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
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存在主義代表作.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小說.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經典
獨家授權.全新譯本
他們說,媽媽死了,我沒哭;這是無情,該死。
隔天就和女友廝混;這是不孝,該死。
挑撥朋友仇家互鬥;這是不義,該死。
我合該天地不容,人神共憤,
但你們企圖用來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麼?
我殺了人,只因為夏日陽光刺眼太熱。
世界總是喋喋不休地告訴人們,行為舉止甚至思想應該如何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種種道德規範下的節度。
但是,莫梭,一個居高臨下的鳥瞰者,冷靜自持,無動於衷,漠視七嘴八舌急於發表意見和批判的群眾。他倦於給出令眾人滿意的標準答案,他對合乎禮俗但不合於自己真實感受的事物,無法找到適當的對應方式和距離,於是,他被大加指責為無情、不孝、不義。
莫梭不知道在與世界衝撞的窘境下,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他鳥瞰自己,也鳥瞰他人,探索內在情感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他還沒找到答案,如何給別人(何況是別人「想要的」)答案?
在這種種荒謬的情境中,莫梭凸顯了「獨立的個人」的困窘。
在他沒找到答案之前,(可能窮極一輩子都在摸索)他注定是:
一個心靈上永遠的異鄉人,一個與既定的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卡繆形塑的「現代荒謬英雄」莫梭於焉誕生,
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無數孤獨靈魂,得以正視我們混亂、無依的處境。
作者简介
卡繆 (Albert Camus)
菸不離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擁抱荒謬的性格大師
一九一三年生於北非阿爾及利亞,一九六○年於法國車禍驟逝。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沙特並稱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壇雙壁。
文學上為存在主義大師,哲學上提出荒謬論,政治上曾先後投入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陣營。
著有小說《瘟疫》(La Peste)、《墮落》(La Chute)、《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第一人》(Le premier homme);短篇小說集《放逐與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文集《非此非彼》(L’Envers et l’endroit)、《婚禮》(Noces)、《夏日》(L’Ete)、《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反叛者》(L’Homme revolte)、《札記》(Carnets);劇作《卡利古拉》(Caligula)、《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誤會》(Le Malentendu)、《戒嚴》(L’Etat de siege)、《正義之士》(Les Justes)、《附魔者》(Les Possedes)等。
譯者介紹
張一喬
法國里昂二大戲劇研究碩士,曾任雜誌採訪編輯、影展行政統籌,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馬丁佩吉的小說《我就是這樣變笨的》、《紅蜻蜓》以及繪本《養怪獸》等等。著有《開始遊法國說法語》。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我收到了養老院的電報:「母歿。明日下葬。節哀順變。」這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也許是昨天吧。
養老院在馬悍溝,離阿爾及爾有八十公里路程。我坐兩點鐘的公車過去,下午可到;這樣一來我就能為媽媽守靈,明天晚上再回來。我跟老闆請了兩天的假,以這種理由他不可能拒絕我,然而他看起來還是下怎麼情願。我甚至跟他說:「這不是我的錯。」他沒有回話,讓我覺得自己有點不應該。但無論如何,我沒理由感到抱歉,反倒是他才應該對我表達慰問,不過後天當他看到我眼喪時,大概就會向我致哀了。現在還有點像媽媽沒過世一樣,等葬禮過後,事情就告一段落,一切都會回到正軌。
我搭兩點的公車。天氣很熱。和往常一樣,我在賽勒斯特的餐廳吃了飯。他們都替我感到難過,賽勒斯特跟我說:「畢竟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媽媽。」我要離開的時候,他們一起送我到門口。我有點手忙腳亂的,因為得上艾曼紐那兒向他借黑領帶和臂紗。幾個月前他的伯父過世了。我跑著趕路,深怕錯過公車: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連串的心急、追趕,加上路途顛簸、汽油的味道、刺眼的陽光和路面反射的熱氣,我昏昏沉沉,一路上幾乎都在睡覺。醒來時,我靠著一個軍人,他對我微笑並問我是否從很遠的地方來,我只簡短回了聲「對」,好不必再繼續聊下去。
養老院離鎮上還有兩公里,我走路過去,到達時我想馬上去看媽媽,可是門房說我得先去見院長。他當時正在忙,所以我等了一會兒,門房在我等待的同時繼續攀談著,然後我見到了院長,他在辦公室裡接待我。他是個矮小的老人家,身上配戴著榮譽勛位勳章,一雙清澈的眼睛看著我,跟我握手寒暄,久久下放,敦我不知怎麼把手收回來。他看了卷宗後對我說道:「莫梭太太是三年前來的,你是她唯一的支柱。」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而避免提及“异乡人(卡缪版书衣)”: --- 书名:镜中的迷宫:关于记忆的考古学 作者:艾莉西亚·凡尔纳 译者:林建国 装帧设计:张伟 出版社:星辰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ISBN:978-986-5678-01-2 --- 内容简介: 在浩瀚的人类经验图景中,记忆无疑是最为捉摸不定、也最具决定性的领域。《镜中的迷宫:关于记忆的考古学》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深入人类心智深处的田野调查。作者艾莉西亚·凡尔纳,一位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交叉领域耕耘数十载的学者,以其标志性的细腻笔触和跨学科视野,带领读者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过去”。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记忆并非如同一部精确的录像机,忠实地记录着既往事件。相反,它是一门不断被重写、不断在当下进行“考古挖掘”的艺术。凡尔纳博士将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与文学、历史、艺术中的案例巧妙结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旨在揭示记忆的建构性、可塑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遗忘的底片与重构的图像 第一部分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它聚焦于记忆的脆弱性与欺骗性。凡尔纳首先引入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神经学基础,但她并未止步于此。她将注意力引向那些被刻意压抑或无意识过滤掉的片段。作者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大脑如何为了自我保护而主动编辑叙事,从而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假的内在历史。 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名为“蓝光下的重访”,凡尔纳探讨了现代媒介技术,如照片和数字档案,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对真实经历的记忆。我们是根据现有证据来回忆,还是根据我们对证据的解读来“制作”回忆?作者尖锐地指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外部证据正在逐渐取代内在体验,成为我们构建自我认同的基石。 第二部分:集体记忆的熔炉与偏见的坩埚 如果说个体记忆是个人的战场,那么“集体记忆”就是社会构建的宏伟剧场。《镜中的迷宫》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社会层面,考察一个群体如何通过共同叙事来维系身份和合法性。凡尔纳引用了大量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剖析了历史教科书、纪念碑和国家庆典在塑造公众记忆中的作用。 她尤为关注“遗忘的政治学”。哪些记忆被隆重纪念,哪些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公共视野之外?作者提出,集体记忆往往服务于当下的权力结构,它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具有目标性的叙事工具。通过对不同文化中“英雄”与“叛徒”形象演变的研究,凡尔纳揭示了历史是如何被不断地“清场”与“翻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本章充满了对历史修正主义和身份政治的深刻反思,迫使读者质疑自己所信奉的“既定事实”。 第三部分:感官的唤醒与潜意识的剧场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凡尔纳转向了更具诗意和感性的领域:感官记忆与潜意识的交织。她认为,比起明确的事件,气味、声音、触感往往能更直接、更强烈地击穿时间的壁垒。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嗅觉意象的细致解读,以及对特定音乐片段如何引发强烈怀旧情绪的神经生理学解释,展示了感官在记忆重现中的“超链接”功能。 “潜意识的剧场”一章尤为精彩,它探讨了梦境、闪回与“似曾相识”的感觉(Déjà vu)。凡尔纳认为,这些现象并非简单的脑部故障,而是大脑在处理未完全整合的信息时所展现出的创造性挣扎。她引入了荣格的原型理论,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进行对话,试图解释为何某些人类经验——如初恋的疼痛、童年的某个角落——会以如此固执的形态驻留在我们的心智结构中。 结语:作为行动的记忆 《镜中的迷宫》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教导读者如何“记住得更牢”,而是倡导一种更清醒、更具批判性的“记忆态度”。凡尔纳总结道,记忆的价值不在于其精确性,而在于其持续的能动性。当我们意识到记忆是流动的、易受影响的,我们才真正获得了解放——从对“过去完美复原”的执念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勇气去面对和塑造我们的未来。 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心智、历史哲学、认知科学或文学叙事感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线性时间的预设,准备好与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向导一同,进入那座由我们自己搭建,却又时常将我们困住的,关于自我的迷宫。 --- 装帧与设计说明: 本书采用硬壳精装,封面以深灰与乳白为主色调,设计上运用了复杂的几何图形和破碎的线条,象征记忆的碎片化与非线性结构。扉页印有象征时间流逝的古代星盘图样。内文采用高品质轻型纸张,字体排版疏朗有致,保证阅读的舒适感。附赠一本迷你折页,收录了作者在不同阶段关于记忆的经典引述,作为全书的“认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