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貪吃的歷史
- 作者:
- 原文作者:
- 譯者:
- 齣版社:
- 齣版日期:2015/03/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5722432
- 叢書係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內容簡介
你可知道:
熱可可曾讓民眾春心蕩漾?在修道院裡引發軒然大波?
女人在文藝復興時期不把體態吃得肥軟豐腴,便稱不上美女?
哈利波特吃得到柏蒂全口味豆和巧剋力蛙,
是因為十九世紀後,糖與巧剋力不再是貴族階級的專屬樂趣!穿梭時空,用目光滿足食慾,
圖文並茂,大嚼吃的歷史!
一本插圖豐富精美、內容色香俱全的美食史禁忌全彩!超過200幅歷史珍稀畫作、諷刺畫,及文學作品中的插圖、名畫
有點邪惡!跨越韆年,帶領你偷窺歷史上奇形怪狀、奇風異俗的貪食場景
一覽無遺!從希臘神話到童話世界,從黑暗時代到現代飲食,探討貪食與文化的變遷
舔油盤、刀子嘴、夾肉鉗、吸湯碟、吮羹盤、啜酒杯──
歡迎來到貪吃博物館!
這裡不但要勾起你的食慾,更要讓你大開眼戒。這本書帶領我們遊走一場華麗的美食之旅,從中探索那充滿曖昧的原罪:「貪吃」。當中收錄超過200張噴香欲滴的插圖及畫作,以獵奇和戲謔角度,展齣人類歷史上著名的貪食場景。從中世紀到現代,透過貪吃這件事,探討「人類與吃、吃與文化」的進展。
從希臘神話中佳餚美酒築成的極樂世界,到中古時期魔鬼引誘墮落的縱酒暴食。「貪吃」到瞭十七、十八世紀時期,有瞭率真、貪嘴、講究美食的特質。後來纔成為精緻美點的同義詞。直至現代,貪饞被商業廣告上下其手,健康飲食與對纖細時尚的狂熱追求,也使貪食以另一種世俗化的形式,從二十世紀蔓延到你我周遭……
吃,是一種罪嗎?
嘴巴是身體洞開的門戶,舌頭鬆瞭,道德感也搖搖欲墜?本書思考:貪吃,是品味饕傢虛榮的美食藝術?還是教會及上流社會鄙視的暴飲暴食?為什麼貪戀美食會被視為縱情自私的罪惡?女人又為什麼自願對繽紛多彩、美侖美奐的甜點寬喉解舌、放棄矜持?甚至於連童話裡也運用瞭「貪吃」,當作嚇壞小孩的惡趣味呢?
餐桌讓人甘心墮落,也可以是啟迪人心和提升人性的殿堂。作者以歷史角度談論「貪吃」及「美食」,讓佳釀美饌成為一次認同的饗宴,並發酵成讀者禁不住嘴角上揚的高級幽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弗羅杭?6?4柯立葉Florent Quellier法國作傢、歷史學傢,法國圖爾拉伯雷大學(Université Fran?ois-Rabelais)講師,法國國傢科學研究院(CNRS)現代世界飲食史專任研究員。創作多與飲食相關。其作品《水果與人類》(Des fruits et des hommes)曾於2003年榮獲道德與政治科學院頒獎。《饞:貪吃的歷史》於2010年獲頒Prix Jean Trémolières獎項。2007年由勒恩大學圖書部(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齣版《法國人的餐桌:一部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初的文化史》(La Table des Fran?ais. Une histoire culturelle (XVe–début XIXe siècle))一書。
譯者簡介
徐麗鬆颱大外文係畢業,世紀交替之際旅居法國多年,陸續於巴黎第七大學、裏昂第二大學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修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並在法國及颱灣從事英文、法文翻譯及跨界閤作工作。譯有《法式誘惑:賞—法國人如何玩味人生 探—法國文化的幽微精髓》、《父親的失樂園:一則古老語言、河中之城與猶太傢族的真實傳奇》、《薩德對談錄》、《反抗的畫筆》、《小王子經典珍藏版:法國Gallimard正式授權,珍貴手稿、創作歷程及故事的完整版本》、《沒有地圖的旅行》、《品牌概念店:全球時尚空間風格巡禮》等多部作品。
陳蓁美政大廣告係畢業,法國Poitiers大學電影研究DEA,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斷線》、《在巴黎餐桌上》、《愛情沒那麼美好》、《鼕季街區》、《瑪麗的真相》、《狼蛛》、《喀布爾之燕》、《世界的靈魂》、《氣味》等。
目錄
序 菲利浦?6?4德雷姆 Philippe Delerm
導言
關於「gourmandise」(饞)一詞
第1章 中世紀狼吞虎嚥的暴食文化暴食,七宗罪之一
貪饞,雖屬輕罪但能引起嚴重後果
gula是一種原罪嗎?
貪食的醜陋圖像
富貴權勢者的專屬罪孽
對於節慾的歌功頌德
貪食、道學傢與教師
貪食確實有害健康嗎?
第2章 極樂世界的美食中古時代的烏托邦
佳餚美酒築成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好滋味
烤肉與肥肉的美食夢
隻是單純的民間娛樂?
懶墮蟲、狼吞虎嚥者與懦夫組成的可憎王國
第三章 天主教徒的感官享樂,新教徒的簡約樸實中世紀教士大啖佳餚
新教徒對教皇飲食嚴詞抨擊
大腹神學傢
美食齋戒:假惺惺的天主教徒以齋戒之名大啖佳餚
新教徒拒絕口腹之欲?
天主教世界是否縱情感官之欲?
齋戒的規定逐漸放寬
齋戒與巧剋力
酗酒,真正的貪饞罪
天主教教會將飲食享樂除罪化
第四章 老饕和美食傢當道的時代從義大利到法國,端正得體的貪饞文化齣現
能吃善飲又有教養的美食傢誕生
端正的貪饞,優雅的舉止
饕餮之徒的醜陋形象
培養高雅品味
高尚的貪饞應該要值得引人思索
懂得掌控身體
從健康飲食到好品味
法國文化模式的核心要素
空腹的復仇
第五章 美食雄辯的年代插科打諢和嘉年華狂歡
要想光明正大地描述貪饞之樂,必須有個好藉口
格裏濛?6?4德?6?4拉雷涅心目中老饕的生活藝術
提升饕客的地位
美食傢的誕生
法國美食論述在歐洲的優越地位
饕饗之學成為文化資產
第六章 貪饞, 弱勢性別的弱點女人與嗜甜食
女人缺乏鑒賞佳餚的能力
喜愛巧剋力,淫蕩女子與貪食的陰影
口腹之樂,飲食男女
秀色可餐的女人
正派女人懂得矜持自製
《啊!小白酒》,市井小民的低俗貪饞文化
第七章 童年的味道,幼稚化的貪饞貪饞,幼童與生俱有的缺點
對胖小孩的膜拜心態
大人給糖吃
糖果大行其道
瑪德蓮的奇妙滋味
結論:貪饞罪重返時代舞颱
跋:「我還想再吃一隻野豬......」
饕餮之宴:人類飲食文化的演變與思考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飲食行為的復雜性、曆史變遷及其背後蘊含的文化、社會和哲學意涵。我們並非僅僅在探討“吃什麼”或“怎麼吃”,而是試圖剖析“為什麼吃”這一根植於我們基因和文明進程中的核心議題。 第一部:原始的本能與文明的曙光 第一章:火的馴服與食物的革命 追溯人類飲食的源頭,我們從茹毛飲血的史前時期開始。熟食的齣現,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決定性的飛躍。火的掌握不僅提供瞭溫暖和安全,更徹底改變瞭食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使得營養吸收效率大大提高,直接推動瞭大腦的進化。本章將詳述工具的使用如何從簡單的敲擊石器發展到復雜的狩獵技術,以及早期社會結構如何圍繞食物的獲取和分配而構建。我們會考察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早期食譜,如冰河時期的巨型動物獵物,與熱帶雨林中對植物性食物的依賴。 第二章:農耕的興起與定居的代價 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革命,標誌著人類從遊牧走嚮定居,糧食作物的馴化成為核心。這不僅是農業技術的進步,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結構重塑。本章分析瞭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的起源地、傳播路徑及其對早期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黃河流域)的塑造作用。然而,定居生活也帶來瞭新的挑戰:營養單一化導緻的健康問題,以及儲存技術對社會財富不平等的加劇。我們將探討“盈餘”概念的誕生如何催生瞭階級和早期政治形態。 第三章:早期的調味與風味的起源 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後,人類開始追求“美味”。本章聚焦於調味品和香料的早期曆史。鹽,作為最基本的調味品和重要的貿易商品,其獲取方式往往決定瞭一個部落或城邦的命運。香料(如鬍椒、肉桂、丁香)在古代的價值甚至超過黃金,它們不僅用於烹飪,更被用於宗教儀式、醫藥和身份的象徵。我們將深入研究古代埃及、波斯和羅馬帝國如何通過控製香料貿易路綫,構建起早期的全球經濟網絡。 第二部:古典時代的盛宴與禁忌 第四章:地中海的饋贈:油、酒與麵包 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飲食結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橄欖油、葡萄酒和榖物構成瞭“地中海飲食”的基礎。本章考察瞭這些核心食物在古典哲學中的地位。《奧德賽》中對宴會的描繪,展示瞭飲食禮儀與公民身份的緊密聯係。同時,我們也分析瞭羅馬帝國的農業擴張如何將這些食物推嚮整個歐洲,以及貴族階層如何通過奢華的晚宴(Convivium)來彰顯其社會地位,探討瞭富足與節製之間的永恒辯證。 第五章:東方智慧:茶、禪與飲食的哲學 東方世界的飲食發展路徑則側重於平衡與內省。以中國為例,本章探討瞭儒傢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推崇,以及道傢對自然本源的追求如何影響食材的選擇與烹飪方式。尤為重要的是,佛教的傳入對素食主義産生瞭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寺院飲食中,形成瞭獨特的“禪宗料理”。茶,作為一種飲品,如何從藥用到日常飲品,並最終升華為一種社交和精神實踐,其演變過程值得深入剖析。 第六章:宗教律法與飲食規範 從古代開始,宗教信仰就對人們的“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設定瞭嚴格的邊界。猶太教的潔食(Kosher)法、伊斯蘭教的清真(Halal)法,以及印度教對牛的崇拜,都深刻地影響瞭特定人群的食物選擇和烹飪實踐。本章將分析這些律法背後的社會功能——它們是如何在維護社群認同、區分內外群體方麵發揮作用的,並探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飲食禁忌所引發的衝突與融閤。 第三部:全球化的浪潮與現代的迷思 第七章:大航海時代的物種交換 15世紀後,地理大發現帶來瞭“哥倫布大交換”,這是人類飲食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物種物種遷移。玉米、番茄、辣椒、土豆等美洲作物被引入舊大陸,徹底改變瞭歐洲、非洲和亞洲的農業麵貌和口味偏好。例如,沒有辣椒的川菜、沒有番茄的意大利菜是不可想象的。本章詳細梳理瞭這些關鍵作物的傳播路綫,以及它們如何解決瞭舊大陸的人口增長壓力,同時也反思瞭這種交換中伴隨的殖民主義烙印。 第八章:工業革命與食物的異化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瞭食物的生産效率,但也帶來瞭對食物本質的疏離。本章探討瞭食品加工業的興起,從罐頭到白砂糖的大規模生産,食物開始脫離田園,進入工廠流水綫。這帶來瞭便利,卻也催生瞭“空熱量”食物的泛濫,以及早期關於食品安全和營養學的爭論。我們審視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公共衛生運動,以及食品標準化的努力。 第九章:消費主義、快餐文化與身份重塑 進入20世紀中後期,快餐文化的崛起成為全球現象。它以標準化、可預測性和速度為核心競爭力,重塑瞭人們的用餐節奏和社會交往模式。本章分析瞭麥當勞、可口可樂等品牌如何將美式飲食推嚮世界,以及隨之而來的健康危機——肥胖、糖尿病的流行。與此同時,對工業化食物的反思催生瞭對“真實食物”的追尋,有機農業、慢食運動的興起,構成瞭對現代飲食模式的有力迴應。 第十章:未來的餐桌:倫理、科技與可持續性 展望未來,人類的飲食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氣候變化要求我們重新思考肉類生産的碳足跡,實驗室培育肉和昆蟲蛋白等新興技術正挑戰著傳統的食物定義。本章將深入探討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可持續農業的必要性,以及我們如何在使用科技提升效率的同時,保持對食物的敬畏與尊重。最終,我們將探討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個體如何重新建立與食物的健康、負責任的關係。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視角,審視人類與食物糾纏數萬年的曆史進程,揭示每一次咬閤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代碼、權力結構與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