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画十六观-入选央视《2013中国好书》
定价:178.00元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301219157
字数:69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南画十六观》荣获: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中宣部、央视、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13中国好书”; 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特等奖 北京国际图书节列入“十本国学经典推荐书目” 《人民日报》、央视“*受欢迎的29种大众读物”之一; 《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艺术好书” 凤凰网读书频道、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座专题推荐; 央视十套读书栏目《中国2013好书大赏》重点推荐。 《南画十六观》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通过倪云林,集中讨论“幽绝”;通过沈周,集中讨论“平和”,等等。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问题的总体表述,引发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南画十六观》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行文流畅优美,富于韵味和意境,适于悦读,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审美享受。讨论真,而自身亦达于美,这是一本好书的境界。另有精装珍藏版,请点击
内容提要
南画者,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本书是作者研究传统绘画的一本新作,通过元明以来十六位代表性画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来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问题。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目录
序言: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一观黄公望的“浑”
一、序:神性与理序
二、真:莫把做山水看
三、全:在山满山在水满水的境界
二观梅花道人的“水禅”
一、“渔父”的话题
二、“隐者”的思路
三、破除“”的价值
三观云林幽绝处
一、幽深
二、幽远
三、幽静
四、幽秀
四观沈周的“平和”
一、落花下的感伤
二、当下即成的感兴
三、心与天游的自得
四、倪和沈:寂寞的江滨和温暖的溪岸
五观文徵明的“浅”
一、听玉
二、往复
三、近物
四、真赏
六观唐寅的“视觉典故”
一、关于视觉典故
二、古典与今典
三、旧迹与真性
四、用事与无事
七观陈道复的“幻”
一“殇”与“觞”
二“景”与“影”
三“病”与“冰”
八观徐渭的“墨戏”
一、画人间戏
二、脱相形色
三、开方便门
四、奏千年调
九观董其昌的“无相法门”
一、真性惟空
二、无法可说
三、懒写名山
四、无纵横气
五、放大光明
六、气韵不可学
十观陈洪绶的“高古”
一、醒石
二、味象
三、缥香
四、寒沽
十一观龚贤的“荒原”
一、忽有山河大地
二、为何总是荒原
三、有生命的笔墨
四、有新意的“画士”说
十二观八大山人的“涉事”
一、“涉事”概念的提出
二、“涉事”的涵义
三、“涉事”与权
四、“涉事”与形
五、“涉事”与真
十三观吴渔山的“老格”
一、渔山老格之建立
二、渔山老格之特点
三、天学与老格
四、渔山老格之于文人画传统
十四观恽南田的“乱”
一、呈现生命真性的“乱”
二、“乱”的悲剧性
三、“乱”之美
十五观石涛的“躁”
一、辟混沌
二、转动静
三、抹烟霞
四、弄恶墨
十六观金农的“金石气”
一、把玩金石
二、参悟净因
三、管领冷香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画院外聘专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这本书,没想到它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你能循着历史的河流向上追溯,向下延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那种“循序渐进”的铺垫,不会让你在短时间内接收过量的信息,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你的理解力自然而然地提高。有些章节深入到对笔墨质感的微观分析,细致到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纸张上的墨痕,而另一些章节则上升到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宏观把握,这种在微观与宏观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本书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称奇,它让你明白,真正的美学,恰恰就藏在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毫厘”之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对“观照自身”的强调。它不只是让你去评判古人的成就,更是引导你去反思当下的自我状态。作者经常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你的内心世界,与你所欣赏的画境,是否有所契合?”这种互动性很强的提问方式,促使读者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都变强了,不仅仅是艺术品,即便是窗外的一棵树,屋檐下的一片光影,我都会不自觉地用书中教导的那些眼光去审视和品味。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具诗意和哲思的方式去度过每一天,真正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读”的那一部分深度体验。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以前总觉得艺术鉴赏是个“圈子里”的事情,门槛高得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叙述方式极其灵活,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比如说,当它讲到某个技法或风格的演变时,会穿插一些与那个时代背景相关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提供了必要的历史佐证,更重要的是,它们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我发现自己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各地考察,他对每一个细节都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关于“留白”的处理,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没画的地方”,而是挖掘了留白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张力,读完之后,我开始学着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和欣赏那些“未尽之意”,这种思维上的拓展,是我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它真正做到了普及艺术,让高雅不再高不可攀。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却又不知从何入手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又带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的外壳吸引住了。翻开内页,那种精心排版的用心立刻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对“好东西”的坚持。内容上,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点像老前辈在茶余饭后跟你娓娓道来的语气,把那些看似遥远和高深的艺术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意境”的探讨,以往总觉得那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和对比,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可游可居”的境界,那种在笔墨之间感受到的气韵流动,仿佛真的能穿透纸面,将我带入到一个宁静的山水之间。读完之后,再去欣赏一些古代画作,那种“看门道”的感觉一下子就上来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能体会到画家寄托的情感和技巧的巧妙之处。它不只是教你“看画”,更像是教你一种“观物”的生活态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生硬的理论灌输都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心动的地方,在于它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温度”。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地陈述事实,而是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深沉热爱和一种近乎呵护的情感。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审美范畴时,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这些比喻往往来自于我们熟悉的日常经验,比如用“呼吸的节奏”来形容线条的起伏,或者用“一壶好茶的余韵”来描绘画面的层次感。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高深艺术的距离。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史或技法,更是在传递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提醒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去发现隐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那种持久的美和韵味。每次合上书本,心里都会涌起一股平静而满足的暖流,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