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体育原理 |
| 作者: | 杨文轩,陈琦 |
| ISBN: | 9787040140729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定价: | 24.8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04-04-01 | 版次:1 |
| 页码:255 | 字数:280000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为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本书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文轩教授和陈琦教授合著。本书是作者在积多年体育原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内容涉及体育概念、体育本质、体育目的、体育过程与规律、体育途径、体育手段、体育评价、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体制和体育发展趋势。本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体育基本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敏锐的思维、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观点以及对体育原理研究的深厚功底。 本书不仅是一本很好的研究生教材,对广大一线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研究人员来说,本书也不失为一本启迪思想、指导实践的好书。 |
| 图书目录 |
| 文摘|序言 |
| 作者介绍 |
| 杨文轩,男,汉族,1947年出生,广东普宁人,中共党员。体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3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大体育系。1979年2月至7月在北京体育大学全国高校青年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学习。1982年5月至1989 年6月任华南师大体育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1989年7月至1992 年5 |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关于体能评定和健康促进的章节。很多理论性的书籍往往是“阳春白雪”,难以落地到日常的健身指导中去,但《体育原理》似乎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它详细阐述了各种体能测试的标准和信效度,并基于科学数据给出了不同人群(如青少年、老年人)的适宜运动处方。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运动处方”制定的那一小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做什么运动,而是深入讲解了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运动、运动强度如何量化、以及如何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完全是教练员和体适能专业人士梦寐以求的系统化流程。阅读时,我仿佛手里拿着一本高阶版的健身指南,只不过所有的建议都有严密的科学依据支撑,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即便是对一些常见伤病的预防和基础康复知识,书中也进行了科学的梳理,让人在追求强度的同时,时刻保持对风险的警惕。这本书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让读者不仅知道“是什么”,更知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内页的排版非常清晰,索引和目录的设置也十分人性化,方便查找。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证,每一个观点都有其理论支撑和文献来源的佐证,这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最大的福音。特别是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人体运动的效率与损伤预防,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我记得有一段文字,详细剖析了不同运动项目下肌肉收缩的模式差异,并配有详细的肌肉群激活图解,这对于从事专项训练的教练员或者运动员来说,无疑是极具实操价值的参考资料。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体育普及读物那样追求趣味性而牺牲了深度,而是坚定地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试图为体育实践提供最坚实的理论后盾。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深度,我承认在初次阅读时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去消化吸收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模型。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愿意沉下心来啃“硬骨头”的求知者准备的,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牢固且具有前瞻性的。
评分这本《体育原理》的作者阵容强大,杨文轩和陈琦的组合本身就让人充满了期待。从书的整体结构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体育学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从宏观的体育发展历史梳理到微观的运动生理学基础,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并没有将复杂的理论生硬地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来辅助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比如,在讲解运动训练的周期化原则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负荷分配和恢复策略,结合实际的训练案例进行对比,让人茅塞顿开。当然,作为一本原理性的教材,它必然会涉及一些较为枯燥的理论部分,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即便是面对那些晦涩的术语,也能用相对平实的语言进行阐释。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希望深入了解体育科学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对体育世界观的构建过程,让人对体育运动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量非常扎实,初次翻阅时有一种厚重感,感觉像是在阅读一部体育学的“百科全书”。它的覆盖面极广,从运动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到运动营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几乎涵盖了体育学的所有核心分支领域。这种广博的视野,对于正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初学者来说,是建立整体认知的绝佳路径。作者在处理不同领域知识的衔接时,展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尽管章节间的跳跃性有时会比较大,但总能通过核心概念的回归来保持主题的一致性。我发现,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的引用也相当及时,没有停留在过时的理论上,这保证了教材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唯一的挑战可能在于,由于内容实在太丰富,某些特定领域(比如运动生物化学)的讲解深度可能不如专门针对该领域的书籍那样极致深入,但作为一本“原理”总纲,这种取舍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它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体育科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为后续的专业深造指明了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是冲着其中关于体育哲学和社会学探讨的部分去的。很多体育类书籍往往过度侧重于生理机能和技术指导,而忽略了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意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回避体育发展过程中伴随的伦理困境和社会责任。比如,关于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浪潮及其对体育精神的侵蚀,书中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引导读者去思考“更快、更高、更强”背后的价值取向。作者的笔锋犀利而不失温度,既肯定了体育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过度功利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的数据和训练场上的汗水。它拓展了我对“体育”二字的理解,让我意识到体育不仅是身体的训练,更是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使得即便是那些技术性很强的章节,也似乎蒙上了一层更具思考性的光芒。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