一、可以“撮谷子”的时代:1996年之前
二、不准“撮谷子”的时代:1996年之后
第三章 “乡村第一难”——计划生育工作
一、“难”的根源在哪里?
二、政策与对策
三、乡村计划生育:“继续”还是“调整”?
第四章 乡村社会综治:一种需要乡土智慧的工作
一、颇受村民喜爱的纠纷调解制度
二、压力型体制下的上访工作
三、县界村庄冲突:从漠然置之到积极处置
第五章
干部驻村的一个样本——驻点茶村纪事
一、乡镇干部驻村概况
二、茶村及村干部简介
三、驻村干部的工作
四、村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第六章 “过河的石头没摸好”——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倒闭之谜
一、建立:土法上马,先天不足
二、运作:权力揽储,人情放贷
三、危机:看得到,解决不了
四、善后:村民与乡镇干部的博弈
五、启示:亟待反思的乡镇工作机制
第七章
赌博中的罂粟花:乡村“地下六合彩”
一、潮起潮落
二、一个赔光百万家产的庄家
三、“地下六合彩”运行内幕
四、打击“地下六合彩”
第八章 山村的天灾与生态失衡
一、水灾:山村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抗“非典”——县乡压力型体制的成功范例
三、山林火灾折射出来的乡村问题
四、地震谣言下的村民
第九章村委会选举:从“干部主导”到“竞争选举”
一、“干部主导”时期
二、“竞争选举”时期
第十章 揭秘乡镇小煤窑
一、矿难是这样处置的
二、小煤窑整治片段
三、矿区乡镇治安关键点:遏制群体性暴力
四、小煤窑民工的收入与生活
五、煤老板敛财黑幕: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侧面
第十一章精准扶贫: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一、“贫困户”何以贫困?
二、建整扶贫:以村为帮扶对象的扶贫
三、精准扶贫:直接帮扶贫困户
后 记
半夜出发做计生工作
1991年,因为村民白天一看我们来就躲到山上去,于是改变方法——天不亮就赶到计划生育对象家。
4月的一天,我们凌晨 3点多钟就出发了。这么黑就去,我这个近视眼就麻烦了。微弱手电筒光下,我看不清路,羊肠小道凹凸不平,一不小心我就被路上的小石头绊倒路旁的茅草丛中去了。之后,我想了一个办法:盯住前面人的脚,跟着走,这样就好多了。
2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一个只有一户人家的自然村。这时,天还没亮。这户村民全家还在睡梦中。尽管他家的狗叫得厉害,可是他们也来不及跑了。我们守住几扇门——前门、后门、侧门,防止计生对象逃跑。一般来说,只要守住门,计生对象没有机会走了,尽管会与我们吵一下,最终还是会落实节育措施的。
然后,敲门。好一阵子,村民才开门。我们进去一看,一张床上睡着 5个孩子——有男孩也有女孩。当村妇一个一个地抱起他们起床时,一个孩子仅仅比另一个高一点。估计孩子之间的间隔年龄,就差那么两岁。也就是说每隔两年左右,这个妇女就要生一个孩子出来。
这家人住的是泥巴墙的房子。夫妻俩的情形呢,就像当时流行的一个名叫《计划生育好处多》的快板一样:“计划生育好处多,利民利家又利国。今天别的我都不说,就说我村子里的张三哥,他年龄不过三十多,儿女就有五六个。妻子三十还没过,看起像个老太婆……”
这对夫妇见我们人多,走不脱了,于是说现在家里农活多,过段时间一定去。但我们不上当,已经多次发通知给她,都不去,以后会自觉去?她又说没吃饭,等做饭吃了再去。我们怕她借做饭的机会溜走,要他们到乡政府吃饭。凡是来结扎到政府吃饭都是公家负担。这个村民喊来父母带孩子,就跟我们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在集市遇到这个村民,他还是恨我们要他妻子落实了计划生育手术,扬言要打带队的副乡长。
序
2008年 10月,我在长沙参加县乡干部论坛,遇到一批热心乡村研究的乡镇干部,李万忠就是其中的一个。之后,一年一次的县乡干部论坛几乎都能见到李万忠。去年年底,他发给我一部长达 30余万字的《乡镇干部手记》手稿,请我作序。
《乡镇干部手记》不是小说等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接地气的关于乡村治理的学术著作。书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都来自他在乡镇政府工作 23年间的日记和笔记。这些第一手的资料,非常难得。
李万忠 1990年从郴州农校毕业分配在乡镇工作,前后达 23年之久。他始终没有脱离学生时养成的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工作之余,在宿舍里看书、写日记是他的一大享受。他喜欢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讲道理的工作方法对一些村民毫无用处?文质彬彬、依法依规的乡镇干部何以被村民、村干部认为没有魄力?一些乡镇体制改革政策反而成了导致乡村问题的制度性因素?收农业税、统筹款为何要撮谷子才收得上?
在乡镇的仕途中,如他自己所说,做的不算成功。1994年就是副科级秘书,之后当过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镇长助理等职。到今天,依然是副科级。始终没有机会像其他的乡镇主官把自己积累的乡村工作经验与乡村建设情怀在一个乡镇区域内付诸实践。在乡镇,不少副职干部,仕途一旦处于停滞状态后,要么怨天尤人,要么得过且过,喝点小酒、打点小牌过过日子。但他没有灰心丧气,从 2002年起,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转向乡村治理研究。他兢兢业业地工作,把每一次的工作当成进入乡村现场的研究机会,随身带个本子,随时记录工作遇到的情况,这样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005年至今,他先后发表 30多万字的乡村治理文章。从 2008年起,他即开始着手本书的写作,写一本书比写单篇文章的要求高很多,十个年头,他数易其稿,可谓屡败屡战,天道酬勤,终于写成此书。
其实,潜心研究乡村治理的乡镇干部很少,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当今,以村庄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不少,但以乡镇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却不多,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因为要了解真实的乡镇政治运作,没有多年身在其间的工作与生活经历,是很难了解与参悟透那些存在于乡村治理深处的种种内幕和潜规则。这本书以乡镇为研究对象。对计划生育、农业税、干部驻村、乡村社会治安、乡村生态与抗灾、地下六合彩、村委会选举等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在 28年间的变迁,都做了翔实描述。对村庄治理也是从乡镇干部的角度来分析。对村民、乡村干部、乡村社会、乡镇政府这些乡村治理的政治主体,作者也有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工作如农业税、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但其中一些在工作显现出来的经验教训、深深植根于农村传统文化中的村民生存法则、人生信条、行动逻辑等依然存在。掌握这些规律规则对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以后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依然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对于外界难以看明白的一些事情,李万忠做了深度剖析,将其深层原因讲得明明白白。
该书写作平实,材料翔实,分析客观,思考理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乡村治理的好著作。我向研究乡村治理的学者专家、向基层工作者和关心三农的人,推荐此书。
李昌平
于中国乡建院北京三里屯办公室
2018年1月18日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其最基层的运作。而中国的乡镇,正是承载着国家政策落地、社会经济发展、基层矛盾调解的最重要环节。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1990~2017)》。它承诺的是一种深入、真实、不加修饰的叙述,而这正是大多数浮光掠影式的报道所缺乏的。1990年至2017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改革到城市化进程,从市场经济的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镇干部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很好奇,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是如何在各种复杂矛盾和政策压力下,去维护一方稳定,去推动经济发展,去改善民生。那些“鲜为人知的实况”,或许充满了体制内的无奈、人情的纠葛、以及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一种对基层治理智慧的挖掘,是对那些默默付出者的致敬,也是对我们理解中国社会运作方式的一次深刻启迪。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对基层治理的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宏大叙事的书不少,但真正能深入到乡镇一级,揭示其真实运作的文章却不多。《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1990~2017)》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设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第一手的资料,那些来自前线、来自实践的鲜活故事,能够让我们对中国的乡村治理有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1990到2017年,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转型最剧烈、最复杂的时期之一,乡镇作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的枢纽,其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落地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我非常好奇,在这段时期内,乡镇干部是如何在政策执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方面开展工作的。他们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克服的?他们的工作方法有哪些创新?那些“鲜为人知的实况”,或许会颠覆我们一些既有的认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式治理的独特之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次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基层社会运作的宝贵机会。
评分这款图书的装帧设计,透着一种朴实而厚重的年代感,封面上的文字仿佛经过岁月的沉淀,散发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乡村的发展和治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1990年代到2017年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最为关键的阶段,而乡镇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其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往往是被大众所忽视的。这本书的书名《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1990~2017)》,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价值——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情况。我非常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在乡镇一线工作的干部,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践行国家政策,去化解基层矛盾,去推动乡村发展。那些“鲜为人知的实况”,可能包含着许多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但也一定闪烁着基层工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光辉。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乡村治理的独特窗口,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以及在这三十年间,中国乡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淡淡的油墨香,仿佛一股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年代。我一直对中国乡村的变化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隐藏在聚光灯之外的真实故事。这本书的名字《乡镇干部手记——中国乡村治理中鲜为人知的实况(1990~2017)》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它承诺揭示那些我们普通人难以触及的细节,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乡村面貌的幕后力量。1990年至2017年,这跨越近三十年的时间轴,正是我个人对中国社会变迁感受最深刻的时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蓬勃发展,到市场经济的深入,再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乡镇干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困境、他们的付出,以及他们如何在大时代洪流中 navigating。那些“鲜为人知的实况”,或许正藏着我们理解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的关键线索。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入乡村肌理的探索,是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的致敬,也是对乡村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真实而鲜活的故事,去理解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怎么说呢,就像一位老者,坐在自家院子里,泡上一壶浓茶,慢慢地跟你讲过去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只有朴实无华的叙述,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的笔触,就像一把精细的手术刀,剖开了中国乡村治理的表层,直抵其核心的脉络。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理解它的基层。而中国的基层,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乡镇。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1990到2017,这三十年,中国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型。而在这转型过程中,乡镇干部承受的压力、面临的抉择,我们普通人是很难体会到的。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是矛盾的调和者,更是乡村发展的推动者。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土地、关于农民、关于基层政权建设的真实案例,看到那些在改革浪潮中,乡镇干部是如何应对挑战,又是如何守护一方水土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实况”,我相信一定充满了智慧、艰辛,甚至是牺牲,它们构成了中国乡村治理最真实、最生动的底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