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者:蔡文辉;李绍嵘
字数:280千
书号:978-7-5502-9047-1
页数:208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张:13
尺寸:165毫米×230毫米
开本:1/16
版次:2017年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印次:2017年2月第1次印刷
定价:32.00元
编辑推荐
三十余载美国高校执教经验积淀成书
作者在美国高校教授社会学课程三十余载,集多年专业训练和教学经验,终为国人编写了一部基础性的社会学教科书。
通俗平实地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与学说
全书旨在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与学说,同时尽量避免专有名词和术语的过度使用,因此尤其便于普通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和非社会学专业的读者阅读。
中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相结合
作为旅美多年的华裔学者,作者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将他们熟知的中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用作实例注解理论。
港台十余年畅销的社会学入门经典
本书于1991年初版于台湾后,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同时也是大陆几代社会学学人的启蒙读物。
著者简介
蔡文辉,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教授,客座于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和南开大学。著作颇丰,著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社会变迁》《婚姻与家庭》《老年社会学》等中英文书籍28种,论文80余篇。 李绍嵘,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人口学硕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系及外语系兼任讲师。著有《社会学概论》《简明英汉社会学词典》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和理论,并分析这些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传统、社会现象的关联。 本书首先概要介绍社会学的定义、学科简史和研究方法,之后解释了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如文化、社会化、团体、阶层等,继而阐释主要的社会制度及其功能,如家庭制度、宗教制度、教育角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后分析各种社会变迁概念。全书语言通俗简易不乏哲理,行文平易近人多富启发。
读者定位
社会学爱好者
目录
简体版序 社会学入门经典 马戎 1
第1章什么是社会学?1
第二章社会研究法15
第三章文化27
第四章社会化37
第五章团体与组织49
第六章越轨行为59
第七章社会阶层71
第八章少数团体:族群、妇女及老人81
第九章家庭制度93
第十章宗教制度105
第十一章教育制度117
第十二章经济制度125
第十三章政治制度137
第十四章集体行为147
第十五章人口现象与城市社区159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理论与对策173
第十七章现代化及其问题183
前言
简体版序社会学入门经典
后浪出版公司计划把蔡文辉、李绍嵘两位先生所著的《社会学概要》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要我写一篇序言。蔡文辉教授应当算是我们社会学同行中的前辈了,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读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是台湾著名社会学家龙冠海教授的学生;1968年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1975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韦恩堡分校社会学系任教,之后长期在美国大学里教授社会学课程,应当说他对于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均有相当深刻的了解,编写以国人为对象的社会学教科书,是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生活阅历的优势的。
蔡文辉教授在印第安纳大学韦恩堡分校社会学系讲授的课程是“当代社会学理论”和“比较社会学”,当时台湾各大学也缺乏社会学的基础教科书,因此蔡教授编写了中文的《社会学理论》,1979年在台湾作为“大学丛书”系列出版。我相信这本书在台湾一定是受到好评而且广泛流传的。1982年,我到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去读书,因为那时大陆完全没有社会学的基础书籍,面对阅读材料中的许多英文术语,我苦于找不到相应的中文译法。那时,和我同年入学的台湾同学庞建国兄向我推荐了一本中文社会学入门教材,就是蔡文辉教授的《社会学理论》,我拿到这本书时的感觉真像是“雪中送炭”。庞兄送我的这本书在毕业后被我带回北京,一直伴随我很多年,只是后来被北京大学的一个同事借了去,不幸遗失,这件事也使我耿耿于怀了很多年。
我想,从蔡文辉教授著作中获益的绝不止少数人,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在把西方当代社会学理论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一方面,蔡教授确实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当后浪出版公司提出希望我为蔡文辉先生的《社会学概要》写序时,我是欣然接受的。社会学这门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曾一度被取缔,我相信这本书对大陆读者了解这门学科一定会有很大裨益。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完全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入门读物,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漫游。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不同理论家之间穿梭时的那种流畅感,没有生硬的转折,仿佛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在书页里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并没有厚此薄彼地介绍每个理论,而是巧妙地挑选了那些对理解现代社会结构最关键的脉络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它对福柯权力分析的阐述,非常注重其历史的语境和当下的投射,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不是也充满了看不见的规训力量。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个小节,常常会停下来,对着窗外发呆,默默地将书中的概念套用到观察到的行人、建筑乃至城市规划上。这种即时的应用感是很多理论书籍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初级阶段——理论指导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提问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给出所有答案,这对我建立自己的社会学思维框架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在探讨经典理论时,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它并没有把这些理论束之高阁,当作历史遗迹来介绍,而是不断地将它们拉回到我们当下这个飞速变化的数字时代。比如,在介绍韦伯的理性化进程时,作者巧妙地将其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去人性化”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算法推荐联系起来,让我瞬间理解了“铁笼”的概念是如何在信息时代重塑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理论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变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工具。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参与到对社会现象的解构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沉稳而不失活泼的,它避开了学院派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用一种非常平实、近乎朋友间交流的语气来阐述复杂观点,这种亲和力是很多教材难以企及的。它让我感觉到,社会学并非遥远的学术研究,而是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哲学”。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尝试过几本社会学入门的书,它们要么过于注重历史沿革,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要么就是把所有内容都简化成扁平的定义,失去了理论的深度和张力。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准确性”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平衡点。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理论交叉口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它没有回避理论之间的冲突,反而将这些冲突视为社会学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例如,在比较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理论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断言谁对谁错,而是清晰地展示了视角和分析层次的不同,这对于初学者理解社会科学的复杂性非常有益。我尤其赞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清晰的标题层级和恰当的留白,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种对读者的尊重,使得即使是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模型,也能被轻松消化吸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社会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那些厚重的教科书总是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封面就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拿到手上,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梳理经典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细致。很多社会学家的理论听起来很深奥,比如结构功能主义或者符号互动论,但作者总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一下子抓住核心思想。比如,讲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书里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描述现代工厂里流水线工人的真实状态,让我立刻感同身受。这种“去魅”的过程,让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这个学科的大门。读完第一章,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都有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这种知识带来的认知升级,非常令人兴奋。
评分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社会学知识底层框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发现,一旦掌握了书中介绍的这几套核心分析工具——无论是关于社会分层、文化冲突还是社会整合的理论模型——再去看任何新闻报道或社会事件时,都能迅速地剥离表象,看到背后的结构性力量。作者的编排逻辑极其清晰,仿佛是为一张复杂的地图提供了最准确的导航指南。它不追求包罗万象,而是聚焦于那些具有“杠杆效应”的理论支点。最让我受益的是,它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性提问”环节,这些问题直指核心,迫使读者跳出书本的束缚,进行真正的独立思考。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知识内化速度。我能想象,即使是本科阶段再深入学习更专业的细分领域,这本书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也会成为我最坚实的后盾,确保我不会在专业术语的迷雾中迷失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