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98.00元
作者: 玛丽·琳·加西亚(Mary,Lynn,Garcia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5323478
字数:
页码:3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是2001年4月出版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与评估》一书的延伸。《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与评估》一书介绍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构建过程和基本原则,而《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则阐述了该过程和原则在脆弱性评估中的应用。与前书相同,《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以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系统效能为目标,而非仅仅罗列设备、人员和规章制度。尽管现存许多探讨脆弱性评估的实践和书刊,但是仍然需要《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这样一本教材。上述实践和书刊中的多数都是基于合规为本的安全方法,甚至对关键资产也是如此。由于需要向高管阐明安全对于业务的合理性,从而限制了评估的目的性。安全防范系统的根本目标是保护资产。虽然大家都认为应该在安全防范上进行投资,但是也必须表明防范系统的效能达到了这一投资的期望。因为人员、规章制度或设备的简单存在不一定能提供防护。企业是可以做到在拥有有效安全的同时又能遵守规范和政策的。
目录
章 脆弱性评估绪论
1风险管理与脆弱性评估
2脆弱性评估过程综述
3评估报告撰写及脆弱性评估应用
4系统工程与脆弱性评估
5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安全防范系统的原则和概念
1安全防范系统概述
2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3安全防范系统功能
4安全防范系统功能间的关系
5有效的安全防范系统的特点
6设计和评估标准
7其他设计元素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开始实施
1项目管理
2组建脆弱性评估团队
3项目团队与客户的启动会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脆弱性评估过程的输入——确定防护目标
1定义威胁
2资产识别
3场所特征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数据采集——入侵探测子系统
1探测器概述
2室外入侵探测器技术和评估
3其他室外入侵探测技术
4室外入侵探测评估综述
5室内入侵探测器技术和评估
6其他探测技术
7室内入侵探测器评估概述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据采集——报警复核子系统
1报警复核概述
2复核与监控
3视频复核性能指标
4效能估算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数据采集——入口控制子系统
1入口控制子系统概述
2人员控制
3车辆控制
4子系统集成问题
5效能估算
6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数据采集——报警通信和显示子系统
1报警通信和显示子系统概述
2通信
3信息处理
4控制与显示
5离线系统
6评估技术
7效能估算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数据采集——延迟子系统
1延迟概述
2周界屏障
3其他屏障
4可消耗材料和可部署屏障
5通用延迟子系统评估指标
6效能估算
7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数据采集——响应子系统
1响应概述
2延迟响应
3即时响应
4响应通信
5运营问题
6效能估算
7小结
参考文献
1章 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概述
2数据分析过程
3定性分析
4定量分析
5小结
2章 提交报告和利用结果
1概述
2报告结果
3应用脆弱性评估
4项目收尾
5小结
附录A 项目管理表格和模板
附录B 初始简报模板
附录C 威胁和设施工作表
附录D 数据采集表
附录E 报警通信与显示子系统标准
附录F 典型延迟
附录G 结果简报模板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脆弱性评估绪论
1风险管理与脆弱性评估
2脆弱性评估过程综述
3评估报告撰写及脆弱性评估应用
4系统工程与脆弱性评估
5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安全防范系统的原则和概念
1安全防范系统概述
2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3安全防范系统功能
4安全防范系统功能间的关系
5有效的安全防范系统的特点
6设计和评估标准
7其他设计元素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开始实施
1项目管理
2组建脆弱性评估团队
3项目团队与客户的启动会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脆弱性评估过程的输入——确定防护目标
1定义威胁
2资产识别
3场所特征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数据采集——入侵探测子系统
1探测器概述
2室外入侵探测器技术和评估
3其他室外入侵探测技术
4室外入侵探测评估综述
5室内入侵探测器技术和评估
6其他探测技术
7室内入侵探测器评估概述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据采集——报警复核子系统
1报警复核概述
2复核与监控
3视频复核性能指标
4效能估算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数据采集——入口控制子系统
1入口控制子系统概述
2人员控制
3车辆控制
4子系统集成问题
5效能估算
6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数据采集——报警通信和显示子系统
1报警通信和显示子系统概述
2通信
3信息处理
4控制与显示
5离线系统
6评估技术
7效能估算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数据采集——延迟子系统
1延迟概述
2周界屏障
3其他屏障
4可消耗材料和可部署屏障
5通用延迟子系统评估指标
6效能估算
7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数据采集——响应子系统
1响应概述
2延迟响应
3即时响应
4响应通信
5运营问题
6效能估算
7小结
参考文献
1章 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概述
2数据分析过程
3定性分析
4定量分析
5小结
2章 提交报告和利用结果
1概述
2报告结果
3应用脆弱性评估
4项目收尾
5小结
附录A 项目管理表格和模板
附录B 初始简报模板
附录C 威胁和设施工作表
附录D 数据采集表
附录E 报警通信与显示子系统标准
附录F 典型延迟
附录G 结果简报模板
接触到《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9787565323478》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做得非常好。作者并没有仅仅堆砌枯燥的安全理论,而是将晦涩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的章节中,书中的图文并茂的展示,以及对不同工具使用场景的详细说明,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个人认为,书中关于“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的论述也尤为重要,它清晰地界定了安全评估与合规性要求的关系,并提供了实现这两者有效结合的策略。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满足合规性要求是基础,但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真正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这本书给出了宝贵的思路。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满足于“做表面功夫”,而是要深入理解安全背后的逻辑,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操作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易懂,即使是非安全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收到一本名为《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9787565323478》的书,让我对信息安全领域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其中关于风险识别和量化评估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介绍如何系统性地分析潜在威胁和漏洞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最小权限原则”和“纵深防御策略”的探讨,这两点在实际的安全体系构建中至关重要,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阐述了如何将这些原则落地,而不是仅仅作为口号喊出来。对于那些希望在工作中提升安全防护能力,或者正在构建和维护复杂安全系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思维定势,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安全体系的各个环节,从而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操作中的潜在风险。而且,书中对于各种安全评估工具和方法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让我在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时,能够有更明确的方向和更专业的考量。
评分最近有幸翻阅了《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9787565323478》这本书,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所折服。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安全防范系统,从传统的物理安防到新兴的网络安全,都进行了细致的脆弱性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供应链安全”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复杂的供应链环境中识别和管理安全风险,这对于当下企业普遍面临的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的安全挑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书中提出的“基于场景的安全评估方法”也让我耳目一新,通过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攻击场景,来检验系统的防御能力,这种实战化的视角,使得评估过程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引导,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攻击者”的视角去看待自身的安全体系,从而主动发现并弥补可能存在的短板。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著作。
评分读完《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9787565323478》的部分章节,我深切感受到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书中关于“灾难恢复与业务连续性计划”的论述,让我在思考安全问题时,多了一层“万一”的准备。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灾难恢复方案,并强调了定期演练和更新的重要性,这对于保障企业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流程”的梳理,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在面对安全事件时,如何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是每个安全从业者都需要掌握的技能。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从事件的发现、分析、遏制到恢复,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流程和管理的规范,对于提升整个组织的风险应对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分《安全防范系统脆弱性评估 9787565323478》这本书,可以说是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从业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关于“安全架构设计中的脆弱性考量”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强调,安全并非是事后补救,而应该贯穿于整个系统设计的生命周期。通过对各种安全架构模式的分析,以及在设计阶段如何规避常见陷阱,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因因素在安全漏洞中的作用”这一议题的探讨,这往往是技术手段难以完全弥补的关键环节。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的存在,更提供了相关的培训和管理建议,以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管理手册、思维手册,能够帮助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实践信息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