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理五诀
定价:48.00元
作者:(清)赵九峰 著,郑同 点校
出版社:华龄
出版日期:2011-5-1
字数:417000
页码:31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地理五诀》一书成书于清乾隆丙午年间,是堪舆学典籍中的扛鼎之作。编撰者为赵玉材先生,字九峰,是乾隆时期地理风水学的巨匠。赵九峰先生有感于当时社会上风水地理学“立法种种,各持一家,是分门愈多而道理愈晦,地理失传”,于是遍考先贤著作,撰成此书,言语显近,通俗易懂,以期“大小咸宜,而便于人者也”。《地理五诀》共八卷,卷一论五行及罗盘;卷二论龙脉生旺死绝形象;卷三论穴之阴阳富贵贫贱;卷四论砂形贵贱得位失位;卷五论水之吉凶进神退神;卷六论四局朝向龙水配合;卷七论二十四山向十二种水口吉凶判断法;卷八论平洋地理风水要诀。本次整理的《地理五诀(绘图校正集新堂藏版)》,以历代版本中内容zui全面的福建集新堂光绪刻本为底本,并收入清末扫叶山房本精美的绘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内容完善、校勘精当,确是三合派地理风水通俗入门和值得精读的著作。
作为一名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清代术数典籍的体系构建很感兴趣。《绘图地理五诀》虽然名字里带着“风水”二字,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偏向于一种环境哲学的探讨,而非单纯的趋吉避凶指南。书中对“理”的阐述,远比对“形”的描摹要深入得多。作者(赵九峰)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他似乎在努力地搭建一个自洽的宇宙观,将天地运行、时间流转和人类居所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理气”和“峦头”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它并没有像某些流派那样走极端,而是强调二者必须相互印证。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在阅读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去的认知。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学会“如何摆放一个招财猫”,而在于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个位置适合放置什么”。如果你期望在其中找到快速致富的捷径,那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想探究古代先贤对人居环境的深刻洞察,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花费时间去啃。它需要耐心,需要沉下心来,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样去推导它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古朴的晕染效果,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影印本,毕竟“故宫藏本”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但翻开之后发现排版还算清晰,注释也比较到位,对于初学者来说,门槛降低了不少。我特别欣赏它对图文并茂的处理,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方位和理气图解,光靠文字描述简直是天书,但有了图示就清晰多了,像看地图一样,能直观地把握气流的走向。当然,要完全吃透它,光看一遍肯定是不够的,里面涉及到的术语和概念,比如“太极点”、“玄空大卦”这些,都需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去理解,所以说,这套书更像是一份工具箱,而不是速成秘籍。我正在对照着自己家的户型图,试着去分析和调整一些布局,虽然短期内看不出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至少在理解环境与居住者关系上,确实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整体感觉,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资料汇编,而非市面上那些哗众取宠的“风水神算”手册。
评分与其他市面上充斥着大量速成技巧的书籍相比,这本《绘图地理五诀》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和严谨。它没有过多地渲染“神鬼莫测”的神秘色彩,而是尽量将术数体系还原为一种基于观察、经验和复杂计算的学问。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编纂时,力求将不同流派的精华进行整合和校订的良苦用心。例如,它在处理“立向”的步骤时,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点的微调都有详细的说明,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东西,背后必然有大量的实际测算和长期的验证积累。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对“时间”维度的重视。风水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学问,更是一种时间管理,如何让居住者的运势与外部环境的周期性变化相协调,这是许多现代书籍常常忽略的重点。这本书将“算卦”的动态预测能力,巧妙地融入了静态的建筑环境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时空模型。
评分从收藏角度来看,这套“故宫藏本术数丛刊”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书籍本身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透着一股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为阅读准备的,也是为保存而准备的。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几张关于“星盘”和“罗盘”的绘图部分,那些复杂的经纬线和刻度,无一不体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天体运行的敬畏。但话说回来,作为一本实用的风水书籍,它的挑战性也相对较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懂术数,还要对古代的度量衡、哲学概念有基础了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每深入一层,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消化吸收。这本书更像是给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向“精深”迈进的学者准备的“进阶教材”。它不适合作为入门的第一本书,但对于想要系统梳理和校订自己知识体系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权威的参照系。读完它,你会更明白,真正的“风水之术”,绝非是简单的迷信,而是一门融合了天文、地理、数学和哲学的综合科学。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有点被书名误导了,以为这主要讲的是阳宅布局,毕竟谁不想住得舒服点呢?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阴宅”部分的论述,篇幅和深度都相当可观,这让我对它的全面性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龙脉”、“砂水”的描述,那些用词古雅精妙,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很多描述非常写意,比如“山若卧虎,水似玉带”,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虽然美,但对我们习惯了精确数据的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尝试对照了一些现代测绘图和实地考察,发现古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是多么的细腻和独特,他们捕捉的是一种“气场”的流动,是超越视觉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精髓,似乎在于教授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操作手册。我最近在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评估我老家祖坟的位置,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家族世代的变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传统的、但逻辑清晰的分析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