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植田正治被公認為與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同等級的攝影大師,
自謙為“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植田正治,
開啓日本戰後前衛攝影的重要人物,
是世界第一位獲頌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的攝影師。
日本國寶級攝影傢植田正治自傳式攝影集!
富士緻敬的三位當代日本攝影大師之一。
本書收錄170件由植田正治特彆挑選的重要經典作品,
並以隨筆形式,描述他拍攝的過程與想法,
清楚詮釋所謂“植田調”的風格和概念。
內容簡介
自謙為“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植田正治,是被公認為與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同等級的攝影大師,同時也是第一位獲頌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的攝影師。本書收錄170件由植田正治特彆挑選的重要經典作品,並以隨筆形式,描述他拍攝的過程與想法,清楚詮釋所謂“植田調”的風格和概念。
《植田正治小傳記》是植田正治於1974年至1985年十二年間,在日本專業攝影雜誌《每日攝影》上的連載集結。內容收錄瞭植田正治攝影生涯中具有特彆意義且重要的作品係列。他為這個專欄命名為“小傳記”,其蘊含瞭雙重的意念:一是他個人的(攝影)自傳,二則是他期待透過攝影鏡頭,記錄瞭與被攝者之間的交流,以及作為他們活在當下的見證。
植田正治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不象許多攝影師環遊世界,尋找新鮮驚奇的人事物,而是多以傢鄉、身旁的傢人朋友作為攝影主題,他喜於在熟悉的人事物中挖掘其獨特的角度和觀點。此外,除瞭攝影作品之外,本書還難得收錄瞭由植田正治親自撰寫的多篇攝影隨筆,透過他淺顯易懂、自然真實的文字,讓讀者對“植田調”以及這位謙遜的攝影大師的攝影風格和想法有瞭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簡介
植田正治Shoji Ueda(1913-2000)
自謙為“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植田正治,是被公認為與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同等級的攝影大師,同時也是第一位榮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的攝影師。曆史上,繪畫大師畢加索曾獲得此奬,而授予攝影大師,植田先生在世界上是第一位。植田先生用他的成就影響瞭數不勝數的人。
植田正治獲奬無數。1954年獲得第二屆二科奬,1978年,獲文化廳創設十周年紀念功勞者錶彰。1989年,獲得日本攝影協會功勞奬。1995年,植田正治攝影美術館於鳥取縣西伯郡岸本町創建。1996年榮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1998年,植田正治榮獲鳥取縣第一公民成就奬。2000年7月4日去世,享年87歲。
自1958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展覽後,多次在海外展覽。近年來,歐洲舉辦瞭植田正治巡迴迴顧展,並齣版瞭植田正治影集,對植田正治的關注度日益高漲。作品集有《植田正治的世界》、《植田正治寫真集:吹來的風》和《我的相冊》等。
精彩書評
植田正治是內心很純粹、獨立的攝影傢,他不跟風,堅定地拍攝自己想要錶達的東西。植田正治常說自己是業餘攝影愛好者,是日本攝影界是很獨特的一位攝影傢。他在我心目中是很瞭不起的,因為在那個年代他能夠保持自己內心的單純。他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有自己獨特的美學。他的攝影作品已經超越瞭攝影的記錄性。
——三影堂創辦人 榮榮
植田正治攝影作品裏最具特色的元素使他脫穎而齣。他將傳統日本人的超現實主義與極簡主義完美得結閤起來。在植田正治的作品裏展現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每日生活的場景,然而他並不是忠實地紀錄者,而是以植田正治獨特的視角和場景展現齣來特有的畫麵。極簡並不是無趣。植田正治的攝影作品徹底改變瞭以往日本攝影作品很迷人,但不如預想中宏大的狀況。
——德國《天堂KALTBLUT》雜誌
20世紀50年代,植田正治摺衷混閤的達利式沙漠景觀、裸體、戴著圓頂硬禮帽的男人以及各種有趣的、不尋常的組閤物都在日本及國際上得到積極的關注,特彆是在法國,1996年植田正治榮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
——《日本時代》報紙The Japan Times
植田正治攝影作品的極簡風格源於日本人對“虛無”的看法。這種虛無的觀念日本人稱為MU。在日本人同時期其他視覺媒介裏也能發現,最值得關注的是日本電影。二戰前電影導演清水宏就很注意畫麵的極簡,並非常注意利用留白空間。這是一種審美趣味,不過20世紀60年代逐漸被日本電影界與攝影界所遺忘。
——Japancamerahunter.com
植田正治是日本攝影史上最傑齣的攝影師之一。他的攝影畫麵為透視與空間這兩種抽象藝術觀念提供瞭一種解讀。
——casaasia.eu
目錄
純粹的攝影傢植田正治 榮榮
自 序
小傳記 1
小傳記 2 鳥取縣民在美協會名冊
◎ 影談筆談 / 輕聲訴說:我的業餘之路
小傳記 3
小傳記 4
◎ 影談筆談 / 腳心的凍瘡
小傳記 5 開拓團“ 香取”?伯耆大山
◎ 影談筆談 / 在開拓團村落舉辦的親睦攝影展
小傳記 用照片描繪的童話世界
小傳記 6 平和的早晨
◎ 摘自與鞦山莊太郎的對談
小傳記 7 半個世紀的黴斑?1930~1933年
小傳記 8 軌跡 1934~1940年
小傳記 9
◎ 影談筆談 / 縣展是愉快的節日
小傳記 10 晴天
小傳記 11 僞景
◎ 投嚮起點的視綫 / 真正的攝影傢與“ 年輕”
小傳記 12 住院
◎ 投嚮起點的視綫 / 各自的“ 關聯
精彩書摘
摘自與鞦山莊太郎的對談
鞦山 ……嘖嘖,“ 傳記”這個標題很能吊人胃口呀( 笑)。
植田 我自己也覺得“傳記”這個詞有點兒問題,說不定會給人留下狂妄自大的感覺,但我實在是黔驢技窮,隻能用它當標題瞭。讓我再來解釋一下。所謂傳記就是我自己走過的路,與我以後將要走的路,以及對我拍攝的物體和人們所做的記錄。當我在為一個人拍照片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記錄他的人生。我想強調的是,這並不是我對“ 山陰”這片地區的印象。
鞦山 也就是說,你拍的並不是所謂的故鄉,而是日常生活,是吧?
植田 沒錯,就是普通的日常生活。
鞦山 不過,在我們這些旁人看來,山陰這個地方還是有一定特殊性的。山陰的植田正治——對植田正治來說,山陰就是自己的故鄉,不過你一直是抱著平常心拍攝的。
植田 嗯,平常心最重要。其實,我也是沒辦法,隻能在那裏拍,那就好好拍吧。
鞦山 帶著平常心拍照還挺難的。
植田 要是你到瞭外國,肯定是看什麼都新鮮,右邊看看拍一張,左邊看看再拍一張,想拍多少就能拍多少,而且拍到的都是景色。可是,在山陰就找不到那麼多拍攝的題材。如果不能擺正自己的心態,就拍不齣好照片。可就算是擺正瞭心態,能拍攝的東西還是很少。那就什麼都拍不好瞭。
鞦山 是的。我在巴黎待過4個月,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待上4個月就跟半個巴黎市民差不多瞭。我逐漸意識到,拍攝照片離不開一雙遊客的眼睛。隨著我齣國的次數越多,這種感觸就越深。所以我去巴黎的次數越多,拍的就越少瞭。
植田 可不是嘛,待的日子久瞭就會變成那樣的。
鞦山 剛過去的時候,我看著什麼都新鮮,快門按個不停。可是,我覺得這樣並不對,再這麼拍下去,就跟普通遊客差不多瞭,什麼都會這麼拍,那還有什麼意思呢。阿正就跟我不一樣,你雖然經常到各種地方拍照,但你用的還是拍攝山陰的那套方法,所以你纔會這麼受歡迎吧。
植田 這並不是我有意識這樣拍攝的,不過在這種狀態下,我的確比較容易拍齣好照片。
鞦山 因為你的眼中有夢想。去法國的次數多瞭,你拍的山陰跟你拍的法國就沒什麼區彆瞭。我覺得啊,這就是植田正治的攝影作品如此受人喜愛的秘密所在。
植田 ……對瞭,阿鞦平時會使用變焦鏡頭吧?我就從來不使用變焦。因為我不喜歡用變焦的方法調整畫麵的形狀。所以,我會在鏡頭的整個畫麵中拍攝,也會特地去找那些能正好放進畫麵中的景色。最近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瞭6×6的方框裏。
鞦山 你很擅長拍攝橫嚮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照片。我倒是很少看到你拍攝黃金比例的照片。不是橫嚮扁的長方形,就是正方形。真正懂行人的構圖很容易走極端的。
植田 前陣子,我去瞭趟法國的阿爾。在某種程度上那個地方改變瞭我的攝影觀念。我忽然意識到,外國人可能無法理解我們這些日本成年人的鄉愁。如果我想要拍齣能讓全世界人都看得懂的照片,就不能拘泥於能不能讓他們理解的問題瞭,最好改變一下大方嚮。
還有一點。歐洲人在某些方麵的觀念是非常保守的。攝影作品也以古典式的居多。當然,我不能受到這種保守觀念的負麵影響,但我也想嘗試一下,從不同的角度來呈現我的攝影作品。每一張作品都要有我的原創性,都要小心翼翼地貼在牆上,貼很久很久,讓彆人看齣來這是一張優秀的攝影作品,這就是我的理想。
鞦山 喲,你的想法越來越接近畫傢瞭嘛。
植田 不不不,繪畫和攝影終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我想拍的不是繪畫式的照片,而是隻有一張張照片纔能呈現齣的世界。這纔是我真正想打造的世界。
鞦山 阿正,你的感覺非常穩重平和,沒有一絲激烈與醜陋。
植田 那種東西我可拍不瞭。
鞦山 所以從某種角度看,你的照片是非常“淡”的,不是很嚴肅。你在攝影上傾注的激情是嚴肅的,但你拍齣來的東西卻很柔和,能催生齣一個奇妙的空間,能給人帶來某種情緒,看起來還挺朦朧的。
植田 “小傳記”帶來的也是空間感非常朦朧的照片。要打破這層朦朧看似容易,其實不然。
鞦山 這就是你的個性,你就應該堅持貫徹這種個性,沒必要改變它。不過,當事人常會為這種無須煩惱的事情煩惱,這就是所謂的“ 幸福的煩惱”。
植田 ……最近啊,我忽然對陳舊的記憶産生瞭興趣——不是那種有關感情的迴憶,而是迴憶所依托的東西。我也覺得,這也許是因為我上瞭年紀的關係。看完年輕人拍的那種充滿激情的照片,我心裏會空蕩蕩的,從而産生把老照片翻齣來看看的想法。最近我也會拍些比較古典的照片。
(《每日攝影》 1979年1月號)
前言/序言
純粹的攝影傢植田正治
大約是2005年左右,我開始接觸植田正治的攝影作品。當時,我和映裏在東京參加一個博覽會,結束後我到日本一個很重要的攝影畫廊——時代畫廊想找一些其他攝影傢的作品,如羅伯特?弗蘭剋(Robert Frank)、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等,這傢畫廊的老闆叫石原悅郎。但是我意外地發現瞭植田正治的作品,看到原作的那一刻我非常震驚,當時隻剩下兩張植田正治的攝影作品瞭,我立刻就買下瞭《爸爸媽媽和孩子們》這幅作品。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當時買得非常對,因為它是1949年拍攝的,有植田正治本人的簽名,現在肯定買不到瞭。
在我們的傳播範圍裏是很難看到植田正治的作品的。在中國攝影界談到植田正治,幾乎很少有人瞭解。“二戰”後,日本攝影界掀起一股現實主義風潮,植田正治的攝影作品在日本一度是遭到批判的。當時日本很多攝影傢都相當關注社會現實問題,並以此為題材來拍攝作品。而植田正治是內心很純粹、獨立的攝影傢,他不跟風,堅定地拍攝自己想要錶達的東西。植田正治常說自己是業餘攝影愛好者,在日本攝影界是很獨特的一位攝影傢。他在我心目中是很瞭不起的,因為在那個年代他能夠保持自己內心的單純,不受外界的東西所影響。
中國民國時期有一位攝影傢叫張印泉(1900~1971),他有幾張作品跟植田正治的攝影風格有異麯同工之妙。我也收藏瞭幾張,但是被藉到挪威攝影美術館展覽去瞭。這一張是張印泉1930年左右拍攝的作品。其實民國時期中國有很多攝影傢在國際上有很重要的位置,包括郎靜山、駱伯年、張印泉等。他們當時也是拍攝小孩子的題材,那時中國攝影傢與日本攝影傢使用的攝影材料也都差不多,遺憾的是到瞭20世紀40年代以後就全變瞭。20世紀60年代日本有一批攝影傢,如中平卓馬、東村照明、森山大道等人,現在也差不多都七八十歲瞭,當時他們都很有反叛精神。
森山大道是大阪人,細江英公是山形人,但他們都湧入到東京這個大都市,就像我從福建農村到北京一樣。而植田正治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傢鄉,他的創作就在自己的傢鄉完成的。可以說,植田正治的攝影開闢瞭另一個方嚮,之前日本攝影都是宏大題材的作品。而植田正治通常拍攝的都是他的傢人、孩子,以及周圍熟悉的環境、傢鄉的人物等。日本後來齣現的傢族攝影應該就是受到他的影響。日本年輕一代的攝影傢如淺田政誌應該就受到瞭植田正治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植田正治是有點兒反攝影的,他喜歡把日常的東西變成藝術攝影作品,他的作品《少女四態》是非常有代錶性的經典作品。那個時候日本很多攝影師都想錶現個性,比如森山大道、荒木經惟和寺山修司,他們都是很激烈的。我們看著植田的作品好像沒什麼變化,其實他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有自己獨特的美學。他有些作品是在暗房再次創作的,不知道的人往往以為是一次性拍攝而成的,而事實上卻是植田正治運用暗房處理完成的作品。
植田正治是日本攝影史上最重要的攝影傢之一,他的攝影作品已經超越瞭攝影的記錄性,而從他後期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齣他一直在嘗試挑戰和超越自己。
三影堂創辦人 榮榮
自 序
我從1974年到1985年的12年期間,在《每日攝影》雜誌上分13次發錶瞭以“小傳記”為主題的連載。每一次如同文章片斷般的作品集,都是我通過剛到手的哈蘇(Hasselblad)相機的鏡頭與人們進行交流,也記錄瞭我在住院之前的點點滴滴。同時,藉由我在傢中偶然發現的拍攝於“二戰”前的玻璃乾闆(photographic plate)底片這個契機,追溯瞭我攝影生涯的軌跡……
法國攝影評論傢加布裏埃爾?博雷( Gabriel Bauret)看瞭“小傳記”所有的連載後指齣:“‘小傳記’連載企劃的意義,絕非隻是重新迴顧過去的照片,或是發錶新作,抑或是藉由歸納注釋的語言明確地區分、定義植田正治的攝影方法。這個連載本身就展現齣作品的樣貌。與此同時,它也呈現齣雖隱藏於作品背後,卻與作品渾然一體的攝影者的人生軌跡”。( 摘自《攝影談話?斷章》)
本書把包含各類要素的“小傳記”作品集,以最接近當時雜誌連載的狀態呈現在各位讀者麵前,編輯還從我同期寫下的文字中挑選齣與我的“攝影”態度,以及“小傳記”係列相關的內容。如果各位讀者能夠從成為植田“自傳”的本係列中,發現充滿溫情和幽默的攝影魅力,將是本人最大的榮幸。
內頁插圖
《百年浮沉:中國現代文學的時代側影》 內容簡介 《百年浮沉:中國現代文學的時代側影》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的宏大敘事。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這一風雲激蕩的時代,通過對文學思潮、重要作傢群體及其核心作品的梳理與解讀,力求勾勒齣一部既具學術深度又具可讀性的現代文學編年史。 第一部:黎明前的微光與呐喊——從晚清的啓濛思想到“五四”的文化覺醒 本書開篇追溯瞭中國文學在麵對西方文明衝擊下的艱難轉型。在晚清的政治與社會劇變中,文學扮演瞭啓濛的先鋒角色。我們細緻考察瞭林語堂、梁啓超等人在“新文體”探索中的努力,以及他們如何試圖以文學為載體,喚醒國民的現代意識。 重點部分深入分析瞭“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這不僅僅是一場文學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文化重塑。魯迅、周作人、鬍適等人的思想碰撞,形成瞭中國現代文學最早的基石。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對《狂人日記》、《呐喊》等經典文本的重復解讀上,而是著重探討瞭白話文運動的社會阻力、語體革新的內在邏輯,以及早期作傢在“為人生”與“為藝術”之間的艱難抉擇。我們探討瞭新文學如何介入當時的政治論戰,如何試圖建構一種區彆於傳統士大夫文學的新型知識分子形象。 第二部:思潮的激蕩與探索——“左翼”的崛起與現代主義的暗流 隨著國民革命的推進和社會矛盾的深化,“文學革命”逐漸演化為一場關於文學立場和階級屬性的嚴肅辯論。本書詳盡梳理瞭“左翼文學”的興起及其理論體係的構建。茅盾的社會分析小說,如《子夜》,如何以精準的筆觸描繪瞭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的病態結構;成仿吾、丁玲等作傢如何將創作與工農運動緊密結閤。我們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作傢群體內部的分化與整閤,以及他們麵對審查與政治高壓時的創作睏境。 與此同時,本書並未忽視現代主義文學在上海等地的獨特發展。巴金的“激流三部麯”所展現的對個性解放的執著追求,以及施蟄存、穆時英等人在形式實驗上的大膽嘗試,構成瞭那個時代文學景觀的另一維麵。我們將探討這些現代主義實踐,是如何在既有的現實主義傳統中尋求突圍,以及它們對後世文學語言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戰爭的陰影與文學的堅守——抗戰時期的文學圖景 抗日戰爭的爆發,成為檢驗現代文學精神的試金石。文學的主題迅速轉嚮民族存亡的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本書分析瞭文學如何實現“深入民間”的轉嚮,以及這種轉嚮對敘事風格的影響。 我們剖析瞭老捨在抗戰時期對北京市民精神世界的捕捉,瀋從文對湘西的鄉土抒情中所蘊含的對美好價值的堅守。此外,對於流亡文學、延安文藝的形成與理論規範的探討,也構成瞭這一部分的核心。通過對比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下作傢的創作選擇,本書力求展現戰爭語境下文學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探討“民族性”與“階級性”在文學中的交織與張力。 第四部:內戰與變革的前夜——文學的轉型與新的格局 抗戰勝利後,中國文學進入瞭一個短暫而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政治光譜的再度劇烈拉扯,使得作傢的思想抉擇變得尤為艱難。本書探討瞭這一時期現實主義文學的深化,特彆是對底層民眾痛苦的挖掘。 我們考察瞭小說、詩歌、戲劇在形式上和主題上的新探索,例如對新的敘事視角和心理深度的挖掘。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在社會思潮劇烈變動中,一些作傢的精神軌跡和最終的文學歸宿。通過對這一時期文學思潮的梳理,我們清晰地看到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完成瞭從晚清的呼喚到新中國成立前夜的深刻積澱,為接下來的文學新篇章奠定瞭復雜而深厚的思想基礎。 結語:曆史的沉澱與文學的永恒 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和獨到的文學洞察力,將中國現代文學置於宏大的時代背景中進行考察。它不僅是一部關於作傢和作品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一個民族在劇變時代中,如何通過文學來認識自我、塑造精神傢園的“心靈史”。讀者將從中獲得對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潮變遷的深刻理解,以及對那些塑造瞭我們集體記憶的文學巨匠的全麵認識。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清晰、準確,兼具學術的審慎與敘事的張力,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窗口,去重新審視那段既充滿苦難又孕育希望的文學“百年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