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B1)

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B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慧君,甘于恩 著
图书标签:
  • 广东话
  • 粤语
  • 方言学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 地域文化
  • 广东文化
  • 语言与文化
  • 社会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29492
商品编码:14632877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B1)

原价:36.00元

作者:邵慧君,甘于恩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306029492

字数:268000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广东各地方言(尤其是粤语)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为主,兼及词语考释、方言与文化之关系,旨在探讨与呈现广东方言特性,深入认识广东方言特点,为总结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全书分四编:第一编着重研究粤语语音特点,加深对粤语总体特点和各地特色的认识;第二编探讨粤语词汇与语法特点,对广东部分地区方言的单复数形式、词汇系统、人称代词、形容词重叠以及特殊句式进行详细考察;第三编对一些重要词语的语源进行探究,追寻粤语词语的发展变化;第四编讨论广东方言与文化的关系,回顾和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粤语研究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研究。本书对提升方言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好地开展岭南文化研究具有颇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语音
粤语小称变音与“儿”尾综述
韶关本城话中的变音
广东茂名粤语小称综论
广东四邑方言语音特点
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语音特点概述
粤西茂名粤方言语音特点综论
粤方言阳声韵尾及入声韵尾的分化模式及成因初探
第二编 词汇语法
广东四邑方言词汇特点
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汇及语法特点概述
廉江市粤客词汇相似度的计量分析
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
广东四邑方言代词系统的综合考察
广东四邑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综合研究
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
第三编 词语考释
广州话“听日”的语源
广州话“寻日”的语源
释“办馆”
第四编 方言与文化
广东方言与岭南文化
广州方言与广府文化
潮汕方言与潮汕文化
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
20世纪90年代广府文化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潮汕文化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后记

作者介绍


邵慧君,女,1966年生,上海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校级培养对象。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师从汤珍珠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就读于暨南大学中

文摘


序言



岭南风韵,言韵悠长: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方言如繁星点点,点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夜空。而在岭南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粤语,以其独特的腔调、丰富的词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语言学者、文化研究者以及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情感的人们。本书并非对“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B1)”这一具体著作的重复性介绍,而是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更为广阔、更为深入的岭南语言与文化探索之旅,发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 语言的脉络:溯源而上,洞见演变 广东方言,尤其是粤语,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演变的产物。要真正理解粤语的精髓,我们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语言学框架下审视。本书将带领读者回溯汉语的源头,探讨上古、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早期南迁的汉族人口。我们将审视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播,以及それが岭南本土语言产生的交互作用。 唐宋时期,是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的文人墨客南下,带来了更加精细的汉语表达和丰富的文化习俗。这一时期的方言特点,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将分析中古汉语韵母、声母的演变在粤语中的体现,例如中古全浊声母的消失,以及部分入声字的遗存。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在语音、词汇上的分化,探讨“南腔北调”的成因,并解释为何粤语在声调系统上表现出独特的复杂性,例如其丰富的声调数量和细致的声调变化。 明清以来,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和人口的流动,广东地区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方言格局。我们将深入探讨粤语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它与其他广东方言(如潮汕话、客家话、闽南话等)之间的关系。这些方言虽然同根同源,但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岭南语言景观的斑斓色彩。我们将尝试勾勒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差异性,分析它们在历史发展中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此外,我们还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语言接触现象。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对广东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将探讨历史上南迁的少数民族语言对粤语词汇、语音的影响,例如一些地名、动植物名称中可能存在的痕迹。同时,随着近代以来海外移民的大量涌现,广府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为粤语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本书将审视外来词汇的吸收,以及粤语在海外社区的传播与演变。 文化的载体:言为心声,情系岭南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流露。广东方言,尤其是粤语,不仅仅是一套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历史记忆。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我们将聚焦于粤语的词汇与生活。粤语中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往往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渔业活动息息相关。例如,许多与潮湿、瘴气相关的词汇,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与水稻种植、海产品相关的词汇,则体现了当地的经济特色。我们还将探讨粤语中一些独特的俚语、俗语、歇后语,它们如同岭南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经验。这些语言的背后,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和处世之道。 其次,我们将深入粤语的社会文化功能。粤语不仅是日常交流的语言,更是维系社群认同、传承家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在家庭中,长辈用粤语与晚辈交流,传递着家风家训;在社区中,街坊邻里用粤语拉家常,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我们将探讨粤语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仪规范,例如在称谓、问候等方面,粤语有着其独特的讲究。同时,我们还将审视粤语在近代以来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如何在流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粤语歌曲、粤语电影、粤语广播电视等,它们不仅传播了粤语,也塑造了岭南人的精神面貌。 第三,我们将关注粤语的文学与艺术表达。粤语独特的语音和节奏,赋予了其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演上的独特魅力。我们将探讨粤语诗歌、粤语戏剧(如粤剧、粤曲)的艺术特色,分析粤语的声调、韵律如何与诗歌的意境、唱腔的韵味相得益彰。粤语文学作品中,往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们以最贴近岭南人民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第四,我们将探讨粤语与身份认同。在当下全球化和普通话推广的背景下,广东方言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本书将审视粤语在当代社会中的身份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凝聚岭南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我们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广东人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对粤语的态度。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粤语文化,使其继续焕发勃勃生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未来的展望:守护与创新,永恒的生命力 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文化的传承在于创新。面对时代的变化,广东方言,尤其是粤语,既需要守护其珍贵的历史积淀,也需要与时俱进,拥抱新的发展。本书的探讨,并非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我们将关注当前广东方言研究的前沿课题,例如方言的数字化保护、方言在教育中的应用、方言与新媒体的结合等等。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保存和传播珍贵的方言资源。同时,我们也关注年轻人对粤语的态度和使用习惯,分析他们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理解和运用粤语,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推广,激发他们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终,本书旨在展现广东方言,特别是粤语,作为一种充满活力、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它不仅是岭南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语言与文化对话,我们期望能够激发更多读者对广东方言的兴趣,加深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对我认知边界的一次拓展。我原以为自己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中提供的许多新颖的视角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让我感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浩瀚无垠。作者似乎对全球范围内的最新动态都有所追踪,并在关键节点引入了跨学科的交叉论证,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案例分析也极其扎实可靠,每一个论点都有据可循,而非空穴来风。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挑战性问题,这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从一个更批判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和活跃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作者在章节的划分上考虑得非常周全,每一个部分都承接上文、开启下篇,过渡自然得仿佛浑然天成。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主题的侧重点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广度的覆盖,又兼顾了深度的挖掘,避免了泛泛而谈的弊病。特别是当涉及到复杂的分析模型时,作者没有直接堆砌公式,而是先用清晰的图表和流程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我特别喜欢那种“宏观铺垫——中观展开——微观聚焦”的写作节奏,让人能始终把握住全局,又不至于遗漏重要的细节。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作者的学术背景所吸引的,毕竟在相关领域,ta可是有着相当的声望和独特的见解。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其行文的逻辑性和流畅度。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深奥、晦涩的理论,用一种极其平易近纳、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需要反复回读才能理解的段落,这在学术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尤其是在阐述核心观点时,作者总能巧妙地穿插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使得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具象化、可感知。这种叙事手法的成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尊重。我感觉作者不是高高在上地“教导”我们,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向导,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知识的殿堂。读完第一章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促使我连续熬夜把它读完,实在是因为文笔太引人入胜了。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算便宜,但综合其装帧质量、内容深度和学术价值来看,性价比是无可挑剔的。我通常对那些定价虚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但对于这本,我心甘情愿地认为物超所值。它不是那种读过一遍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而是那种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都能获得新体会的“常青树”级别的著作。我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否应该购买一个精装典藏版来收藏。对我而言,投资一本真正能提升自我、拓宽眼界的书籍,永远是值得的。这本书带来的知识复利效应是长期的,它已经悄然融入了我的日常思考和工作方式之中。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大概就是希望作者能尽快推出后续的姊妹篇吧,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Ta在其他领域的更多洞察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现代感的色调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记得当时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又迷人的光芒,让我忍不住想把它拿起来翻阅。内页的纸张选材也颇为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质量上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拿在手上分量适中,既有实体书的厚重感,又方便携带。特别是扉页的设计,简约却不失韵味,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整体气质,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知识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这种对书籍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会特意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作为空间装饰的一部分,因为它本身的美感就足以成为一道风景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