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C17获奖作品集》
正式出炉开售
强势插播春节热档!
100余位GDC17工作团队1年心血
7093件参赛作品
15位国际评委严苛甄选
当代华人设计界最具代表性与启发意义的
352件佳作
历时3个月编辑,震撼面世!
640P
×
352件获奖佳作
——————————————
▼
GDC 17共收参赛作品7093件,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全球范围的15位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及专业方向的顶尖设计师组成评审团,对全部参赛作品给予筛选,经过极为仔细、慎重乃至激烈争辩的评审过程,共352件作品获得入围,在入围作品中,共产生11 个最佳奖、37 个提名奖、15个评审奖。
100余位GDC17工作团队
×
1整年心血叠加
——————————————
▼
全部GDC获奖作品集,是GDC组委会、工作团队及所有参与、支持GDC的伙伴们,共同的成果呈现。
3个月高强度编辑
×
6次整书打样
×
10款跨界材质尝试
——————————————
▼
除去内容干货满满,这本书本身的编排,都是一件让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从内容组织、版面构建到整体设计,每一细节均匠心呈现。
纸张的使用、材料的融合、印刷方法的穿插、突破纸张平面性的多维度空间设计表达,营造出立体的、富有有温度的,丰富的阅读体验。
全书装帧设计则由知名设计师潘焰荣先生操刀,内容编辑由刘永清先生、吴宝先生等伙伴担纲,全部责编辑团队自11月起夜以继日高强度奋战,以极尽苛刻的标准,将352件重量级佳作,呈现为一本美轮美奂的书。
视觉传达、时代主张
信息介质、多维呈现
———————————————
▼
今天,平面设计的疆域已空前拓展,我们必然站在更广域的声场,探讨时代的演变与设计的价值。
四个关键词构成了GDC17获奖作品的甄选标准:视觉传达、时代主张、信息介质、多维呈现。既是GDC17策展主题,更为回应当下平面设计的根本性问题:
什么样的设计,是好设计?这个时代,设计的价值及外延何在?
这些作品中,无论出自名满业界的资深大咖,还是崭露头角的在校学生,几乎每一件,都指向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它鲜活地发生着,立体而多元,新锐而丰富,我们将清晰地触摸到这一强烈的时代脉动,并有机会以此切入,解码新时期平面设计趋势,搭建一个更当代的、面向未来的设计价值标准。
GDC17国际评审团
——————————————
▼
平面视觉类评审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质感,触感温润而高级,配合着精致的烫金工艺,将书名“GDC17 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几个关键元素衬托得熠熠生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趣味。翻开书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实且不反光,使得印刷的色彩能够得到最真实的还原。尤其是那些获奖作品的展示页,色彩的层次感和细节的锐度都让人惊叹,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设计师的创作笔触。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更像是一种仪式感的开端,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对设计殿堂的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印证了书中探讨的“时代价值的标本”的含义——好的设计,无论载体如何,都应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艺品。合上书本,它沉甸甸的分量,诉说着其中蕴含的无数个日夜的打磨与思考,是视觉传达领域值得珍藏的实体载体。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设计价值”的全面审视,它不仅仅是满足设计师的职业需求,更是对所有关注视觉文化和当代艺术的读者具有极高的启发性。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设计力量的成熟与野心。它不像一些设计书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最直观、最震撼的视觉成果说话。这种直给的力量,更具说服力。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高强度的设计史速成课,同时也被激发了自己去创作、去思考“我能为这个时代留下什么”的创作冲动。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在于它捕捉并固化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那些最具恒久魅力的视觉瞬间。
评分从纯粹的视觉冲击力来看,某些作品的叙事张力和情感穿透力是极其强大的。有一组系列海报,虽然细节我已经记不全了,但那种强烈的对比色和极简的符号运用,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持久的记忆锚点。这说明好的平面设计,其力量远超信息传递,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和本能反应。我特别欣赏那些在极度约束(例如,单色、网格限制)下依然能迸发出无限创意的设计方案,这体现了设计师对形式语言的绝对掌控力,他们深谙“少即是多”的哲学。这本书汇集了在严格的评审标准下筛选出的精英,因此每一页都充满了设计的张力,读起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仿佛也参与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
评分初次浏览这些作品集时,最令人震撼的是其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文化底蕴。它所呈现的并非是孤立的、漂浮在空中的“酷炫”设计,而是与中国的社会脉络、地域文化、乃至当代议题紧密交织的视觉语言。我注意到一些作品,它们巧妙地运用了传统图腾或民间艺术元素,但处理手法极其现代化、克制而有力,成功地实现了“古为今用”的最高境界。这种设计,不仅仅是解决了客户的问题,更是对民族审美体系进行了一次有力的现代阐释和激活。读着那些随附的简短说明(即便没有深入阅读),也能感受到每一件作品背后设计师们试图与时代对话的雄心和智慧。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当代设计生态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本土创意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锚定自己的文化坐标,并发出独特而清晰的声音。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标本”这个词的深层含义。这些获奖作品,被定格在了2017年这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它们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快照和审美参照系。它们如同琥珀中的昆虫,被清晰地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优秀作品的集合,更是一份关于“什么在当时被认为是顶尖”的社会学观察报告。通过对比不同领域(比如信息图表、品牌识别、书籍装帧)的设计趋势,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当时设计思潮的主流走向,以及哪些议题最能触动大众的情感神经。这种对时间切面的捕捉能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设计手册范畴,具有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它让我们得以回顾过去,从而更好地预判未来设计的演进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