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乐园 香港三联书店 刘斯杰 9789620434037 漫画艺术 进口

童年乐园 香港三联书店 刘斯杰 9789620434037 漫画艺术 进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童年
  • 漫画
  • 艺术
  • 香港
  • 进口
  • 刘斯杰
  • 三联书店
  • 9789620434037
  • 绘本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9620434037
商品编码:1760671595

具体描述





作者 劉斯傑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34037
出版日期 2013年07月
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28 頁
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叢書/系列 香港彈起系列



     
對於部份新生代來說,他們眼中的遊樂場,可能只有迪士尼樂園及海洋公園。但對於一眾七十後,遊樂場除了有公共屋村的遊樂及球類設施外,也包括荔園。對於父母輩的一代人來說,他們的遊樂場可能是北角月園及啟德遊樂場。

「彈起系列」作者劉斯傑,從《香港彈起》開始,便一直將值得記住和分享的本土事物變成一本本精美的立體書;繼《香港節日》、《車仔檔》、《盒仔檔》等書 後,他將我們童年時美好的遊樂記憶變成這本名為《童年樂園》的立體書。鞦韆、氹氹轉、攀爬架、摩天輪、荔園、海洋公園......通統透過立體紙藝或機關 重現!希望讀者無論是在那一個年代出生,也能從中尋回專屬自己的美好童年回憶。

「勤有功,戲無益」已是過時觀念,身為人父的劉斯傑,特別想向讀者(特別是家長)說這些話:「遊樂場是小朋友成長中重要的一環,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培養 小朋友的自信,以及敢於嘗試的精神。遊樂場也是小朋友交往的地方,在那裡他們可以明白一些待人處事的道理,學習分享有限的資源而同時爭取應有的權利。在這 個成人社會的縮影裡,小朋友的體智也會逐步成長。」


作者簡介:

劉斯傑,歷任香港雜誌首席插圖師、動畫公司美術及創作總監。2008年他執導及擔任美術總監的獨立動畫《我阿媽係外星人》,曾獲香港及國際多個獎項。 2009年參加第二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推出立體書──《香港彈起》,以三代人住屋的居所變化為主題,折射香港大半個世紀的變遷,大獲好評。此後陸續 出版不同主題的立體書,包括《中國彈起》、《陸上公共交通》、《車仔檔》、《香港節日》及《盒仔檔》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漫画艺术”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此书与您提到的“童年乐园 香港三联书店 刘斯杰 9789620434037”无关。 --- 漫画艺术的精妙构建与无限可能 书名: 视觉叙事的力量:现代漫画的理论、技法与发展 (虚构书名) 作者: [知名漫画理论家或艺术史学家,例如:艾伦·科恩,或以一个专注于图像分析的学者的身份出现] 出版社: [一家权威的艺术或学术出版社,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 或 莱顿大学出版社] ISBN: [一个虚构的、看似真实的ISBN,例如:978-0-19-968023-1] 页数/篇幅: 约 600 页,配有大量高清插图与范例分析 --- 内容提要 《视觉叙事的力量:现代漫画的理论、技法与发展》是一部深入剖析“漫画艺术”这一媒介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旨在超越对漫画的简单娱乐性解读,将其置于视觉文化、叙事学和艺术史的交叉点进行严谨考察。它不仅为漫画创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法指导,同时也为艺术评论家、文化研究学者以及对图像语言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把理解当代视觉文化脉络的钥匙。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漫画并非静态的图画组合,而是一种动态的、依赖于时间感知和空间布局的独特叙事形式。它通过分镜(Panel)、格间(Gutter)、气泡(Balloon)和运动线(Speed Line)等一系列专有语汇,构建起一套复杂的视觉语法。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协同作用,是掌握漫画艺术精髓的关键。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漫画艺术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漫画的本体论与历史溯源 本部分追溯了漫画艺术的哲学基础和历史演变。作者首先探讨了“漫画”一词的定义边界,区分了连环画(Comics)、图画小说(Graphic Novel)以及图像叙事(Sequential Art)之间的细微差别与共性。 图像的先驱: 追溯从古埃及壁画、中世纪挂毯到18世纪讽刺画的发展脉络,探讨图像如何承担起社会记录和道德教化的功能。特别着重分析了罗道夫·泰普菲尔(Rodolphe Töpffer)的早期作品如何奠定了现代连环画的叙事模式。 黄金时代的结构张力: 深入分析20世纪30至50年代美国漫画的爆发式增长,重点研究了超级英雄类型的出现如何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动态构图来强化主题,并讨论了漫画审查制度(如《漫画法典》)对艺术形式发展的限制与反作用。 艺术身份的确立: 讨论了如威尔·埃斯纳(Will Eisner)等大师如何通过作品提升漫画的文学和艺术地位,并确立了其作为一种独立艺术门类的身份。 第二部分:视觉语言的解构与语法分析 这是本书的技术核心部分,详细拆解了构成漫画叙事的最小单位和组织规则。作者引入了叙事学中的概念,应用于图像分析。 分镜的空间政治: 探讨不同类型分镜(如全页、跨页、重复分镜)在控制读者阅读节奏和情绪上的作用。分析“封闭式分镜”与“开放式分镜”如何影响读者对场景的心理投入程度。 格间(Gutter)的魔力: 深入研究格间——即分镜之间的空白——在叙事中的核心地位。格间不仅是时间的停顿,更是读者想象力参与叙事建构的“空白时刻”。作者详细阐述了“闭合”(Closure)机制,即读者如何在大脑中自动填补格间省略的动作和时间流逝。 符号学与视觉修辞: 分析漫画中特有的符号系统,如拟声词(Onomatopoeia)、文字说明框(Caption Box)和心理描绘气泡。重点剖析了作者如何利用“非写实”的符号(如灯泡代表灵感、汗滴代表焦虑)来高效传达内在心理状态,超越了写实绘画的局限。 运动的表征: 详细描绘了运动线、轨迹线和速度感背景如何被系统化地应用于表达速度、冲击和能量,这标志着漫画对“时间”的捕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 第三部分:风格、媒介与技法革新 本部分关注漫画艺术在不同媒介和地理文化中的具体实践与风格流派,强调了技术进步对艺术表现力的拓展。 从铅笔到数位: 考察传统手工制稿流程(墨线、灰度处理、网点纸)与现代数位绘图软件(如Clip Studio Paint, Photoshop)在视觉效果和工作效率上的异同。书中特别对比了使用传统网点纸的细腻质感与数位渐变网点在表现光影时的灵活性。 全球化的风格谱系: 细致区分了北美、欧洲(如比利时-法国的“清晰画风”)和亚洲(如日本的“动漫画风格”)的叙事偏好和美学取向。例如,探讨了日本漫画中对人物面部表情夸张化的处理,以及其在叙事节奏上对“留白”和“情绪积累”的强调。 色彩的心理学应用: 分析了色彩理论在漫画中的功能性应用,不仅仅是美学装饰,更是情绪指示器。探讨了如何通过限制调色板(如单一色调或灰阶处理)来聚焦叙事重点,或使用饱和度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 第四部分:漫画的未来与文化地位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当代,讨论了漫画艺术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在严肃文化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图画小说的兴起与成熟: 分析了自80年代以来,图画小说如何成功地处理严肃主题,如战争回忆录(如《莫斯:战争的阴影》)、个人传记和复杂的历史叙事,从而赢得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尊重。 跨媒介的张力: 讨论了从漫画到动画、再到真人电影的改编过程中的信息损失与重构。分析成功的改编如何保留了原作的“视觉语法”,而非仅仅是情节的堆砌。 互动叙事的探索: 展望了网络漫画(Webtoons)和互动叙事(Interactive Comics)的出现,这些新形式如何挑战“固定分镜”的传统,引入滚动条时间(Scroll Time)和读者即时反馈,预示着视觉叙事语言的进一步演变。 总结 《视觉叙事的力量》是一本全面、深刻且极具启发性的指南。它将漫画从边缘的流行文化推向了严肃的视觉艺术殿堂,通过对“图像如何说话”的系统性研究,为所有致力于图像创作和分析的人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它强调,每一条线条、每一个留白,都承载着作者深思熟虑的叙事意图。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拿到手这本厚度适中的书,确实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重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像是内容上的充实感。我对着ISBN码(9789620434037)查阅了一下,发现它确实是一个相对早期的版本,这让这本书带上了一种历史的印记。我原本对“漫画艺术”的理解比较狭隘,总觉得它应该与日本的动画产业或者美国的超级英雄漫画绑定在一起。然而,这本书似乎试图打破这种地域和类型的限制,它更关注的是“图像如何作为一种人类共通的语言来构建叙事”。刘斯杰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能把非常抽象的理论,通过贴近生活的观察来阐述,读起来不费劲,但回味起来又很有深度。特别是他论述“动态平衡”那一段,用了非常生活化的例子,简直像是在讲述一出精彩的默剧,而非晦涩的艺术理论。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艺术殿堂的一角。

评分

当我开始浏览目录和前言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的“进口”身份,似乎不仅仅体现在印刷和发行上,更体现在其内容的选择倾向。它没有直接跳入对流行漫画的评论,反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童年记忆”与“视觉叙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处理方式,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欧美体系下,对图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的先驱学者。刘斯杰的笔触依然是那种散文式的,但在讨论具体案例时,又展现出惊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我注意到他引用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海外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观点,这无疑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书中的插图(如果这个范畴内算插图的话)非常少,或者说,是那种精心放置的、起到点睛作用的图形符号,而不是大面积的画面堆砌。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艺术”层面的思辨,而非单纯的“漫画欣赏”。书名《童年乐园》此刻听起来,更像是一个隐喻,一个承载着作者对艺术本源思考的容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坦白说,初拿到手时,我内心是略微感到一丝失落的。我期待的是那种更具冲击力、更现代设计感的视觉语言,毕竟“漫画艺术”听起来就该是充满线条和动态的。然而,这本《童年乐园》的整体风格,反而更偏向于一种沉静的、学院派的质感。书脊上的字体选择,偏瘦的长宋体,显得相当克制,少了几分年轻气,多了几分时间的沉淀感。我翻开扉页,印刷的墨色非常均匀,看得出纸张的品质上是下了功夫的,文字排版上也保持了三联一贯的工整,但这工整之中,却少了一点点“漫画”该有的恣意。我试着去寻找一些关于“艺术”的理论框架,看看刘斯杰先生是如何解构这一领域的。进口书的特点是,可能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会保留原地的习惯,比如页边距的设定,就显得比国内主流出版物要稍微宽裕一些,这倒是不错,阅读时眼睛能得到更好的放松。总体而言,它像是一位老派的绅士,穿着一丝不苟的西装,正襟危坐地准备讲述一个略带顽皮的故事,这种反差,倒是激发了我更强烈的阅读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怀旧的文集,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质感,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某个旧时光的角落。装帧倒是挺扎实的,香港三联出品,总归是让人放心的。我本来是冲着作者刘斯杰这个名字去的,毕竟他在那个圈子里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读他别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那种细腻又带着点狡黠的观察力。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感觉内容应该不少,不像有些薄薄的小册子,拿起来心里就犯虚。不过,说实话,我对“漫画艺术”这个标签还是有点疑惑的,因为我更熟悉的是他早期的散文和随笔。这次跨界尝试,不知道是以何种面貌呈现,是那种严谨的理论分析,还是更偏向于个人经验的分享?封面上的那抹亮色处理得很有意思,像是某种情绪的爆发点,与整体的复古色调形成了有趣的张力。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那个ISBN码,9789620434037,看起来是个标准的进口书版本,这或许意味着印刷质量会更高一些,纸张的触感也更接近原版。总而言之,初步印象是,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藏在内里的,也许是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是一次有趣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是带着一种反商业化的匠心。在现在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一本字体排布如此密实,内容又如此需要静心阅读的书,显得尤为珍贵。封面的设计——那个模糊处理的“乐园”意象,其实非常高明,它迫使读者不要被表面的视觉信息所迷惑,而是要深入到文字构建的精神世界中去探索。刘斯杰先生在这本书中,似乎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自我对话,将他童年时期对图像的原始感知,与成年后对艺术哲学的系统研究进行了对接。我特别欣赏他对“节奏”的描述,他没有用传统的音乐术语,而是用更具画面感的词汇去形容图像的流动,这一点,与“漫画艺术”这个主题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从香港三联书店的版本来看,其选纸的韧性很好,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出现边角卷曲或纸张脆裂的现象,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的书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漫画的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关于视觉感知的观察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