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重整案例解析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法律实务法律书籍

上市公司重整案例解析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法律实务法律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延岭,赵坤成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上市公司重整
  • 并购重组
  • 公司法
  • 资本市场
  • 证券法
  • 法律实务
  • 案例分析
  • 规范运作
  • 重组实务
  • 公司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09174
商品编码:13373975554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524
字数:76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上市公司重整案例解析
定价 120.00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刘延岭,赵坤成 主编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524
字数 760000
ISBN编码 9787519709174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公开信息从9大板块对现有的50个上市公司重整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事实梳理、理论探讨、改革建议,是迄今为止*全的上市公司重整案例信息工具书。实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可从书中获得不同维度的信息和数据;债权人、投资人等重整参与者可从书中获取有利于完成其角色职责的相关思路和启发;已陷入困境或有陷入困境之虞并正在寻求走出困境之路的上市公司,也可从本书获得有益的启迪。  

作者介绍

  刘延岭,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任国际破产协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副会长。曾参与起草《企业破产法》,是《企业破产法》实施后率先将重整制度运用于解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实践者之一。先后承办宝硕股份、华源股份、长航凤凰、上海超日、舜天船舶等上市公司重整项目近20起,在上市公司重整业务领域实践经验丰富。曾获北京市"十佳律师"及北京市"优秀律师"等荣誉,并在2015年被《亚洲法律概况》评选为中国"领先律师"。


  赵坤成,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任国际破产协会会员、北京市破产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企业破产法》实施后,早从事重整业务的律师之一。先后担任新太科技、深信泰丰、中国科健、深中华等10余家上市公司重整案件管理人或重整专项法律顾问,在上市公司及其他大型企业重整业务领域经验丰富。曾作为主要撰稿人参与主编《破产重整·困境上市公司复兴新视野--以审判实务研究为中心》《破产审判前沿问题研究》等著作。




关联推荐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信息量大。作者对50家重整的上市公司中与重整有关的全部信息进行了集中收集,诸如,重整受理法院、受理时间、重整管理人、是否采用债务人自行管理、重整计划的主要内容、表决通过情况、法院批准情况等。

  二是解析维度广。作者对50家重整的上市公司中与重整有关的全部信息,从近10个专业维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析,诸如,公司基本情况、重整基本情况、资产负债情况、重整计划主要内容、债权人会议情况、出资人会议情况、重整计划批准情况、重整计划执行与监督情况、与重整相关的重大资产重组情况等。

  三是对上市公司重整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上市公司重整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归纳,并对筛选出的若干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新颖见解。

  四是对上市公司重整操作规则的补充与完善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实践出真知,理论化规则。对上市公司重整实践的总结,为重整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素材,也为重整操作规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法理依据。

 

 
目录


*一篇数据分析
一、上市公司重整信息采集
二、上市公司重整信息分析
第二篇理论研究
*一章上市公司重整的申请及审查
一、上市公司重整案件的申请模式
二、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材料
三、法院审查受理的基本流程
四、法院的主要审查事项
第二章上市公司重整债权分类、调整与受偿
一、债权分类
二、债权调整
三、债权调整方案的司法实践
四、债权受偿方案的司法实践
五、债权分类、调整与受偿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三章上市公司出资人权益调整
一、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必要性
二、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方案设计
三、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的表决机制
四、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的表决方式
五、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的公平性判断
六、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的执行难问题
七、利益平衡原则下出资人权益与债权人利益保护展望
第四章上市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强制批准
一、上市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强制批准的法律基础
二、上市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强制批准的必备要件
三、上市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强制批准审查的基本原则
四、上市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可行性的重点审查
第五章上市公司重整涉及的证券监管
一、上市公司重整的证券监管主体
二、上市公司重整的证券监管规则
三、上市公司重整证券监管的完善与建议
第六章上市公司重整涉及的信息披露
一、上市公司重整期间信息披露主体
二、上市公司重整期间信息披露核心内容及要求
三、上市公司重整期间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建议
第七章上市公司重整程序与重大资产重组的衔接
一、重整程序与重大资产重组的区别及联系
二、重整与重大资产重组衔接相关问题分析
三、重整与重大资产重组衔接的实践模式
第三篇案例梳理
案例一河北宝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155)
案例二沧州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22)
案例三兰宝科技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631)
案例四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670)
案例五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03)
案例六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925)
案例七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688)
案例八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561)
案例九北亚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05)
案例十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242)
案例十一星美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892)
案例十二焦作鑫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719)
案例十三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A股600094,B股900940)
案例十四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180)
案例十五承德帝贤针纺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200160)
案例十六广西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556)
案例十七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28)
案例十八丹东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498)
案例十九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217)
案例二十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57)
案例二十一光明集团家具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587)
案例二十二深圳市深信泰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034)
案例二十三咸阳偏转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697)
案例二十四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818)
案例二十五辽源得亨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99)
案例二十六广东盛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030)
案例二十七创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787)
案例二十八上海华源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57)
案例二十九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557)
案例三十四川方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757)
案例三十一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78)
案例三十二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035)
案例三十三西安宏盛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817)
案例三十四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145)
案例三十五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462)
案例三十六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677)
案例三十七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820)
案例三十八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017)
案例三十九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972)
案例四十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751)
案例四十一江苏中达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074)
案例四十二青海贤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381)
案例四十三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520)
案例四十四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506)
案例四十五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015)
案例四十六深圳新都酒店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033)
案例四十七新疆亿路万源实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145)
案例四十八江苏舜天船舶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608)
案例四十九川化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155)
案例五十云南云维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25)
第四篇法规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节选)(2013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节选)(2014年修正)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节选)(2014年修订)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节选)(2014年修订)
关于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2期)的通知(节选)
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的通知(节选)




在线试读


  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破产法》,废止了1986年制定的《企业破产法》,初步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市场化体系的破产法律制度。该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10年,对我国市场经济法制的健全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企业破产法》的亮点之一是规定了重整制度,建立了企业挽救机制。伴随《企业破产法》的实施,上市公司重整这一新生事物也在中国诞生。截至本书付梓之际,全国共有5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整,且全部重整成功,实现了良好的法律调整结果和积极的社会效果。

  众所周知,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本质特征是其公众性,是上市公司股份对社会公众的公开发行和公开交易,上市公司的所有重要信息必须全面如实披露,必须接受证券交易规则和上市规则的规制,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基于上述特征,上市公司的重整与其他企业相比虽然具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资源优势,但法律问题的解决和利益的公平权衡也就显得异常复杂和艰难。上市公司重整事关众多社会出资人权益的保障,事关众多性质不同债权人的公平清偿,事关困境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维系及盈利能力的恢复,事关上市公司上市资格的维持和证券交易的活跃,事关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重整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事关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对上市公司有关重整措施的协同调整。这些因素加大了重整工作的难度。

  面对上市公司重整中的复杂因素和艰难环境,从事破产法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各位"破人",借鉴各国立法、司法与实践经验,在重整实践中不断解决难题、努力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重整案件的审理法官和重整管理人,面对各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在缺乏实务案例经验的情况下,一步步探索、积淀、创新,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经过诸多上市公司的重整实践,逐步建立起日臻严谨、明晰的重整实务工作规则。10年的重整实践为规则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基础素材,而规则的逐步完善又为上市公司的重整提供了制度保障。上市公司的重整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与之相应,重整规则也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必然会处于不断的变革、发展与完善中。10年来,上市公司重整的理论研究者、规则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从各自的职业视角和工作职责,为上市公司重整的创新发展和健康运行不断贡献着智慧与经验。

  《企业破产法》实施已满10周年。经过10年的实践检验,破产法制度设计中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规定需要进行修订与完善,尤其是重整制度作为挽救债务人企业重要的渠道,应当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应当如何规范调整出资人权益,法院应当如何审查批准重整计划草案,各项制度如何更好地适用于上市公司的重整,迫切需要我们汲取实务经验进行系统的反思与研究,以对破产法及上市公司重整规则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对破产法及上市公司重整制度进行系统总结、补充与完善时,同样离不开破产法的丰富实践与实务经验的支撑。在50家上市公司重整中,金杜律师事务所参与了其中30余家的工作,是承办上市公司重整案件多的中介机构。金杜律师事务所在上市公司重整一线担任"操盘手"即重整管理人或上市公司重整顾问,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做好各项实务工作的同时,金杜律师事务所的破产重整团队也在不断地梳理、思考、研究上市公司重整中的各种理论与实务难题,并将其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专门课题研究,形成较有分量的成果,汇入《上市公司重整案例解析》一书,为上市公司重整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贡献。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信息量大。作者对50家重整的上市公司中与重整有关的全部信息进行了集中收集,诸如,重整受理法院、受理时间、重整管理人、是否采用债务人自行管理、重整计划的主要内容、表决通过情况、法院批准情况等,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借由本书从不同视角、不同需求查阅相关信息。

  二是解析维度广。作者对50家重整的上市公司中与重整有关的全部信息,从近10个专业维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析,诸如,公司基本情况、重整基本情况、资产负债情况、重整计划主要内容、债权人会议情况、出资人会议情况、重整计划批准情况、重整计划执行与监督情况、与重整相关的重大资产重组情况等。读者可根据各自研究与工作的需要,在本书中获得具有针对性且有比较意义的充分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并在实践工作中借鉴。

  三是对上市公司重整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上市公司重整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归纳,并对筛选出的若干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新颖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市公司重整领域实务研究的空白,同时,为其他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在此领域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拓展了研究思路。

  四是对上市公司重整操作规则的补充与完善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实践出真知,理论化规则。对上市公司重整实践的总结,为重整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素材,也为重整操作规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法理依据。《上市公司重整案例解析》一书,在对上市公司重整实践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解析的同时,在对其中重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基础上,对上市公司重整操作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上市公司重整案例解析》的两位主编--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刘延岭律师和赵坤成律师,诚挚邀请我为本书作序。盛情难却之下,粗略翻阅了本书,书中既有破产法的理论分析,更有对司法实践经验与规则的总结,尤其强调对上市公司重整程序各种实务操作的规范与指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感觉书有所值,于"破人""破事"亦有益。本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重整实践,深化上市公司重整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重整的操作规则,无疑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欣然,是以为序。



金融市场监管与公司治理:变革时代的法律视角 书籍定位: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全球及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演变脉络、核心挑战,并结合前沿的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士及学者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和实务指导。全书聚焦于金融风险的识别、预防与化解,以及现代企业在强监管环境下的合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塑与挑战 第一章 危机后的反思与监管范式转移 本章追溯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经历的根本性转变。详细阐述了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等方面的核心要求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落地的过程,探讨了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Bs)额外资本要求的政策逻辑。内容涵盖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跨境监管协调方面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结构性障碍,特别是对于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边界界定和工具选择。 第二章 衍生品市场与场外交易(OTC)的合规化 深入剖析了场外衍生品市场透明度提升的全球努力,包括《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与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令II》(MiFID II)在集中清算、交易报告和中介机构监管方面的具体规定。本章细致梳理了衍生品合约的标准化进程、中央清算对手方(CCP)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其对系统重要性的再评估。此外,探讨了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优化衍生品结算和抵押品管理的可行性及监管上的潜在风险点。 第三章 科技金融(FinTech)的监管沙盒与创新边界 本章聚焦于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态的颠覆性影响及其引发的监管真空。系统梳理了各国监管机构采用的“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模式,分析其实施效果与局限性。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信贷决策、风险定价中的应用所涉及的算法公平性、模型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的法律要求。对于加密资产、稳定币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法律定性、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FT)义务的延伸,提供了跨司法管辖区的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金融市场特有的监管结构与实践 第四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集中化与协同 本章详述了中国在2023年新一轮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后,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及新设立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能划分与协同机制。重点分析了“一行两局一会”到“一委一行一局一会”的转变,对持牌金融机构、非银机构及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穿透性要求。阐明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新的监管框架下的优先地位及其操作细则。 第五章 跨境资本流动与外汇管理的前沿问题 本章聚焦于中国在保持金融开放与维护资本账户可兑换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实践。详细解析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制度的优化,以及“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法律框架和风险隔离措施。深入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跨境投融资业务的合规性审查要点,特别是对外债登记、跨境担保等外汇管理实务的最新要求。 第六章 金融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路径 本章是针对金融数据合规的深度剖析。系统讲解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在金融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具体适用,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跨境传输的法律边界。重点讨论了金融机构在面对监管检查时,如何构建内部数据治理体系,如何履行数据泄露的报告义务,以及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内在矛盾。 第三部分:现代公司治理:合规、内控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董事会结构、问责机制与商业道德 本章超越传统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探讨在强监管和股东积极主义背景下,董事会应如何重构其职能。细致分析了独立董事的实质性作用,重点阐述了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D&O)责任保险的最新发展和免责条款的有效性。结合境内外案例,剖析了“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在不同文化和法律体系下的具体内涵,强调了商业道德准则在预防重大合规风险中的预防性作用。 第八章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集成化转型 本章强调内部控制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合规职能,而是融入企业战略的集成性管理工具。详细介绍了“三道防线”(Three Lines of Defense)模型的最新发展与实际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流程挖掘、持续审计)提升内控的自动化水平和有效性。对于反腐败、反舞弊(FCPA、UK Bribery Act等国际准则的借鉴)的内部调查程序和报告机制,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指南。 第九章 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的法律驱动力 本章将ESG标准置于公司治理的战略核心。分析了气候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的落地情况,以及监管机构如何通过强制性披露推动企业关注气候风险。探讨了“漂绿”(Greenwashing)行为的法律界定与潜在的证券欺诈风险。对于社会责任(S)维度,重点分析了供应链透明度、人权尽职调查(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的法律约束力。 结论:面向未来的韧性金融体系构建 总结当前金融市场面临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互联性,强调监管的未来趋势是更具适应性、前瞻性和全球协同性。本书建议,企业应将合规视为战略资产而非成本中心,通过前瞻性的法律风险管理和卓越的公司治理,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中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市场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深入的行业研究报告,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于煽情的叙述,但它所蕴含的知识和洞见,足以让每一个对上市公司运营和资本市场感兴趣的人受益匪浅。从“上市公司重整”到“并购重组”,再到“规范运作”和“法律实务”,每一章节都像是在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领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客观,以事实为基础,以案例为支撑,仿佛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严谨的学术探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案例的剖析,比如一些历史上争议较大、处理难度极高的重组案例,作者都能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给出令人信服的解读。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会告诉你“别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让你自己形成判断。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实务工作者,我一直对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法律风险管理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正好契合了我的需求。在“法律实务”部分,作者以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解析了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和重大资本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难题。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关联交易的合规性审查”以及“重大资产重组中的法律尽职调查”的详细阐述。前者剖析了关联交易的潜在风险,如利益输送、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并提供了判断关联交易公允性的具体方法。后者则系统地介绍了法律尽职调查的各个环节,包括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债权债务、知识产权、合同履行等,以及如何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法律风险。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法院判例和监管机构的处罚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复杂多变的法律环境中为我们指明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工具书,尤其是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这个版块,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专业功底。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反垄断审查”和“股权激励”这两块内容。在并购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和合并,往往会触及国家反垄断的红线。书中对近年来一些重大的并购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分析了监管机构的审查重点和审批尺度,并给出了相应的合规建议。这对于正在考虑进行并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另外,关于并购后的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书中也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强调,成功的并购不仅仅是资产的合并,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留存和激励。书中列举了多种股权激励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朴实无华了,一股浓浓的学术研究风扑面而来,让我一开始还在犹豫是否要打开它。拿到手后,翻了几页,发现它的排版也相当的“硬核”,密密麻麻的文字,一个个案例的细节罗列,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正不厌其烦地向初学者讲解着复杂的理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上市公司重整”的那部分,作者似乎对整个流程了如指掌,从企业出现经营困境的早期信号捕捉,到债务人与债权人的谈判策略,再到法院的审查与裁定,每一步都分析得鞭辟入里。尤其是某个知名房企的重整案例,书中对导致其走向重整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详细解读了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让我对重整这种“涅槃重生”的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尽管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法律条文和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语言风格却意外地清晰,即使是对法律不太熟悉的我,也能凭借着其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逐渐理解那些晦涩的概念。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的书籍,而是真正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培养一种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章节,对于任何一家希望长久经营、稳健发展的上市公司而言,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者在这一部分,并非简单地罗列监管规则,而是从公司治理的源头出发,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如何有效防范信息披露违规的风险,以及如何处理好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责关系。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的讨论,作者通过分析多个案例,揭示了独立董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提升独立董事履职能力和独立性的建议。此外,在“内幕交易防范”方面,书中不仅解释了法律法规,还深入分析了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内幕交易的认定情形,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给企业敲响了警钟,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