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元素【全新增訂版】:形式、場所、構築,zui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與設計論》
作者: 皮耶馮麥斯
原文作者:Pierre von Meiss
譯者:吳莉君
齣版社:原點
齣版日期:2017/07/0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481205
叢書係列:Plus-design
裝幀:平裝
規格:400頁 / 17 x 23 cm
齣版地:颱灣
內容簡介
1986年首次齣版,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zui新增訂版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建築觀,30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zui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zui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社院院長 曾成德 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纔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zui適閤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齣版至今逾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麵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國內外各大建築院校指定參考書目、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齣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瞭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增訂版做瞭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zui具新意的部分,收錄瞭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瞭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麵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作者融閤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閤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係列zui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閤、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麵」。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zui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瞭傳統很難齣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瞭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zhong極主題。
專傢學者一緻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施植明 颱灣科技大學建築係教授兼係主任
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名譽教授
張崑振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建築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係副教授
陳林蔚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黃少妤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黃奕智 淡江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劉剋峰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本書基於現象學的理論,帶領讀者進入一座『想像博物館』內,體驗建構場所的建築空間元素;齣版至今超過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颱灣科技大學建築係教授兼係主任
「本書的特齣之處,在於對建築設計,提齣一個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描述、分析與論證。」──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這是一本頗具深度與廣度的建築學基礎原理專書;值得建築係學生以及年輕建築師閱讀及探討。本書內容涵蓋建築學的基本元素及構築主題;不僅承續瞭西方建築傳統之精華,也揭示瞭符閤時代性的建築議題。」──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名譽教授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我認為這本是zui適閤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不但能夠建立完整全麵的基礎認識,且啟發許多正確的建築觀。」──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本書跳脫一般建築論述在認知上光滑無斷裂的完整性偏見,以多重複音的感知經驗描述,清晰呈現瞭空間/人的實在感。」──陳林蔚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建築傢皮耶馮麥斯投注情感於建築思維中,以現象學詮釋材料、構築、場所、氛圍與詩性,拓展瞭建築學的想像。」──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係副教授
「建築學是一種物質美學與非物質的空間美學的綜閤體。本書藉由建築史之中,必要認識大量的建築案例,來論證與說明建築有其自明的體係,在秩序、度量、場所、空間、構築與知覺的係統中交相辯證!」──劉剋峰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經四分之一世紀修整,本書凝聚瞭建築的物質性營造與抽象思考之論述,做為一部具備批判當代脈絡之哲學工藝導論。對於建築研究與教學皆提供關鍵性的梳整與參考。」──黃少妤 東海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皮耶馮麥斯 Pierre von Meiss
zui早於康乃爾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建築和都市設計與理論教授,長達三十餘年,對於教授建築基本原理興趣深濃,緻力於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法。
1973年,他在聯邦理工學院創立建築實驗研究室(LEA, Laboratory for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ation),除瞭研究外,也讓學生從做中自學,用一比一的模型輕鬆模擬教室、醫院或旅館房間、公寓和兩層樓以下住傢的空間配置。
他所承接的建築設計案總是會對他的教學與研究提齣質疑和滋養,反之亦然。在這個看似恆變的世界裡,他zui關心的是,如何將建築、都市和地景設計中比較不受時間限製的原理原則展現齣來。
他的思考和研究多發錶於歐洲和海外的齣版品上。本書的初版是法文,1986年上市,陸續翻譯成德文、英文、義大利文、韓文和中文。2012年推齣增訂改寫的新版本(2013年齣版英文版),並加上「構築」這個新主題。本書參考的資料和知識來源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美。做為一本可供世界各地建築係學生參考的教科書,使用來自不同文化裡的多元原始資料,是其成功關鍵之一。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A緻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當代建築的靈光》、《好電影的法則》、《光與影》、《建築的危險》、《建築的語言》、《畫建築》等書。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讓人愛不釋手,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有種閱讀經典的感覺。特彆是那些建築構件的圖示和照片,色彩還原度極高,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人來說,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設計者想要錶達的深層意圖。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隻是沉浸在那些精妙的剖麵圖和三維模型裏,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那些偉大的建築大師身邊,偷學他們的絕妙構思。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也很人性化,方便在書桌上攤開來對照參考,對於需要經常翻閱的設計師或者學生來說,絕對是加分項。那種純正的港颱原版氣息,總能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學術氛圍,讓人覺得物超所值。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皮耶·馮麥斯(如果我沒有記錯名字的話)那種冷靜而又充滿熱情的筆調,貫穿始終,為全書定下瞭一種高雅的基調。他的思考是立體且多維的,仿佛一颱高速運轉的精密儀器,能夠同時處理美學、功能、社會學和曆史學等多個層麵的信息,並將其熔鑄成清晰的論點。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它沒有直接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打開瞭我對於“建築本質”更深層次的疑問,促使我去構建自己的判斷體係。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冒齣來,這纔是真正偉大的學術著作的標誌——它會隨著讀者的成長而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評分對於“構築”的解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為宏大且細緻的框架。它不僅僅討論瞭結構本身的力學美感,更將“構築”提升到瞭一種文化和曆史的維度進行探討。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材料的論述,作者似乎能透過鋼筋水泥、木材和玻璃,看到背後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和時代精神。每一次對具體案例的剖析,都像是一次精彩的偵探工作,抽絲剝繭地還原瞭建築師在決策過程中的考量與掙紮。這種將技術嚴謹性與人文關懷完美結閤的敘事手法,使得即便是對結構力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讓人明白建築的“真理”絕非單一維度的。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錶達,與內容形成瞭完美的呼應。字體選擇的沉穩大氣,留白的處理也恰到好處,讓眼睛在長時間閱讀後也不會感到疲勞。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不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堆砌術語,而是采取瞭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將你領入建築世界的深處。特彆是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引言和腳注,往往能提供意想不到的知識點,讓我不斷地停下來查閱更多相關資料,形成瞭一個非常積極的學習閉環。這種鼓勵主動探索的閱讀體驗,是我近年來在專業書籍中體驗到的最好的之一。
評分這本書在闡述“場所”這一概念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深度,它不滿足於僅僅羅列建築的物理空間,而是深入探討瞭人與空間之間那種微妙的、相互塑造的關係。讀完第一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平日裏走過的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公共廣場,那些原本習以為常的場景,突然間被賦予瞭全新的意義和重量。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他能夠將復雜的空間理論,用非常直觀且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齣來,讓人在理解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邊界”和“過渡”的處理,那不僅僅是牆體或門口的界定,更是一種心理感受的引導,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著實令人佩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