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銘 著
图书标签:
  • 书籍设计
  • 台湾
  • 现代设计
  • 装帧艺术
  • 视觉文化
  • 出版史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设计史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9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4956
包装:平裝
丛书名: 當代名家∕李志銘作品集
开本:18開
出版时间:2011-12-07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23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專文推薦
王行恭
吳雅慧
辜振豐

内容简介

這不僅是一本書的故事,
台灣蓬勃的出版之路一路走來,
華麗的書封身影背後,又道盡多少寶島人間事?
台灣時空不可被輕易忘卻的流傳珍本,
豐富的視覺圖像演變、書籍誕生的因緣、設計名家之作等逐一羅列,
藏有愛書人無法抵擋的魅力……
一部屬於你我的、閱讀寶島之出版身世的書:
台灣書市之現代設計,因為這本《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的誕生,
彷彿提供了寶島出版史上一頁美好書封之身世探索,
這不僅是為美好的精神食糧而打造的設計史甬道,
也飽含古老時光遺留人情世故的芬芳味道。
關於書封與歷史相遇之身世探索:一紙書封綿延多少寶島美術發展史?
李志銘的筆觸將台灣書封設計走過的動人故事收羅其中,不僅收錄台灣自1940到1990年跨越半世紀的書封作品,共三百多幅視覺美感獨特、穿越歷史時空甚至社會禁忌而流傳下來的精心之作,更用心爬梳這些色彩、畫面交織的書封樂章,讓愛書人不忍釋手!
這些台灣設計師早年在視覺美感與裝幀上的苦心設計,穿過時空的甬道、1949的時代變遷,更推往不同時代引發的波瀾,其留下的視覺圖像史,讓今日的台灣書市之現代設計,彷彿有一條可以回溯前身的道路供撫觸,台灣書籍裝幀成果終於也有了獨特而迷人的來時路,供愛書人探詢。
2011年金鼎獎得主 書影偵探李志銘最新力作

作者简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三重埔,天秤座,師大附中、文化大學建築系畢業,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從小即喜愛印刷冊葉字紙之物隨意亂翻書,平日固定收聽台北愛樂電台放送古典音樂,同時也熱衷蒐集黑膠唱片研究現代音樂及台語老歌。29歲那年改編碩士論文出版個人生平首部著作《半世紀舊書回味》(群學/2005),五年後接續發表台灣戰後絕版書籍封面設計美術史開山之作《裝幀時代》(行人/2010),自此便和所學建築(城市)空間規劃專業漸行漸遠,乃至淪為甘願寫書終不悔的「寫作浪人」。儘管目前雖已脫離上班族生涯朝九晚五,每日也還照常保持生活作息規律嚴整,喜歡享受清晨黎明早起的晨間氣味、拒絕熬夜工作當夜貓子,不習慣泡咖啡館而愛喝茶,不喜歡盲目追逐流行而愛逛跳蚤市場和舊書攤,迄今仍經常被認為是最不像「台北人」的台北人。

目录

推薦序
在這片土地上,紀錄歷史∕王行恭
一位書影偵探的誕生∕辜振豐
未完成的風景∕吳雅慧
作者導言 重尋台灣書籍設計的時代圖像
第一部:迴夢鄉土─歷史風景之章
台灣裝幀風景的創生:從寫真繪畫到圖像拼貼
「美術工藝」概念初萌:從「帝國工藝會」到「本島造形文化運動」
華麗島幻夢─漂亮的書來自台北
高砂族舞踊者的凝視
新興木刻運動的時代畫卷
長於茲土─草木花苗的圖騰寓意
第二部:漢字風華─倉頡形體之章
翰墨古風─承襲漢文化的書畫傳統
如畫般的線條筆意─從「原上草」到「龍圖騰」
圖像從文字裡溢出─漢字筆墨的視覺想像
解構與創生─從音義符號轉向視覺符號
第三部:自東徂西─從傳統到現代主義之章
線裝書老靈魂
書衣,是一幅暈開的紙月亮
圖騰.印象.古典中國風
現代派詩人與畫家的共謀─「五月」、「東方」畫會先鋒們
「五月」旗手劉國松與「紅葉文叢」
「東方」狂流秦松「火祭場」底下的熾熱靈魂
當台灣遇見蒙德里安─西方抽象主義的移植與再造
第四部:身影凝像─書物身體形態學之章
紀實與再現之軀
髮或者花臉—書封面的肖像神話
時代容顏之一:還魂.周夢蝶
時代容顏之二:陳達.思想起
時代容顏之三:永遠的送報伕楊逵
撫觸摩娑妳的書冊我的手
肉身禁臠—管窺封面設計的性別意識
第五部:六色神話—隱喻與政治色彩學之章
焰烈與衰敗的慾望之紅
黑暗中追尋光之所在
當天空是藍的,海也是藍的
蒼翠如碧的詩魂青春
被壓抑的黃色曖昧與頹廢
冷冽的白色靜謐
後記─致謝
附錄 近代台灣書籍裝幀大事紀

前言/序言

推薦序
在這片土地上,記錄歷史/王行恭(設計師)
在視覺設計的領域,一本本美麗的書籍,佔有絕對性的最大成份。能吸引閱眾的眼神,在視覺與書封接觸的瞬間,產生伸手翻閱的衝動,這刺激腎上腺素瞬間上昇的因素,絕不是單純針對書籍所承載的文本內容,反而是外觀形式與編輯方式,在閱眾與書籍間產生了互動;這微妙的互動,牽動了文化向前滾動於無形的助力。
上個世紀的60年代末期,人類登陸月球的當下,歐美及日本的出版業界和設計師們,都不約而同的驚覺到,這一步將影響人類整體思維的大轉變。1970年CBS電視公司,破例的出版了一本登月紀錄圖集《10:56:20 PM 7/20/69EDT》;這一年我藝專畢業,將踏入新鮮而未知的未來。一九七八年春,在指導教授的事務所桌上,我撫摸這本神祕書籍,凹凸有致如月球表面的書封;同年初夏,在D. C.的太空與航太博物館內,佇立在登月小車及月球岩石的展櫃前,我毅然決定回台,重返處處受限又不成熟的設計職場。那個年代,日本的出版業界生氣活躍,各種大部頭的重要出版品,吸引眾多崛起於東京奧運與大阪世博的中生代設計師,投入各種形式的書籍設計工作,造就日本書籍設計革命性的大躍進。同時期,台灣政治環境嚴峻,我的論文資料,在入境國門時,為警總駐關人員沒收,只因為一些30年代的書封。那個距今不遠的年代,胡蘭成的《山河歲月》是政府傾力要禁絕的大蠱毒;因而書籍的沒入,常被解讀為保護閱眾,不受蠱毒的良策。因此,如果認真的看待台灣書籍裝幀的演進,確實和國際脫節;所以用嚴肅的史觀去對待這些書封,企圖理出一個發展脈絡,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難與不切實際,這要歸咎於長期戒嚴惹的禍。
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來臺,隨著百萬軍政人員及其家眷外,還夾帶一些為避秦而來的文化人,這群為數無多的小眾,為圖家計生存,能寫會畫的,只有遊走在白紙黑字之間,做情感上的抒發。我們可以由現存的出版品,歸類出當年幾種形式的出版背景;有政治企圖的、有出版使命的、有個人興趣的、有衝撞體制的,當然有更多為得是謀求微薄稿酬來改善生活的。以傅斯年為例:堂堂貴為台大校長兼中研院院長,生前的最後一筆稿費,只為交代夫人為他添置一條過冬的棉褲而已。從這個時代背景,去看待台灣書籍裝幀的發展,直到目前的當下,從事出版與設計的眾多人口中,不解書籍設計出版有所謂的「BASEL學派」,也就不足為奇了。
近代日本裝幀第一大家─恩地孝四郎,在四十多年的書裝生涯中,留下了五百二十三件作品;而古董文物經營者的青山二郎,活躍於昭和年間的四十五年中,竟也留下約四百件的書裝作品。青山自稱他是「人情裝幀家」,請他設計書籍的包括:直木三十五、中原中也、島木健、小林秀雄、大岡昇平、中村光夫、北條民雄、芹?光治良、白洲正子等等,活躍於昭和年代的文學大家。有趣的是戰前影響台灣,一直傳頌至今的西川滿,於戰後返日,一直沉湎於他個人所鍾情的台灣風味,而泯沒無聞。
青年書籍愛好者李志銘先生,傾多年的採集與編寫,並以社會觀察者的角度,切入台灣書封創作的背景,敢言前人之所未言。在現今實體書籍存亡的關鍵時刻,確實可以提供給從未親臨那段半夜鬼敲門的肅殺歲月的書籍愛好者,一些看待這些書封的不同視角。這些收錄自1940至90年代的書封,後者與前者之間的表現差異,常令人有時空倒置的錯覺,這正可以真實的反射出台灣書籍出版無可奈何的現實與島嶼的邊緣性格;它自成一格的形式語言,與國際社會脫節,卻也因緣際會保留一些個性剛烈的設計者(畫家)的強烈自我意識,而遺下一些不同於主流意識的書封作品,為這海角島嶼增添了些許彩墨的妝點。
台灣書籍的面市,是沒有一定的軌跡可循的。書寫者的靈動,感動了有相同靈魂的出版者,再加上當時社會的氛圍,以及和閱眾們所堅持的理念產生共鳴,因而得以讓一本書可以流傳於市。雖然這個原理看似簡而易懂,但社會的氛圍,卻主宰了一切。台灣這片土地,自有文字記述以來,就不似海角一樂園般的淨土;雖然田園豐美、住民淳厚,但高臨於上的統治,確非清平。治權的更迭無常,帶來政治運作與意識對立,如浪般的潮水,一波湮滅一波;而書籍正是這潮下受害的沒頂者。
本書收錄的三百二十餘幀書封,曾有不少羅列於新聞局每月發行的禁書目錄之中。當年無論著作者、出版人、閱讀者、甚至收藏者,都會因書而致罪;今日這些漏網之魚,卻都成為書籍愛好者掘出的寶物,而受到寶愛珍藏;世事的無常,莫過於此。由這一件小事去看待這本《裝幀台灣》,確實應該不吝給予著者掌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一书内容之外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书名:《島嶼的聲音與形式:戰後台灣視覺文化中的印刷品研究》 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在战后至民主化转型前夕的台湾社会中,印刷媒介如何不仅仅作为信息的载体,更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现象,参与并塑造了社会认同、知识传播和现代性的建构过程。我们聚焦于那些构成我们集体记忆和日常经验的印刷品,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殖民的遺產與現代性的萌芽 (1945-1960) 这一部分首先回顾了战后台湾印刷业的初始状态,这一状态深受日本殖民时期现代化经验的遗留和国民政府迁台初期的政治、经济动荡所形塑。我们探讨了在资源极度匮乏、技术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早期出版机构如何艰难地建立起初步的印刷生产体系。 技術的轉譯與引進: 分析战后初期,印刷设备、油墨和纸张的供应状况,以及如何从旧有体系中继承和改造技术。这不仅是机械层面的问题,更是技术知识如何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被“翻译”和重构的过程。我们考察了早期印刷师傅的专业素养和学徒制度,这些“非正式”的知识传承机制如何支撑了战后初期的出版活动。 政府與教育的喉舌: 深入研究1950年代初期,官方主导下的教科书和官方刊物的出版实践。这些出版物在内容上承载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任务,但在形式上,其排版风格、字体的选择以及插图的运用,却在无意中为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提供了最初的参照系。我们分析了这些官方印刷品如何通过其在校园和政府机构中的高密度流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公众对“标准印刷品”的审美预期。 早期文學雜誌的視覺探索: 考察如《文學季刊》、《自由中國》等重要刊物在视觉呈现上的早期探索。在缺乏成熟设计理论指导的背景下,编辑和作者们如何凭借直觉和对西方现代设计的零星接触,进行排版和封面构思。这些尝试虽然粗糙,却充满了活力与不安,预示着对既有美学规范的反叛。 第二部分:經濟起飛與視覺的轉型 (1960-1979) 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印刷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书籍、杂志、商业广告和大众读物进入了一个爆炸性增长的时期。本部分侧重于设计思维如何在商业驱动下逐渐专业化。 從「編」到「設計」的專業化: 梳理设计概念在台湾印刷业中如何从传统“编排”升级为具有独立专业性的“设计”。这与同期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海外设计师的回流、以及本土青年设计师开始接受系统教育(或通过贸易刊物自学)的现象紧密相关。我们追踪了第一代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从业者,探讨他们如何将国际趋势(如包浩斯、瑞士平面设计风格)与本土的材料、审美偏好进行本土化调适。 雜誌的黃金時代與視覺實驗: 重点分析如《皇冠》、《時報周刊》、《遠人》等标志性杂志的视觉策略。这些杂志不仅是文化风向标,更是视觉创新的试验田。我们详细分析了封面设计(特别是摄影与排版的结合)、内文栏目的模块化处理,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节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投入。这些杂志的封面往往成为社会议题的“微型剧场”。 兒童與通俗讀物的視覺語彙: 关注面向大众和儿童的印刷品,如连环画(漫画)、教科书附件和科普读物。在这些领域,色彩的运用、形象的简化与符号的构建更为直接。我们分析了如何在有限的印刷技术条件下,创造出既符合审查要求又充满吸引力的视觉叙事。 第三部分:工業化、本土化與設計自覺 (1980-1990) 进入1980年代,台湾社会开始经历深刻的政治与文化解严。设计不再仅仅是美化产品或传达信息,它开始承担起“身份表述”和“文化批判”的功能。 印刷工業的升級與資本的介入: 考察计算机排版技术(如照相制版)的引入对传统工艺的颠覆性影响。技术进步极大地降低了设计实现的门槛,使得更多独立设计师得以进入市场。同时,大型印刷企业(如远东、时报文化体系)对设计部门的投入增加,使得设计标准和制作流程得以规范化。 文學與藝術的視覺對話: 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台湾文学、艺术理论和哲学译著的出版现象。当思想的禁锢解除后,出版界对形式的探索也变得更为大胆。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抽象的图形、大胆的留白、以及对字体笔画的解构,来视觉化复杂的哲学概念或后现代叙事。这些封面设计往往成为“知性品味”的象征。 本土意識的視覺轉譯: 审视本土文化运动(如乡土文学、台湾史重构)在视觉上传达上的努力。设计师们如何从传统民间艺术、原住民图腾或历史档案中汲取元素,试图构建一种区别于既有官方美学和纯粹西方现代主义的“本土视觉语言”。这部分探讨了设计如何在符号层面参与到身份的重建过程中。 结论:形式背後的社會能量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内,台湾印刷品从技术模仿到形式自觉的发展历程。我们论证了书籍、杂志等印刷品的设计实践,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政治经济压力、技术能力限制、文化思潮碰撞以及个体设计师能动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不仅是那个岛屿社会变迁的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其留下的视觉遗产,为我们理解战后台湾的文化脉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体证据。通过对这些被忽略的“容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一个社会如何通过日常的视觉接触,构建其现代性体验和集体记忆。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偶然在书店看到,书名《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的东西。书籍装帧,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和文化载体,我觉得它承载的信息量一定很丰富。光是想想“誕生”这个词,就觉得这本书可能在追溯一个重要的文化脉络,从零开始,一点点勾勒出台湾现代书籍设计是如何一步步成形的。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早期从事书籍设计的先驱人物,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受到怎样的启发,又如何突破限制,创造出具有台湾特色的书籍设计风格的。这中间肯定充满了故事,也许有艰难的探索,也许有灵感的闪现。而且,“台灣現代書籍設計”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引人遐想,它不同于中国大陆的设计,也不同于日本的设计,一定有其独特的在地性和时代烙印。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大量的图片,毕竟是关于设计,没有图怎么行?那些老旧的书籍封面、内页排版,一定充满了复古的美感,也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的演变。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设计本身,更是希望通过设计来窥探那个时代的台湾社会、文化、思想的流转。

评分

翻开《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设计智慧的殿堂。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勾勒出了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完整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设计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早期简约而富有力量的设计,到后来更加多元化、实验性的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文化的张力。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极其精彩,不仅仅展示了那些令人惊艳的封面和内页,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一个设计所蕴含的理念和思考。这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为什么那些设计会成为经典,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籍设计的,更是关于台湾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师们是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为台湾的文化土壤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台湾书籍设计历史认知的空白,也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一个地方文化独特性的设计元素非常着迷,而书籍装帧,无疑是承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媒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使用那种生硬的学术语调,而是像一位资深的策展人,用丰富的史料、精彩的案例,将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设计案例的深入挖掘,不仅仅是展示精美的图片,更重要的是解读了设计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以及创作者的意图。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会出现那样的设计风格,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读者的。书中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稿,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创作年代,感受到了设计师们的热情和才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书籍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件融合了艺术、技术和文化精神的艺术品。

评分

拿到《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很有分量,无论是从纸张的质感还是整体的设计感上,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诚意。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打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书中的叙述方式很有意思,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台湾书籍设计的黄金时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书籍设计案例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设计背后的理念、创作者的巧思,以及这些设计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出版市场产生共鸣。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资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一本精心设计的书,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启迪。书中的一些插画和照片,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设计师们的工作场景,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书籍装帧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表达方式。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一个小众的读书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然后就被它的书名和介绍勾起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书籍的设计,特别是封面设计,是书籍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最能体现一本书“灵魂”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历史脉络,从萌芽到发展,再到繁荣,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的书籍设计是如何受到外部文化影响,又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比如,会不会在某个时期,受到了日本设计的影响,又或者是在某个时期,开始融入了更多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书中对这些演变过程的描绘,一定非常引人入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的历史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时期的书籍封面和内页排版,从中感受到设计风格的变迁和时代的印记。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一些影响深远的台湾书籍设计师,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设计哲学,这对我来说,将是一种宝贵的学习。

评分

原版书,值得购买。

评分

台湾主要是由三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归属于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挤压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海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海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海板块沉入欧亚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与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

评分

賀淑芳的文字恬淡簡約,不如黎之華麗濃艷;從這批作品來看,語言也未見風格化。是一種可以隨題材伸縮延展的平靜的敘事語言,而不是老派馬華現實主義常見的那種近似退化、辭與意有著難以填補的縫隙的華文2──在一個訪談中,她自承這方面深受香港作家西西的影響3──從這批作品來看,西西的影響所及應不止是語言,而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那種耽溺於幻想的傾向,與及明顯的世界主義。兩者是緊密關聯的,後者更意味著是與世界文學近乎親密的對話,從西西多變的小說寫作到諸如《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都可是見證。當然這裡的世界文學主要指的是現代主義之後,尤其是拉丁美洲文學以波爾赫斯為首、集大成於馬奎斯,有時以魔幻寫實這一修辭含混的歸屬的大批帶著強烈幻想色彩的作品;二戰後義大利以卡爾維諾、布札蒂、艾柯等的文學實驗;二戰後東歐的文學實驗(從布魯諾.舒爾茲到米蘭.昆德拉)、六0年代以來美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八0年代後中文小說界的相應變革等4,這也意味著馬華文學新一代閱讀水品味的提昇。

评分

北回归线通过台湾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与处于同一纬度的云南、广西和广东省相似。台湾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全面降水偏多,几乎每周有3-4天持续下雨,且雨后很少晴天,夏季时间长达8-9个月,多潮湿闷热的天气,春秋季较短,温度有所下降,但湿度因海洋水气的调节作用而居高不下,无冬季。四季树木葱茏,百花芬芳,全年气温偏高,平均气温在22℃左右,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由于地势相当高,故冬季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评分

生於一九七0年的賀淑芳比黎紫書還大上一歲,要不是她二00二年突然以〈別再提起〉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文壇還不知道這個名字。這篇已是馬華短篇經典表現出的老練成熟1,怎麼看都不像出自新人之手,這多少也可看出馬華文壇的潛在實力。彼時的賀淑芳已經三十二歲,出這第一本書時更已年逾不惑;相較於黎紫書二十啷噹歲就旋風似的華麗登場,橫掃各大文學獎,賀淑芳自然顯得大器晚成。然而就這本小說的素質來說,比諸小她一歲並已出了四本小說的「前輩」黎紫書,其實並不見得遜色,只能說各有所長。

评分

台灣書市之現代設計,因為這本《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的誕生,彷彿提供了寶島出版史上一頁美好書封之身世探索,這不僅是為美好的精神食糧而打造的設計史甬道,也飽含古老時光遺留人情世故的芬芳味道。

评分

這集子裡大部分作品都是佳作,作品具畫面感,而且心理描繪筆緻細膩,其實並不易讀。

评分

志銘在《裝幀台灣》細心分門別類,整理出一章章有趣的專題,用一種回顧的淺談點評,企圖將過往零碎、片段的論述拼湊出一完整的軌跡。然而《裝幀台灣》只是志銘此時的研究成果結集,觀點、評述自是見仁見智,舊書更是怎麼看都看不完,相信還有更多細節有待探究,本書並非最後的定論,更希望能作為討論台灣裝幀歷史變遷的起點,吸引更多朋友投入舊書世界鉤沉箇中情事。相信《裝幀台灣》對於舊書價值的再確定和其歷史意義的檢視,是開啟另一審視角度,集結回顧台灣出版史上值得被記住的書籍,不僅是書封的美學討論,更是嘗試揭露這濃縮壓製在一頁頁書冊裡的時代意念、社會變遷、文化印記。

评分

台版好书,活动价格购入 非常超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