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2370
华研图书馆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全套八册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一册》,定价38.00元,书号:9787301158036《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二册》,定价33.00元,书号:9787301158029《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三册》,定价30.00元,书号:9787301158012《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四册》,定价30.00元,书号:9787301158005《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五册》,定价30.00元,书号:9787301158357《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六册》,定价28.00元,书号:9787301157992《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七册》,定价30.00元,书号:9787301157985《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八册》,定价28.00元,书号:9787301157978
目录(一册)
雇用人无过失侵权责任的建立
人格权之保护与非财产损害赔偿
连带侵权债务人内部求偿关系与过失相抵原则之适用
第三人与有过失
缔约上之过失
事实上之契约关系
“动产担保交易法”上登记之对抗力、公信力与善意取得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检讨
“小高法院”判决在法学方法论上之检讨
诚信原则仅适用于债之关系?
权利失效
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
摔跤游戏之违法性
商品制造人责任
干扰婚姻关系之侵权责任
目录(二册)
比较法与法律之解释适用
契约关系对第三人之保护效力
悬赏广告法律性质之再检讨
无因管理制度基本体系之再构成
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
赌债与不法原因给付
侵权行为法之危机及其发展趋势
违反保护他人法律之侵权责任
意思表示之诈欺与侵权行为
盗赃之牙保、故买与共同侵权行为
雇主未为受雇人办理加入劳工保险之民事责任
慰抚金
干扰婚姻关系与非财产上损害赔偿
地上权之时效取得
“动产担保交易法”上登记期间与动产抵押权之存续
目录(三册)
“司法院”例变字d一号之检讨
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与消费者的保护
受诈欺或胁迫而为意思表示之效力在实例之分析
自始主观给付不能
不完全给付之基本理论
使用他人物品之不当得利
物之瑕疵与不当得利
以同居为条件之赠与及不法原因给付
未成年人及法定代理人之侵权责任
未成年子女财产、父母及第三人
产品责任现况之检讨及其发展趋势
产品责任特别立法之比较研究
侵害占有之侵权责任与损害赔偿
不法侵害他人之物之损害赔偿方法
劳灾补偿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
目录(四册)
法学上之发现
无效法律行为之撤销
纯获法律上之利益
“民法”第113条规范功能之再检讨
土地重划完毕,所有权状换发后出卖人应即办理所有权移转登记
债之关系的结构分析
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
再论“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
二重买卖
为被害人支出医药费、无因管理及代位
法定扶养义务人为被害人支出医药费之求偿关系
互开支票利用未能兑现与不当得利
出租他人之物、转租与不当得利
添附与不当得利
对未出生者之保护
目录(五册)
总则编关于法律行为之规定对物权行为适用之基本问题
三论“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
出租他人之物、负担行为与无权处分
租售他人之物、所有人之承认与债之主体的变更
买卖、设定抵押权之约定与第七五八条之“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错误与不当得利
未成年人与代理、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制度与衡平原则
不当得利之连带债务
侵害他人债权之侵权责任
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
出卖之土地于移转登记前被征收时,买受人向出卖人主张交付受领补偿费之请求权基础
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
代位权之代位
基于契约关系之越界建筑与土地受让人之拆屋还地请求权
目录(六册)
无权代理人之责任
物之损害赔偿制度的突破与发展
公路法关于损害赔偿特别规定与“民法”侵权行为一般规定之适用关系
土地登记错误遗漏、善意第三人之保护与“国家”赔偿责任
为债务履行辅助人而负责
出售之土地被征收时之危险负担、不当得利及代偿请求权
物之瑕疵担保责任、不完全给付与同时履行抗辩
同时履行抗辩:第264条规定之适用、准用及类推适用
买卖不破租赁:第425条规定之适用、准用及类推适用
委托人不得代位行使受任人以自己名义为委任人取得之权利
通谋虚伪之第三人利益契约
五则法律问题及“司法院”研究意见之检讨
无扶养义务而为扶养时之请求权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之侵权责任:比较法之分析
目录(七册)
台湾现行“民法”与市场经济
定型化旅行契约的司法控制
基于债之关系占有权的相对性及物权化
挖断电缆的民事责任:经济上损失的赔偿
使用借贷关系终了后继续占用借用物的不当得利
误认他人为生父而扶养与不当得利请求权
土地征收补偿金交付请求权与第二二五条第二项
规定之适用或类推适用
时间浪费与非财产上损害之金钱赔偿
第三人利益买卖契约之解除及其法律效果
雇主对离职劳工发给服务证明书之义务
论移转不动产物权之书面契约
时效取得地上权的要件、登记与效力
关于邻地通行权之法律漏洞与类推适用
附条件买卖中受人之期待权
目录(八册)
举重明轻、衡平原则与类推适用
人格权、慰抚金与法院造法
契约上的不作为义务
私卖共有物、无权处分与“小高法院”
出卖之物数量不足、物之瑕疵、自始部分不能与不当得利
赠与的土地于移转登记前被征收时受赠人得否向赠与人请求交付地价补偿费?
捣毁私娼馆、正当防卫与损害赔偿
商品制造者责任与纯粹经济上损失
银行征信科员评估信用不实致银行因超额代款受有损害的民事责任——从纯粹经济上损失的保护,论契约与侵权行为法的规范功能及民事责任的发展
动产担保交易法30年
刚开始接触这套书,就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深深吸引。王泽鉴先生的笔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讲解的清晰。他对于民法学说的梳理,犹如抽丝剥茧,将复杂的体系一层层揭示出来,让人豁然开朗。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有代表性,很多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的民事案件,经过先生的精辟分析,往往能挖掘出隐藏在案件背后的法律智慧。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剖析,比如合同的效力、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物权的取得与丧失等等,他都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并且结合大量的判例来佐证。读他的书,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反思书中的观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极大地加深了我对民法学的理解。而且,这套书的体量非常大,内容极其丰富,我认为,即使是已经从事法律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和借鉴。
评分收到这套书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激动的。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民法学和判例研究的渴求一直都很强烈,而王泽鉴先生的名字,更是法律界的泰斗,他的学说和研究成果,一直是我学习的重要指南。这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共八册,厚重而扎实,光是翻阅目录,就足以感受到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总则到物权、债权、侵权责任、继承,几乎涵盖了民法的所有重要领域。每一卷的编排都力求清晰,逻辑严谨,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法律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注重与现实判例的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具体,也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每当我遇到困惑的法律问题,翻开书,总能找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我的法律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不得不说,这套书的装帧和纸质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十分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籍,质量一向有保证,这套书也不例外。
评分我之所以选择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王泽鉴先生学术声望的信任。而事实证明,这份信任是绝对正确的。这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与其说是一套教材,不如说是一部民法学的“百科全书”和“实战指南”。我尤其欣赏书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对民法基本原则的阐释,还是对具体制度的讲解,都做到了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例如,在讲到合同法时,他会从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论述,并且辅以丰富的判例。这种全方位的覆盖,让我对合同法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完整。而且,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他总能通过对比和辨析,将其区分得明明白白。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习者,能够拥有这样一套体系完整、内容详实的参考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幸运。它不仅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未来的执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评分这套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和“实用”。“厚重”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几乎囊括了民法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实用”则体现在其与判例的紧密结合,让抽象的法律理论落地生根,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讨论,王泽鉴先生能够客观地呈现不同学者的观点,然后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些讨论,我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如何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对于那些想要系统学习民法,或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民事法律问题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是法律智慧的启迪。我已经将其列为我的常备参考书,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它将继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和投入。但正是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和能力。王泽鉴先生的民法学说,并非一味地照搬外国法,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构建,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适用中国民法具有特殊的意义。书中的判例研究部分,更是亮点中的亮点。他不仅仅罗列判例,更深入分析了判决的理由、所适用的法律条文,以及判决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这些判例的解读,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案件事实,如何寻找法律依据,如何构建论证逻辑。对于一些疑难案件,书中提供的分析思路,常常能为我打开新的视角,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我发现,与其说是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法律思想的探索。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和民法这位“老朋友”进行一次更深入的交流,让我对它的理解愈发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