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藝術概論
定價:72.00元
作者:北京電影學院《藝術概論》編委會
齣版社:中國電影齣版社
ISBN:9787106045753
字數:
頁碼:40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藝術概論》主要內容包括:何為視覺文化、視覺文化的理論來源與發展背景、視覺文化語境下的電影、作為媒介與文化的攝影、何為美學、西方經典美學思想及其發展等。
目錄
章 藝術的本質
節 藝術的起源
第二節 藝術的本質
第二章 藝術的分類
節 建築藝術
第二節 音樂藝術
第三節 舞蹈藝術
第四節 繪畫藝術
第五節 雕塑藝術
第六節 書法藝術
第七節 文學
第八節 戲劇藝術
第九節 當代藝術
第十節 公共藝術
第十一節 時尚與消費藝術
第三章 藝術的觀念
節 西方藝術的觀念
第二節 中國藝術的觀念
第三節 當代藝術的觀念
第四章 藝術的思想、方法與流派
節 思想、方法與流派概念解讀
第二節 古典主義
第三節 浪漫主義
第四節 現實主義
第五節 現代主義
第六節 後現代主義
第五章 藝術與美學
節 何為美學
第二節 西方經典美學思想及其發展
第六章 藝術與文化
節 藝術與日常生活
第二節 藝術與宗教
第三節 藝術與政治
第四節 藝術與哲學
第七章 電影、攝影與視覺文化
節 何為視覺文化
第二節 視覺文化的理論來源與發展背景
第三節 視覺文化語境下的電影
第四節 作為媒介與文化的攝影
第八章 藝術的鑒賞與批評
節 藝術鑒賞
第二節 藝術批評
第三節 藝術批評的當代轉嚮
作者介紹
文摘
《藝術概論》:
二、藝術的考古學問題
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展,特彆是新的科技手段的運用,現代人的訪古足跡愈行愈遠,對古人類早期遺跡的發現,在時間上不斷刷新紀錄。大量舊石器時代遺跡的發現,也讓已知的人類早的藝術活動從中石器(細石器)時代,嚮前推進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即大約公元前100萬年到公元前兩三萬年之間。考古學傢在世界各地發現瞭大量人類早期活動的痕跡,眾多藝術品相繼被發現。這一時期的藝術主要是洞穴岩壁繪畫和雕刻創造。
1834年,法國人布勞伊萊在一處古代洞穴中發現瞭骨塊,在骨塊上有利器刻畫的兩隻鹿,造型真實,形象準確,甚至在鹿身上還刻畫瞭脊梁骨和細密的鹿毛。另一處考古發現——帕可·麥奴努洞窟也是的早期藝術活動遺址,洞穴中的造型獨特的作品《手印》引發瞭藝術考古領域的轟動。
其後發現的大量早期洞穴繪畫,主要分布在法國南部的法蘭剋和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布利亞地區。這些壁畫以錶現大型食草動物為主要內容,手法質樸粗獷,綫條簡練有力,陰影關係明顯,色調以黃、黑、紅、褐為主,在今天看起來,頗有後期印象派作品的特徵,藝術感和裝飾性格外強烈。
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於公元1879年由考古學傢桑特拉及其小女兒首次發現。洞穴岩壁和洞頂處畫有數十頭體量碩大的食草動物,如野馬、公牛、鹿等,尺寸從一米到五米,具有驚人的視覺衝擊力。藝術史傢推測,其畫法是先在洞壁上描畫齣動物的綫條輪廓,再依次塗上礦物色彩。所畫的動物,無論是受傷的還是奔跑的,造型姿態都十分逼真生動,而且,繪畫者還巧妙利用石壁的自然凹凸起伏形成瞭很強的立體感。阿爾塔米拉洞穴繪畫體現瞭古人自覺而嫻熟的繪畫技巧,這一洞穴被稱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
另一處早期藝術遺跡,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則被譽為“史前盧浮宮”。這一處遺跡的發現充滿戲劇性:1940年,法國西南部道爾多尼州鄉下的幾個孩子帶著狗在追捉野兔,突然野兔不見瞭,緊迫的狗也不見瞭,孩子們這纔發現野兔和狗跑進瞭一個山洞,他們帶著電筒和繩索也進入洞中,發現瞭一個龐大的原始畫廊。畫廊的“展廳”是一條長百米的洞穴隧道,盡頭為一接近圓形的空間。在被藝術史傢稱為《野牛與人》的作品裏,齣現瞭美學化的人類古老的屠宰場景。牛被利器剖腸破肚,牛轉頭對屠殺者怒目而視,近處躺著因搏鬥而受傷的狩獵者,旁邊散落著一根鳥形的投擲器。整幅繪畫用簡潔的綫條勾勒而成,人物和鳥等體積較小的造型使用瞭符號式的簡潔圖形,而野牛則輔助瞭較多復雜的技法,牛毛使用瞭細密而精緻的排綫,以製造細節和陰影。排綫的使用,錶明瞭古人類已經掌握瞭從形象觀感轉變到繪畫語言的技法和思維。《馬》是另一幅傑作,畫在洞穴的中央位置。馬匹的體型巨大,腹下有奔跑的小馬,具有很強的動態感。但藝術史傢注意到,畫麵的構圖顯然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寫實,因為馬匹之間的比例經過瞭誇張,大小差彆巨大,類似兒童繪畫中的“心理感知比例”。與今天的職業繪畫觀念相比,這幅畫處於某種半成熟狀態,從中可以窺見繪畫觀念和技法演變的蛛絲馬跡。《中國馬》畫的是某種類似中國濛古馬種的馬匹,這匹馬正處在懷孕期,可能不是狩獵的戰利品,而更像是放養之物。藝術史傢推測,這一題材可能與原始的傢畜飼養活動有關,畫作很可能與祭祀有關,通過繪畫祈求繁衍旺盛。令人稱絕的是,畫麵雖以金黃色為主,但這一色彩存在密度上的細微層次,從而製造瞭精緻的陰影關係,使造型具有立體感。馬鬃以黑色錶現,與金黃色形成鮮明的撞色對比。人類這種關於顔色的視覺心理學,一直延續到今天,在美術、設計等視覺領域隨處可見。
對於岩洞深處的這些早期藝術遺跡,藝術考古領域普遍認為它們體現瞭生産的剩餘,即不再具有舊石器早期物品的單純實用性和粗糙感,非實用性是其顯著特點。以洞穴遠端的繪畫為例,這些繪畫位於幽暗處,並非日常活動能及,隻有點燃篝火纔能看到。選址也經過精心考究,選擇的是末端具有開闊空間的洞穴,它顯然具有保存或藏匿貴重物品的優勢,因而畫作可能與嚴肅而神聖的巫術活動有關。
……
序言
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具批判性的視角,而它在“藝術與權力/意識形態”的交織分析上,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沒有將藝術描繪成一個純淨的、超脫於世俗的理想國,而是毫不避諱地探討瞭藝術贊助人、國傢意識形態乃至市場機製對藝術創作的塑造和規訓作用。這種不粉飾太平的態度,使得我對藝術的理解更為成熟和全麵。例如,它在分析某些特定曆史時期的官方藝術時,那種冷靜而又不失洞察力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工具性。這種“去神聖化”的處理,反而讓真正的藝術精神在煙塵中更加閃耀。對於想要深入瞭解藝術品背後的社會張力與權謀博弈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分析工具是非常有價值的。它成功地將藝術史的知識點提升到瞭社會學和政治學的交叉層麵,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奉為經典的“神作”。
評分這本厚重的《藝術概論》初捧上手,便給人一種莊重而紮實的感覺。我作為一個對藝術領域充滿好奇的初學者,希望能通過它係統地建立起對藝術的整體認知。首先,它在宏觀敘事上的鋪陳極為引人入勝。它沒有直接拋齣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而是像是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漫步。從史前洞穴壁畫的神秘光影,到古希臘雕塑中對人體黃金比例的極緻追求,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光影與透視法的革命性突破,作者們似乎將藝術史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而非簡單羅列事件。我特彆欣賞它在闡述不同藝術門類——比如音樂、文學、視覺藝術——是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人類審美體係時的那種細膩筆觸。這種梳理讓我意識到,藝術絕非孤立存在,而是時代精神的投射與迴響。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迴味那些關於“美感産生機製”的探討,那種試圖用理性之光去捕捉非理性創造力的努力本身就充滿瞭藝術性。對於想打下堅實理論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起點,它既有學院派的嚴謹,又不失對藝術魅力本身的激情謳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體現瞭編委會深厚的教學經驗。它沒有將所有理論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瞭一種遞進式的學習路徑。初讀之下,你可能會被其中龐大的信息量所震撼,但一旦沉下心來,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是按照“是什麼(概念界定)— 為什麼(曆史語境)— 怎麼樣(錶現手法)”的邏輯層層遞進。例如,當介紹到某個具體藝術流派時,它會首先明確其核心美學原則,然後追溯其産生的社會土壤,最後再細緻分析其在材料運用和形式結構上的創新之處。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迫使讀者跳齣“看熱鬧”式的審美體驗,轉而進行結構化的思考。我發現,這種學習方式特彆適閤我這種需要建立清晰知識體係的人。它不僅教會瞭我“看藝術”,更重要的是,教會瞭我“分析藝術”的方法論。雖然有些章節涉及的哲學思辨較為深奧,需要反復揣摩,但正是這種“需要思考”的過程,纔真正讓知識內化,而不是像白開水一樣流過,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
評分說實話,我對很多理論書籍的耐心總是有限,但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讀起來竟然齣乎意料地順暢。它的魅力在於,它不是一本純粹的“藝術史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本引導性的“思考手冊”。比如,在討論到“現代性”對藝術觀念的衝擊時,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描述流派更迭,而是深入剖析瞭技術進步(如攝影術的發明)如何解放瞭繪畫,使其從模仿自然的桎梏中掙脫齣來,轉嚮對內在世界的探索。這種“因果關係”的揭示,極大地增強瞭知識點的粘性。我個人尤其喜歡它在涉及當代藝術部分的處理方式,它沒有草草收尾或流於錶麵評價,而是嘗試搭建起一個理解後現代藝術復雜語境的腳手架。閱讀這些章節時,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與文本進行一場智力上的辯論,試圖消化那些看似矛盾卻又邏輯自洽的藝術現象。書中的圖例(雖然在純文字評價中無法詳述具體內容)的選取也非常巧妙,總能精準地佐證其論點,讓抽象的概念瞬間具象化,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沉浸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或許是它在技術層麵對不同媒介特性的探討上所展現的細緻入微。它不像許多概論書籍那樣,將繪畫、雕塑、電影等藝術形式簡單地歸類為“造型藝術”或“時間藝術”,而是深入挖掘瞭每種媒介的“本體論”——即它們各自獨有的限製與無限可能性。譬如,對於電影藝術的討論,它似乎不僅僅停留在敘事層麵,而是著重分析瞭光影、剪輯、景深這些純粹電影語言如何獨立於故事內容,形成其自身的審美效果和情感衝擊力。這種對“媒介特性”的尊重,對於我們今天這個多媒體爆炸的時代來說,尤其具有指導意義。它讓我明白,不同的工具決定瞭不同的錶達邏輯。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接受圖像的觀眾,而是有瞭一套工具箱,可以去辨識、拆解和欣賞不同藝術形式背後的匠心獨運,這對於任何想從事或深入瞭解藝術創作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