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黑川雅之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黑川雅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黑川雅之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审美
  • 黑川雅之
  • 设计
  • 建筑
  • 侘寂
  • 极简
  • 传统
  • 现代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灵感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57567
商品编码:14541002670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157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图书名称: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黑川雅之 审美价值观 儒释道的人生哲理 设计文化书籍
出版单位: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      者:黑川雅之 著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语      言:中文
I S B N  :9787531057567
图书定价:29.80 RMB/本
图书规格:平装 1/32 开本 157页 70千字 0.8 KG/本
序言 
7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8 并列互补的八个关键词 
 
11 一期一会 
12 细节中体现整体 
16 原始的身体感觉 
18 内与外的同质性 
20 日本的城市是村落 
24 城市的描绘从室内开始 
26 情感及羞耻心的关系 
 
30 日本的民主主义 
32 万神 
37 绝对与相对 
40 平面的组织 
44 大脑与互联网 
48 风神与雷神 
52 气与气场 
58 柱子是气场建筑 
62 女性生殖器与男性生殖器 
64 气场所营造的日本建筑 
 
68 气场与间 
70 阴阳 
74 并列的细节 
78 力学的空间 
80 间的妖艳 
 
83 隐秘是花 
86 秘与间,或留白 
88 逆光让阴翳彰显华丽 
92“秘”中期待 
 
96 还原真我 
100 素材与造型 
104 一张折纸 
108 原型 
 
114 对大自然的绝对信赖 
118 融通无碍 
122 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筑 
126 逆转 
130 与西方完全相反的审美意识 
 
134 过人的技术 
138 序破急守破离 
140 破灭与秩序 
总论 
146 什么才是日本的审美意识呢? 
146 感觉的反衬 
147 感觉的支配 
148 民主的主张 
149 自我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150 无政府状态 
151 女性的秩序感 
152 为了美而活着 
153 结语 
156 译后记

世界是连续不断的一个整体,而不是由局部拼凑起来的集合体。只是人们为了消除内心不安的感觉,将连续的世界做了拆分后的定义,比如把高处部分称为山岳,低处部分称为平原,凹进去的地方称为峡谷而已。所以在语言学上有“并非把山岳、峡谷与平原连接起来就是世界”的说法。这里的一个个词语只是基于它们所拥有的不同特性采取的命名而已。(图4—5概念的中心性) 

以女性的身体为例,从造词上将胴体突出的部分命名为胸部,将胸部高耸的部分命名为乳房。若是问“从哪里开始属于乳房呢”,对这个边界线还真的没法说清楚,总不能在乳房的周围刷出一条分界线吧。所以,人的身体也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局部的集合体。(图4—6人的身体与机器人的身体) 

然而机器人的制作者一定会去研究人体的局部,例如手腕怎么样,肩膀怎么样,身体应该怎么去设计等等,然后要把这些局部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型,或用铰链之类的零部件拼接出一个机器人来。但是,饥器人毕竟是永远不可能变成真人的。因为人类不是零部件的整合,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是每一个部位都被偶然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而已。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1937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先后毕业于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系及早稻田大学。1967年在他获得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学位的同时,成立了黑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后,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设计师的行业,黑川先生在2001年创建了Designtope网站,并且以创意、文化、产业和信息互动为目的,而先后创建了D-Studio(工作室)、Competition(竞赛)、D-Gallery(展示厅)和D-Library(资料库)四个辅助网站。在2007年,黑川先生又成立了K株式会社。

黑川雅之先生的创作横跨建筑、室内、家具以及产品设计,是日本少见跨领域的设计大师。他多样且杰出的作品为他获取了多项殊荣,其中包括每日设计奖、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度大奖、Good Design金奖并于1996年获得德国*家*重要奖项- “DESIGN - INNOVATIONEN”大将,以表彰他在世界建筑和工业设计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被纽约当代艺术馆(MOMA)、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久收藏。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八个核心概念,旨在深入剖析其文化底蕴与现代意义。 书名:《和风的深处:探寻日本八大审美意识的文化密码》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符合主题的笔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符合主题的出版社名称] 简介: 日本的文化景观,从精致的茶道、素雅的庭园到光怪陆离的现代设计,无不烙印着一套深刻而独特的审美体系。这套体系并非单一概念的堆砌,而是一个由时间、哲学与生活实践共同雕琢而成的复杂网络。本书《和风的深处:探寻日本八大审美意识的文化密码》致力于抽丝剥茧,聚焦于构建这一审美基石的八个关键概念,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直抵日本艺术与生活哲学的核心。 我们不将这些概念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活态的文化基因,探究它们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被塑造,又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关于“日本之美”的详尽图景。 第一章:侘寂 (Wabi-Sabi)——不完美的永恒之美 “侘寂”无疑是理解日本美学的起点。它并非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词汇,而是一种深植于禅宗思想的生命观。本章将细致区分“侘”(Wabi,在简朴中发现的宁静与满足)与“寂”(Sabi,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斑驳所带来的诗意)。我们将探讨“侘寂”如何体现在茶室的泥墙、陶器的裂纹、以及苔藓的生长之中。它反对过度装饰与完美主义,主张在残缺、无常与素朴中寻求精神的慰藉。通过追溯其在俳句大师松尾芭蕉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它如何影响了现代设计界对“天然”与“手工”的推崇,读者将领悟到,拥抱不完美,恰恰是通往更高层次和谐的途径。 第二章:幽玄 (Yūgen)——不可言说的深邃意境 “幽玄”是日本美学中最富神秘色彩的概念之一。它指向一种朦胧、深邃、难以言喻的意境,是“看得见”与“看不见”之间的张力。本章将分析“幽玄”在能剧(Noh Theater)中的运用,探讨舞台上的空寂、光影的暗示如何引导观众进入一种冥想状态。它不是缺乏内容,而是内容过于丰富,以至于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将对比中国诗学中的“意境”与日本的“幽玄”,强调后者对“留白”与“暗示”的极致运用,这种留白为观者自身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章:物哀 (Mono no Aware)——对生命的温柔感伤 “物哀”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灵魂。它体现了一种对世间万物,尤其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敏感与哀伤。这并非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深刻体会的温柔情怀。本章将以《源氏物语》中的情感描摹为核心案例,展示“物哀”如何渗透到贵族阶层的日常情感表达中。它赞美樱花盛开的极致绚烂,同时也预见了其凋零的必然。这种对“盛”与“衰”的并存感知,使日本的文化体验充满了细腻而悠长的情感余韵。 第四章:今様 (Ima-yō) 与 雅 (Miyabi)——古典的优雅与时代精神的交融 “雅”代表着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所追求的精致、典雅与品味。它强调举止的得体、审美的细腻,是对粗俗的排斥。然而,审美意识并非一成不变。本章将探讨“今様”(指当时流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歌谣形式)的兴起,如何象征着审美从纯粹的宫廷精英向更广阔阶层的渗透。“雅”在抵抗俗流的同时,也被不断吸收新的活力。“今様”的出现,揭示了美学在维持自身高度的同时,保持与时代脉搏同步的努力。 第五章:留白 (Ma)——空间与时间的间隙 “留白”,或称“间(Ma)”,是超越视觉艺术的结构性概念。它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被精心设计的、具有功能性的“间隔”。在音乐中,它是音符之间的停顿;在建筑中,它是结构之间的呼吸空间;在对话中,它是未被言说的沉默。本章将详细分析“留白”在建筑设计(如伊势神宫的布局)和园林艺术中的作用,证明这些“空隙”是引导注意力、平衡整体构图的关键元素。理解“间”,即是理解了日本艺术如何将“无”转化为有力的构成要素。 第六章:引力 (Inryoku) 与 间接性 (Indirectness)——情感的微妙传达 与西方文化中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不同,日本的审美倾向于使用“引力”和“间接性”来处理强烈的情感。本章关注如何通过含蓄的语言(如“空気を読む”——阅读空气)、身体语言,乃至物品的选择来传达复杂的心绪。这种审美要求接收方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文化共识。我们将考察它如何在武士道精神中的“克制”以及日常社交中的“本音与建前”中得以体现,探究这种间接性如何避免了冲突,同时保持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张力。 第七章:自然崇拜与借景 (Shakkei)——天人合一的景观哲学 日本的审美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本章将深入探讨神道教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这种敬畏如何转化为“借景”的园林技法。借景并非简单地引入外部景色,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框架、角度和层次,将远处的山脉、云雾或邻近的树木纳入庭园的整体构图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们将分析这一概念如何体现了日本人试图在人工造物中融入自然秩序的深刻愿望。 第八章:工艺的“道” (Dō) 与 匠人精神 最后的篇章将探讨贯穿于所有审美实践背后的方法论——“道”(Dō)。无论是茶道(Chadō)、花道(Kadō),还是弓道(Kyūdō),“道”都意味着将一项技艺提升为一种精神修炼。本书将重点分析“匠人精神”(Shokunin Kishitsu),即对技艺近乎苛刻的专注、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完美的永恒追求。这种精神使工艺品超越了其物质属性,成为承载修行过程和文化记忆的载体。 总结: 《和风的深处》并非一本艺术史的陈述,而是一次对文化心理的深度探访。通过对这八个核心审美的系统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日本文化乃至全球当代设计思潮的有效工具。这些看似古老的意识,在快速变化的今天,依然散发着持久的魅力与启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我们用心观察、耐心体会的那份微妙之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朴素中蕴含的精致感,与书名所暗示的某种东方哲思形成了绝妙的呼应。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看似随意的留白,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量。我尤其欣赏封面和内页排版中对“间”的运用,那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心境的沉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布置的空间,引导着读者的思绪进入一个更加宁静、有条理的领域。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美的执着,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工匠精神的传承。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这本书的载体就是一副完美契合的躯壳,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评分

从文化背景的解析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将其内部的某种共识性价值固化为全民审美标准的。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现象,更是在追溯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尊重了本土的独特性,又能够用清晰的框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背景下进行参照。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使得书中的论述不再是零散的观点集合,而是一个结构严谨、逻辑自洽的体系。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立体的文化地图,理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为克制,带着一种冷静的叙事姿态,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强大的情感张力。它不煽情,不刻意去取悦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精确性来构建论点。这种写作手法非常高明,它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那些藏在平实语句背后的深意。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层次感。这是一种对读者的智力挑战,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迫使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和审慎。这种不急不躁、步步为营的叙述节奏,本身就是一种对“耐心”这一美德的深刻诠释。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地为可以感知的具体场景。它没有陷入冗长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观察和细腻的描述,搭建起了一个个关于“美”的微观世界。比如,作者对光影变幻的捕捉,对材料质地的描绘,甚至是对声音的描述,都充满了洞察力。这让原本深奥的审美探讨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突然拥有了一把钥匙,能去重新审视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我开始留意窗边洒落的尘埃如何跳舞,思考为什么一块未经打磨的石头会比抛光的大理石更吸引我的目光。这种引导我们去“看见”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重塑了我的感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审美公式”,反而像是一个开放的邀请函。它展示了构成某种特质的元素,但最终将解释权和创造空间完全交还给了读者。这是一种非常现代、后现代的审美观——强调体验的主体性和个人的解读深度。它没有告诉我“什么是美”,而是告诉我“如何去寻找和构建属于我自己的美”。这种赋权感非常强大,它鼓励人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实验、去质疑、去在不完美中寻找秩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标签,而是渴望去探究事物深层的结构和意图。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