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之前偶然在书店看到,书名《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的东西。书籍装帧,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和文化载体,我觉得它承载的信息量一定很丰富。光是想想“誕生”这个词,就觉得这本书可能在追溯一个重要的文化脉络,从零开始,一点点勾勒出台湾现代书籍设计是如何一步步成形的。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早期从事书籍设计的先驱人物,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受到怎样的启发,又如何突破限制,创造出具有台湾特色的书籍设计风格的。这中间肯定充满了故事,也许有艰难的探索,也许有灵感的闪现。而且,“台灣現代書籍設計”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引人遐想,它不同于中国大陆的设计,也不同于日本的设计,一定有其独特的在地性和时代烙印。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大量的图片,毕竟是关于设计,没有图怎么行?那些老旧的书籍封面、内页排版,一定充满了复古的美感,也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的演变。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设计本身,更是希望通过设计来窥探那个时代的台湾社会、文化、思想的流转。
评分翻开《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设计智慧的殿堂。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勾勒出了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完整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设计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早期简约而富有力量的设计,到后来更加多元化、实验性的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文化的张力。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极其精彩,不仅仅展示了那些令人惊艳的封面和内页,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一个设计所蕴含的理念和思考。这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为什么那些设计会成为经典,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籍设计的,更是关于台湾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师们是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为台湾的文化土壤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台湾书籍设计历史认知的空白,也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一个地方文化独特性的设计元素非常着迷,而书籍装帧,无疑是承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媒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使用那种生硬的学术语调,而是像一位资深的策展人,用丰富的史料、精彩的案例,将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设计案例的深入挖掘,不仅仅是展示精美的图片,更重要的是解读了设计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以及创作者的意图。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会出现那样的设计风格,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读者的。书中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稿,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创作年代,感受到了设计师们的热情和才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书籍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件融合了艺术、技术和文化精神的艺术品。
评分拿到《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很有分量,无论是从纸张的质感还是整体的设计感上,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诚意。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打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书中的叙述方式很有意思,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台湾书籍设计的黄金时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书籍设计案例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设计背后的理念、创作者的巧思,以及这些设计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出版市场产生共鸣。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资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一本精心设计的书,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启迪。书中的一些插画和照片,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设计师们的工作场景,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书籍装帧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表达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一个小众的读书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然后就被它的书名和介绍勾起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书籍的设计,特别是封面设计,是书籍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最能体现一本书“灵魂”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历史脉络,从萌芽到发展,再到繁荣,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的书籍设计是如何受到外部文化影响,又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比如,会不会在某个时期,受到了日本设计的影响,又或者是在某个时期,开始融入了更多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书中对这些演变过程的描绘,一定非常引人入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的历史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时期的书籍封面和内页排版,从中感受到设计风格的变迁和时代的印记。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一些影响深远的台湾书籍设计师,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设计哲学,这对我来说,将是一种宝贵的学习。
评分原版书,值得购买。
评分台湾主要是由三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归属于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挤压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海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海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海板块沉入欧亚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与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
评分賀淑芳的文字恬淡簡約,不如黎之華麗濃艷;從這批作品來看,語言也未見風格化。是一種可以隨題材伸縮延展的平靜的敘事語言,而不是老派馬華現實主義常見的那種近似退化、辭與意有著難以填補的縫隙的華文2──在一個訪談中,她自承這方面深受香港作家西西的影響3──從這批作品來看,西西的影響所及應不止是語言,而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那種耽溺於幻想的傾向,與及明顯的世界主義。兩者是緊密關聯的,後者更意味著是與世界文學近乎親密的對話,從西西多變的小說寫作到諸如《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都可是見證。當然這裡的世界文學主要指的是現代主義之後,尤其是拉丁美洲文學以波爾赫斯為首、集大成於馬奎斯,有時以魔幻寫實這一修辭含混的歸屬的大批帶著強烈幻想色彩的作品;二戰後義大利以卡爾維諾、布札蒂、艾柯等的文學實驗;二戰後東歐的文學實驗(從布魯諾.舒爾茲到米蘭.昆德拉)、六0年代以來美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八0年代後中文小說界的相應變革等4,這也意味著馬華文學新一代閱讀水品味的提昇。
评分北回归线通过台湾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与处于同一纬度的云南、广西和广东省相似。台湾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全面降水偏多,几乎每周有3-4天持续下雨,且雨后很少晴天,夏季时间长达8-9个月,多潮湿闷热的天气,春秋季较短,温度有所下降,但湿度因海洋水气的调节作用而居高不下,无冬季。四季树木葱茏,百花芬芳,全年气温偏高,平均气温在22℃左右,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由于地势相当高,故冬季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评分生於一九七0年的賀淑芳比黎紫書還大上一歲,要不是她二00二年突然以〈別再提起〉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文壇還不知道這個名字。這篇已是馬華短篇經典表現出的老練成熟1,怎麼看都不像出自新人之手,這多少也可看出馬華文壇的潛在實力。彼時的賀淑芳已經三十二歲,出這第一本書時更已年逾不惑;相較於黎紫書二十啷噹歲就旋風似的華麗登場,橫掃各大文學獎,賀淑芳自然顯得大器晚成。然而就這本小說的素質來說,比諸小她一歲並已出了四本小說的「前輩」黎紫書,其實並不見得遜色,只能說各有所長。
评分台灣書市之現代設計,因為這本《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的誕生,彷彿提供了寶島出版史上一頁美好書封之身世探索,這不僅是為美好的精神食糧而打造的設計史甬道,也飽含古老時光遺留人情世故的芬芳味道。
评分這集子裡大部分作品都是佳作,作品具畫面感,而且心理描繪筆緻細膩,其實並不易讀。
评分志銘在《裝幀台灣》細心分門別類,整理出一章章有趣的專題,用一種回顧的淺談點評,企圖將過往零碎、片段的論述拼湊出一完整的軌跡。然而《裝幀台灣》只是志銘此時的研究成果結集,觀點、評述自是見仁見智,舊書更是怎麼看都看不完,相信還有更多細節有待探究,本書並非最後的定論,更希望能作為討論台灣裝幀歷史變遷的起點,吸引更多朋友投入舊書世界鉤沉箇中情事。相信《裝幀台灣》對於舊書價值的再確定和其歷史意義的檢視,是開啟另一審視角度,集結回顧台灣出版史上值得被記住的書籍,不僅是書封的美學討論,更是嘗試揭露這濃縮壓製在一頁頁書冊裡的時代意念、社會變遷、文化印記。
评分台版好书,活动价格购入 非常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