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制史(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定价:39.80元
作者:曾宪义 赵晓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013333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法制史研究传统体例为纲,以历史时序为经,以每一王朝的法律思想、立法概况、主要法律制度为纬,对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具体编写中,力求做到思想与制度相关,典籍与事例互证,重点与特点突出,内容涉及自夏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法律历史发展进程,覆盖了当代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系。教材编订遵循文本的可读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强调章目重点,设置延展阅读,辅以相关案例、图片和课后深度阅读、问题思考、应试试题。全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用语准确、论述简明,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法律史素材,阐述了传统中国法制的思维模式。通过传统中国法制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典型案例的学习讨论,把握中国法律史的基本理念、概念和原理,读者获取更多的参考信息和思考空间,能够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法学与史学知识,取精用宏、融会贯通地分析中国传统法制理论问题,重述与反思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制转型中所延续的中国传统法律理念,探寻中国当今法制改革中的中国法制脉络。
目录
目 录
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 14
节 中国法的起源 14
第二节 夏代的法律制度 17
第三节 商代的法律制度 19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29
节 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 29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31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33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36
第五节 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3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43
节 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43
第二节 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46
第三节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 49
第四节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52
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55
节 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55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58
第三节 秦代的刑事法律 61
第四节 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66
第五节 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68
第五章 汉代的法律制度 72
节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 72
第二节 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77
第三节 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 81
第四节 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 88
第五节 汉代的司法制度 91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98
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 98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102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108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113
节 隋代法制概况 113
第二节 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116
第三节 《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122
第四节 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128
第五节 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133
第六节 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 137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146
节 宋代法律制度 146
第二节 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161
第三节 元代法律制度 162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169
节 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169
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173
第三节 明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190
第十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196
节 清代立法概况 196
第二节 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204
第三节 清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214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221
节 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221
第二节 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225
第三节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238
第四节 变法修律的特点及影响 242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的法律制度 247
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的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活动 247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的司法制度 256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北京的法律制度 262
节 社会背景与立法概况 262
第二节 北京的司法制度 271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的法律制度 276
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立法概况与“六法全书”体系 276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的主要法律内容 280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的司法制度 295
第十五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301
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301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311
第三节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 325
参考书目 335
后 记 336
作者介绍
曾宪义 男,1936—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名誉院长、法律史博士学位点建立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法学与教育学专家组召集人,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
赵晓耕 男,1960年生,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位法律史专业的学生,这本书在我写论文和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内容覆盖了中国法制史的各个重要阶段,从原始社会的习惯法,到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度,再到近代的法律变革,几乎面面俱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法律概念和制度,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阐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史实和案例,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在讲解刑罚制度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各种刑罚的名称和执行方式,还会分析不同朝代刑罚的严苛程度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此外,书中对于法律的渊源、司法程序、法律思想等方面的论述也十分详尽,为我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也非常丰富,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制史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智慧的集大成者。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法律的论述,都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和人文关怀。比如,在讨论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时,作者会分析“德主刑辅”的思想如何渗透到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强调教化与惩罚并重。又比如,在分析一些历史上的司法案例时,书中会揭示法律背后的公平与正义是如何被追求,以及在历史条件限制下,这些追求是如何实现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法律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的分析,它不仅仅关注法律本身,更关注法律如何塑造社会、服务社会。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
评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前言,就已被其学术的严谨和内容的广博所折服。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是在中国法制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其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从先秦的萌芽,到秦汉的统一,再到唐宋的成熟,直至明清的定型,每一个时期都被赋予了足够的篇幅,足以让读者窥见不同朝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成就以及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献,如《唐律疏议》、《大明律》等,书中不仅会对其进行介绍,还会深入剖析其主要条文、立法思想,甚至会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法学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法律的渊源、形式、内容、实施以及司法制度的详细论述,相信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那就是通过法律的演变来理解。从书中我了解到,法律制度的变化往往折射出政治权力的转移、经济基础的变革以及社会思想的演进。例如,书中对秦朝统一后法律的变革的描述,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如何伴随着一套全新的、严苛的法律体系的出现。又比如,书中对宋代法律在继承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改良,以及其所体现的务实精神,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将历史视为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能够看到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尤其是法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和规范手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选择这本书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法律的视角,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与变迁。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精美的排版,预示着它并非一本走马观花的浅显读物。从我对书中零散章节的初步浏览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和制度,更注重法律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在讨论某个朝代的法律时,作者会提及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致的分析,使得法制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变成了鲜活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法”与“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在不同时期发生演变,这对我理解中国古代的治理理念非常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