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徐霞客到梵谷 (新版)

從徐霞客到梵谷 (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光中 著
图书标签:
  • 徐霞客
  • 梵谷
  • 艺术史
  • 旅行文学
  • 文化比较
  • 自然
  • 风景
  • 绘画
  • 博物学
  • 西方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42928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1520
包装:平裝
丛书名: 余光中作品集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6-07-01
页数:30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書收錄相關梵谷文章四篇,則均為一九九○年所作,因為那年正逢梵谷逝世百年,全世界都被他的向日葵照亮,本書與梵谷畫展相映成趣。 ★一窺藝術家梵谷的內在世界,飛快進入「燃燒的靈魂.梵谷」的最佳書籍。 ★榮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獲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第十三次文學綜合類推介

内容简介

◎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第十三次文學綜合類推介。
◎1994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奬」即使一首詩、一篇散文也未曾寫過,單憑評論與翻譯,余光中也是一位具有分量的文學家。他以詩為文,以文為論,兼具知性與感性,調和客觀與主觀,只要數一數有多少名作家請他寫序,便知他在評論界的地位。各文或論山水遊記,或論西方繪畫,或析中文之常與變,或自述創作如何取材,莫不說理透徹,情趣盎然。■作者簡介余光中
福建永春人,一九二八年生,因眷戀母鄉,亦自命江南人。曾在美國教書四年,並在台、港各大學擔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退休後仍任教國立中山大學二門課。一生寫作以詩、散文、評論、翻譯為四度空間,在台、港及中國大陸已出版專集逾七十多種,影響深遠。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霍英東成就獎、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散文家獎等。■本書目錄新版序
自序
杖底煙霞
中國山水遊記的感性
中國山水遊記的知性
論民初的遊記
巴黎看畫記
破畫欲出的淋漓元氣
梵谷的向日葵
壯麗的祭典
莫驚醒金黃的鼾聲
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白而不化的白話文
李清照以後
藝術創作與間接經驗
詩與音樂

作者简介

余光中 ( 作者 )
余光中
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於南京,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愛奧華大學碩士。曾任教於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及高雄中山大學。詩集、散文集、評論集,與翻譯共出版五十種。其中詩集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台灣出版的《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大陸出版的《火中龍吟--余光中評傳》、《余光中--詩意盡在鄉愁中》都是他的傳記。
■繪者簡介
徐素霞
生於台灣苗栗。任職小學教師數年後,赴法國進修,獲史特拉斯堡人文科學大學藝術博士。現任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教授,水彩畫、水墨畫、圖畫書插畫都是她非常喜愛的創作領域,近作有《媽媽,外面有陽光》和《追尋美好世界的李澤藩》。目前她和家人住在新竹鄉間小山丘上,青草原、樹林、花草、動物、昆蟲都是她創作靈感泉源。
■作曲者簡介
李泰祥
生於台灣台東。藝專音樂科畢業,曾獲美國洛克斐勒獎學金,赴美國音樂學府暨交響樂團觀摩、進修、訪問。一九七四年回國後,曾擔任省交響樂團及台大管弦樂團指揮,業餘致力於創作。期望在精緻藝術和通俗歌曲中找到「新的空間」,因此寫出「橄欖樹」、「春天的故事」、「踢踢踏」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精彩书摘

新版序《從徐霞客到梵谷》是我倒數的第二本評論文集,其中的文章都寫於上一世紀的八○年代與九○年代之初,前後縱跨十二年。有好幾篇,後來我就用來做自己多場演講的主題,或稍加調整充當了講稿。例如〈藝術創作與間接經驗〉,就是我七年前在嶽麓書院演講的所本。至於講中文西化的兩篇,也多次融入我同類演講的內容,講題有時叫〈中文與英文〉,有時叫〈當中文遇見英文〉。最常用的一篇則是〈詩與音樂〉,我多次用來做朗誦自己詩作的學術藉口,暖身前奏。近幾年來,評論繪畫與中文的文章,我仍未停筆。頗有幾位朋友,去羅浮宮賞藝的時候,竟隨身帶了這本文集,為了將〈巴黎觀畫記〉中所述的種種,現場與名畫印證。另一方面,因為我屢次就中文的母語發表恐其日衰的杞憂,不少活動就有共憂的同道來邀我參與,結果竟捲入了搶救國文教育的壯舉,還跟教育部長隔空舌戰。先是文白之間爭議未完,繼而繁簡之際是非又起。看來中文的論題仍待細究,不是「政教合一」的陋規所能擺平。此書所收各文,雖然勉可稱為未盡合規的評論,但若究其文采,亦可視為散文,也不妨稱為「知性散文」,以別於純粹的抒情散文。我曾自剖三分之二是作家,三分之一是學者。而如今可惱的是,把兩者的身份加起來,我投入的時間僅得三分之一,而餘下的三分之二,竟然都被演講、訪問之類的活動侵占了去。以前朋友見面,常說最近在報上拜讀了大作,現在卻改了口,說前天在電視上見到你。但願這世界能讓我回到書桌前來。二○○六年六月
於西子灣" />

前言/序言


《山水之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哲学意境与审美流变》 一卷烟云,万古江河。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自萌芽至鼎盛时期,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演变轨迹。我们不将山水画仅仅视为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摹写,而是将其视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顿心灵、寄托家国情怀、探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独特媒介。 全书以时间为轴,兼顾流派与风格的横向比较,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浅出。 第一部分:山水之源——先秦至魏晋的哲学奠基 本部分追溯中国“山水”观念的早期形态。我们从《易经》中的“山岳”象征意义谈起,探讨先秦时期“道法自然”思想如何为后世山水画定下基调。重点分析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对知识分子审美取向的影响。 “气”与“理”的交融: 探讨了郭象的“自然无为”观如何渗透进早期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精神捕捉,以及“气韵生动”这一核心审美范畴的萌芽阶段。 游记文学与山水雏形: 以谢灵运的“游记”为文本基础,分析了如何在文学描写中,开始出现对具体山川形貌的关注,并初步确立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化山水空间布局。 顾恺之与“以形写神”: 尽管顾恺之以人物画著称,但其“传神论”为后世描绘山水内在精神气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青绿与水墨——唐代的双轨发展与风格确立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艺术面貌丰富多彩。山水画在此阶段完成了从“界画”的技法探索到独立画科的蜕变。 李思训、李昭道: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 本章详细研究了“二李”所代表的盛唐气象。他们的画作色彩浓重,构图宏大,强调宫殿、楼阁的精细描绘,体现了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与理想化的描绘。此处着重分析其用色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将道家“仙境”概念融入人间山水。 王维的诗意转向:水墨的革命性意义 重点阐释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理念。水墨的运用不仅仅是材料的改变,更是精神层面的回归——由外在的绚烂转向内在的空寂与禅思。分析王维如何用墨分五色,营造出朦胧、空灵的“禅意山水”,奠定了文人画的审美高度。 李昭道的“格律”与王维的“意境”: 比较分析了唐代青绿(宫廷、院体倾向)与水墨(文人、士大夫倾向)的张力,揭示了审美取向的初步分野。 第三部分:五代十国的变革——全景式山水与地域性风格的勃兴 五代是山水画技法发展和风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北方雄浑山水与江南清秀山水的地域性差异在此阶段被强化。 荆浩、关仝:北派的“雄伟”与“全景式”构图 深入剖析北方山脉的特征如何在画中被提炼。荆浩的《匡庐图》如何通过“高远法”展现崇山峻岭的磅礴气势,关仝如何通过云雾的虚化处理来增强空间的无限感。此处的“雄”并非蛮力,而是对天地之力的敬畏。 董源、巨然:南宗“平远”与“披麻皴”的开创 研究江南水乡的“平淡天真”美学。董源如何将江南特有的丘陵地貌转化为“平远”构图,并创新出“披麻皴”以表现湿润、松软的土石质感。分析江南山水的柔和性如何契合文人内敛的性格。 第四部分:宋代的理论高度与院体的精致化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山水画体系的理论构建臻于完善,院体画追求极致的写实与细节描绘。 “以理入画”:范宽与“可行”的实现 聚焦范宽,分析他如何通过对北方秦岭独特地貌的观察,发展出“雨点皴”等独特技法,使画面既有宏大的结构,又充满了可信的细节。探讨宋徽宗时期画院对山水画“格物致知”的要求如何体现在对光影、气候的精准把握上。 “文人笔墨”的自觉:米芾父子的“米家云烟” 分析米芾如何反叛院体的精细,强调“尽去雕饰”,以墨色的晕染和笔触的即兴性来表达“墨戏”之趣,这是对王维水墨精神的进一步发扬。 第五部分:元代的复古与笔墨的独立性 元代,由于文人阶层地位的变化,山水画彻底回归为一种“写胸襟”的个人艺术,笔墨技法成为表达主体精神的唯一语言。 “元四家”的风格解析: 重点区分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的艺术追求。黄公望的“平淡”与“韵味”,吴镇的“拙朴”与“墨韵”,倪瓒的“孤简”与“疏朗”(寒林、怪石的象征意义),以及王蒙的“繁密”与“积染”。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详细解读董其昌如何建立起一套理论框架,将山水画分为以王维为代表的“北宗”(重形色)与“南宗”(重笔墨)。尽管此理论在后世引发争议,但它成功地确立了文人山水画在画史中的核心地位。 第六部分:明清的演变与地域画派的纷呈 明清时期,山水画在继承元代笔墨传统的同时,也出现了对既有程式的反思与地域性流派的壮大。 吴门画派与“以书入画”的深化: 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分析他们如何将书法中的线条感、节奏感完全融入到山水皴法和点叶之中,追求雅逸的审美趣味。 晚明的人性觉醒与个性解放: 研究徐渭、陈淳等“颠狂”画家的反传统倾向,他们如何用近乎狂草的笔法,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体内心的激荡。 清代的程式化与创新: 探讨“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对前代典范的集大成与程式化倾向,以及“金陵画派”和“四僧”(髡残、八大山人等)的挣扎与突破。八大山人“孤、怪、简”的风格如何成为对僵化传统的尖锐批判,预示着中国绘画的现代性转向。 本书通过对中国山水画跨越千年的技法、理论和精神的梳理,旨在揭示中国艺术精神的恒久魅力,让读者得以透过斑驳的笔墨,窥见中国知识分子对宇宙、生命和艺术本体的终极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入手了《從徐霞客到梵谷 (新版)》,还没深入阅读,但光是翻开书页,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我心生好感。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本融合了旅行文学、历史研究以及艺术评论的书籍,这三种元素的结合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讲述徐霞客游历中国大地的故事,细致描绘了那些他笔下鲜活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然后巧妙地将视角转向西方,去探讨梵谷是如何用他那充满情感的画笔,捕捉他对自然界,尤其是南法普罗旺斯地区的光影与色彩的理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那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描写,比如徐霞客如何克服旅途的艰辛,梵谷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完成了那些传世之作。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地理、历史、甚至艺术流派的知识,那就更棒了。我更希望的是,作者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某种共通之处,也许是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抑或是对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坚持。这本书的定位,在我看来,就是一次跨越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的思想盛宴,我已准备好在这场旅程中,与作者一同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

评分

《從徐霞客到梵谷 (新版)》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是它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徐霞客,那个明代探险家,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也预示着书中可能描绘的壮丽山河和历史印记。而梵谷,那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的艺术风格如同他的生命一样,浓烈、炽热、充满了对自然的独特感知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将这两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并置,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奇妙的张力。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或许书中会通过徐霞客的游记,来对比不同时代人们观赏自然的方式?又或者,会从徐霞客的足迹出发,引申到梵谷笔下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风景画?我期待着书里能有对他们人生轨迹的深度挖掘,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细致描摹,甚至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一次大胆对话。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盒,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惊喜,我迫不及待想要去一探究竟。我希望作者能用流畅的文笔,将这些看似独立的个体,通过巧妙的串联,呈现出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我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感受世界的广阔与细腻,生命的激情与哲思。

评分

这本书《從徐霞客到梵谷 (新版)》,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它勾勒出一条从东方到西方,从现实的足迹到艺术的灵魂的轨迹。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已经可以想象书中可能包含的丰富内容。我想,作者大概会从徐霞客那位敢于穿越千山万水的旅行家说起,细致地描绘他如何用笔记录下祖国壮丽的山河,那些他亲眼所见的奇观异景,以及他旅途中的所思所感,或许还会涉及他对地理、地质的独特见解。然后,故事的线索会如同河流般自然地转向另一片大陆,进入梵谷那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艺术世界。我猜测,书中会深入剖析梵谷那些标志性的作品,比如《星夜》、《向日葵》,去解读他笔触中蕴含的情感,他对于色彩的独特运用,以及他如何在他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中,对艺术做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巧妙的联系,也许是他们对自然的深沉热爱,也许是对生命本质的独特感悟,又或者是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对个体存在的独特表达。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探险,我迫不及待想要去发掘其中隐藏的深刻洞见。

评分

拿到《從徐霞客到梵谷 (新版)》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有着一种独特的厚度,既是物理上的,也是思想上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将一个中国古代的地理探险家与一位西方现代的艺术巨匠并列,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联想。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可能先从徐霞客那令人咋舌的壮游开始,细致描绘他如何用脚步丈量中国这片土地,如何捕捉山川的鬼斧神工,以及他所见所闻所思。接着,又仿佛带着读者穿越万水千山,来到梵谷充满激情与色彩的世界,去解读他画作中那些燃烧的太阳、旋转的星空,以及那些在风中摇曳的柏树。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在时空上相距甚远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还是对某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的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刻的见解,能够让我透过徐霞客的眼睛看到自然的宏大,又透过梵谷的画笔感受到生命的热烈。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却又能在其中找到意想不到的共鸣。

评分

《從徐霞客到梵谷 (新版)》这本新书,单看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是一场横跨时空的精彩对话。我还没真正开始阅读,但脑海中已经开始构建这本书的轮廓。我猜想,它可能不像是一本简单的传记合集,而是试图通过徐霞客和梵谷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命、以及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许,书中会先带领我们跟随徐霞客的足迹,去领略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游精神,去感受山水之间的哲思,以及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然后,笔锋一转,又将我们带入梵谷那个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世界,去理解他如何用画笔呐喊,如何将内心的激荡倾泻于画布之上,如何从平凡的景物中发现震撼人心的美。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作者独到的视角,能够挖掘出这两位伟人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共通之处,或者是在他们迥异的生命轨迹中,所折射出的关于人类精神永恒不变的追求。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种文化碰撞的火花,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邀约,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