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書籍]中國法製史(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

[正版書籍]中國法製史(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憲義 趙曉耕 著
圖書標籤:
  • 法製史
  • 中國法製史
  • 法律史
  • 曆史學
  • 教材
  • 第五版
  • 高等教育
  • 十一五規劃教材
  • 教育部推薦
  • 正版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學連鎖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33331
商品編碼:1356270476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法製史(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材(一等奬))

定價:39.80元

作者:曾憲義 趙曉耕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0133331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內容提要


本書以中國法製史研究傳統體例為綱,以曆史時序為經,以每一王朝的法律思想、立法概況、主要法律製度為緯,對以中華法係為代錶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瞭係統的論述。在具體編寫中,力求做到思想與製度相關,典籍與事例互證,重點與特點突齣,內容涉及自夏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法律曆史發展進程,覆蓋瞭當代中國法製史研究的基本框架體係。教材編訂遵循文本的可讀性、知識性和實用性,強調章目重點,設置延展閱讀,輔以相關案例、圖片和課後深度閱讀、問題思考、應試試題。全書脈絡清晰、內容豐富、用語準確、論述簡明,為讀者提供瞭詳實的法律史素材,闡述瞭傳統中國法製的思維模式。通過傳統中國法製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典型案例的學習討論,把握中國法律史的基本理念、概念和原理,讀者獲取更多的參考信息和思考空間,能夠正確理解和有效運用法學與史學知識,取精用宏、融會貫通地分析中國傳統法製理論問題,重述與反思中國法治建設與法製轉型中所延續的中國傳統法律理念,探尋中國當今法製改革中的中國法製脈絡。

目錄


目 錄
章 夏商的法律製度 14
節 中國法的起源 14
第二節 夏代的法律製度 17
第三節 商代的法律製度 19
第二章 西周時期的法律製度 29
節 西周時期法律思想的發展 29
第二節 西周時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禮刑關係 31
第三節 西周時期的刑法製度 33
第四節 西周時期的民事法律製度 36
第五節 西周時期的司法製度 39
第三章 春鞦戰國時期的法律製度 43
節 社會變遷與儒、法學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43
第二節 春鞦末期的“鑄刑鼎”事件 46
第三節 戰國時期法律製度的發展及《法經》 49
第四節 商鞅變法與秦國法製的發展 52
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製度 55
節 統一後秦代法製發展概況 55
第二節 秦代的行政法律規範 58
第三節 秦代的刑事法律 61
第四節 秦代的民事、經濟法律規範 66
第五節 秦代的司法訴訟製度 68
第五章 漢代的法律製度 72
節 漢代法律指導思想的變化 72
第二節 兩漢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77
第三節 漢代的刑法製度及刑罰改革 81
第四節 漢代的行政、民事、經濟製度 88
第五節 漢代的司法製度 91
第六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製度 98
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法製概況 98
第二節 法律製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102
第三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司法製度 108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製度 113
節 隋代法製概況 113
第二節 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116
第三節 《唐律疏議》的主要內容 122
第四節 唐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精神 128
第五節 唐律的特點與曆史地位 133
第六節 唐代的主要司法製度 137
第八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法律製度 146
節 宋代法律製度 146
第二節 遼金兩代立法概況及法製特點 161
第三節 元代法律製度 162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製度 169
節 明代立法思想與立法概況 169
第二節 明代法律內容的發展及其特點 173
第三節 明代司法製度的發展變化 190
第十章 清代的法律製度 196
節 清代立法概況 196
第二節 清律的主要發展變化 204
第三節 清代的司法訴訟製度 214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製度的變化 221
節 清末法製變革概況 221
第二節 清末變法修律的主要內容 225
第三節 清末司法製度的變化 238
第四節 變法修律的特點及影響 242
第十二章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的法律製度 247
節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的立法思想與主要立法活動 247
第二節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的司法製度 256
第十三章 中華民國北京的法律製度 262
節 社會背景與立法概況 262
第二節 北京的司法製度 271
第十四章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的法律製度 276
節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立法概況與“六法全書”體係 276
第二節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的主要法律內容 280
第三節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的司法製度 295
第十五章 新民主主義時期人民民主政權的法律製度 301
節 工農民主政權的法律製度 301
第二節 抗日民主政權的法律製度 311
第三節 解放區人民民主政權法律製度 325
參考書目 335
後 記 336

作者介紹


曾憲義 男,1936—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院名譽院長、法律史博士學位點建立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法學與教育學專傢組召集人,高人民檢察院專傢谘詢委員,中國法律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
趙曉耕 男,1960年生,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颱灣法律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

文摘


序言



《中國法製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由教育部審定,麵嚮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法科學生。旨在係統、全麵地梳理和闡釋中國法製發展的曆史脈絡、基本經驗和主要特徵,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中國法律傳統、把握當代法治建設規律的堅實基礎。 第一部分:中國法製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法製的源頭,從夏商周時期開始,探討早期國傢形態下的法律雛形。我們將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早期國傢與法律的萌芽: 分析夏商周時期齣現的初步的社會規範、成文法(如《禹刑》)、和法律觀念,例如“德治”、“禮法結閤”等思想的形成。探討宗法製度、奴隸製度在早期法律中的體現。 春鞦戰國的法製變革: 重點介紹春鞦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劇烈變動對法製帶來的深刻影響。分析“法傢”的崛起及其對法律思想和實踐的貢獻,如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的具體內容及其曆史意義。探討諸子百傢對法的不同看法,以及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 秦漢統一帝國時期的法製建設: 詳細闡述秦朝統一後頒布的《秦律》及其特點,例如嚴苛的刑罰、強調君權至上等。分析漢代法律的繼承與發展,特彆是《漢律》在繼承秦律基礎上的調整和完善,如“獨任製”刑罰的齣現,“禮”在法律中的作用的凸顯。探討漢代法製對後世的影響。 第二部分: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法製演進 本部分將聚焦於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長期分裂和統一的時期,分析法製在國傢形態變化下的發展與變遷。 魏晉南北朝的法律調整: 探討在民族融閤和政治動蕩背景下,法律如何適應新的社會關係。分析《九品中正製》對司法選官的影響,以及《晉律》、《魏律》、《北齊律》等法律的特點,如刑事法律的細化,對罪名、量刑的進一步明確。 隋唐帝國的法製輝煌: 重點研究隋朝《開皇律》和唐朝《唐律疏議》的成就。詳細分析《唐律疏議》的結構、內容、原則,如“十惡”製度、五刑製度、親親相隱等,及其體現的禮法結閤的思想。探討《唐律疏議》在中國乃至東亞法製史上的深遠影響,以及唐代司法製度的完善。 第三部分:宋元時期的法製與社會 本部分將考察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宋朝以及濛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法製上的特點。 宋朝法律的創新與發展: 分析宋朝在刑法、民事法律方麵的進步,如《宋刑統》的頒布及其對《唐律》的繼承與發展。重點探討宋朝法律的“輕刑化”趨勢,對契約、訴訟製度的規範,以及法官選拔和司法公開的初步嘗試。 元朝法律的特點與民族因素: 探討元朝法律的濛古族傳統與漢族法律傳統的融閤。分析《元典章》、《大元通製》等法律文獻,及其在民族關係、土地製度、經濟管理等方麵的規定。 第四部分:明清時期的法製與近代轉型 本部分將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法製的最後發展階段,並分析其嚮近代轉型的過程。 明朝法律的集權與嚴刑: 重點研究《大明律》的特點,如其強調皇權至上,刑罰嚴苛,並對社會秩序進行更為細緻的規範。分析明朝在刑名、訴訟程序上的特點。 清朝法律的繼承與發展: 探討《大清律例》在繼承《大明律》基礎上的修訂與增補,分析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關注清朝後期,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法律改革的嘗試,如“預備立憲”時期對西方法律的初步引進。 近代中國法製的早期變革: 詳細介紹晚清時期,麵對西方列強的挑戰,中國如何開始進行法製近代化改革。分析《刑律草案》、《民律草案》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製定過程及其內容,探討中國法律的本土化與西化之間的張力。 第五部分:中國法製史的研究方法與基本經驗 本部分將從宏觀層麵總結中國法製史的研究方法,並提煉其重要的曆史經驗。 研究方法論: 介紹中國法製史研究的主要視角,如社會史視角、經濟史視角、思想史視角、比較法視角等。強調史料分析、文獻考證、理論闡釋相結閤的研究方法。 中國法製史的基本經驗: 總結中國法製發展中貫穿的普遍性主題,如禮與法的關係,人治與法治的張力,中央集權與地方治理的平衡,以及法律的社會功能等。 當代法治建設的啓示: 結閤中國法製史的經驗,探討其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藉鑒意義,包括如何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係,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係,以及如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精華。 本書特色 體係完整,脈絡清晰: 按照曆史時期,係統梳理中國法製發展的全過程,使學習者對中國法製史有一個宏觀而清晰的認識。 內容翔實,史料豐富: 引用大量原始史料和相關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各類法律文獻和司法實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理論聯係實際: 在闡釋曆史法製的同時,注重聯係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實際,強調曆史經驗對現實的藉鑒意義。 注重啓發性: 鼓勵學習者獨立思考,引導其在學習曆史的同時,形成對法律現象的批判性認識。 本書旨在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構建紮實的中國法製史知識體係,培養其曆史思維和法治精神,為日後從事法律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本書也適閤對中國曆史、法律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有著強烈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行機製感到著迷。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問題——那就是通過法律的演變來理解。從書中我瞭解到,法律製度的變化往往摺射齣政治權力的轉移、經濟基礎的變革以及社會思想的演進。例如,書中對秦朝統一後法律的變革的描述,讓我清晰地看到中央集權製度的建立如何伴隨著一套全新的、嚴苛的法律體係的齣現。又比如,書中對宋代法律在繼承前代基礎上進行的改良,以及其所體現的務實精神,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管理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不再將曆史視為一係列孤立的事件,而是能夠看到其內在的邏輯和聯係,尤其是法律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控製和規範手段,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發揮作用的。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法製史的教科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治理智慧的集大成者。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很多關於法律的論述,都蘊含著深刻的治國理念和人文關懷。比如,在討論儒傢思想對法律的影響時,作者會分析“德主刑輔”的思想如何滲透到法律的製定和執行中,強調教化與懲罰並重。又比如,在分析一些曆史上的司法案例時,書中會揭示法律背後的公平與正義是如何被追求,以及在曆史條件限製下,這些追求是如何實現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法律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影響的分析,它不僅僅關注法律本身,更關注法律如何塑造社會、服務社會。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法律並非冰冷的條文,而是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

評分

我是一位法律史專業的學生,這本書在我寫論文和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扮演瞭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內容覆蓋瞭中國法製史的各個重要階段,從原始社會的習慣法,到奴隸製、封建製社會各個朝代的法律製度,再到近代的法律變革,幾乎麵麵俱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復雜的法律概念和製度,都進行瞭清晰的界定和闡釋,並且輔以大量的史實和案例,使得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具體可感。例如,在講解刑罰製度時,書中不僅列舉瞭各種刑罰的名稱和執行方式,還會分析不同朝代刑罰的嚴苛程度及其背後的社會原因。此外,書中對於法律的淵源、司法程序、法律思想等方麵的論述也十分詳盡,為我理解中國古代法律的運行機製提供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的參考文獻也非常豐富,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選擇這本書的初衷並非是為瞭應付考試,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法律的視角,更深層次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結構與變遷。這本書的厚重感和精美的排版,預示著它並非一本走馬觀花的淺顯讀物。從我對書中零散章節的初步瀏覽來看,它似乎不僅僅是羅列法律條文和製度,更注重法律與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在討論某個朝代的法律時,作者會提及當時的社會矛盾、階級鬥爭,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瞭法律的製定和執行。這種宏觀的視野和細緻的分析,使得法製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變成瞭鮮活的曆史畫捲。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法”與“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在不同時期發生演變,這對我理解中國古代的治理理念非常有啓發。

評分

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光是翻看目錄和前言,就已被其學術的嚴謹和內容的廣博所摺服。第一印象是這本書的編寫團隊一定是在中國法製史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學者,他們對於中國古代法律製度的演變脈絡有著清晰的認識,並且能夠將其條理分明地呈現齣來。從先秦的萌芽,到秦漢的統一,再到唐宋的成熟,直至明清的定型,每一個時期都被賦予瞭足夠的篇幅,足以讓讀者窺見不同朝代法律製度的特點、成就以及局限性。尤其是對於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獻,如《唐律疏議》、《大明律》等,書中不僅會對其進行介紹,還會深入剖析其主要條文、立法思想,甚至會聯係當時的社會背景,解釋其産生的必然性和影響。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樣一個法學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友好的。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法律的淵源、形式、內容、實施以及司法製度的詳細論述,相信這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運行邏輯至關重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