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商法的逻辑:现代金融交易对商法的冲击与改造

金融商法的逻辑:现代金融交易对商法的冲击与改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融法
  • 商法
  • 金融交易
  • 法律逻辑
  • 现代金融
  • 合同法
  • 公司法
  • 风险管理
  • 金融创新
  • 法律适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时代出版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82349
商品编码:14395664356
品牌:APGTIME

具体描述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82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22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引言

第1章为什么研究金融商法——2008年金融海啸的反思

第2章个案透视:CDS从合同关系到金融商品的异化

第3章金融市场中的客体——以证券为对象

第4章金融市场中的财产权利——关于证券所有权的新分析框架

第5章金融市场中的主体——以SPV的商主体地位为例

第6章金融交易的信托框架——以资产证券化为例

第7章信托所有权迷思——不转移信托财产权属的信托.

第8章信托财产独立性迷思——信托财产分别管理与其独立性的实现

第9章场内股票融资的担保机制——融资融券

第10章场外衍生交易的担保机制——海升—大摩案

第11章MERS:抵押权与债权分离可能带来的问题

第12章证券化下贷款合同变更障碍及其克服——美国的实践

第13章情势变更原则与衍生交易的冲突与化解——韩国KIKO案

第14章跨境金融交易的纠纷解决——海升—大摩案的管辖权之争

结语

附录——文献综述:次贷危机的演变、成因及监管应对


本书从金融危机切入,观察现代金融交易对民商法基础的挑战与重构。自1968年美国华尔街文档危机到2008年金融海啸,证券市场、信贷市场、衍生品市场等先后经历结构化调整。证券的非移动化、无纸化,资产证券化等,过去半个世纪的金融创新对传统民商法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涉及商事组织法、财产法、合同法、信托法、担保法、破产法等诸多部门。


本书选择这一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交易和典型案件进行解析,如韩国KIKO案、瑞银诉Paramax的CDS纠纷案、海升—大摩跨国诉讼对决、雷曼破产程序中的客户托管资产案等,追踪金融交易的基础法律制度或配套法律制度的新发展,如特殊目的载体、中介化证券、动态交易担保机制、MERS等。



楼建波,浙江宁波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硕士,英国伦敦大学法学博士。2000年~2005年任剑桥大学中国商法讲师;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商法方向召集人、博士生导师。


◆2008年金融海啸令人记忆犹新,翻天覆地的改变对传统制度提出挑战

◆从案例入手,了解金融、了解商法,了解现代金融交易

◆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深入浅出,资料丰富详实



场外衍生交易的担保机制 —— 海升—大摩案

  2008 年金融海啸曝出的中国企业衍生交易重大损失事件中,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升)与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大摩)之间的外汇掉期合约争议无疑*引人关注。它不仅是中国企业诉诸法院的第*例,而且很快演变成一场跨国诉讼对峙:2009 年4 月,海升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状告大摩;同年5月,大摩基于合约中的专属管辖权条款在英国起诉海升违约,并特别请求英国法院颁布禁诉令,禁止海升继续在中国境内的相关诉讼。虽然这场跨国诉讼对决以双方庭外和解而告终,但其中反映出的金融衍生交易领域的一些基础性但又很重要的法律问题仍然值得研究。

  ……

  (一)海升—大摩外汇掉期合约的主要内容

  在这两份外汇掉期合约中,海升承诺在2013 年9 月前,分别按1 : 6.828 和1 : 6.8555 的固定汇率,每月向大摩兑换500 万美元和300 万美元的人民币。 合同还约定,大摩有权在外汇掉期合约履行6 个月后随时终止该合约。

  2008 年10 月,双方将两份合约合并,并分阶段设定了新的合约汇率。 在新合约下,海升有权在2009 年4 月10 日前支付不超过3800 万美元的解约金而提前终止合同。

  (二)外汇掉期合约的实质与效果

  尽管海升—大摩的交易名为外汇掉期合约,但它并不是标准的掉期合约,a 而是一系列的外汇远期合约——海升果汁有权同时也有义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定期按照约定的汇率向大摩出售一定的美元。由于合约时间长达五年,每月结算交割一次,因此形成了一系列在不同时间履行的外汇远期合约的集合,类似于传统的货币兑换。

  此外,由于交易的目的是对冲海升美元收入的汇率,大摩实际并不需要美元,因此合约采取了扎差交割本金的差额结算方式——在每个月的结算日,当事人无须向对方全额交付800 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而是按照结算日的市场汇率与合同约定汇率之差计算出一个净支付额,并确定负有实际支付义务的一方,由该方当事人向对方支付这个差额。

  举例来说,在2008 年10 月10 日至11 月9 日这一履行期内,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 : 6.829,低于合约规定的汇率1 : 6.85,由此合约下的净支付额为16.8 万元人民币[= 800 万×( 6.85 - 6.829)]或2.46 万美元[=800×(1/6.829 - 1/6.85)×6.85]。由于美元汇率下跌了,海升作为外汇远期合约的空头(美元卖方)在该月中是获利方,大摩负有净支付义务,应向海升支付16.8 万元人民币或2.46 万美元。现实中,2008 年年底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基本围绕1 : 6.83 波动,低于合约规定的美元汇率,a 因此海升在外汇掉期合约的头几个月的实际结算中一直是获利方,大摩截至讼争时累计向海升支付了72057.7美元。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商业史与经济思想的演变,探讨19世纪欧洲工业化进程对传统商业契约观念的重塑。 --- 书名:蒸汽时代的契约:工业革命视域下英格兰商业法的嬗变(1820-1880)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虚构作者名] 内容提要 《蒸汽时代的契约:工业革命视域下英格兰商业法的嬗变(1820-1880)》深入剖析了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英格兰,传统上基于熟人社会和地方性商业习惯的商法体系如何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并最终被迫进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本书并非关注现代金融工具的复杂构造,而是回溯至现代商业法的“胚胎期”——一个以煤炭、钢铁、铁路和跨国贸易为驱动力的时代,探讨法律如何适应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远距离商业往来的新需求。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彻底瓦解了古典契约理论中“面对面交易”的道德基础和实用性,催生了对“效率优先”和“风险可预测性”的迫切需求。作者通过对大量当时的法庭判例、议会报告和商业协会文献的细致梳理,描绘了一幅复杂的法律适应图景。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从地方习俗到国家统一法的艰难过渡 在19世纪初,英格兰的商业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性“习惯法”的集合。不同港口、不同行业(如纺织业、航运业)之间的商业惯例存在显著差异。本书首先考察了“交货期与瑕疵担保”等基本商业术语如何在铁路和电报普及后,从模糊的“合理时间”演变为具有严格时间限制的法律概念。 重点章节分析了“代理人与委托人”关系的演变。随着工厂主和批发商的业务拓展至遥远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他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远距离的代理人。本书详细考察了最高法院在处理“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Ultra Vires)时,如何平衡保护委托人(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与保障交易稳定性的需求。这涉及对“善意推定”(Presumption of Good Faith)在跨区域交易中适用范围的严格界定。 第二部分:资本的扩张与有限责任的诞生 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巨额资本的集中投入,尤其体现在需要修建铁路和大型工厂。传统的无限责任合伙制已无法承受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1856年合伙企业法》(Limited Partnerships Act)及后续《1862年公司法》的立法背景与实际影响。这并非一个单纯的立法史梳理,而是从经济史角度剖析了有限责任制度如何成为资本主义扩张的“润滑剂”。我们探讨了立法者在鼓励投资与防止“投机泡沫”之间的微妙权衡。通过对比当时的经济评论家对有限责任的尖锐批评,揭示了社会对“去人格化”商业实体(即现代公司的雏形)的恐惧与接受过程。 第三部分:标准化、可转让性与流通性的追求 蒸汽时代对“可预测性”的要求,直接推动了商法中关于票据和担保物权的改革。本书着重分析了“无因转移”(Negotiability without Consideration)原则在流通票据中的强化。传统上,票据的转让需要有对价(Consideration),但为了让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票据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快速流转,法院开始倾向于保护善意持票人,即使原始交易存在瑕疵。这种“将权利与基础交易脱钩”的法律技术,是现代证券交易体系的早期萌芽。 此外,书中还专门探讨了“货物所有权转移”的复杂性。随着货物不再是当地市场上的单一实体,而是被装载在船上、运输途中、或以仓单形式存在时,如何确定风险与所有权的归属成为关键。对海上保险单和仓储收据的法律效力研究,揭示了法律如何开始处理“物权”与“代表物权的凭证”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效率优先与衡平观念的冲突 工业时代的商业逻辑日益强调“速度即利润”。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古典法律中对“公平与良知”(Equity and Conscience)的退却。本书通过分析著名的“违约预期利益赔偿”案例(如关于铁路工期延误的诉讼),论证了法院如何从补偿损失转向补偿“可预期的商业收益”。这种量化、客观的赔偿标准,取代了过去依赖法官个人对“不诚实行为”判断的主观性。 然而,本书也指出,这种效率优先并非没有阻力。例如,早期劳工法律的萌芽,以及针对“掠夺性放贷”的努力,显示出法律体系在维护效率的同时,仍在努力保留对弱势一方的最低限度保护。 结论:被重塑的商业灵魂 《蒸汽时代的契约》总结道,19世纪的法律变革并非一次突然的断裂,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适应性进化”。工业革命强行将一个依赖于信任和熟识的商业社区,推入了一个需要依赖标准化规则和抽象法律程序的庞大体系。本书旨在为读者理解现代商业法的根基提供一个历史性的、非技术性的视角,展示法律如何被物质生产力的剧变所塑造,而非仅仅是抽象的理性推导。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家、法学理论研究者、经济思想史爱好者以及对19世纪社会转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前沿的气息,硬质封套搭配着简洁的烫金书名,摆在书架上,一股学术的庄重感扑面而来。我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装订吸引住了,这显然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金融市场那日新月异的图景,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无数法律难题。这本书的名字《金融商法的逻辑:现代金融交易对商法的冲击与改造》,预示着它并非仅仅是对现有法律条文的罗列,而是要揭示金融发展与商法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我猜想,书中会从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出发,比如资金融通、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来审视现有商法规则的适用性,并重点分析那些“冲击”,例如金融创新带来的监管真空、跨国金融交易的法律冲突、以及新型金融工具的法律定性等。而“改造”则意味着这本书会进一步提出如何更新和完善商法体系,以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这可能涉及对传统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甚至国际私法等进行重新解读或提出新的规则建议。

评分

拿到这本《金融商法的逻辑:现代金融交易对商法的冲击与改造》时,我首先被它书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试图梳理出一套逻辑体系,而且还将视角聚焦在“现代金融交易”这个极具时代感的领域,这让我对它能否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复杂而又紧密联系的金融行为与法律规范充满了期待。书中开篇的论述,往往会从宏观层面勾勒出法律在金融领域演进的脉络,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法律规则,比如货币、证券、合同等,以及它们如何被现代金融创新所挑战和重塑。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那些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产品和交易模式,例如数字货币、算法交易、场外衍生品等等,这些在传统商法框架下可能难以解释清楚的现象,在这本书里是否能找到清晰的理论支撑和规范路径,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

我一直对金融与法律的交叉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现代金融交易对传统商法带来的深刻变革。这本书的标题“金融商法的逻辑”就表明了它试图构建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来解释金融活动如何影响和塑造着商法的演变。我设想书中会深入剖析诸如金融工具的法律属性、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等关键问题。例如,对于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界定它们的法律性质,并解释它们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日益频繁的跨境金融交易,书中又会如何阐述不同法域间的法律适用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法律冲突?我更期待的是,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解和应对金融法律挑战的“逻辑”,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金融世界中找到法律的指引。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性阐述金融发展如何驱动法律变革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击中了我。从书的整体风格来看,它似乎不像那些枯燥的法律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对金融领域法律演进的深度解析。我预想它会从金融市场最基础的参与者、最核心的交易活动入手,比如金融机构的设立与监管、各类金融资产的发行与流转、以及交易中的风险控制与法律责任等等。同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商法提出的挑战,例如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适用问题,如合同的生效、履行以及证据的固定等。书中是否能为这些新兴领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法律框架或思考方向,将是我评判这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