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光线创作》是大师半个世纪教学和创作经验的结晶,作者刘永泗是北京电影学院知名教授,门下有张艺谋、顾长卫等弟子
《影视光线创作》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影视照明教材,也是一本可供随时查阅的片场指南。从基础知识、艺术内涵到外景、棚景、实景的具体操作,书中都有清晰有效的论述。对各种环境、场景、人物、类型的布光方法,也都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作者亲自绘制千幅灯位图,甚至可以直接根据灯位图来摆灯。
《影视光线创作》紧跟数字时代前沿,力图展现21世纪电影摄影照明的新观念、新方法。所引用的片例,多为近几年的优秀电影作品,如《盗梦空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雨果》《艺术家》《国王的演讲》等。作者还特别关注新日韩电视剧的制作情况,研究了如《平清盛》《医龙》《厕所女神》《成均馆绯闻》等剧,阐述了数字时代低成本照明的艺术追求和富有成效的方法。
刘永泗,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长期从事影视教学和艺术创作。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品,出版了《影视摄影》《影视摄影光线处理》《影视光线艺术》《影视照明技巧》等专著,以及《美的解构》(合著)。
刘莘莘,原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录音师,现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录音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曾担任多部电影、电视电影、电视剧的同期、后期录音师工作,承担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班录音课程教学工作。著有《美的解构》(合著)。
前言
第—章光与视觉
第二章光影结构
第四章光与造型
第五章光与色彩
第六章光与亮度平衡
第七章照明器材
第八章外景光线处理
第九章特定条件下的光线处理
第十章棚内光线处理
第十一章实景光线处理
第十二章人物光线处理
出版后记
原《影视光线艺术》于2000 年出版,是当时国内比较完整的专业书籍,许多院校将其选为必读书目和研究生教材,现已断版。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原书内容已显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读者多次表示,希望看到一本新书。于是我们整理多年讲稿,结合影视科技的发展及现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原书基础上,推陈出新,写成本书。
自然光效法于20 世纪70 年代诞生,其后不断出现新的照明方法。特别是印象派绘画光色理论被引用到影视照明中,使影像更加光彩靓丽、感觉一新,视觉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与此同时,传统照明方法也不甘示弱,如《艺术家》(2011)等作品同样获得奖项和好评。而将传统方法与自然方法相结合,更是遍地开花。
数字影像的发展是当代主流,新光源、新灯具也不断出现,小者小巧玲珑,大者可与太阳媲美。无论是微小的空间,还是宏伟巨大、繁琐的场景,布光都变得轻而易举。更令人兴奋的是,在低照度照明下,即使不打光,也能创作出富有艺术魅力的影像。
当代影视处于转变之中,数字摄影逐渐取代胶片摄影,世界上许多有才华的电影用光大师走向电视制作。过去只需要讲故事的低成本电视剧,在这些大师手中,成为了品位高超的艺术作品。在传统照明中不可原谅的错误、禁忌,在大师们的手中却成为了光的技巧、光的语言。突破和创新时刻不停地闪现……认为电视剧只讲故事、不必追求艺术表现的传统认识早已过时,要被淘汰。
如果说20 世纪80、90 年代是电影光线艺术的辉煌时期,那么当代则是电视光线艺术披荆棘、冲锋向前的时刻。而学习、研究、借鉴电影用光技巧,将是掌握电视布光艺术的捷径。
本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通过实例给予理论阐述,从技术、技巧、方法中点明光的语言意义和艺术之美。全书引用影视作品180 多部、画面1772 幅。涵盖电影、电视剧、电视电影、纪录片、广告片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创作方式的影视作品中的用光方法及艺术表现。
本书从构思、选材、结构到写作,均是与刘莘莘一起进行,后定稿也是由她完成。我们力图展现当下正处于创新中的创作方法及思维方式,从而加快推广影视创作中对情感表达构思的重视和普及,提高作品整体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愉悦之时,也能得到真正美的体验,这是我们共同的、迫切的心愿。
感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以及所有关心此书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本书难以与读者相见。
刘永泗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反而更像是一本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进行深入的行业对话。文字流畅而富有激情,即便是像光线衰减这种偏理论的内容,作者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场景化的描述,让读者迅速抓住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现场札记”,那些记录了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解决复杂光线问题的片段,真实得让人心潮澎湃。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创造力。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反而有一种被引领进入大师殿堂的兴奋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立刻想拿着学到的知识去片场实践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体现在它对“美学”的强调上。很多技术书籍只关注了“如何实现”,但这本书却在技术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打光”。它详细阐述了光线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如何塑造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构建特定的视觉叙事节奏。比如,在处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布光到现代电影的自然光模拟时,作者建立了一种跨学科的联系,让读者理解光线不仅仅是照明,更是情感的载体。我读到关于“阴影的艺术”那一章节时,深有感触,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负空间在画面构成中的重要性,这使得我对镜头语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应用范畴。
评分作为一本被誉为“百科全书”的作品,它的索引和参考资料的完备性令人印象深刻。我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跳跃到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交叉参考,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使得这种查阅变得异常高效。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即使是跨越了基础光学和高级数字照明流程,也能找到清晰的路径。此外,附录部分收录了大量行业标准术语的对照表和常用灯具的规格速查,这在需要快速核对信息的片场工作环境下,简直是救命稻草。可以说,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学习用书,更像是一个可靠的、可以随时信赖的行业“瑞士军刀”,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启发,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评分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灯光师,我最看重的是技术层面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打光”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光源的物理特性,从钨丝灯到LED矩阵,每一种设备的工作原理、色温变化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都有非常详尽的图解和参数对比。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居然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不同历史时期电影工业对于照明技术的革新,这对于理解当前技术背后的逻辑至关重要。很多国内鲜有提及的国外前沿技术和标准,在这本书里都有翔实的介绍和讨论。读完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而彻底的“洗礼”,很多过去凭经验摸索的东西,现在终于找到了理论的支撑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是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那种厚重又不失格调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光影的秘密。我记得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的,第一眼就被那种专业的质感吸引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即便是印刷复杂的布光图和设备细节,色彩还原度也令人赞叹,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工艺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依然保持得很好,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绝对是加分项。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追求速度的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特别是那些早期经典电影的布光案例解析,即便是简单的黑白照片,通过这书的呈现,也能让人感受到光线在叙事中扮演的微妙角色,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