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草药图典-(上.下册)

中国中草药图典-(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同仿 著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药典
  • 中医药
  • 本草
  • 图典
  • 植物药
  • 传统医学
  • 药用植物
  • 中药材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科技
ISBN:9787535952721
商品编码:14016982718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国中草药图典-(上.下册) 出版社: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作者:杜同仿. 黄兆胜. 主编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0 页数:922 印次: 1
ISBN号:978753595272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 全面 实用
传承中药精粹
宣扬国医文化
让中医药学走向世界。

内容提要

《中国中草药图典(套装上下册)》收载中草药1416味,每味药物中文之后附有英文,要按该药之来源、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进行译写,各药物均附以原植(动)物的原色彩照,另附药材或饮片的原色彩照。

目录

上册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防风
香薷
山橘叶
荆芥
羌活
生姜
附:生姜皮
白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葱白
黄荆叶
桧叶
胡荽
香菊
附:荚蓉菊根
柽柳
土羌活
香茅
山黄皮
香花菜
假芫荽
九层塔
鹅不食草
兰香草
牡荆叶
豆豉姜
蜂窝草
石上柏
防风草
酒药花
疏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淡豆豉
桑叶
菊花
蝉蜕
蔓荆子
木贼
柴胡
葛根
升麻
浮萍
冰糖草
咸虾花
倒扣草
路边菊
五色梅
玉叶金花
丁癸草
细叶桉叶
鸭脚木
水麻叶
伤寒草
水翁花
无患子
苦丁茶
牛奶树
水蜈蚣:
南天竹
臭草
斩龙剑
山白菊
黄牛茶
剪刀草
大头陈
隔山香
榕树须
华山矾
星宿菜
九头狮子草
鸡谷草
一箭球
合萌
附1:合萌叶
附2:合萌根
附3:梗通草
剪夏罗
附:剪夏罗根
牡蒿
附:牡蒿根
黄皮叶
附1:黄皮果
附2:黄皮根
附3:黄皮果核
桉叶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栀子
淡竹叶
穿心莲
三丫苦
地胆头
羊蹄草
海芋
山芝麻
大沙叶
水仙桃
积雪草
蛇泡筋
小扁藤
虎皮菜
大叶金花草
过塘蛇
荸荠
牛白藤
阿尔泰紫菀
南蛇筋
酸浆
附1:酸浆根
附2:挂金灯
芭蕉根
清热燥湿药
龙胆
土黄连
苦参
黄芩
黄连
黄柏
小檗
金鸡豇豆
鸡脚刺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附:紫草茸
水牛角
犀角
青黛
牛黄
青天葵
鬼羽箭
蛇莓
紫背天葵
白背三七
千屈菜
酸模
附:酸模叶
狗肝菜
岩椒草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附:忍冬藤
八角莲
连翘
紫花地丁
蒲公英
重楼
鱼腥草
千里光
景天
犁头草
白蔹
鬼针草
败酱
柳叶
天葵子
扶桑
无莉根
大血藤
胡萝卜
自消容
大蛇药
土银花叶
白毛夏枯草
野菊花
虎耳草
玉带根
罗裙带
了哥王
假苦瓜
玉簪花
金荞麦
黄藤
白鲜皮
漏芦
山乌龟
苘麻
附1:苘实
附2:苘麻根
苦藬
附:苦鼓根
青酒缸
石龙芮
铁海棠
附:铁海棠花
大青草
三叶委陵菜
附:三叶委陵菜根
水葫芦
竹节蓼
鹅脚木叶
附:树头菜根
洋蓍草
茄子
附1:茄叶
附2:茄花
附3:茄根
虎尾兰
地皮消
梓白皮
附1:梓木
附2:梓叶
附3:梓实
抱树莲
照山白
刺黄连
马蹄蕨
乌蔹莓
江南山梗菜
米碎花
杜茎山
水苏
清扫利咽药
板蓝根
附:大青叶
射干
木蝴蝶
马勃
山豆根
竹蜂
蝙蝠葛
附:蝙蝠葛根
黄鹌菜
蟛蜞菊
广东土牛膝
岗梅根
扛板归
萍菜
金果榄
山大刀
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黄花
万年青根
附1:万年青叶
附2:广东万年青
金线吊葫芦
胆木
橄榄
钓兰
鬼灯笼
金锁匙
余甘子
无花果
灯笼草
百两金
佛甲草
老鼠拉冬瓜
挖耳草
清热止痢药
马齿苋
白头翁
……

下册
止血药
活血祛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

精彩书摘

植物形态忍冬:多年生常绿缠绕木质藤本,高9m。茎中空,幼枝密生短柔毛和腺毛。叶纸质,对生,叶柄密被短柔毛:叶片长圆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先端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两面和边缘均被短柔毛。花成对腋生;花梗密被短柔毛和腺毛;苞片2枚,叶状,广卵形;花萼5裂齿,裂片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先端急尖;合瓣花冠左右对称,二唇形,上唇4浅裂,花冠筒细长,外面被短柔毛和腺毛,下唇带状而反曲,花初开时为白色,2~3日后变金黄色,黄白相映,故名“金银花”;雄蕊5,着生在花冠管口附近;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和雄蕊都伸出花冠外。浆果球形,黑色。花期4~7月:果期7~11月。
红腺忍冬:特点为叶片下面密生柔毛并杂有橘红色或橘黄色短柄腺毛;花冠唇形,与萼等长,向下反曲;花柱无毛。山银花:特点为苞片极小,长l~2mm,披针形,韭叶状;萼筒外密被短糙毛;花冠白色转黄色,外被稍展开的短糙毛及长短两种腺毛。


《中国古籍善本名录》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善本名录》是一部系统梳理、汇集我国珍贵古籍善本的学术性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考证,对散布在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部分私人收藏中的具有极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籍善本进行全面性的收集、整理、著录与介绍。本书旨在填补我国古籍善本整体性著录的空白,为海内外研究者提供一份权威、可靠、易于查阅的资料库,促进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与有效保护。 一、 编纂背景与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过去,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珍贵古籍散佚、损毁,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善本,也多收藏于各地,分散而零乱,查找不易,研究困难。 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学者在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始终缺乏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古籍善本总目。这不仅给古籍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中华古籍文化的整体认知和深入挖掘。 《中国古籍善本名录》的编纂,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书以“汇聚国宝,传承文脉”为宗旨,力图将散落在各处的中华古籍精华集中展示,为学者提供一个便捷的检索平台。其意义体现在: 1. 保护与传承: 通过对珍贵古籍善本的全面著录,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其数量、分布、版本、价值,为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学术研究: 为中国古代史、文献学、目录学、文学、哲学、艺术史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降低研究门槛,拓宽研究视野,激发新的研究课题。 3. 文化交流: 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古籍文明的重要窗口,促进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 版本源流考辨: 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流传的善本进行比对,有助于厘清文献的流传过程,辨别真伪,考订版本源流,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二、 著录内容与标准 本书的著录内容极为详尽,力求全面反映每一件善本的核心信息,其著录标准遵循了学术界公认的古籍善本著录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信息: 书名: 准确记录古籍的原始书名,以及历代所加的题名、别名等。 作者/编者: 考订并著录作者或编者的姓名、字号、籍贯、朝代等信息。对于作者不详的,则注明“佚名”。 卷数/册数: 记录古籍的原有卷数或册数,以及现存卷数或册数。 篇幅: 标注每卷(或每册)的大致篇幅,如字数、页数等。 2. 版本信息: 版本性质: 详细说明该善本的版本类型,如抄本、刻本(包括官刻、坊刻、私刻、活字本等)、稿本、奏稿本、监本、经筵讲义本、科举试卷本、批校本、题跋本、节钞本、译本等。 刻印/抄写年代: 尽力考订准确的刻印或抄写年代,如某朝某代、某年某月,或注明“年代不详”。 刻印/抄写地点: 记录刻印或抄写的具体地点,如某处书坊、某地官府、某位学者家中等。 版式与字体: 描述版框尺寸、行款、字数、字体(如宋体、楷体、行书、草书等),以及是否有插图、图表等。 重要校勘与批注: 详细记录历代学者的校勘、眉批、夹注、圈点、印记、题跋等,并尽可能注明校勘者、批注者身份及年代。这是区分善本价值的关键信息。 装帧形式: 记录古籍的装帧方式,如卷轴装、册叶装(包括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3. 收藏单位与传承: 收藏单位: 明确记录该善本目前的收藏单位,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以及各地省级、市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 流传经过: 尽可能追溯该善本的流传历史,包括曾入藏于哪些著名收藏家之手,经过哪些重要的交接,以及重要的鉴藏印记。 著录来源: 说明该善本的著录是基于何种资料,如原收藏单位的目录、学者的专著、已有的善本图录等。 4. 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 分析该善本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如为研究特定历史事件、制度、人物提供证据。 文献价值: 评估其作为文献的价值,如是否为某种文献的孤本、善本,版本价值如何,是否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艺术价值: 描述其在书法、绘画(插图)、装帧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稀见程度: 评估该善本的存世稀有程度,是否为孤本、罕见本。 三、 结构与体例 《中国古籍善本名录》的体例设计力求科学、系统、便于查阅。 总序与凡例: 开篇设总序,阐述编纂的缘起、意义、原则和目标。凡例则详细说明编纂体例、著录规范、术语解释、缩略语使用等。 分类编排: 采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并在其中根据内容和版本特点进一步细分。对于特殊类别的古籍,如碑帖、字画、地图、年谱、奏折、契约文书等,会设置专门的章节或采用专门的著录方式。 索引体系: 建立完善的索引体系,包括书名索引、作者索引、篇名索引、收藏单位索引、年代索引、字号索引等,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检索所需信息。 图文并茂: 在可能的情况下,本书将附有代表性善本的书影、内页局部高清图片,直观展示善本的风貌,增强其可读性和资料价值。 附录: 可能包含中国古籍版本学基本常识、古籍修复与保护知识、相关研究机构名录、古籍研究常用工具书等,为读者提供延伸阅读和参考。 四、 目标读者 本书的读者群体广泛,主要包括: 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与研究生: 文献学、目录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史、民俗学等专业的研究者。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专业人员: 负责古籍收藏、整理、编目、保护与研究的专业人士。 海内外汉学研究者: 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献感兴趣的外国学者。 古籍收藏家与爱好者: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籍善本,提升鉴赏与收藏水平的个人。 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希望通过古籍了解历史、认识中国文化的读者。 五、 结语 《中国古籍善本名录》的编纂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宝藏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汇集与价值彰显。本书的出版,将为中国古籍研究和文化传承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份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必将成为中国古籍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中草药图典》实在是太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资料要么枯燥难懂,要么图片模糊不清。拿到这套书的瞬间,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厚重的质感所打动。翻开第一页,那印刷清晰、色彩逼真的植物彩图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每一株药材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无论是花、叶、茎、根,甚至是果实,都仿佛触手可及。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望闻问切”式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它对药材形态的细致描绘,有时候即使是同一种药材,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差异也很大,这本书都一一呈现了,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而且,每幅图旁边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不仅有学名、别名,还有药材的产地、性状、采收、炮制等信息,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药材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连一些细微的特征,比如叶片的边缘是锯齿状还是全缘,花瓣的形状和颜色,都描述得非常精准,这对于辨别药材至关重要,也大大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

评分

从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来看,《中国中草药图典》绝对是一本值得拥有的大部头。我平时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中药饮品,用来调理身体,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便利。以前我对很多药材的鉴别都凭感觉,有时会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吃下去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伤身。有了这套图典,我能够非常清晰地辨别出各种药材的真伪和优劣。书中对于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质地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再配上清晰的图片,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鉴别。我尝试着对照书中的图片,去辨认我家中收藏的一些药材,发现准确率非常高。而且,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药材储存和使用的小贴士,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家庭用户来说,真的非常实用。我甚至觉得,家里有老人或者对养生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备上这样一套书。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它精美的外观所吸引,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的内在远比外在更吸引人。这套书的编排非常有逻辑性,每一味药材的条目都非常清晰,检索起来非常方便。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药材条目中都附有“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这样的核心信息,这使得我能够快速找到我想要了解的内容。而且,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药材本身,还会穿插一些关于中医药发展史、历代医家的故事,甚至是关于某些药材的文化渊源的介绍。这些“点缀”虽然不是核心内容,但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体验,让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一本枯燥的教材,而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中医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一些插图,例如描绘药材生长环境的写意画,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让我在学习中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

我得说,这套《中国中草药图典》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中医药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它在药材功效和应用方面的阐述。文字描述清晰易懂,避免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它列举了大量的经典方剂和民间验方,并且对这些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想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查阅了几味我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药材,发现书中的描述与我平时的认知有很大的重合,但又补充了许多我之前不知道的细节,比如某些药材在不同炮制方法下的功效变化,以及一些禁忌症的说明,这些信息都非常实用。此外,书中对一些濒危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进行了讨论,这体现了编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的考量,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评分

这套《中国中草药图典》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草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翻阅这套书后,才发现自己是何其渺小。它就像一个浩瀚的宝库,里面收藏了无数珍贵的药材信息。书中对于一些非常罕见的药材,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药材的药理研究和现代科学验证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总结,更结合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和实验来佐证药材的功效,这无疑增强了中医药的科学性和说服力。这种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让我对这套书的专业性有了极高的评价。而且,书中对于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方也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医药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