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續集)

老子他說(續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懷瑾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智慧
  • 人生
  • 修身
  • 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2070925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3796
包装:平装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9-10-26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正文语种: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子其猶龍乎?老子原著五千言,幾乎一字即具一觀念;它空靈的內涵,對人類思想哲學的影響已超乎時間和地域隔閡。
  南懷瑾先生以經史合參、以經解經的方式,深入淺出,刻劃道家隱士思想在歷史中影響時世、偉大燦爛的一面;更發揮其流傳千年之道德內蘊。
  《老子他說》上集收錄南師講解《道德經》共廿六講,於1987年出版以來,讀者無不殷切催問下集。在輾轉廿二年之後,散佚之文稿及相關資料終於塵埃落定,得以整理付梓;因內容包括全部下篇及部上篇,故特定名為《老子他說續集》。
  總括《老子他說》上集及續集各一冊,合為老子《道德經》一書的全部講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十七章
不著痕跡的善行
會說會做又會教
第二十八章
知陰陽乾坤善惡而後
回復本來面目
生理心理行為三方面修養
第二十九章
私心取天下的後果
聖人的作為
第三十章
老君的軍事哲學思想
第三十一章
兵不血刀而取勝
為何以喪禮紀念勝利
軍事哲學的另一面觀點
楚莊王和周武王的道家思想
仁政重於武力
第三十二章
樸實無華的精神
第三十三章
自知之明知人之智
第三十四章
什麼是大什麼是小
第三十五章
掌握天地萬象的法則
第三十六章
欲擒故縱的道理
從微細而明瞭重點
柔弱勝剛強
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所不為的道
無為無欲無名
下經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
德仁義禮失後該若何
第三十九章
得一與不二
以低下為基礎的高貴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一章
三品聞道的人
黎明前的黑暗
真正有修養的人
大器晚成小時了
聲音形象見道
第四十二章
二三一的奧秘
自身陰陽須調和
好惡與損益
過剛則易折
第四十三章
柔水空無堅不摧
第四十四章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第四十五章
如何達到無為
第四十六章
欲望造成禍亂
第四十七章
智慧的成就
第四十八章
為學要加修道要減
聖人以道德行為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的菩薩心腸
第五十章
生死是什麼
誰掌控生命的去留
……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精彩书摘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足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曰疋謂要妙。
  不著痕跡的善行
  這二早所講的修道標準,非常符合佛教傳人中國後,所特別強調的大乘道精神。道家和儒家本來就融通了出世與人世兩條生命路線,只是在表達的方式和因時因地的制宜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而大乘佛教在這方面,開發了中國有史以來儒道不分家的精神。要修養到這種儒道兩家出世人世不相妨凝的程度是相當困難的。當然歷史上並非沒有此等人物;也許 有些為帝王的,或者為國家良臣大將的,甚至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有人也許有可能做到如此的境界。
  前面講到萬乘之主,不以身輕天下的重點,必須有「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身先天下的責任感;但在作為上,又須具備「雖有榮觀,燕處超昏然」的自處與處世之道。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種內聖外王的最高境界呢?本章恰是一篇最好的說明。
  現在先講本章對修道人在行為品格上的要求,必須要做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的標準,然後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直《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
  ……

前言/序言


《天地之鉴:古代哲思与现代困境的对话》 书籍简介 《天地之鉴:古代哲思与现代困境的对话》并非一部艰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生命意义的沉思之旅。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个体关怀为经纬,精选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一批核心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的仁爱秩序、道家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及对宇宙本源的早期探索——置于当代社会剧变的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与重构。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述层层递进,力求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同时,为现代人面临的生存焦虑、伦理危机和环境困境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参照系。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建与个体的安顿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秩序”的概念经历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结构瓦解,新的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个体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面前感到迷失与无力。本部分聚焦于古代社会对“人伦”和“礼制”的深刻理解,并探讨这些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适用性。 核心议题: 1. “仁”在算法时代的温度: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基于血缘和情感的自然推演。本书深入剖析了在高度依赖数据和效率的现代关系中,“仁”如何从一种实践性的德行,退化为一种口号。作者尝试挖掘如何在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与现实的疏离感之间,重建一种真诚的、相互关怀的“人我关系”。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老信条,转化为对数据隐私、网络暴力和信息茧房的有效抵抗。 2. 礼仪的本质与形式的异化: 古代的“礼”,远不止于繁文缛节,它是维护社会稳定、明确个体责任的工具。然而,在当代,礼仪常被简化为表面的客套或被功利性地利用。本书辨析了礼的内核——尊重与界限——并反思了现代职场文化、家庭教育中,礼仪的缺失或过度形式化所带来的冲突与隔阂。特别是对“君子”理想的重塑,强调君子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更是具备清晰认知和审慎判断的社会中坚力量。 3. “名”与“实”的背离: 引用《正名》的思想,本章审视了现代社会中身份膨胀与能力不符的现象。当头衔、职称、网络ID取代了实际的贡献与德行时,社会信任的基础便开始动摇。本书呼吁回归事物的本真,重新确立评价标准,警惕因话语权不对等而导致的价值扭曲。 第二部分:自然的召唤与无为的智慧 当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面对自然,环境危机已成为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道家哲学中对“道”的体悟和对“自然”的尊重,以期为生态伦理提供古老的哲学支撑。 核心议题: 1. “道法自然”的生态学解读: 庄子对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描绘,远超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却精准预言了现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本书将“道”理解为一种内在的、不可言喻的运行规律。它并非主宰者,而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基础。我们探讨了如何从“无为而治”的理念中,汲取限制人类干预的智慧,避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2. “小国寡民”的现代反思: 抛开其字面上的田园牧歌色彩,作者深入解析了老子对过度发展、复杂性增加的警惕。这并非要求社会倒退,而是强调“适度”的重要性。本书讨论了城市规划、技术创新中应避免的“过度工程化”,倡导发展更具韧性、更符合地域特性和生态承载力的生活模式。 3. “宠辱不惊”与精神自由: 面对信息爆炸和外界评价的无休止轰击,现代人的心神极易被攫取。道家强调的“抱朴守拙”和“知足常乐”,被重新解读为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内心宁静和独立判断力的精神屏障。我们分析了“祸福相依”的辩证法,教导读者如何将外界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定力。 第三部分:兼济天下与边界的消融 墨家学说以其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实践精神著称。本书将墨子的“兼爱”与“非攻”置于全球化冲突和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探讨其跨越地域和族群的普世价值。 核心议题: 1. 从“差等之爱”到“普世之爱”的张力: 儒家强调由亲及疏的爱,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本书讨论了这两种情感模式在处理国际援助、移民问题和文化冲突时的优劣。重点在于如何将“兼爱”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而非仅仅停留在道德呼吁层面。 2. “尚贤”与精英政治的现代困境: 墨家推崇不拘一格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这与现代的“唯才是用”有相通之处,但墨家更强调德行与能力的统一。本章批判了当前社会中“精英固化”的倾向,探讨如何建立更公平、更透明的选拔和问责制度,确保治理者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 3. “非攻”的当代意义: 墨家的非暴力原则,在核威慑和新型混合战争(信息战、贸易战)的时代,有了更复杂的内涵。本书从古代的军事伦理出发,延伸至对“看不见的战争”的审视,呼吁建立起基于相互理解和共同利益的持久和平机制。 第四部分:宇宙观的重塑与心性之学 古代哲学家们往往以宏大的宇宙图景来定位人类的位置。本部分关注先秦诸子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以及这种探索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影响。 核心议题: 1. “气”与“阴阳”的动态平衡: 抛开其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本书将“气”视为一种弥散在万物中的基本能量和信息流。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如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约束)提供了一种动态的、非绝对化的思维框架。 2. “心”的独立性与能动性: 无论是孟子的“四端”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强调了人心对外界的能动改造力。本书考察了在外部刺激无孔不入的时代,如何通过内省和修养,保持“心”的独立性,避免成为外部环境的被动反射器。 3. “知”与“行”的循环: 强调“知行合一”并非终点,而是持续的迭代过程。现代人常陷入“认知瘫痪”,即知道很多却无法行动。本书结合古代的实践哲学,探讨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适应性强的生活策略。 第五部分:古代哲思在未来的投影 本书的收尾部分,不再是单纯的古代思想介绍,而是将前述的探讨汇集成一个面向未来的展望。 核心议题: 1. 技术伦理的古老锚点: 探讨古代思想如何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划定伦理红线。例如,道家对“自然”的尊重,可以成为限制人类无限技术扩张的内在约束。 2. 公共领域的重塑: 借鉴古代的“义利之辨”,思考在资本驱动的公共事务中,如何重新确立“义”的优先性,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3. “成人”的终极追求: 最终,本书回归到个体生命的完善。古代哲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完整、自洽、与环境和谐共存的“人”。面对高度专业化和碎片化的现代生活,如何整合知识、情感和实践,完成一个“成人”的历程,是每一位读者都需要直面的挑战。 《天地之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旨在唤醒读者对经典智慧的再认识,激发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支点和行动指南。它不是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审视世界的、古老而常新的工具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朴而又充满智慧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它背后深邃的思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考究,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对待经典的庄重。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个章节,它探讨了“无为而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不像以往的解读那样拘泥于古代的语境,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当下企业管理、个人生活规划等联系起来。特别是其中关于“顺势而为”的论述,我读来感触颇深,仿佛打通了之前一些工作上的瓶颈。作者在引用老子原文时,并没有简单地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分析,让那些原本有些晦涩的道理变得鲜活起来,易于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最朴素的语言,点醒我心中那些迷惑不解的症结。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纸面上的文字,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一种生活态度的引领。看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和身边的朋友分享我的感受,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或者遇到挑战的人,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深邃的标题,它暗示着一种延续和深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他并没有孤立地解读老子思想的某个片段,而是将整本书看作一个整体,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作者在阐述“道”的某些核心理念时,非常注重其思想的实践性,他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得以运用,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无私”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列举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例,生动地描绘了无私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和深远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呼吁,更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它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一些根本动机。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并且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时常会让你回味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作者在引用老子原文时,会配以非常精彩的解读,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加入了现代的视角,让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阐述,作者通过对比和分析,清晰地展现了在各种情境下,以柔克刚所能达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仅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更是人生处世的一种智慧。书中的很多论述,都给我带来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些问题,突然找到了最根本的答案。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有时又像一位犀利的评论家,一针见血。这种多变的风格,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不会感到枯燥。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一段时,停下来思考很久,然后忍不住在书页上做些标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一种感悟,一种对生命和世界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

我个人对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道家思想,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超越时代的智慧。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一次“再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抛出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现象入手,比如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或者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挫败感,然后循循善诱地将老子的哲学原理融入其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道”的某些概念时,那种层层剥离、深入浅出的方式。他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反而通过类比和故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道”是如何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有几个地方,我反复阅读了不止一遍,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一直未能参透的心结。例如,他在讨论“知足”的时候,并没有将其解读为消极避世,而是强调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正向积极”并不冲突,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积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沉淀,让我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以一种非常现代和人性化的方式,重新诠释了那些被许多人视为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仿佛带着你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然后一点点地为你揭示其中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道”的描述,作者并没有将其神秘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自然规律,一种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他用非常贴切的比喻,例如水的流动、风的无形,来解释“道”的本质,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说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说却未能清晰表达的心声。特别是关于“知常”的论述,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寻找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是多么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它用智慧和洞察,指引我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方向。

评分

价钱公道

评分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评分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评分

89元买到 很好。。。

评分

书很好,很棒!!收获很大!

评分

感谢京东,其它地方买不到的!

评分

待同事购买,同事很喜欢

评分

南怀瑾讲解的老子生动有趣

评分

孩子很喜欢,不过觉得画面颜色稍有些深,其他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