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中国法制史(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

[正版书籍]中国法制史(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宪义 赵晓耕 著
图书标签:
  • 法制史
  • 中国法制史
  • 法律史
  • 历史学
  • 教材
  • 第五版
  • 高等教育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教育部推荐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学连锁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3331
商品编码:135627047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制史(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定价:39.80元

作者:曾宪义 赵晓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013333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法制史研究传统体例为纲,以历史时序为经,以每一王朝的法律思想、立法概况、主要法律制度为纬,对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具体编写中,力求做到思想与制度相关,典籍与事例互证,重点与特点突出,内容涉及自夏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法律历史发展进程,覆盖了当代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系。教材编订遵循文本的可读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强调章目重点,设置延展阅读,辅以相关案例、图片和课后深度阅读、问题思考、应试试题。全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用语准确、论述简明,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法律史素材,阐述了传统中国法制的思维模式。通过传统中国法制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典型案例的学习讨论,把握中国法律史的基本理念、概念和原理,读者获取更多的参考信息和思考空间,能够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法学与史学知识,取精用宏、融会贯通地分析中国传统法制理论问题,重述与反思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制转型中所延续的中国传统法律理念,探寻中国当今法制改革中的中国法制脉络。

目录


目 录
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 14
节 中国法的起源 14
第二节 夏代的法律制度 17
第三节 商代的法律制度 19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29
节 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 29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31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33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36
第五节 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3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43
节 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43
第二节 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46
第三节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 49
第四节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52
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55
节 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55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58
第三节 秦代的刑事法律 61
第四节 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66
第五节 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68
第五章 汉代的法律制度 72
节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 72
第二节 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77
第三节 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 81
第四节 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 88
第五节 汉代的司法制度 91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98
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 98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102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108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113
节 隋代法制概况 113
第二节 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116
第三节 《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122
第四节 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128
第五节 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133
第六节 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 137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146
节 宋代法律制度 146
第二节 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161
第三节 元代法律制度 162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169
节 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169
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173
第三节 明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190
第十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196
节 清代立法概况 196
第二节 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204
第三节 清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214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221
节 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221
第二节 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225
第三节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238
第四节 变法修律的特点及影响 242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的法律制度 247
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的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活动 247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的司法制度 256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北京的法律制度 262
节 社会背景与立法概况 262
第二节 北京的司法制度 271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的法律制度 276
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立法概况与“六法全书”体系 276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的主要法律内容 280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的司法制度 295
第十五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301
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301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311
第三节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 325
参考书目 335
后 记 336

作者介绍


曾宪义 男,1936—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名誉院长、法律史博士学位点建立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法学与教育学专家组召集人,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
赵晓耕 男,1960年生,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

文摘


序言



《中国法制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由教育部审定,面向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法科学生。旨在系统、全面地梳理和阐释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经验和主要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法律传统、把握当代法治建设规律的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中国法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法制的源头,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探讨早期国家形态下的法律雏形。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早期国家与法律的萌芽: 分析夏商周时期出现的初步的社会规范、成文法(如《禹刑》)、和法律观念,例如“德治”、“礼法结合”等思想的形成。探讨宗法制度、奴隶制度在早期法律中的体现。 春秋战国的法制变革: 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对法制带来的深刻影响。分析“法家”的崛起及其对法律思想和实践的贡献,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探讨诸子百家对法的不同看法,以及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 秦汉统一帝国时期的法制建设: 详细阐述秦朝统一后颁布的《秦律》及其特点,例如严苛的刑罚、强调君权至上等。分析汉代法律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汉律》在继承秦律基础上的调整和完善,如“独任制”刑罚的出现,“礼”在法律中的作用的凸显。探讨汉代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部分: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法制演进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分裂和统一的时期,分析法制在国家形态变化下的发展与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法律调整: 探讨在民族融合和政治动荡背景下,法律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关系。分析《九品中正制》对司法选官的影响,以及《晋律》、《魏律》、《北齐律》等法律的特点,如刑事法律的细化,对罪名、量刑的进一步明确。 隋唐帝国的法制辉煌: 重点研究隋朝《开皇律》和唐朝《唐律疏议》的成就。详细分析《唐律疏议》的结构、内容、原则,如“十恶”制度、五刑制度、亲亲相隐等,及其体现的礼法结合的思想。探讨《唐律疏议》在中国乃至东亚法制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唐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第三部分:宋元时期的法制与社会 本部分将考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以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法制上的特点。 宋朝法律的创新与发展: 分析宋朝在刑法、民事法律方面的进步,如《宋刑统》的颁布及其对《唐律》的继承与发展。重点探讨宋朝法律的“轻刑化”趋势,对契约、诉讼制度的规范,以及法官选拔和司法公开的初步尝试。 元朝法律的特点与民族因素: 探讨元朝法律的蒙古族传统与汉族法律传统的融合。分析《元典章》、《大元通制》等法律文献,及其在民族关系、土地制度、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部分:明清时期的法制与近代转型 本部分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法制的最后发展阶段,并分析其向近代转型的过程。 明朝法律的集权与严刑: 重点研究《大明律》的特点,如其强调皇权至上,刑罚严苛,并对社会秩序进行更为细致的规范。分析明朝在刑名、诉讼程序上的特点。 清朝法律的继承与发展: 探讨《大清律例》在继承《大明律》基础上的修订与增补,分析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关注清朝后期,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法律改革的尝试,如“预备立宪”时期对西方法律的初步引进。 近代中国法制的早期变革: 详细介绍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中国如何开始进行法制近代化改革。分析《刑律草案》、《民律草案》等重要法律草案的制定过程及其内容,探讨中国法律的本土化与西化之间的张力。 第五部分: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与基本经验 本部分将从宏观层面总结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并提炼其重要的历史经验。 研究方法论: 介绍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主要视角,如社会史视角、经济史视角、思想史视角、比较法视角等。强调史料分析、文献考证、理论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经验: 总结中国法制发展中贯穿的普遍性主题,如礼与法的关系,人治与法治的张力,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平衡,以及法律的社会功能等。 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结合中国法制史的经验,探讨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包括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如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按照历史时期,系统梳理中国法制发展的全过程,使学习者对中国法制史有一个宏观而清晰的认识。 内容翔实,史料丰富: 引用大量原始史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各类法律文献和司法实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 在阐释历史法制的同时,注重联系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强调历史经验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注重启发性: 鼓励学习者独立思考,引导其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形成对法律现象的批判性认识。 本书旨在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构建扎实的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法治精神,为日后从事法律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本书也适合对中国历史、法律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前言,就已被其学术的严谨和内容的广博所折服。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是在中国法制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其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从先秦的萌芽,到秦汉的统一,再到唐宋的成熟,直至明清的定型,每一个时期都被赋予了足够的篇幅,足以让读者窥见不同朝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成就以及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献,如《唐律疏议》、《大明律》等,书中不仅会对其进行介绍,还会深入剖析其主要条文、立法思想,甚至会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法学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法律的渊源、形式、内容、实施以及司法制度的详细论述,相信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那就是通过法律的演变来理解。从书中我了解到,法律制度的变化往往折射出政治权力的转移、经济基础的变革以及社会思想的演进。例如,书中对秦朝统一后法律的变革的描述,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如何伴随着一套全新的、严苛的法律体系的出现。又比如,书中对宋代法律在继承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改良,以及其所体现的务实精神,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将历史视为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能够看到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尤其是法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和规范手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我是一位法律史专业的学生,这本书在我写论文和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内容覆盖了中国法制史的各个重要阶段,从原始社会的习惯法,到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度,再到近代的法律变革,几乎面面俱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法律概念和制度,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阐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史实和案例,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在讲解刑罚制度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各种刑罚的名称和执行方式,还会分析不同朝代刑罚的严苛程度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此外,书中对于法律的渊源、司法程序、法律思想等方面的论述也十分详尽,为我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也非常丰富,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制史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智慧的集大成者。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法律的论述,都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和人文关怀。比如,在讨论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时,作者会分析“德主刑辅”的思想如何渗透到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强调教化与惩罚并重。又比如,在分析一些历史上的司法案例时,书中会揭示法律背后的公平与正义是如何被追求,以及在历史条件限制下,这些追求是如何实现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法律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的分析,它不仅仅关注法律本身,更关注法律如何塑造社会、服务社会。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选择这本书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法律的视角,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与变迁。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精美的排版,预示着它并非一本走马观花的浅显读物。从我对书中零散章节的初步浏览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和制度,更注重法律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在讨论某个朝代的法律时,作者会提及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致的分析,使得法制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变成了鲜活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法”与“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在不同时期发生演变,这对我理解中国古代的治理理念非常有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