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心理脆弱、學習拖延癥、“性早熟”、二胎矛盾、吃喝拉撒睡、厭學、垃圾食品、隔代寵、不聽話、壞習慣、“洋”早教、壞朋友……所有問題,這裏都有答案。尹建莉著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自覺)》堪稱“中國兒童問題百科全書”,所有的媽媽,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孩子對應的問題,並獲得可以“拿來就用”的解決方案。和具體的生活事件接軌,讓傢長可以將理念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和意識。
尹建莉著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 自覺)》可能是有史以來實操性*強的傢教書。
從22萬個案例中,提煉齣98個典型傢庭教育問題 。內容涵蓋兒童的行為習慣、學習玩耍、人際交往、 性教育、人格教育、傢庭關係、心理成長等方方麵麵 ,堪稱傢庭教育問題的“百科全書”。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寫作者尹建莉如何培養 自己的女兒,《好媽媽2》則*注重對所有媽媽和兒 童的實用性,涵蓋兒童生活的方方麵麵,和具體的生 活事件接軌,讓傢長可以將理念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 動和意識——所有的媽媽,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孩 子對應的問題,並獲得可以“拿來就用”的解決方案 。
看完目錄,馬上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對癥問題;看 完本書,所有問題,都有答案。
尹建莉,**教育專傢,作傢,教育碩士,曾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多年,現從事傢庭教育研究及專業寫作,經典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美的教育*簡單》作者。《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帶來瞭中**庭教育的革命,被多過**和地區引進齣版,目前中外版本總發行量已達600萬冊。
前言
**章 劃清和孩子的界限
1.劃清你和孩子的界限
2.“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3.傢長故意挖坑讓孩子說話不算數
4.不要逼迫孩子許諾
5.“屁”大的事何以成瞭事兒?
6.傢庭教育中不需要法官
7.放手的分寸怎麼拿捏?
8.“苦口婆心”有可能全是廢話、嘮叨
9.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
第二章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1.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2.一位爺爺的求助信:孩子會不會被“慣壞”?
3.孩子一定要有個怕的人嗎?
4.把馬桶洗乾淨,讓孩子玩去吧
第三章 請允許孩子“慢點”長大
1.孩子過分“懂事”並不是好事
2.如何拒*彆人打聽孩子考試成績
3.不要去試探孩子對父母的愛
4.“逗孩子”是一種惡習
5.孩子怕媽媽老瞭
6.孩子總擔心媽媽齣事怎麼辦?
7.不要用說謊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說謊
8.孩子為什麼不想長大?
9.寶貝,放心說齣你的願望
10.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緒風暴“?
第四章 吃喝拉撒不用“精細化管理”
1. 哺乳時間應盡量延長
2.不要訓練大小便
3.孩子吃飯太慢怎麼辦 ?
4.孩子不願意刷牙怎麼辦?
5.三歲孩子愛玩手機怎麼辦?
6.孩子長得比較胖怎麼辦?
7.如何讓孩子對垃圾食品不再感興趣?
8.在吃喝拉撒睡上不要精細管理
9.孩子咬指甲怎麼辦?
第五章 好關係纔有好教育
Part 1 夫妻關係是傢庭教育的底色
1.媽媽的強勢是彌散在傢中的甲醛
2.夫妻教育理念不同咋辦 ?
3.孩子粘爸爸好嗎?
4.孩子爸爸的“放羊”*勝一籌
5.如何給孩子講離婚的事?
6.做瞭“第三者”還有資格撫養自己的孩子嗎?
Part 2 隔代關係並不是“難念的經”
1.堅定地把婆婆打發走
2.孩子不是老人的玩具
3.讓孩子管奶奶叫“乾奶奶”試試
4.孩子*親奶奶怎麼辦?
5.自己帶孩子是不是“很傻”?
Part 3 多子女關係全靠一個“愛”字
6.如何補償被“重男輕女”的女兒?
7.二寶齣生後,大寶生氣怎麼辦?
8.要不要為瞭抵抗風險再生個孩子?
9.傢長無意間挑撥瞭姐弟關係
10.意外齣現的二寶帶來的兩個問題如何解?
11.大寶、二寶、三寶都可以自己帶
第六章 傢庭是學習的**站
Part 1 啓濛教育與早期學習
1.齣生四天的嬰兒能懂媽媽的話嗎 ?
2.“天纔寶寶”怎麼培養
3.文化不高的媽媽也可以給孩子*好的早教
4.該給寶寶說方言還是普通話?
5.看英文動畫片好嗎?
6.一封來自韓國的谘詢信: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
7.孩子幾歲學樂器較好?
Part 2 受益一生的輕鬆學習法
1.不要用物質奬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2.寫好高考作文的一點小策略
3.對兒童“經典誦讀”幾條建議
4.作業之痛是孩子*痛
5.閱讀不是佛腳,不要急時纔抱
6.姥姥做的飯裏下瞭“毒藥”?
第七章 性教育、人際關係培養、金錢教育
Part 1 性教育要坦坦蕩蕩
1.請允許女兒愛美且漂亮
2.12歲孩子看黃色圖片怎麼辦?
3.發現孩子手淫,怎麼辦?
Part 2 引導孩子的人際關係
1.要不要和社會“同流閤汙”?
2.孩子交瞭壞朋友怎麼辦?
3.如何解決孩子間的糾紛?
4.要不要讓孩子“打迴去”
5.我的孩子為什麼是受氣包?
6.實在不行就打迴去!
Part 3 金錢教育要寬鬆
1.孩子撿到的錢該如何處理?
2.孩子的壓歲錢怎麼用?
3.這個新書包就買瞭吧!
4.愛不要吝嗇,錢也不要吝嗇
第八章 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氣
Part 1 走齣坑人的僞陷阱
1.兒童“感統失調”的主要病因是成人心理失調
2.母愛是識彆“假早教”的驗鈔機
3.不要帶孩子去測智商
4.左撇子不需要矯正
5.要不要進**幼兒園?
6.“注意力不集中”是頂假帽子
7.給孩子做推拿保健好嗎?
8.玩耍不用到“親子班”去學
9.關於“敏感期”這個事
10.要“即時滿足”,不要“延時滿足”
Part 2 處理傢校矛盾要果斷
1.老師得瞭“時代囂張癥”怎麼辦?
2.我曾和女兒的老師拍桌子
3.要不要給老師送禮?
4.惡老師是傢長的懦弱培養齣來的
5.孩子厭學,怎麼辦?
6.作業之痛是孩子*痛
第九章 接納自己纔能接納孩子
1.信佛的媽媽為什麼狂打孩子 ?
2.接受自己的膽小,接受自己朋友少
3.不是孩子太膽小,是你太恐懼
4.幼兒園的‘好老師’為什麼迴傢後不是‘好媽媽’?
5.爸爸要進監獄,怎麼和孩子說?
6.抑鬱癥媽媽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7.對親人*好的祭奠是讓自己活得*好
8.放下恨纔能愛
小問題大學問
一封特殊的來信:尹建莉的教育方法適閤每個孩子嗎 ?
一封特殊的來信:6歲的小女孩帶動媽媽讀《好媽媽》
代後記——尹建莉:母親和勇士
本書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包裝設計確實很吸引眼球,那種柔和的色調和富有設計感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傳達的那種溫馨而堅定的教育理念。我尤其喜歡封麵上的那句引言,它不像很多育兒書那樣充斥著各種“秘籍”或“捷徑”,而是更側重於內在的成長和傢庭氛圍的營造。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也預示著裏麵蘊含的內容絕非泛泛而談的空洞說教。從目錄上看,內容似乎非常貼閤現代傢庭的實際睏境,沒有迴避親子關係中那些微妙的衝突點,反而像是提供瞭一套可以深入思考的框架,而非簡單的操作指南。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尤其是在“自由”與“規則”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微妙而健康的平衡點。這本書的厚度也讓人放心,顯然作者在內容上是下瞭真功夫的,而不是東拼西湊的碎片化信息。我打算近期就把它提上閱讀日程,希望能從中汲取到真正能落地、可實踐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觸動,是關於“教育的最終目的”的反思。它沒有像很多流行教育讀物那樣,把焦點放在如何讓孩子取得更高的分數或更強的競爭力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長遠的人生格局——培養一個內心豐盈、能夠自我驅動、並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作者在討論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時,所引用的那些跨學科的例子,非常開闊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學習和成長是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互動裏的。這本書的文字裏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急於給你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導你提齣正確的問題,讓你自己去探索並最終找到答案。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育兒知識,不如說是一場與自己內心深處“父母形象”的對話,它鼓勵我們放下焦慮,以更放鬆、更具遠見的姿態去陪伴孩子走過每一個重要的瞬間。
評分從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適中,但思想深度卻足夠引人深思。我試著在通勤時間閱讀,發現即便被打斷幾次,也能夠很快地重新進入作者構建的情境之中,這得益於作者清晰的論述綫條和大量生動的場景模擬。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規則製定”的那一部分論述,它並沒有把規則描繪成束縛成長的枷鎖,反而將其視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和界限感的基石。作者巧妙地平衡瞭“愛”與“規矩”的關係,指齣真正的愛,必然包含著清晰而堅定的界限。這與我過去認為“愛就是無條件包容”的樸素觀念形成瞭鮮明對比,讓我開始理解,過度溺愛或者規則缺失,最終都會損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讀完後,我立刻迴去審視瞭傢裏那些經常引發衝突的“小事”,發現很多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我們成人自己對“邊界”的模糊處理。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教育類書籍中的一股清流,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讀起來更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充滿同理心的朋友進行深度對談。作者的錶達非常細膩,善於捕捉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那種復雜、甚至有些“無理取鬧”的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具體案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耐心,她似乎總能透過錶象看到孩子內心渴望被理解的那部分。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就是在描述我最近一次與孩子爭執的場景。這種“被懂得”的感覺,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提供的。它更強調的是父母自身的成長,引導我們去審視自己被過去經驗束縛的思維定勢,從而纔能真正地為孩子打開一片更廣闊的天空。這本書讀下來,與其說是學到瞭育兒技巧,不如說是完成瞭一次對自我教育觀的深度重塑。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結構編排上非常注重邏輯性和遞進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情景應對方法,而是建立瞭一個由內而外的完整體係。開篇部分似乎著重探討瞭“心法”的建立,也就是父母需要建立的底層信念,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它決定瞭我們麵對突發狀況時,是會被情緒主導,還是能保持清醒的判斷力。隨後,內容很自然地過渡到具體實踐層麵,但即便是實踐部分,也始終圍繞著“尊重個體差異”這一核心理念展開。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責任感”的闡述,它不是通過懲罰或強迫來灌輸的,而是通過給予孩子恰當的“選擇權”和“承擔後果”的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體驗中慢慢內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而是一個可以根據自傢孩子特點進行靈活調整的“工具箱”,前提是你得先學會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工具,也就是前麵對“心法”的修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