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以脈為師:科學解讀脈波曲線,以脈診分析治未病
ISBN:9789862724729 出版社:商周出版 页数:200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10-28 版次:1 正文语言:繁體中文 用纸:膠版紙
内容简介 了解致病之因,才能有效治未病! 以脈為師,以脈波為鑰,重啟傳統醫學中被遺忘的珍藏。 《內經》中很多見解為中醫之基礎,且經過兩千年至今仍屹立不搖,以科學著作而言可說絕無僅有。但是從《傷寒論》以降,中醫之發展始終沒有與時俱進,未能建立客觀的指標與精確的定位,而難以與西方醫學相較。 《以脈為師:科學解讀脈波曲線,以脈診分析治未病》追逐著脈象的變化為綱,圍繞著《傷寒論》為本;以脈為師,將脈診導航三十年的經驗與讀者分享,包括對中醫理論的新詮釋、中藥方的療效分析、如何建立中醫的定位系統等,逐步建構出中醫學現代化的框架。 透過《以脈為師:科學解讀脈波曲線,以脈診分析治未病》,可從傳統中醫藥學中發現新的病因與診斷觀點,例如: 身上有些部位是酸水聚集處,致病的細菌平時就躲藏在裡面,一旦免疫力下降,細菌就會傾巢而出,造成各種疾病。 濕在身體的聚積過程,就是不正常老化的過程,寒、暑、火是老化的推手,燥是老化的現象。 姿勢不正,循環不好,絕對不是小問題,有可能是慢性病之因。 兒時所受外傷早已遺忘,透過脈診,才發現竟然是不舒服的關鍵。 以脈為師,定位不健康的狀態,再利用各種中西醫的手段,將之導航回正確位置。作者藉由書中諸多實例,讓讀者理解脈診的功能,希望能以脈診儀的研究成果,為全民提供更多實用又不昂貴的保健方式,打造一個健康幸福的社會。 目录 推薦序 自序 PART.1 脈診、脈診儀與治未病 經由過去三十年的中醫藥研究過程, 用脈診來偵測人的健康狀態,以及藥物對脈波的影響, 透過儀器,可以更清晰準確地指出如何「治未病」。 1脈診分析治未病 2從脈診重新詮釋傷寒論 3重大發現:外傷雜病處亦風邪共舞處 4中焦、肺脈與肺臟 5從桂枝湯探討中醫病毒感染治療 PART.2 十二經絡與健康 中醫藥的分類法雖然原始,但歷久不衰必有其道理, 後人當傳承智慧,補充而完備這個系統, 使其能與時俱進,更為現代化。 6完備以感官做為功能分類與定位的中醫學 7中醫之全身定位系統 8以十二經絡系統來解析桂枝湯 9西醫重形,中醫重勢 PART.3 中醫看老化與濕 中醫認為水濕在身體的聚積過程,就是人類或動物老化的過程, 寒、暑、火是老化的推手,燥可以是老化的現象之一, 風則可視為生病的動態指標。 10人的老化由陽經開始 11濕與老化 12詳論老化途徑:慢性傷寒症 13發現新病種之二:外傷雜病 14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PART.4 健康之道 身體的保健,基本上要配合兩個原則, 一要致中和,就是要把不通的經絡打通,將身體調養至健康的狀態; 二是勤勞的練功,以補先天之氣。 15促進健康之道 16早期預警系統之需求—─診脈儀的誕生 17亟須改革的醫療體制 18淺談以中華文化保健身體 19張三丰對健身的提示
一直以来,我对于中医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表层的部分,比如听说过“望闻问切”,也知道一些常见的药材和方剂。但对于“脉诊”这个核心的诊断技术,我总觉得它既神秘又难以掌握。这本书的标题“以脈為師”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脉搏本身就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而这本书就是这位老师的授业解惑之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脉象识别开始,详细地讲解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触感,以及它们所反映的身体状况。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物理变化,导致了不同脉象的出现?书中所说的“科学解读脉波曲线”,是否意味着它会引入一些物理学或者工程学的概念来分析脉搏的波动?我对于这本书能否将抽象的脉诊理论,转化为一套可量化、可操作的分析工具非常期待。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图示或者视频(虽然我明白这只是纸质书,但可以想象书中是否有提供链接或描述),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不同脉象的细微差别,那就太棒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健康生活方式非常关注的科技从业者,平时也接触一些关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最近在思考如何将现代科学的严谨性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相结合,于是发现了这本书。标题中“科学解读脉波曲线”非常吸引我,这暗示着书中可能会运用现代的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甚至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脉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看似主观的脉诊,转化为客观的“脉波曲线”的?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脉搏监测技术,或者分析脉搏信号的数学模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严谨的科学论证,来解释脉诊背后的生理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脉搏波形与心血管健康、神经系统活动、甚至新陈代谢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那将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深度融合,从而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最近在整理家庭健康资料,发现长辈们都非常重视传统医学的调养,尤其是中医。我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对于中医的很多理论,尤其是脉诊,一直感觉很模糊。这本书的书名“以脈為師”和“科學解讀脈波曲線”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走进脉诊的世界。我不知道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基础的脉诊手法,比如如何找到准确的寸口部位,如何感知脉搏的力度、速度、节律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同的脉象会指向不同的身体问题。例如,如果我感到疲劳,脉象会是怎样的?如果我睡眠不好,脉象又会有什么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性的指导,让我能够为家人提供更细致的关怀,或者至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大夫在诊脉时所传递的信息。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脉象与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早期关联的分析,那就更实用了。
评分最近在寻找一本能深入浅出讲解中医诊断方法的好书,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感觉非常符合我的期待。我一直对“治未病”这个概念非常着迷,觉得这才是健康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如何做到“治未病”,在没有明显病症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预知和预防呢?这本书提到了“以脉诊分析治未病”,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很好奇,通过对脉搏的细致观察,是否真的能够捕捉到一些早期、细微的身体失衡信号,从而在疾病萌芽阶段就进行干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脉诊方法和技巧,不仅仅是描述一些概念,而是能够教会读者实际操作。例如,不同脉象代表的意义,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些脉象,以及针对这些脉象,中医有哪些推荐的调理方法。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脉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治未病”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一些实用的、非侵入性的健康监测和调理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吸引力,那种水墨晕染开来的感觉,加上古朴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中医的很多理论都像是一种“意会”,很难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但这本书的标题“科学解读脉波曲线”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很好奇,那些看似玄妙的脉象,是否真的隐藏着身体的密码?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更量化、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这些信息?我希望能从中找到科学的依据,来解释古老的中医理论,甚至能将之与我所了解的现代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更全面的健康认知。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脉波曲线”的详细阐述,不知道它会以什么样的图表、数据来呈现,是否会运用一些现代的生理学、生物力学原理来解释脉搏的形成和变化。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对中医理论的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现代化解读,也能让更多对中医感兴趣但又被其“神秘感”所困扰的人,找到一条新的学习路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个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中医的视角来解读健康与疾病的信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