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原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比较刑法研究”的成果,书中的观点,均以外国刑法著作的论述为根据,内容分三部分,包括刑法的基础、犯罪论、刑罚论,其中以犯罪论为主,为便于读者了解观点的来源,对有关外国学者的论点均作了注解,明示论点所来自的著作,对我国的刑法研究有重要意义。 马克昌 著作 马克昌,1926年8月生,河南省西华县人,1950年武汉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毕业。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刑法学》(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论(上)》(副主编)、《论共同犯罪》(与人合著)、《犯罪通论》(主编)、《刑罚通论》(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主编)、《刑法学全书》(靠前主编)、《刑法理论探索》、《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主编)、《经济犯罪新论》(主编)、《刑法学》(主编之一)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我通常不太容易对一本学术著作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但这本书却是个例外。它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比较刑法原理”这个略显艰涩的领域,变得如此清晰、生动。作者在梳理各国刑法总论时,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为我们精心搭建起一座理解不同法律文化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案例的分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深入剖析,来阐释抽象的法律原理,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种“以案说法”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可读性,更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不同国家在犯罪构成、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关键问题上的观点对比,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回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求。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视野,让我能够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研究法律。
评分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已经放了有一段时间了,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刑法理论的著作,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为我打开了理解不同国家刑法体系的扇窗。作者在梳理各国刑法总论的异同之处时,展现出的深厚功底和严谨逻辑,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诸如犯罪构成要件、违法性、责任等核心概念的比较分析,不仅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法域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与融合,更引导我深入思考这些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法哲学思潮和历史文化根源。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角度,都能从不同的案例和学说中汲取智慧。它让我意识到,刑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回应社会现实的活的体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刑法世界、拓展法律视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它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在浩瀚的法律海洋中找到方向,理解那些看似复杂抽象的法条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法律著作,应该能够兼具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广度,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它以“比较刑法原理”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外国刑法总论的核心问题,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刑法殿堂的窗口。作者在对各国刑法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时,不仅关注表面上的差异,更深入挖掘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根源,展现了其深邃的洞察力。书中对犯罪构成要件、违法性、责任等基本概念的精辟阐释,以及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客观梳理,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理论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严谨,既不失学术的锐度,又不乏人文的关怀。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活的体系。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刑法、拓展法律视野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著作,不应该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应该能够触及读者的内心,引发深刻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一种极为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比较刑法原理”这个听起来有些“高冷”的学科,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在讲解不同国家刑法总论的差异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还是政治制度的差异。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刑法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看到其背后更宏大的社会图景。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评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法律理论发展的多元性和动态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争议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客观,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够清晰地指出各方观点的合理之处和局限性。这种“求同存异”的治学态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进行理性、深入的学术探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法律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碰撞,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颠覆了我之前对刑法“硬性”、“刻板”的印象。作者用一种极其流畅、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外国刑法总论的复杂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对各国刑法理论的精妙比较,不仅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在对待犯罪和刑罚问题上的不同理念,更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跨文化的法律智慧。例如,在探讨“故意”的构成要件时,书中细致地分析了德国法、法国法、英美法等不同体系下的理解差异,并巧妙地将这些差异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对照自己国家的刑法进行思考,发现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法律,尤其是刑法,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的法律条文,而应该放眼世界,汲取他人的长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法律体系。它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法律天地,也让我对法律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