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崩盤 [The Great Crash 1929]

1929年大崩盤 [The Great Crash 19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高伯瑞 著,羅若蘋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金融危机
  • 大萧条
  • 1929年
  • 股市崩盘
  • 美国历史
  • 经济学
  • 投资
  • 历史
  • 金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經濟新潮
ISBN:9789867889850
商品编码:16000317
包装:精裝
外文名称:The Great Crash 192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23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2.8cm*18.8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歷史上永恆的投資/經濟經典
每次金融風暴,這本書就暢銷!
每個人都該了解這段歷史,因為人類的愚昧會不斷重演。
美國《財富》雜誌、《紐約時報》、《聖路易郵報》、《大西洋月刊評論》一致盛讚!
作者高伯瑞之子,著名的經濟學家詹姆士·高伯瑞專文推薦!
國內專家學者沈雲驄、南方朔、劉憶如專業推薦!

内容简介

《1929年大崩盤》這本書最早於1954年出版,此後在1955、1961、1972、1979、1988、1997年不斷再版,直到如今已有五十四年。作者高伯瑞是美國二十世紀經濟學界的代表人物,除了作者及書本身的重要性之外,還有一個能讓本書銷量維持不墜的理由:每一次它的出版,另一個可能發生的事件——另一個泡沫或是緊接而來的不景氣——就會激起大家對這段大蕭條和崩盤歷史的興趣,它曾引發一場慘烈的不景氣。
猖獗的投機。創紀錄的交易量。人們大肆購買資產,不是因為它們的價值,而是因為買方相信自己可以在短短的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內脫手,迅速致富。樂觀主義和它所帶來的影響主宰了整個股票市場。然而這一切終將結束。股市的下挫總是比上漲來得突然。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之後,緊接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持續了十年之久。1929~1933年,國民生產毛額(經濟總產量)下降近30%。在1930年到1940年之間,只有1937年這一年的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人。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每四個勞工有一人失業。到1938年仍然有五分之一的人失業。
1929年的大崩盤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相似之處在於,政府在當時都知道該如何因應,但同時又都拒絕這樣做,只是一昧地向民眾信心喊話,宣稱經濟基本面健全,卻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深受其害的云云大眾無不猜測,金融危機後的發展是否要回溯到1930年的崩盤及之後的年代?而2009年初股市的回升究竟是經濟復甦的現象或只是一時的反彈?答案無從知曉,就如同高伯瑞在序言中所說的:「我不會去預測,只是提醒大家過去曾經如此鮮活地提醒我們的教訓,我在這本書中提出最後的忠告。」
而不願再被歷史的愚昧所左右的你我,該是時候停止猜測,好好認真抱讀高伯瑞所給的忠告了。

作者简介

  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
  美國二十世紀經濟學界的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學華伯格(Paul M. Warburg)經濟學講座名譽教授,擔任美國藝文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美國經濟協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主席。
  1941~1943年:擔任美國物價管理局副局長。
  1946年:杜魯門總統頒發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
  1961~1963年:任美國駐印度大使。
  1972年被選為美國經濟協會主席。
  1997年獲得加拿大的羅伯特肯尼迪圖書獎的終身成就。
  2000年8月:柯林頓總統頒發自由勳章。
  2001年:獲頒Padma Vibhushan獎(印度第二高榮譽的公民獎),以表揚其對印度和美國之間經濟合作的貢獻。
  高伯瑞生前共有31本著作,包括《不確定的年代》、《富裕的社會》、《1929年大崩盤》、《經濟學與公共目標》、《穿梭經濟時光》、《新工業國》、《經濟治國》、《親愛的總統先生》、《揭開皇后的面紗:造成現代亂象的經濟學迷思》等。
  譯者介紹
  羅若蘋
  輔仁英國語文學系畢業,交大科管所學分班。現為專職譯者,譯著有《金字塔原理Ⅱ》、《要理財,先理債》、《超級業務都是這樣想的》、《萬里任禪遊》等70餘冊。

精彩书评

  美國《財富》雜誌將《1929年大崩盤》列為其推薦的75本必讀商業類圖書之首選,並評論:「生動地描繪出當年應是理性的資本主義制度如何喪失其集體意識,而此現象竟與我們目前所見證的事實如此雷同。」
  
  《聖路易郵報》認為《1929年大崩盤》是經濟學大師「對人類經濟史上最令人難忘歲月的精湛分析」。
  
  《大西洋月刊評論》則評論說:「經濟文章很少以其娛樂價值而著稱,但這本書卻做到了。高伯瑞的文章雍容而機智,並且幽默地鞭撻了這個國家某些金融領域的智者和政策所犯的錯誤。」
  
  《紐約時報》盛讚:「作者以其精湛、引人入勝的筆觸,描寫那曾經席捲文化的幻想;金融家、銀行家、一廂情願的學者和漠不關心的官員故意忽視現實;以及那造成有如史詩般劇烈的大崩盤的過程。」
  

目录

推薦序 鑑往知今,貪愚永存!/南方朔
推薦序 今昔對比/詹姆士.高伯瑞
序言 九○年代的觀點
註解說明

第1章 「夢幻、無窮的希望與樂觀主義」
第2章 應該有所作為?
第3章 我們信賴的高盛
第4章 幻想的暮光
第5章 大崩盤
第6章 越來越嚴峻的情勢
第7章 後果(一)
第8章 後果(二)
第9章 因與果

精彩书摘

今昔對比
在我父親解說的結尾,他知道預測未來是否會再崩盤別人並不會嚴肅以對,所以他顯得有些不情願這樣做。他認為崩盤可能不會再現參雜了許多原因,其中包括人們對過去的記憶,以及隨後會出現新的規定等等,但是他又提到:
「沒有人會懷疑,美國人仍然很容易受到投機心理的影響,堅信企業能夠享有無限的報酬,身為個人理應可以參與分享。上漲的市場仍可帶來確實的財富,於是就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政府的預防措施和控制手段都要準備就緒。如果行事果決的政府掌握這些措施和手段,就不用懷疑它們的效能。然而,政府仍然有各種理由決定不使用這些措施和手段。」
1929年的大崩盤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相似之處就在此。政府在當時都知道該如何因應,但同時都拒絕這樣做。如果在1929年夏天,政府高層發出嚴厲的警示,提高重貼現率,針對層出不窮的詐欺案件進行調查,那麼在華爾街的崩盤摧毀整個經濟之前,他們花俏的金融操作早就會土崩瓦解。2004年,聯邦調查局曾經公開警示會爆發「貸款詐騙潮」。但是政府竟然毫無反應,更糟糕的是,反而提供低廉的利率、解除管制並且表明不會強制執行法律。這麼做簡直就是火上澆油。根據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路線,他們認為經濟的泡沫化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政府的工作僅在於善後。葛林斯潘的做法就是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經濟泡沫,直到最後一個泡沫大到摧毀整個經濟體系。
談到金融海嘯的起因,這次是源自於房屋貸款的危機,受災的範圍並不小,可說是非常廣泛。一開始,幾十年來房屋貸款的安全性,就出現嚴重的問題。在2000年早期,布希政府就曾表態不會加強管制房屋的貸款。當時的態勢很明顯:美國儲蓄管理局(Office of Trift Supervision)的局長參加記者會時,帶著聯邦公報的副本和一把電鋸。然後接著是一連串宰肥羊的方案:騙子的貸款、不需太多佐證文件的貸款、還有具有殺傷力的貸款,這些做生意的巧門都獲得通過。銀行把這些貸款結合起來,經過定價和證券化的程序,然後行銷到全球,直到它腐敗化膿為止;接著上漲的利率和崩盤的價格瓦解了整個系統。《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專欄作家理查.柯恩(Richard Cohen)曾經寫過一篇相關文章,是關於亞利桑那州雅方代爾(Avondale)的居民馬文妮.霍特曼(Marvene Halterman)的故事。
「當時她61歲,失業了13年,就像許多人一樣靠著救濟金過日子,然而她得到了一筆貸款。拿到貸款的時候,她的家裡還住著23個人。(576平方英呎大,有一間浴室。)旁邊還附著一些搖搖欲墜的小屋。她得到103,000美元的貸款,其價值遠超過房屋的總值。她們家一直都有狀況……並不是該市的模範房舍,她們還曾經被報導家中的草坪上堆滿了垃圾(舊衣物、輪胎等等)。然而,當地的一家金融機構威信公司(Integrity Funding LLC)以「你負擔得起」的名義,貸給她附近房價和比較標的物兩倍的款項。威信公司接著將這筆貸款賣給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而富國銀行再轉賣給匯豐控股公司(HSBC Holdings PLC)。匯豐再將它與其他數千種風險性貸款包裝在一起,然後將這些無法消化的麥片粥端給投資人。最後再經過標準普爾公司的評等,給它三個A的等級。」
這簡直就是一種詐欺行為,首先由政府施加在人民身上,然後是富者欺負窮人。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借款人也參與同謀不法,因為他們借出的是根本無法償還的款項。更多人太過於天真、容易受騙、向壓力低頭、輕易相信別人而且過度樂觀─相信事情總會有轉機。他們得到金主的保證,房價會再度上漲,不良的貸款到時候還可以再進行融資。對金主而言,這些都是誘因,因為他們早就把債權賣掉了,沒有風險,也不會受傷。貸款人由於沒有足夠的資產償還債務,所以就大膽簽下別人不會簽署的文件。而容許這種情形出現的政府,可以說是這件龐大犯罪案件的同謀。
就像1929年的崩盤一樣,造成2008年金融海嘯的始作俑者,我們也可以將他們的相片放在罪犯陳列室中,讓人進去痛射一番。傳統的客觀主義者葛林斯潘不時意識到災難的逼近,但是他毅然決然地不肯採取任何阻止的行動。自由派的銀行家,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花旗董事兼高級顧問,柯林頓時代財政部長)曾經在財務上享有廉潔的美名,但是被花旗引向災難的自滿所蒙蔽,當時公司付給他1億1,500萬美元的薪水,於是在公司奔向毀滅之路的時候,他保持了沉默。還有就是菲爾.葛蘭姆(Phil Gramm,編註:美國前參議員,曾擔任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多年,並促成Gramm Leach Billey Act之通過,該法案打破美國1933年以來的限制,准許美國銀行業得跨業經營,並促成金控公司的成立。),《華盛頓郵報》曾報導他是金融失序和災難巫師的弟子。另外一位是勞倫斯.桑默思(Lawrence Summers,編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他曾經於1999年積極支持廢除格拉斯—史蒂格法(Glass-Steagall,編註:美國在1933年通過的金融管制法)。如此一來他的名聲只能說有待重建,也可說隨著法案的廢除而被葬送了。當然還有一位就是貝納多.馬多夫(Bernard Madoff,編註:前美國那斯達克主席,於2008年12月犯下金額超過500億美元的世紀詐騙案)。
最起碼在我們深沉的反省之中,過度膨脹的信用所剩餘的殘骸是崩盤有趣的一部分。而在五○年代以及之後繁榮的日子中,我父親和歷史都決定不再追究下去。在本書所提到的人物中,米契爾和英薩爾都無罪釋放,克魯格自殺身亡,只有惠特尼進了監獄。而我們這個時代的陪審團,如果他們有機會做判決的話,一定不會如此仁慈。他們是否有這樣的機會則是另一回事。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有人想要從過去十年中無數的犯罪當中脫身的機會不大。截至目前為止,如果歐巴馬總統跟隨給了我們緊急銀行法和證管會的羅斯福的腳步,他還沒有公開展現他的態度。
但是我們還有時間,可以等著看。
2008年的金融海嘯與1920年代崩盤前的景象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1920年代的民眾是滿懷著希望、輕易相信別人、毫無警戒心的樂觀派。當時的人們絕大多數都很快樂,我們讀到本書中有錢人的司機,豎起耳朵偷聽鋼鐵股的行情。在1929年的時候,數百萬的人相信自己很輕易就能致富,而有些人的確辦到了。在現代歷史上,同樣歡樂的氣氛出現在1990年代後期,當時由柯林頓主政,網路科技十分發達,到了2000年左右情勢開始反轉。在布希掌權之後,人民的日子開始變得慘澹,經過了911,歷經反恐戰爭、入侵伊拉克,歡欣的氣氛消失了。女按摩師把她一生的積蓄交給馬多夫處理,她並不想一夕致富,她只不過希望獲得穩定和安全的報酬。數百萬貸款的人需求的更少,基本上他們都不是投機者,他們所想的、最重要的只不過是別人已經擁有的: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
現在數百萬人失去了他們的家園,這是一場美國的悲劇。多少個家庭湧入汽車旅館,睡在他們的車上,四散在各處的公園。這些受害人涵蓋了美國的中產階級,數百萬人只剩付到一半的貸款、401(k)退休金,以及一點現金;家園、股票和利息收入都化為烏有。1930年銀行業出現了劇變,中產階級的儲蓄和財富消失殆盡。2009年則是房屋的資產價值日復一日地崩解,接著銀行破產、企業的規模縮減或是結束營業。在這種狀況下,並沒有立即的苦難發生─美國的食物還不至於短缺─只是各種就學、工作和退休的機會逐漸枯竭,於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投下了陰影。由於金融海嘯前社會的氣氛並沒有很歡樂,危機過後與羅斯福當時的新政時期比較,也就不會陷入痛苦絕望的深淵,只不過比較陰鬱煩悶。
金融危機後的發展是否要回溯到1930年的崩盤及之後的年代,這一點仍然有爭議。在我們龐大的政府機構中,經濟學家所謂的自動穩定機制和立即刺激經濟的方法、不景氣趨緩、復甦很快來到,大約都要回溯至百年前。但是這次,美國花了四年的時間跟上羅斯福的腳步,而且正巧選上了歐巴馬,在布希災難後的幾個月就可以開始收拾殘局。因此,今日國家所面臨的情況較沒有那麼悲慘,在積極行動後面的共識凝聚力也比較微弱,而行政團隊的表現也不會太過於英雄主義。
但是情勢仍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在我撰寫此文的時候,整體的經濟情況似乎穩定下來,經濟專家們在爭論2009年初股市的回升究竟是經濟復甦的現象或只是一時的反彈。生產的數量回升,但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於進口產品。行政團隊似乎決定,因為強權政治的緣故,違反銀行業的邏輯,而決定要讓有問題的銀行與保險公司繼續存活下去。沒有人會期待失業率立刻下降,而且也沒有任何進行中的計畫,準備重新雇用數百萬失業的人。金融海嘯迄今似乎尚未出現哈利.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小羅斯福總統的機要顧問)、哈洛德.艾克斯(Harold Ickes,希拉蕊陣營的資深顧問)、法蘭西.柏金斯(Frances Perkins,美國第一名女性閣員)、亨利.華利士(Henry Wallace,羅斯福總統任內的副總統),以及其他至今地位仍不明顯的人。
基於上述這些理由,似乎未來探討金融海嘯的書顯然不會像這一本一樣有趣。
最後要提到的是,《1929年大崩盤》的讀者可能會對作者的投資習性很好奇;特別是他(像凱因斯一樣)是否曾經受到投機海妖的引誘。我可以向各位報告的是,就目前我所知的是,他並沒有失去理智。他的投資組合屬於價值型的投資,買入以後就一直持有到退休,雖然他並沒有真正的退休。他還是持續快樂而有收益地撰稿,直到2006年4月97歲去世為止。
有的時候他也不會反對採取嚴謹的預防措施。我記得在1987年10月股市崩盤的晚上打電話給他,這件事讓這本書又重回書市。由於全國新聞媒體的關注,我有點難與他連上線。電話接通之後,我聽到父親令人安心的聲音:
「詹姆士?是你嗎?」(暫停了一會兒)「不要擔心,三個禮拜前我已經換成現金了。」
然後又停頓了一會兒,他的語氣改變了。
「但是我要很遺憾地說,你媽媽的情況可能不一樣。她發現家族當初以1美元的代價向愛迪生買的奇異股票賣不出去了。」
──詹姆士.高伯瑞(James K. Galbraith,本書作者之子),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2009年5月18日



















前言/序言

序言 九O年代的觀點
《1929年大崩盤》這本書最早於1955年出版,此後便不斷再版,直到如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作者(與出版者)依舊,大家都把此一現象歸因於書本身的擲地有聲。很明顯本書是發生了一些作用,但更糟糕的是,或許更好的是,還有另一個能讓這本書的銷量維持不墜的理由。每一次它的出版,另一個可能發生的事件─另一個經濟泡沫或是緊接而來的不景氣─就會激起大家對這段大蕭條和崩盤歷史的興趣,它曾引發一場慘烈的不景氣。
事實上,當本書正從印刷廠出來時,又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1955年的春天,股市還有一點景氣時,我被找去華盛頓,到參議院的聽證會講述我過去的經驗。那天早上在我作證的時候,股市突然重挫,有人就把責任歸咎於我,尤其是那些股市老手。還有不少人寫信要威脅我的生命;更有一些虔誠的市民告訴我,他們都在為我的病痛或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不幸事件祈禱。在我作證後的幾天,我在佛蒙特州(Vermont)滑雪的時候,摔斷了腿。當然上了報紙,有讀者來信說他們的祈禱應驗了。最起碼我已經替上帝做了一點事。在當時的氣氛下,來自印地安那州(Indiana)的參議員荷馬.凱普哈特(Homer E. Capehart)認為,這是共產黨的祕密黨員幹下的事。
而那只是個開始。七○年代國外資金的狂潮、1987年的破產,再加上一些衝擊比較小的事件或是經濟上的恐慌,這些都把大眾的注意力導向1929年,也讓這本書持續不斷再版。直到現在1997年還是同樣的情形。
很顯然,就像這本書所寫的,我們正面臨一個大量投機而且揮霍的時代,任何不會被虛幻的樂觀主義所蒙蔽的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流入股市內的資金遠超過能引導它健康發展的智慧;股市中流通的多是共同基金,而不是對財務和歷史有敏銳覺察力的專業人士。我從來就不善於預測;因為一個人的遠見容易被忘記,但是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卻會被牢記。這裡有一個基本且經常發生的現象,就是價格的上漲。不論是股票、房地產、藝術或任何東西都是如此。這個現象吸引了買家的注意,因此更進一步帶動價格的上漲,大家自然會預期未來將出現更高的價格。於是這個現象持續下去:樂觀主義和它所帶來的影響主宰了整個股票市場。接下來股價漲幅更劇。之後,雖然這個現象永遠都有陷於爭議的原因,而這一切終將結束。股市的下挫總是比上漲來得突然;被刺破的氣球是不會悄然洩氣的。
我再說一次,我並無意做預測,我只是觀察到這個現象自1637年以後就不斷重複出現:當時荷蘭的投機者把鬱金香視為翻身的工具;1720年約翰.勞(John Law。編註:1671~1729。蘇格蘭人,於18世紀建立法國第一家國家發鈔銀行,振興法國經濟。以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投資造就世上第一波股票市場榮景,也導致首次國際性崩盤。)引起巴黎人對路易斯安納州的狂熱,帶來一定的財富,而貧窮卻突然到來;當時還有大南海泡沫(Great South Sea Bubble。編註:南海公司成立時,在英國政府的保護下,享有合法獨佔事業。為了擴充營運,他們到英國股市籌資多次都很成功。後來很多企業看他們經營得有聲有色,也紛紛開始銷售股份籌資。大眾對股票交易的興趣日增,股價開始出現暴漲暴跌的脫序現象。)。襲捲英國的金融市場(編註:鬱金香狂熱、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以及大南海泡沬並稱為歐洲早期的三大經濟泡沬。)。
之後還有更多的問題。十九世紀的美國,每20或30年就會發生一次投機性的景氣。這儼然已經變成了一項傳統,對殖民地而言,不論在北方和南方,都曾經歷過這種慘痛的教訓,當時的貨幣已經失去了支撐。美國在革命戰爭期間發行的大陸幣紙鈔,還曾留下一句名言「一文不值」(not worth a Continental)。在1812~1814年的戰爭之後幾年,曾有一次房地產的景氣;1830年代出現對運河與高速公路盲目的投資─這些被稱為內需產業的推動。同樣地,其中參雜了沒有任何價值支撐的紙鈔,任何人只要能租下一棟比鐵匠鋪還大的店面,就能發行鈔票。此現象到了1837年終於銷聲匿跡。之後1850年代,又來了另一次景氣與崩盤的循環,當時有一家比大部分地區的銀行更保守的新英格蘭銀行倒閉,留下50萬美元的債務及用來支付債務的86.48美元資產。
南北戰爭過後緊接著的是鐵路化帶來的景氣,但造成1873年令人椎心刺骨的崩潰。之後另一個景氣於1907年也同樣以戲劇化的方式結束,不過這一次紐約的大銀行已有能力縮小損害的範圍。稍早英國的資金大量流入,引發美國的投機交易,最著名的就是上述鐵路設備的投機風潮。還有英國介入南美洲的事件,即現在早已為人遺忘的南海泡沫。有名的霸菱銀行(Barings Bank)由於貸款給阿根廷,最後落得必須被英格蘭銀行收購的下場。就現在來說是很有趣的,因為霸菱銀行在1990年代,因為新加坡分行人員不當的金融操作而陷於泥沼。這一次沒有援手;霸菱銀行自市場上消失了。
如果我們的經濟現在的確進入衰退─可以說是算總帳的日子─確實可以預見一些現象。有一些人估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直接或間接地與股票市場相關。如果發生了一次重挫,就會降低他們的支出,尤其是耐久財,而且他們龐大的信用卡債務將產生沉重的壓力。結果會對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這一次不會像1929年那般慘痛。那時的銀行很脆弱,而且沒有存款的保險;農業的地位很重要,但是也特別脆弱;針對失業補助金、福利支出與社會保障也沒有緩衝的機制。現在上述情況已經比較好了,但仍有可能碰上經濟的衰退;那是正常現象。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身居華盛頓的官員還是會秉持傳統的慣例向人民再次保證。每次市場陷入困境的時候,安撫的話都是不變的:「經濟的基本面是健全的。」或只是說:「基本面很好。」聽到這些話的人應該都知道哪裡有些不對勁了。
我再說一次,我不會去作預測,只是提醒大家過去曾經如此鮮活地提醒我們的教訓。我在這本書中提出最後的忠告。這本書是1955年春天出版的,當時是面對著一群有判斷力的讀者。它還曾短暫地出現在暢銷書的排行榜上,當時我曾欣慰地看著書店的櫥窗。後來在我經常前往紐約的途中,我有些憂傷,因為在舊拉瓜地亞機場(La Guardia)的小書店裡看不到它的身影。有一天晚上,我走進書店巡視一番,最後女店員終於注意到我的存在,問我想找什麼。我有一點不好意思地說出作者的名字,然後說是要找一本叫做《大崩盤》(The Great Crash)的書。她口氣很篤定地說:「這可不是一本你能在機場中販賣的書。」(編註:「Crash」一詞也有「墜毀」之意,故不適合在機場販售。)
鑑往知今,貪愚永存!
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 1908-2006)這本1954年出版,後來不斷重印,到他逝世前已發行了80萬冊的《1929年大崩盤》,它不是談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一本普通書,而是有它的原委、立意,以及後來的影響。
首先就本書的來龍去脈而言,人們都知道高伯瑞乃是學者從政型的經濟學家,民主黨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時代即已成了要角。戰後1952年,民主黨提名伊利諾州長史蒂文生(Adlai E. Stevenson, 1900-1965)與共和黨的艾森豪競選總統,高伯瑞即是史蒂文生陣營的主要人物,該次大選民主黨慘敗。在經過一陣心理創傷後,高伯瑞出版了《美國資本主義》(American Capitalism)一書,主要是探討美國經濟何去何從的嚴肅課題。該書成了當年暢銷書,後來總計售出40萬冊。除了出版該書外,高伯瑞還整合了一批哈佛學者,其中主要都是經濟學家,在民主黨前輩要人芬雷特(Thomas K. Finletter)家中定期聚會,對美國經濟未來的各種課題進行探討,並做為將來民主黨的經濟政綱。他們這群人,也就是美國民主黨史上所謂的「芬雷特小組」。後來1960年民主黨甘迺迪贏得大選,他的經濟「新疆界」主張,以及後來詹森總統的「大社會」政策,都和「芬雷特小組」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就在「芬雷特小組」集會期間,1954年初,美國主要的《哈潑雜誌》約翰.費雪(John Fischer)向高伯瑞邀稿,因為當年已屆股市大崩盤25週年,他希望高伯瑞能在當年該刊的十月號寫一篇長文。由於當時美國尚無有關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專門著作,於是高伯瑞遂在好友(也是哈佛同事及民主黨要角,後來做到「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史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的鼓勵下著手研究並寫作。結果,他並沒有替《哈潑雜誌》寫那篇長文,而是撰寫這本著作。因此,本書有著下述意義:
(一)它是截至當時,真正重量級學者寫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第一本著作。
(二)人們現在已知道,高伯瑞寫作,一般都至少要五易其稿、使其流暢、嚴謹而易懂。本書即有這樣的特性,而這也是本書一出版即佳評如潮,成為暢銷書的原因。
(三)對高伯瑞的著作與思想有理解的人都知道,高伯瑞並非一般的經濟問題技術專家,而是有歷史觀、人性觀和價值觀的全視野經濟思想家。因此他在談1929年股市大崩盤時,其實是有解釋觀點的。他特別著重在貪婪投機文化的形成、當時有權有勢者的蒙昧樂觀及間接助長、金融體系「脫紀律化」所造成的投機氾濫,以及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為股市造勢的媚俗表現。他的這些「以人為本」的價值前提,其實也貫串了他所有的其他著作。他的這些觀點,也等於是替後代人在談論1929大崩盤時定了調。高伯瑞談股市大崩盤,加上後來他的好友史萊辛格談新政,人們始對大蕭條時代有了全局的理解。
總而言之,《1929年大崩盤》不是一本一般性的著作,而是有警示意義的著作。研究股市史的人都知道,在人類史上,牛頓乃是最有名的受害人。當年英國有所謂的「南海泡沫」,牛頓當時在朋友的慫恿下買股,後來覺得不安而出脫,但股價還是一路狂飆,於是他又投入股市,但這次就再也沒有脫身的機會。牛頓所賠掉的金錢換算成現值,估計在台幣1億至1億5千萬元之間。他後來感慨地說:「我可以預測神祕天體的運行,但我不能預測人類貪婪的心靈!」
因此,貪婪總是會付出代價的。1920年代是美國樂觀輕快、甚至是輕浮的「爵士時代」,它的浮華投機所付出的代價則是整個大蕭條的代價。
而人類所犯的錯雖然不可能如原樣般重現,但卻會用一種有近親相似性的方式,以另一種面貌再來。過去20年的貪婪投機以及金融失控「脫紀律」,乃是金融海嘯及全球深度衰退的原因。迄至目前為止,全球究竟已否觸底?或者還有第二波衰退在前面等待?這些都是開放的問題。在這樣的時刻重讀高伯瑞這本著作,人們又怎能不格外感慨呢?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2009年6月28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1929年大崩盘 [The Great Crash 1929]》。 《帝国之潮:航海时代与全球秩序的重塑》 引言:风暴前的宁静与宏伟的远航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十五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的“航海时代”,无疑是其中最波澜壮阔的一页。它不仅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更是权力、财富、知识与信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剧烈碰撞与重新分配的时期。《帝国之潮:航海时代与全球秩序的重塑》深入剖析了这一复杂而充满矛盾的时代,探讨了欧洲列强如何利用新兴的海上力量,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有的区域性世界体系,构建起一个以大西洋为核心的早期全球化网络。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和简单的技术进步描述,聚焦于权力结构、经济驱动力、文化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变革。它旨在揭示,那些看似偶然的远航,实则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政治需求、商业动机和宗教热忱共同推动的必然趋势。 第一部分:动力之源——地中海的衰落与大西洋的崛起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驱动欧洲人扬帆出海的根本原因。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传统东西方贸易路线,特别是香料和丝绸的陆上通道被严重控制,使得地中海沿岸的传统商业中心(如威尼斯和热那亚)逐渐式微。 关键议题包括: 1. 经济重心的转移: 探讨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从伊比利亚半岛探索新的海洋通路,以绕过中东的贸易壁垒,直接触及亚洲的财富源泉。这不仅仅是商业投机,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投资。 2. 技术与知识的融合: 分析了造船术(如卡拉维尔帆船的成熟)、导航技术的进步(如星盘和更精准的地图绘制)以及对地磁学认识的提升,这些“硬实力”为远洋航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宗教使命与扩张欲望: 详细考察了“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的精神遗绪如何转化为向外扩张的动力,将“传播信仰”作为殖民行动的合法性外衣。 第二部分:征服与交换——美洲的剧变 航海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也是最残酷的现实,是欧洲人与美洲大陆的接触。本书的第二部分细致描绘了这一“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复杂后果。 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被分为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生物学冲击: 探讨了动植物、病原体的跨洋传播如何彻底重塑了两大洲的生态系统和人口结构。旧大陆的疾病对美洲原住民社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人口锐减为欧洲的快速殖民提供了“自然”条件。 经济模式的转型: 聚焦于白银的发现(特别是波托西银矿)如何引发了全球性的货币通货膨胀,并将美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原材料和贵金属供应地,从而支撑了欧洲新兴的商业资本主义。 原住民文明的解构与适应: 不仅仅记录了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的覆灭,更深入探讨了在殖民统治下,幸存下来的美洲社会如何被迫适应新的土地所有制、劳动模式和宗教信仰。 第三部分:亚洲的边缘化与欧洲的立足 与对美洲的彻底征服不同,欧洲人与亚洲文明的互动模式截然不同。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审视了欧洲如何努力在拥有强大本土帝国的亚洲建立贸易前哨。 重点分析了以下案例: 1. 香料之路的争夺: 葡萄牙人通过海上武力(如火药的力量)在印度洋建立了贸易垄断,但他们的触角主要集中在沿海据点,并未能深入内陆政治。 2. 荷兰与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详细分析了荷兰如何通过更精密的股份制公司结构,在东南亚(特别是巴达维亚/雅加达)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商业帝国,这一模式标志着早期跨国公司对主权国家权力边界的侵蚀。 3. 大清帝国的稳定与限制: 考察了清朝对欧洲贸易的审慎态度,如“一口通商”政策,体现了当时亚洲核心文明对西方军事和商业力量的评估与限制策略。 第四部分:权力的重组——海权与国家的诞生 航海时代不仅仅是贸易的扩展,更是政治地理的重绘。本书最后一部分讨论了海上力量如何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关键要素。 海军技术的优越性: 分析了重型加农炮装备的盖伦帆船如何成为维持远洋帝国统治的基石,使得沿海控制权直接转化为全球影响力。 重商主义的盛行: 探讨了各国如何推行以积累贵金属、保护本国制造业和建立殖民地贸易垄断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殖民地战争。 全球化的早期形态: 总结了航海时代留下的遗产——一个由固定贸易航线、跨洋信息流动和不平等经济关系构成的早期全球体系,这一体系为后续的工业革命和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结论:遗产与反思 《帝国之潮》的结论部分旨在引导读者对航海时代进行深刻的反思。它不是一个关于“发现”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连接”与“不平等”的故事。这一时期的扩张行为,虽然在技术和地理上令人惊叹,却也播下了全球贫富差距、种族冲突和环境掠夺的种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全球秩序,是如何在那些乘风破浪的船只上,被不可逆转地塑造和确立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赞赏作者在解释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清晰度。面对诸如“保证金交易”、“期货”以及当时特有的各种金融衍生品时,我原本有些畏惧,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然而,作者仿佛是为每一个金融概念都配备了一个耐心且高明的私人导师。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数字游戏和杠杆原理,转化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场景。这种教育性的笔触,极大地降低了历史研究的门槛,使得我们这些对金融史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自信地跟进故事的推演,准确把握到泡沫是如何在看似坚不可摧的表面下悄然酝酿的。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二十世纪经济史绕不开的一座里程碑,其对知识普及的贡献同样巨大。

评分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网络。它不只关注纽约华尔街的喧嚣,更将视角投向了广阔的中西部农场,以及那些依赖信贷和股票市场繁荣为生的欧洲投资者。作者清晰地阐释了这些看似分散的经济体是如何被一张错综复杂的金融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一场局部的“震荡”能够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地震”。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羊群效应”在恐慌蔓延时的非理性放大过程的分析,它揭示了群体心理在市场极端状态下的破坏性。这种全球视野和系统性分析,让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大萧条”的根源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结构性、心理性和政策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读完后,我对经济周期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冷峻而克制的,这反而增强了事件本身的冲击力。作者似乎有意避免煽情或过度的戏剧化处理,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近距离的观察视角,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毁灭性的力量。这种克制,反而营造出一种更强大的张力,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巨大的暗流。那些描绘普通民众生活被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彻底颠覆的段落,尤其令人动容。小储户的绝望、家庭的破碎,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冰冷的数字和简短的陈述展现出来,其穿透力更胜千言万语。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经济史诗与微观的个体悲剧编织在一起,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图表,而是有血有肉的、关于生存与毁灭的故事。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好,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华尔街上那种躁动不安的空气。作者在描绘那些光鲜亮丽的投机者们如何一步步将泡沫吹大时,那种近乎病态的乐观和盲目自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关注,比如那些在电话中因股价暴跌而声音颤抖的交易员,或是午餐时气氛骤然凝固的场景。那种从极度亢奋到瞬间跌入深渊的心理落差,被文字精准地捕捉,让人不寒而栗。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解剖人性在财富面前的脆弱和贪婪。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历史的断崖边,看着昔日的繁华帝国如何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那种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迷茫,至今仍能引发我深深的共鸣。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匠心,使得复杂的金融机制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变得易于理解,即便不是金融专家,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领略到这场世纪风暴的前因后果。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那种扎实的基础为后续的论述提供了无可匹敌的说服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信件和当时的报章杂志中花费了多少心血。他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人物访谈和机构运作的微观层面。特别是关于监管机构在危机前夕的无所作为,作者用翔实的证据揭示了体制性的僵化和短视是如何错失了阻止灾难的最佳时机。这种对结构性失灵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上升到了对现代金融体系的警示录的高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那些被时间掩盖的幕后交易和决策失误,在作者的笔下重见天日,令人深思。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阅读,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绝非那些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可比拟。

评分

挺不错的,整体感觉很好,会继续买

评分

经典好书,值得拥有,正版无疑。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非常好发货速快,翻译的准确!

评分

巴尔赞对美国的大学体制、尤其是它的现实运作有深入了解。虽然成书时间较久,但书中许多议题仍极有现实意义,值得关心大学教育现状的人认真思考。

评分

内容没得说。就是书本有点小,我以为会很大很厚,而且没有外包装。

评分

巴尔赞对美国的大学体制、尤其是它的现实运作有深入了解。虽然成书时间较久,但书中许多议题仍极有现实意义,值得关心大学教育现状的人认真思考。

评分

加尔布雷思的名著,很值得一读,推荐!

评分

挺不错的,整体感觉很好,会继续买

评分

还不错吧、书的质感是挺好的、应该是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