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黑川雅之 审美价值观 儒释道的人生哲理 设计文化书籍 | |
| 出版单位: | 河北美术出版社 | |
| 作 者: | 黑川雅之 著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10月 | |
| 语 言: | 中文 | |
| I S B N : | 9787531057567 | |
| 图书定价: | 29.80 RMB/本 | |
| 图书规格: | 平装 1/32 开本 157页 70千字 0.8 KG/本 |
以女性的身体为例,从造词上将胴体突出的部分命名为胸部,将胸部高耸的部分命名为乳房。若是问“从哪里开始属于乳房呢”,对这个边界线还真的没法说清楚,总不能在乳房的周围刷出一条分界线吧。所以,人的身体也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局部的集合体。(图4—6人的身体与机器人的身体)
然而机器人的制作者一定会去研究人体的局部,例如手腕怎么样,肩膀怎么样,身体应该怎么去设计等等,然后要把这些局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型,或用铰链之类的零部件拼接出一个机器人来。但是,饥器人毕竟是永远不可能变成真人的。因为人类不是零部件的整合,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是每一个部位都被偶然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而已。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1937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先后毕业于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系及早稻田大学。1967年在他获得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学位的同时,成立了黑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后,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设计师的行业,黑川先生在2001年创建了Designtope网站,并且以创意、文化、产业和信息互动为目的,而先后创建了D-Studio(工作室)、Competition(竞赛)、D-Gallery(展示厅)和D-Library(资料库)四个辅助网站。在2007年,黑川先生又成立了K株式会社。
黑川雅之先生的创作横跨建筑、室内、家具以及产品设计,是日本少见跨领域的设计大师。他多样且杰出的作品为他获取了多项殊荣,其中包括每日设计奖、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度大奖、Good Design金奖并于1996年获得德国*家*重要奖项- “DESIGN - INNOVATIONEN”大将,以表彰他在世界建筑和工业设计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被纽约当代艺术馆(MOMA)、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久收藏。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朴素中蕴含的精致感,与书名所暗示的某种东方哲思形成了绝妙的呼应。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看似随意的留白,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量。我尤其欣赏封面和内页排版中对“间”的运用,那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心境的沉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布置的空间,引导着读者的思绪进入一个更加宁静、有条理的领域。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美的执着,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工匠精神的传承。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这本书的载体就是一副完美契合的躯壳,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评分从文化背景的解析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将其内部的某种共识性价值固化为全民审美标准的。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现象,更是在追溯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尊重了本土的独特性,又能够用清晰的框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背景下进行参照。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使得书中的论述不再是零散的观点集合,而是一个结构严谨、逻辑自洽的体系。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立体的文化地图,理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为克制,带着一种冷静的叙事姿态,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强大的情感张力。它不煽情,不刻意去取悦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精确性来构建论点。这种写作手法非常高明,它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那些藏在平实语句背后的深意。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层次感。这是一种对读者的智力挑战,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迫使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和审慎。这种不急不躁、步步为营的叙述节奏,本身就是一种对“耐心”这一美德的深刻诠释。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地为可以感知的具体场景。它没有陷入冗长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观察和细腻的描述,搭建起了一个个关于“美”的微观世界。比如,作者对光影变幻的捕捉,对材料质地的描绘,甚至是对声音的描述,都充满了洞察力。这让原本深奥的审美探讨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突然拥有了一把钥匙,能去重新审视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我开始留意窗边洒落的尘埃如何跳舞,思考为什么一块未经打磨的石头会比抛光的大理石更吸引我的目光。这种引导我们去“看见”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重塑了我的感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审美公式”,反而像是一个开放的邀请函。它展示了构成某种特质的元素,但最终将解释权和创造空间完全交还给了读者。这是一种非常现代、后现代的审美观——强调体验的主体性和个人的解读深度。它没有告诉我“什么是美”,而是告诉我“如何去寻找和构建属于我自己的美”。这种赋权感非常强大,它鼓励人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实验、去质疑、去在不完美中寻找秩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标签,而是渴望去探究事物深层的结构和意图。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