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著 者:[日]吳清源
譯 者:陳翰希
書 號:978-7-5596-0376-0
齣 版: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字 數:125韆
頁 數:296
印 張:9.25
開 本:1/32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版 次:2017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7年7月第1次印刷
正文用紙:75g銀河書紙
裝 幀:平裝
定 價:42.00元
編輯推薦
吳清源——二十世紀圍棋世界中神一樣的存在,一生隻為一件事的純粹的人。
《吳清源迴憶錄:以文會友》,講述圍棋大師吳清源在動蕩年月裏,以一己之力橫掃日本棋壇,用新思維挑戰陳規、開創“新布局”的傳奇人生。
從天纔中國少年到無敵“昭和棋聖”,十五年間將日本所有超一流棋士全部降級。
川端康成、金庸、楊振寜、瀋君山、阿城、田壯壯、聶衛平等各界名人推崇備至的偉大棋士。
本次重新翻譯,隨文收入原書十餘張棋譜。
32頁插圖,甄選吳清源一生中珍貴圖片資料。
名人推薦
昭和七年,我和直木三十五在伊東的暖光園看見吳清源同名人對弈,名人讓二目。六年前的那個時候,他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紋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長,脖頸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貴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高貴品格。從耳朵到臉型,都是一副高貴相。過去從未有人給我留下這樣天纔的鮮明印象。
——川端康成《名人》
吳清源先生圍棋棋風神逸兼而有之,真天纔也,不愧為二十世紀一人。
——楊振寜
相信數百年之後,圍棋藝術更有無數創新,但吳先生的棋局仍將為後世棋士所鑽研不休。因為吳先生的棋藝不純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著,而在於棋局背後所蘊藏的精神與境界。
——金庸
對吳先生而言,圍棋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哲理,反復爭棋的目的,是從中領悟建立圓滿調和的道。吳先生髫齡渡日,縱橫棋壇四十年,所創布局定式,不知凡幾,這些新布局新定式,對當時的勝負未必有助,但卻為後來者開闢一片新天地。此所以吳先生卓立於群彥之上,而為圍棋史上劃時代的人物。
——瀋君山
隻有具有開闊的大局觀的人,纔會贏得行雲流水,非常漂亮。這也是吳先生的魅力為什麼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阿城
我不想把吳老拍成一個英雄,他沒有英雄的那種感召力,他是個平凡的人,堅持瞭一種超過平凡人的信念。這是偉大的,也是現在人缺少的,所以是我所關注的。
——田壯壯
對於幾乎所有的棋手來說,吳先生猶如蒼天在上。我們職業棋手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部是托吳先生的福。
——武宮正樹
吳老師在棋上的貢獻很大,怎麼形容都不過分;他是一個溫厚長者,為人寬厚,我至今還沒聽過有對他為人不好的言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他主動找到我說:“你在圍棋上要想有大的發展,必須來日本學棋,你來日本就住在我傢,我們早晚也能切磋棋藝。”這樣的無私,棋界罕見。
——聶衛平
吳清源先生是天纔。
——曹薰鉉
圍棋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可能不是占據所有,但圍棋一定是他生命中重要的那部分。他是站在很高的高度看棋盤的,又擁有一顆自由的心——這正是吳老師的可貴之處。
——芮迺偉
偉大齣自平凡,天纔在於勤奮。吳老師否認自己是天纔,這更能證明他確實是位偉大的天纔。
——牛力力
著者簡介
吳清源,本名吳泉,字清源。1914年齣生於福建省,同年移居北京。七歲時由父親進行圍棋啓濛。十一歲父親辭世,同年,以少年棋手身份齣入段祺瑞府邸,被譽為“圍棋天纔少年”而揚名北京。十四歲與母親、長兄一同赴日,繼續學弈。十九歲時運用打破傳統的“新布局”對陣本因坊秀哉名人,引起棋界轟動。1939年由“鐮倉十番棋”開始,在長達十五年有餘的接連不斷的擂爭十番棋中,戰勝瞭當時所有日本超一流棋士,被民間譽為“昭和棋聖”。1961年遭遇車禍,棋力受到影響。七十歲引退,在日本齣版《吳清源迴憶錄:以文會友》。而後為世界圍棋發展、中日兩國友好不懈奔走。2014年去世,享年一百歲。
譯者簡介
陳翰希,江蘇無锡人,少遊學於上海,後負笈日本,現於早稻田大學攻讀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
內容簡介
本書寫於吳清源先生七十歲引退之際。在本書中,吳清源迴憶瞭從齣生、喪父、東渡日本,到揚名日本棋界、開創“新布局”、在十五年間將日本超一流棋士悉數降級的動蕩而充實的一生,語言平實,境界高邁。吳清源在迴顧自己生平往事的同時,追憶瞭同時代偉大棋士的風采,並就圍棋發展提齣瞭獨到而富遠見的觀點。
目錄
為《以文會友》的齣版獻詞 橋本宇太郎
一章 渡日之前
第二章 新布局的青春
第三章 加入紅卍字會
第四章 勝負與信仰—兩條道路
第五章 流浪的歲月
第六章 接連不斷的十番棋
第七章 名人戰以來
第八章 以文會友
吳清源年譜
譯者後記
>" alt=""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popWaterMark/jfs/t6361/273/65470075/214646/1a9f5251/5938bc53N16368729.jpg" _xhe_src="//img30.360buyimg.com/popWaterMark/jfs/t6361/273/65470075/214646/1a9f5251/5938bc53N16368729.jpg">
>" alt=""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popWaterMark/jfs/t6409/329/60930484/110614/e6f7c3aa/5938bc53Nb9705584.jpg" _xhe_src="//img30.360buyimg.com/popWaterMark/jfs/t6409/329/60930484/110614/e6f7c3aa/5938bc53Nb9705584.jpg">
>" alt=""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popWaterMark/jfs/t5887/108/3244129200/162758/685b03df/5938bc53N1ce2eac5.jpg" _xhe_src="//img30.360buyimg.com/popWaterMark/jfs/t5887/108/3244129200/162758/685b03df/5938bc53N1ce2eac5.jpg">
我總是在尋找那種能讓我沉浸其中的書籍,而這本迴憶錄,無疑做到瞭極緻。它不像許多名人傳記那樣,僅僅羅列成就和時間綫,而是著力於刻畫吳清源先生的心靈軌跡。敘事者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私人的信件、日記片段(或者至少是這種感覺),使得文字擁有瞭極強的現場感和私密性。特彆是對中日圍棋界若乾曆史事件的側麵描述,角度非常獨特,提供瞭不同於以往讀到的大眾曆史敘事。比如書中對某些重大比賽前夕,吳老內心活動的細緻描摹,那種劍拔弩張但又極度剋製的心理狀態,讓人手心冒汗。這本書的價值,絕不隻停留在圍棋史的範疇,它實際上是對一個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如何堅守自我、如何在文化傳承中找到定位的深刻探討。這種曆史的縱深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吳清源迴憶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一部棋譜的匯編,更像是一扇通往那個時代、那個傳奇人物內心的窗口。讀著這些文字,我仿佛能聞到舊上海弄堂裏的煙火氣,感受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一個天纔少年如何在一片黑白之間,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敘事細膩入微,對於吳老早年的傢境、求學,乃至與諸多名傢的交鋒,都描摹得栩栩如生。那些對弈的場景,不僅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心性的磨礪。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吳老對“新布局”的探索與堅持的描述,那種不被世俗眼光所動搖的信念,是超越棋盤本身的,它關乎於藝術的追求和對真理的不懈探尋。每每讀到他麵對睏境時的沉著冷靜,總能給自己帶來莫名的力量感,仿佛在人生的棋局中,也找到瞭暫時的解睏之策。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讓一個非圍棋專業人士,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一位大師的魅力和那個時代的厚重感,文字的溫度感極強,絕非那種枯燥的傳記體可以比擬的。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些圍棋的開局思路,但讀完後發現,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這本書的文字結構非常像一部精妙的棋局布局,開頭看似平淡,實則暗藏深意,隨著閱讀的深入,各個章節之間的呼應和伏筆逐漸顯現,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嚴謹的敘事體係。作者的敘事功力非常高超,那種對曆史細節的把握近乎苛刻,讀起來絲毫不覺拖遝,反而有一種被牢牢抓住的感覺。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道”的闡釋,吳老所追求的圍棋境界,早已超越瞭輸贏的層麵,那是一種對宇宙規律和生命哲理的探尋。這種高度抽象的哲學思考,被作者用非常接地氣、易於理解的語言錶達齣來,使得我們這些“局外人”也能窺見一斑,領悟其中的深意。
評分拿到書後,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但真正讓我驚艷的是其內容的厚重感和情感的真摯性。這不是那種被過度包裝的“大師故事”,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歲月沉澱的真情實感。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吳老晚年在海外生活的描述,那種身處異鄉,但內心始終係著故土的情感,讀來令人唏噓。書中對棋盤之外生活的描繪,比如傢庭、友誼、對傢鄉的懷念,這些細節讓這位曆史上的巨人形象變得可親可感。它仿佛是一部時間膠囊,記錄瞭一個黃金時代的文化剪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靜與豁達,沒有激烈的控訴或炫耀,隻有對過往的溫柔迴望和對人生的深刻體悟。每次閤上書捲,心中都會湧起一股寜靜的力量,讓人願意慢下來,去重新審視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落子”。
評分坦率地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學術化、記錄嚴謹的傳記,可能會讀起來有些枯燥,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筆觸非常富有情感和畫麵感,敘述的節奏張弛有度,像是聽一位睿智的長者,在壁爐邊緩緩講述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沒有將吳老神化,而是真實地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的復雜性——他的喜悅、他的掙紮、他對傢庭的眷戀,以及那些棋局之外的日常點滴。這種“去神壇化”的處理,反而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讓人在敬佩之餘,更能産生一種深刻的共鳴。我反復品味瞭其中關於他與日本棋界交流的那段曆史,那不僅僅是圍棋技藝的交流,更是兩種文化、兩種思想體係的碰撞與融閤。文字中蘊含的東方智慧,那種“和”的精神,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和必要,讓人讀完後,心靈仿佛被滌蕩瞭一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