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俄关系/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

百年中俄关系/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闯 著
图书标签:
  • 中俄关系
  • 百年历史
  • 外交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学
  • 俄国
  • 中国
  • 百年中外关系
  • 历史文化
  • 双边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28768
商品编码:12446180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中俄关系/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

原价:34.00元

作者:杨闯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1228768

字数:429000

页码: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政府中后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丛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大中专院校学生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关心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读者的良师益友。

内容提要


几个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始终为国人、尤其为史学家所关注。100年来,中俄关系以其变幻复杂、跌宕起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而更加引人注目。诸多学者辛勤耕耘,且成就斐然。中俄关系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不过,此前的学者们没有跨世纪回顾20世纪百年中俄关系的客观机会,当代的学者也未必都能适时对此产生预感并及时地运作。本书作者以其独具的前瞻慧眼和预先筹谋,抓住了世纪的机遇,及时地推出了百年中俄关系的新作。本书把20世纪中俄关系分为四个时期,系统地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的相互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脉络清晰,要点突出,资料丰富,是一本很好的著述。

目录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总序总结历史,面向未来
序言 把健康稳定的中俄关系带入21世纪
作者前言 百年中外关系及中俄关系的分期及特点
第一编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俄关系(1900一1917)
第一章 俄国七路出兵志在独占中国东北
第一节 19世纪沙俄对中国侵略的回顾
第二节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第三节 沙俄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北京
第四节 沙俄七路出兵志在独占中国东北
第五节 中俄交涉俄国退兵东三省
第六节 日俄战争涂炭中国东北百姓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后沙皇政府分裂中国的行动
第一节 沙俄策动外蒙脱离中国独立
第二节 沙俄强占唐努乌梁海地区
第三节 沙俄策动呼伦贝尔自治
第四节 沙俄侵略新疆的活动
第二编 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1917~1949)
第一章 苏俄对华新政策及其建交谈判
第一节 1919-1920年期间苏俄对华宣言
第二节 《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订
第三节 中东路问题与中苏的断交与复交
第二章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第一节 中苏联手抗日与《苏日中立协定》
第二节 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
第三节 苏联对新疆的政策与活动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中苏关系(1949—1979)
第一章 中苏联盟的蜜月时期
第一节 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莫斯科
第二节 中苏合作与抗美援朝
第三节 中苏经济关系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第四节 苏联交还在中国东北特权
第五节 波匈事件与中苏关系
第六节 1957年毛泽东第S-次访苏
第二章 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争论
第一节 主权之争与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
第二节 从意识形态分歧到国家利益之争
第三节 赫鲁晓夫撕毁协议撤走专家
第四节 周恩来总理出席苏共二十二大
第五节 苏联策动新疆边民逃亡、暴乱事件
第三章 中苏关系恶化升级
第一节 中苏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
第二节 赫鲁晓夫下台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失败
第三节 珍宝岛事件与两国总理北京首都机场会晤
第四节 苏联对外扩张与中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
第五节 苏联入侵阿富汗与中苏国家关系谈判破裂
第四编 改革开放后的中苏、中俄关系(1979—2005)
第一章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与斗争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
第二节 邓小平战略指挥消除“三大障碍”的斗争
第三节 1989年中苏最高级会晤宣布关系正常化
第二章 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第一节 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第二节 中俄、中哈、中吉、中塔边界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中俄政治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架构的建立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
第四节 21世纪初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 普京第二个任期的中俄关系
附录
百年中俄关系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百年中俄关系中涉及两国领土问题的基本情况
后记

作者介绍


杨闯,1944年12月生。辽宁省开原市人。1969年7月北京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员。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

文摘


序言



《百年中俄关系:风云激荡的百年交织》 一、 历史的序章:从旧帝国到新秩序的碰撞(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本书的起点,追溯至19世纪末,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彼时,积贫积弱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步履维艰,而崛起中的俄罗斯帝国则将其目光投向东方,觊觎着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这一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主旋律是充满挑战与博弈的。 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攫取了中国大量领土,包括外东北和部分西北地区。这些领土的割让,不仅是中国民族屈辱史的沉重印记,也为日后两国关系埋下了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同时,沙俄在新疆、蒙古等地的渗透和影响力扩张,更是触动了中国主权的神经。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国从沙皇专制走向苏维埃社会主义,这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启蒙,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早期的共产国际活动,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紧密相连,拉开了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联系的序幕。尽管此时两国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革命的浪潮已经开始悄然改变着两国关系的可能性。 二、 革命的年代:从隔阂到合作的初步探索(20世纪20年代 - 40年代)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外部干涉和国内建设的巨大压力。中国也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动荡与分裂。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隔阂、误解,甚至是潜在的敌意。 然而,随着中国革命力量的壮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中苏(俄)关系开始显现出新的动态。在中国共产党寻求国际支持的背景下,苏联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指导。国民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也与苏联保持着有限的官方交往,例如在抗日战争初期,苏联给予了国民政府一定的军事援助,展现了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务实合作。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中苏(俄)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共同的法西斯威胁,两国在战略层面有了进一步的协调。苏联在抗战初期对国民党政府提供了一些援助,并在1945年对日宣战,给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巨大的支持。然而,苏联在战后对中国东北的政策,特别是对中国内战的影响,又引发了新的复杂性。 三、 盟友与阵营:激情燃烧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 - 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苏(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在意识形态上,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两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苏联在建国初期为新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包括技术、设备、专家等,帮助中国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国防领域,苏联也提供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西方国家的围堵和制裁,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形成了一致立场。 这一时期,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友谊的歌曲传遍大地,被誉为“兄弟般的友谊”。然而,在政治理念、发展道路上,双方的差异也开始逐渐显现。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个人的批判,以及后来提出的“和平共处”、“全民国家”等新提法,引起了中国方面的警惕和不满。 四、 分歧与对抗:从兄弟到陌路(20世纪60年代中期 - 70年代末) 中苏(俄)关系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转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深刻的分歧,特别是苏联推行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从曾经的盟友走向公开的论调批判,乃至武装冲突。 “中苏论战”爆发,两国在报刊、广播等媒体上展开了激烈意识形态斗争。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边境冲突频发,其中最严重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给两国关系蒙上了血与火的阴影。 在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以俄为鉴”的策略,更加注重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道路。中国在国际上积极开展独立的外交,努力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两极格局。苏联则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对手,两国关系进入了长期的、冷淡的对峙时期。 五、 走向缓和与重塑:从冷战阴影到战略协作(20世纪80年代初 - 21世纪初)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苏联国内矛盾的加剧,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新思维”外交,积极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实现了中断近30年的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标志着中苏(俄)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的成立,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意识形态上的阵营对立消失,但两国在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等方面依然存在复杂性。然而,两国领导人均认识到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高层互访和会晤,逐步构建了新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确立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政治共识。两国在经济、能源、军事、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务实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形成了重要的战略协调。 六、 新的格局:面向未来的战略协作伙伴(21世纪至今) 进入21世纪,中俄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双方已从早期的意识形态驱动的盟友,转变为基于共同利益和战略需求的战略协作伙伴。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战略互信不断增强。 两国元首保持着频繁的互访和沟通,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际舞台上,中俄两国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积极协调立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合作力量。 《百年中俄关系:风云激荡的百年交织》一书,不仅仅是对两国历史交往的回顾,更是对两国关系演变规律的深刻洞察。从过去的恩怨纠葛,到当下的战略协作,这本书梳理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节点,分析了各时期两国各自的国家战略和内外政策,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交织,塑造了今日的中俄关系。它揭示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两国如何超越历史遗留问题,寻求共同发展,并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通过对这一百年历程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俄关系发展的视角,并思考其未来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地体现在对“为什么”的探究上。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我总想弄清楚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百年中俄关系,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最值得关注的课题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出一般常识的视角和解读。我期待它能够揭示出两国关系发展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曲折和复杂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两国各自的战略考量和国内政治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塑造了这段关系。我尤其好奇,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革命时期,冷战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两国关系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又有哪些内在的连续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权力、地缘、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博弈的教科书,我渴望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历史认知水平。

评分

读史使人明智,而对于中国这样拥有悠久而复杂历史的国家而言,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名字——“百年中俄关系”,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不仅仅关乎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可能折射出中国在这百年间,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定位自己,如何处理与大国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互动中寻求发展和生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决策,去体会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宏大的叙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俄两国关系的演变是如何受到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我渴望通过阅读它,能够获得一种更深邃的历史洞见,一种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更深刻理解。

评分

我之前在图书馆无意间翻阅过一本关于近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概览,其中有一部分内容简略地提到了中俄关系,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更深入的探索需求。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是理解其自身发展轨迹和国际地位的关键。而中俄关系,由于其历史悠久、地缘毗邻、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互动,更是充满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宏观的政治和军事层面,更能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展现两国关系的全貌。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翔实的史料,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见解。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礼物,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套“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这本书是其中的一册。我一直对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国与周边大国之间的互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俄关系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一直很好奇,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两个毗邻大国是如何从合作走向合作,再从摩擦到新的伙伴关系的?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政治风云变幻,文化交流又有怎样的起伏?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而系统的梳理,不仅仅是官方层面的外交史,更希望能够触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民间的情感,以及历史事件在不同国家民众心中的解读差异。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迷雾,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理解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历史轨迹。它的份量感让我觉得,里面承载了足够的信息量,足以支撑我对这段历史进行一次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填补我知识体系中的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沉静而厚重的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透着一种历史的厚度和学识的庄重感,瞬间就激发了我想要深入了解其中内容的强烈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它,但仅仅是它摆在我书架上的存在感,就已经给我带来了一种充实和知识储备的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历史有着深刻洞察和严谨态度的学者,他/她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考证和写作,才能将“百年中俄关系”这样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课题,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和人物的介绍,更希望能够从中读出历史的脉络、变迁的逻辑,以及两国关系背后深层的力量和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窗,能够让我透过它,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理解当下,甚至能够对未来的走向有所启迪。我深信,一旦我开始阅读,我会被书中字里行间的智慧和深邃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人物和事件一同呼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